回到唐朝当皇帝
字体:16+-

《贞观政要》赏析

君道第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

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

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

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

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

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

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

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

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

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

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

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

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

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

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

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

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

等慎之。”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征上疏曰:

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雄,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

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

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而言。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

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

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

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

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

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远肃迩安,不逾于期月;

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姬姜淑媛,

尽侍于侧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

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

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

杂茅茨于桂栋,参玉砌以土阶,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

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

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

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

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

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顺天革

命之后,将隆七百之祚,贻厥子孙,传之万叶,难得易失,可不念哉!

是月,征又上疏曰: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

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

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

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

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

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

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太宗手诏答曰: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

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

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

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

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

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qi崇重,

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

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

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

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

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

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政体第二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

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

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

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

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

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

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

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

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

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

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

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

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

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

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

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

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

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

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

明,亦是励精之主。”太宗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

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

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

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

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

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

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

为非?”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

臣下之意。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

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

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

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

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

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

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

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

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

诚如圣旨。”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

君臣之义,得不尽忠匡救乎?朕尝读书,见桀杀关龙逄,汉诛晁错,未尝不废书叹

息。公等但能正词直谏,裨益政教,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朕比来临朝断决,

亦有乖于律令者。公等以为小事,遂不执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

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率土苍生,罕闻嗟

痛。公等为朕思隋氏灭亡之事,朕为公等思龙逄、晁错之诛,君臣保全,岂不美哉!”

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魏征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因曰:“当今大乱之后,

造次不可致化。”征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

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太宗曰:“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

杀。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征曰:“此据常人,不在圣哲。若

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

谓其晚。”太宗以为然。封德彝等对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

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岂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征所说,恐败乱国家。”征曰:

“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

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

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既

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

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太宗每

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宁,突阙破灭,因谓群臣曰:“贞观初,人皆异论,云

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

戎宾服。突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勍敌,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

至于此,皆魏征之力也。”顾谓征曰:“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

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

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已来,

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

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魏征对曰:“尧、舜在上,百姓亦云‘耕田而食,凿

井而饮’,含哺鼓腹,而云‘帝何力’于其间矣。今陛下如此含养,百姓可谓日用

而不知。”又奏称:“晋文公出田,逐兽于砀,入大泽,迷不知所出。其中有渔者,

文公谓曰:‘我,若君也,道将安出?我且厚赐若。’渔者曰:‘臣愿有献。’文

公曰:‘出泽而受之。’于是送出泽。文公曰:‘今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也?愿

受之。’渔者曰:‘鸿鹄保河海,厌而徙之小泽,则有矰丸之忧。鼋鼍保深渊,厌

而出之浅渚,必有钓射之忧。今君出兽砀,入至此,何行之太远也?’文公曰:

‘善哉!’谓从者记渔者名。渔者曰:‘君何以名?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

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君不尊天,不事地,不敬社稷,不固四海,

外失礼于诸侯,内逆民心,一国流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遂辞不受。”

太宗曰:“卿言是也。”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

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

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

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征对曰:“君心治,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

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其

祸,败亡亦继。”太宗曰:“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

征曰:“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

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不

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隋文伐陈已后,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

政道因兹弛紊。朕自平定突厥、破高丽已后,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为州县,夷

狄远服,声教益广。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

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

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

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

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

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

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

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

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

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

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任贤第三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

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

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

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

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

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閤谋议。及事平,太宗入chun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

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

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

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

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

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

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

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杜如晦,京兆万年人也。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

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

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

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

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除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隐太子之败,

如晦与玄龄功第一,迁拜太子右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

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知吏部选事。仍与房玄

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

焉。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

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

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

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

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

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

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

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

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

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

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

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

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

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

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

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

进,仍知门下省事。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

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

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

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chun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

内外庶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

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征自陈有

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

卧护之。”征乃就职。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

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

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

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

“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

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

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王珪,太原祁县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

事,流于嶲州。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

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

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

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顾待益厚。贞观元年,迁黄门侍郎,参预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进拜侍中。

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知国政,尝因侍宴,太宗谓珪曰:

“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

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

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

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李靖,京兆三原人也。大业末,为马邑郡丞。会高祖为太原留守,靖观察高祖,

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能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

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除*,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太宗

亦加救靖,高祖遂舍之。武德中,以平萧铣、辅公祏功,历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太宗嗣位,召拜刑部尚书。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中书令。三年,转兵部尚书,为

代州行军总管,进击突厥定襄城,破之。突厥诸部落俱走碛北,北擒隋齐王暕之子

杨道政,及炀帝萧后,送于长安。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太宗谓曰:

“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

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矣。”以功进封代国公。此

后,颉利可汗大惧,四年,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又以靖为定襄

道行军总管,往迎颉利。颉利虽外请降,而心怀疑贰。诏遣鸿胪卿唐俭、摄户部尚

书将军安修仁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乃选精骑赍二

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公谨曰:“既许其降,诏使在彼,未宜讨击。”靖曰:

“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遂督军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帐,皆俘以随军。

颉利见使者甚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颉利始觉,列

兵未及成阵,单马轻走,虏众因而溃散。斩万余级,杀其妻隋义成公主,俘男女十

余万,斥土界自阴山至于大漠,遂灭其国。寻获颉利可汗于别部落,余众悉降。太

宗大悦,顾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

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

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群臣皆称万岁。寻拜靖光

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赐实封五百户。又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吐谷浑,大破其

国。改封卫国公。及靖身亡,有诏许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燕然

山、吐谷浑内碛石二山,以旌殊绩。

虞世南,会稽余姚人也。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

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授以记室,与房玄龄对掌文翰。尝命写《列女传》以装屏风,

于时无本,世南暗书之,一无遗失。贞观七年,累迁秘书监。太宗每机务之隙,引

之谈论,共观经史。世南虽容貌懦弱,如不胜衣,而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

政得失,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及高祖晏驾,太宗执丧过礼,哀容毁悴,久替万机,

文武百寮,计无所出,世南每入进谏,太宗甚嘉纳之,益所亲礼。尝谓侍臣曰:

“朕因暇日,每与虞世南商榷古今。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尝不悦;有一言之失,

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太宗尝称

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及卒,太宗

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丧事官给,仍赐以东园秘器,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太

宗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

人伦准的。吾有小善,必将顺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

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未几,太宗为诗一篇,追思往古理乱之道,

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之此篇,将何所示?”因令起居褚遂良

诣其灵帐读讫焚之,其悲悼也若此。又令与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等二

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

李勣,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

破,拥众归国,勣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

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

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

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

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总管,赐

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

寻加勣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

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

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

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

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

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勣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

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

药。勣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

宗居chun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孤

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

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勣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

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

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

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

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

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

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

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

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第一节求谏第四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

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

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

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

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

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

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

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

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

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

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

全,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

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仲尼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世基岂

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

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

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

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

遂斩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故‘君

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

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

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

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

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

治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

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

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

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

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

谏人?”

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

姚思廉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

诚规谏,至如龙逄、比干,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

然喉下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

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仍赐绢有差。

太常卿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

甚以为慰。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而小白不

以为疑,重耳待之若旧。岂非各吠非主,志在无二。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能克

全此节,则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励终始,垂范将来,当使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

朕怀,一何可道!”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

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

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

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

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

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

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

“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

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

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

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

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

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

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

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

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

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

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纳谏第五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

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

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

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

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

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

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

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

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

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

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

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东都未有

幸期,即令补葺;诸王今并出藩,又须营构。兴发数多,岂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

也。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欣仰。岂有初则恶

其侈靡,今乃袭其雕丽?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务,成

虚费之劳。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劳役过度,怨讟将起。其不可三也。百

姓承乱离之后,财力凋尽,天恩含育,粗见存立,饥寒犹切,生计未安,三五年间,

未能复旧。奈何营未幸之都,而夺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昔汉高祖将都洛阳,娄

敬一言,即日西驾。岂不知地惟土中,贡赋所均,但以形胜不如关内也。伏惟陛下

化凋弊之人,革浇漓之俗,为日尚浅,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讵可东幸?其不可五

也。

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

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中间若用木轮,动即火出。略计一柱,已用数十

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

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

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

甚矣。

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

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

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

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

赐绢二百匹。”魏征叹曰:“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

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

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

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

“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贞观七年,太宗将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宁济

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然而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

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

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赐帛五十段。

贞观三年,李大亮为凉州都督,尝有台使至州境,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

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

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书曰:“以卿兼资文武,志怀贞确,故委藩牧,当兹重寄。

比在州镇,声绩远彰,念此忠勤,岂忘寤寐?使遣献鹰,遂不曲顺,论今引古,远

献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恳到,览用嘉叹,不能已已,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宜守

此诚,终始若一。《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古

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所言,深足贵矣。今赐卿金壶瓶、金碗各一枚,虽

无千镒之重,是联自用之物。卿立志方直,竭节至公,处职当官,每副所委,方大

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闲,宜观典籍。兼赐卿荀悦《汉纪》一部,此书叙致简要,

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侍中魏征进言曰:“昔

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长叹息者六。’自古上书,率多激切。

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

公无能道此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

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

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

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

‘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

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

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

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

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贞观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上疏陈得失。特赐钟乳一剂,谓曰:“卿进药

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长孙无忌等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从而不逆,甘言

以取容。朕今发问,不得有隐,宜以次言朕过失。”长孙无忌、唐俭等皆曰:“陛

下圣化道致太平,以臣观之,不见其失。”黄门侍郎刘洎对曰:“陛下拨乱创业,

实功高万古,诚如无忌等言。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诘,无不惭退。

恐非奖进言者。”太宗曰:“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

乃解。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

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

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

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直谏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

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征闻其已许嫁陆氏,

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ai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

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

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

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

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

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

史大夫韦挺等云:“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又陆氏抗表

云:“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并云:

“外人不知,妄有此说。”大臣又劝进。太宗于是颇以为疑,问征曰:“群臣或顺

旨,陆氏何为过尔分疏?”征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

太宗曰:“何也?”征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

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陆

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谪,所以反复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太

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乃出敕曰:“今

闻郑氏之女,先已受人礼聘,前出文书之日,事不详审,此乃朕之不是,亦为有司

之过。授充华者宜停。”时莫不称叹。

贞观三年,诏关中免二年租税,关东给复一年。寻有敕:“已役已纳,并遣输

纳,明年总为准折。”给事中魏征上书曰:“伏见八月九日诏书,率土皆给复一年,

老幼相欢,或歌且舞。又闻有敕,丁已配役,即令役满折造,余物亦遣输了,待明

年总为准折。道路之人,咸失所望。此诚平分百姓,均同七子。但下民难与图始,

日用不足,皆以国家追悔前言,二三其德。臣窃闻之,天之所辅者仁,人之所助者

信。今陛下初膺大宝,亿兆观德。始发大号,便有二言,生八表之疑心,失四时之

大信。纵国家有倒悬之急,犹必不可,况以泰山之安,而辄行此事!为陛下为此计

者,于财利小益,于德义大损。臣诚智识浅短,窃为陛下惜之。伏愿少览臣言,详

择利益。冒昧之罪,臣所甘心。”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

为不可。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太宗怒,乃出敕:“中

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太宗召征及王珪,

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

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

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

人,还充杂使,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

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

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

等也?”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

令所司,列为事条,秦府国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

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

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

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已征得物,

便点入军,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税,并悉

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信,不亦难乎?”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

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

此错失,若为致理?”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珪绢五十匹。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任

心弹射,肆其欺罔,令在上震怒,臣下无以自安。内外知其不可,而莫能论诤。给

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

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下罔上,

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明。道路之人,

皆兴谤议。臣伏度圣心,必不以为谋虑深长,可委以栋梁之任,将以其无所避忌,

欲以警厉群臣。若信狎回邪,犹不可以小谋大,群臣素无矫伪,空使臣下离心。以

玄龄、亮之徒,犹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贱,孰能免其欺罔?伏愿陛下留意再思。

自驱使二人以来,有一弘益,臣即甘心斧钺,受不忠之罪。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

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

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

其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

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已后,不得不存形迹。”

居数日,太宗问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

臣云:‘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

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

“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

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

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

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

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频登。岳牧等屡请封禅,群

臣等又称述功德,以为“时不可失,天不可违,今行之,臣等犹谓其晚”。惟魏征

以为不可。太宗曰:“朕欲得卿直言之,勿有所隐。朕功不高耶?”曰:“高矣。”

“德未厚耶?”曰::厚矣。”“华夏未安耶?”曰:“安矣。”“远夷未慕耶?”

曰:“慕矣。”“符端未至耶?”曰:“至矣。”年谷未登耶?”曰:“登矣。”

然则何为不可?”对曰:“陛下功高矣,民未怀惠。德厚矣,泽未旁流。华夏安矣,

未足以供事。远夷慕矣,无以供其求。符端虽臻,而罻罗犹密。积岁丰稔,而仓廪

尚虚。此臣所以窃谓未可。臣未能远譬,且借近喻于人。有人长患疼痛,不能任持,

疗理且愈,皮骨仅存,便欲负一石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

陛下为之良医,除其疾苦,虽已乂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窃有疑。且陛下东

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戎狄,示以虚弱?

竭财以赏,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

庸夫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贞观七年,蜀王妃父杨誉,在省竞婢,都官郎中薛仁方留身勘问,未及予夺。

其子为千牛,于殿庭陈诉云:“五品以上非反逆不合留身,以是国亲,故生节目,

不肯决断,淹留岁月。”太宗闻之,怒曰:“知是我亲戚,故作如此艰难。”即令

杖仁方一百,解所任官。魏征进曰:“城狐社鼠皆微物,为其有所凭恃,故除之犹

不易。况世家贵戚,旧号难理,汉、晋以来,不能禁御,武德之中,以多骄纵,陛

下登极,方始萧条。仁方既是职司,能为国家守法,岂可枉加刑罚,以成外戚之私

乎!此源一开,万端争起,后必悔之,将无所及。自古能禁断此事,惟陛下一人。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岂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臣窃思度,未见其可。”

太宗曰:“诚如公言,向者不思。然仁方辄禁不言,颇是专权,虽不合重罪,宜少

加惩肃。”乃令杖二十而赦之。

贞观八年,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高士廉于路逢少府监窦德素,问北门近来更

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乃谓玄龄曰:“君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少有营造,何预君

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士廉拜谢。玄龄既

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且所

为有利害,役工有多少,陛下所为善,当助陛下成之;所为不是,虽营造,当奏陛

下罢之。此乃君使臣、臣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臣所不解;玄

龄等不识所守,但知拜谢,臣亦不解。”太宗深愧之。

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或言

三品以上皆轻蔑王者,意在谮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上御齐政殿,引三品已上入

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时天子,

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儿,是天子儿,今日天子儿,非天子儿耶?我见隋家诸王,达

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踬顿。我之儿子,自不许其纵横,公等所容易过,得相共轻蔑。

我若纵之,岂不能踬顿公等!”玄龄等战栗,皆拜谢。征正色而谏曰:“当今群臣,

必无轻蔑越王者。然在礼,臣、子一例,《传》称,王人虽微,列入诸侯之上。诸

侯用之为公,即是公;用之为卿,即是卿。若不为公卿,即下士于诸侯也。今三品

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异。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辄加折辱?

若国家纪纲废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之时,越王岂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礼义,

宠树诸王,使行无礼,寻以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

谓群臣曰:“凡人言语理到,不可不伏。朕之所言,当身私爱;魏征所论,国家大

法。朕向者忿怒,自谓理在不疑,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为人君言,何可

容易!”召玄龄等而切责之,赐征绢一千匹。

贞观十一年,所司奏凌敬乞贷之状,太宗责侍中魏征等滥进人。征曰:“臣等

每蒙顾问,常具言其长短。有学识,强谏诤,是其所长;爱生活,好经营,是其所

短。今凌敬为人作碑文,教人读《汉书》,因兹附托,回易求利,与臣等所说不同。

陛下未用其长,惟见其短,以为臣等欺罔,实不敢心伏。”太宗纳之。

贞观十二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

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

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

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

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

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

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

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遂赐以兰陵公

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

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人有告之者,

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

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

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

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

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

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