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清
字体:16+-

第142章 向卫汝贵学习

袁世凯左手捧着前旨,右手捧着后旨,脸上似笑非笑,似怒非怒,表情极为古怪。这也怪不得袁世凯,如果按照前旨,他这个钦差大臣就应该是一副笑脸,而按照后旨,他就应该是声色俱厉,可他手里同时捧着两道态度截然不同的旨意,所以,袁世凯的脸色,也无法固定下来。

“周宪章领旨!”袁世凯喝道。

“我领哪道旨?”周宪章问道。

“你是个聪明人,该领哪道旨,还需要我告诉你吗?”袁世凯说道。

周宪章一把抢过袁世凯左手的懿旨:“臣周宪章领旨谢恩!”

袁世凯顺手把右手的懿旨揣进袖口,顿时春光满面,周宪章拿了前旨,袁世凯自然要按照前旨的意思,露出一脸的喜色:“恭喜周总兵!”

周宪章捧着懿旨,一脸的狐疑:“袁大人,太后这是什么意思?”

袁世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道:“周总兵,卫汝贵是怎么死的?”

周宪章心头一惊,显然,有人打了他的小报告,而且,这个人就在他的章字营中,看来朝廷已经完全掌握了他杀死卫汝贵的情况。

“卫汝贵不是什么忠臣!他没有向日本人开过一枪,一路却是劫掠百姓,无恶不作,到了义州城下,官报私仇,向自家兄弟开枪,打死了毅军兄弟五十多人……”周宪章把卫汝贵做的恶事详细说了一遍,最后说道:“卫汝贵罪该万死,卑职杀了他,是为民除害!”

“大胆!”袁世凯喝道:“盛军统领卫汝贵,忠心报国,奋勇杀敌,身先士卒,与日寇血战,不幸光荣牺牲,朝廷认为,卫将军汝贵,是我大清国将领的楷模!朝廷追封卫汝贵为一等伯,赏黄马褂,并将其事迹遍告天下,现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向卫汝贵同志学习的高潮!朝廷也派出了卫汝贵英模报告团,在全国宣讲他的英雄事迹。广大臣民被卫汝贵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卫汝贵的精神,化悲痛为力量,为大清国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

“袁大人,这恐怕……”

袁世凯低声说道:“周总兵,你是个聪明人,朝廷对卫汝贵已有定论,你对卫汝贵的看法,必须与朝廷保持高度一致!尤其是要与太后老佛爷保持高度一致!”

袁世凯的话,周宪章听着耳熟,在二十一世纪的新兵营,教官就是这么一副腔调。看来,历史在发展,但有些东西,似乎永远不会改变。

“可是,卫汝贵的的确确是卑职杀掉的!”周宪章说道。

“错!”袁世凯喝道:“卫汝贵是战死在战场上!他和左宝贵一样,都是我大清国抵御外来侵略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必将与岳飞文天祥一样流芳百世!周宪章,你一定要记清楚,今天你从我这里领的是太后的前旨!至于后面那道懿旨,我袁某人就当没看见!但是,你一定要明白,太后老佛爷心里明镜一般!”

周宪章这才明白过来,太后老佛爷同时发出两道截然相反的旨意,是要周宪章明白,她非常清楚卫汝贵是怎么死的!她也非常知道该怎么对待周宪章!

卫汝贵已经被朝廷尊表为民族英雄,他是死在日本人手里,与周宪章无关。但是,如果有一天,周宪章胆敢不服从朝廷,或者,不服从太后老佛爷,她就可以把这笔账翻出来!

如果百姓们知道,民族英雄卫汝贵是被周宪章杀掉的,周宪章就成了秦桧了!到那时候,不用朝廷动手,老百姓用吐沫都能把周宪章淹死!

玩政治,太后老佛爷是大清国第一把好手,别说是周宪章这个愣头青,就是曾国藩李鸿章也不是她的对手。

周宪章胆战心惊,大清国的政治,水太深了!

袁世凯说道:“周总兵请起,请坐,本钦差还有重要事宜要和周总兵商议。”

周宪章站起身来,坐在椅子里,问道:“袁大人请说。”

袁世凯回坐到长几后,说道:“周总兵是否深刻领会了太后的懿旨?”

周宪章拱手说道:“袁大人放心,太后的意思,卑职完全明白。”

“当真明白?”

周宪章点头:“太后不是说过了吗?‘望周宪章紧密团结在以哀家为核心的朝廷周围’。”

“聪明!果然聪明!”袁世凯大喜:“太后没有看错人!”

圣旨与懿旨,口气自然不同,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结尾处的那一句话上。

圣旨是说“紧密团结在以‘皇上’为核心的朝廷周围”,而懿旨是说“紧密团结在以‘哀家’为核心的朝廷周围”!

一个皇上,一个哀家,大清国的两位最高领导人,对周宪章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周宪章心中忧虑,他莫名其妙地卷入了大清国最高权力之争!

政治.斗争往往比战争更加残酷!也更加难以应付。

战争是有规律的也是有规则的,一个人只要按照战争规则行事,就算不能取胜,也不会惨败。

而政治是没有规则的!政治.斗争讲的是不择手段!

尤其是皇权下的政治,其残酷程度,远远高于战争。

战争允许投降,允许缴枪不杀。

而皇权政治则是要将对手斩尽杀绝,哪怕是骨肉兄弟!

周宪章不懂政治,更不懂皇权政治。但他知道一点,皇上和太后,两边他都惹不起!

周宪章心中哀叹,大清国正面临日本人的疯狂进攻,战争已经烧到了鸭绿江畔,而大清国的最高权利者,还在争权夺利!

周宪章沉吟不语,袁世凯看在眼里,暗暗点头。

对于大清国的朝廷政治,袁世凯心中如明镜一般。每一个臣子,都必须在太后与皇帝之间做出选择,要么加入帝党,要么加入后党,要想脚踏两只船,最后的结果定然会死得极其难看!

然而,要在帝党与后党之间做出选择,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表面上看,太后垂帘训政,皇帝有名无权,当臣子的当然应该选择加入帝党,向太后效忠。

但是,谁都知道,皇帝年青,太后年老,太后总会先皇帝一步登天。如果入了后党,一旦太后宾天,皇上岂能放过他!

可是,大家也知道,太后身体康健,宾天的日子遥遥无期,这个时候入了帝党,还没到皇上亲政,太后就能要了他的命!

所以,谁也不原意在太后与皇帝之间做出选择,但谁也不得不做出选择!

这是大清国王公大臣们最大的无奈。

袁世凯自己也不想做这样的选择,他是被慈禧太后硬生生拉进后党的。

所以,当袁世凯看见周宪章夹在太后与皇帝之间左右为难,他对年青的周宪章极为同情。

在没有来到义州之前,袁世凯并没有把这个周宪章放在眼里。

在他看来,周宪章在朝鲜所取得的战绩,一半来自运气,一半来自虚报。这是大清国军官邀功请赏惯用的伎俩。

朝鲜东学教发动暴.动,日本人登陆朝鲜的时候,身为大清国驻朝鲜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就断定,一旦清日开战,清军不是日军的对手——日军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而清军还是一支中世纪军队。

他不相信,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能够率领一支中世纪军队战胜击败现代化的日本军队。要知道,日本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甚至超过了俄国人,与德国军队也没有多少差距。

然而,从北京城来到义州,一路之上的所见所闻,使得袁世凯对周宪章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袁世凯不像那晋,那晋一路上只想着见徒儿,而袁世凯一点也没闲着,他利用一切时间,考察沿途民情和军情。

在九连城,他见到了从朝鲜败退回来的聂士成,以及一直驻守在九连城的四川提督宋庆。

这两位都是久经战阵的高级将领,而且,他们的人品在大清国是公认的,他们不是阿谀奉承之徒。

两人都对周宪章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