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少年行

第五十六章:見微知著論治邊(二)

王霨也去商隊駐地探望過蘇十三娘和阿史那雯霞,還曾在如意居駐地附近碰見一個麵熟的行商。

回到軍營之中,王霨才想起,那個高大的行商就是在大食探子潛入庭州城時,第一個聽令臥倒之人。

商人的逐利本性令王霨深深感慨,《資本論》中的某些經典論述,確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勇於冒險的商人,整個人類社會才能不斷交流和發展。

穿越以來,王霨發現,大唐雖然“重農”,卻並不過分“抑商”,故而大唐的商貿往來十分繁榮,這令他特別欣慰……

噅噅的馬嘶聲打斷了王霨的遐思,他抬眼一望,原來是大營轅門外,有位唐軍斥候正急匆匆地揮鞭策馬,朝大營狂奔而來。

大軍無論是行軍還是安營紮寨時,都會派出數百名斥候,在四麵八方打探和警戒。因此,不時會有斥候營的輕騎疾馳而來,將各種信息匯集到杜環的軍帳之中。這些信息經杜環梳理後,將會記錄在冊,然後及時呈報王正見等人。

王霨剛才就是在幫助杜環處理謄錄信息。如果隻是單純的文字工作,對他而言,難度其實並不算大。在前世的時候,王霨本就認識絕大部分繁體字,並會寫一部分。穿越之後,融合兩世記憶的他,文字功底更是遠超十歲少年的平均水平。

但信息的內容涉及到大軍遠征的組織、溝通、協調等方方麵麵工作,這對除了軍訓就再以沒有參加過任何軍事活動的小白領而言,還是有相當的挑戰度的。

通過參與學習,王霨發現,組織大軍行進,確實是一件非常複雜而枯燥的工作。別的不說,單是軍糧給養,就需要提前籌備,協調多方力量。

北庭兵馬從庭州西征,走的並非商隊常走的絲路北道,而是更靠北的陰山道。也就是從庭州向西北,穿過阿拉山口抵達夷播海,然後轉而向東南,到弓月城。再從弓月城向西南,到達碎葉城。大軍以碎葉城為前沿基地,由此沿著素葉河穀向西征伐石國。

之所以如此曲折行軍,而不選擇距離更近的絲路北道,是因為從庭州直接向西翻越蔥嶺的山口抵達弓月城的地形過於逼仄和險惡。數百人的商隊通行問題不大,卻不適合數萬大軍通行。而陰山道全程基本都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唯一的山地阿拉山口,地勢也較其他山穀開闊得多,更適合帶著輜重和器械的北庭兵馬行軍。

陰山道地勢平坦,但如此漫長迂回的行軍路線,大大加重了沿途補給的負擔。

出阿拉山口之前,沿途密布北庭都護府下轄的各軍鎮和守捉。在大軍出征之前,北庭都護府都已提前輸送了大量的軍糧囤積在其中,如此,便可以不斷給大軍提供補給。

而出了阿拉山口,到了夷播海後,就進入了葛邏祿部和沙陀零星部族的活動範圍,從此就再無唐軍的軍鎮或守捉可以作為兵站使用了。

因此,從夷播海到碎葉城,大軍的給養,除了自帶的部分,還要依靠葛邏祿和沙陀部提供的數十萬頭綿羊予以補充。

如此繁雜的組織協調工作,基本都落在杜環一人的肩上。王霨僅僅打打下手就覺得疲憊不已,而杜環則能談笑間,就把各項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令王霨無比敬佩。

之所以讓王霨參與如此繁重的軍務,是王正見特意安排的。雖然有聖人口諭,特許王霨隨軍,但王正見還是期望他能夠切實參與到軍務之中,以免被人視為累贅。

王霨自己也希望能夠深入掌握行軍布陣的技能和知識,所以在杜環身邊學的特別用心。

除了協助杜環處理文書,王霨每天早上還要鍛煉騎射、和阿史那雯霞對練;晚上,他還要在日記中記下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積累經驗。

杜環的營帳之前,奔馳如風的斥候翻身下馬,急匆匆的跑進了軍帳中。

正在活動活動筋骨、清醒清醒頭腦的王霨見慣了如此場景,倒也不太驚訝。

發現自己對行軍的各項事務開始變得如此習慣後,王霨屈指一算,他驚訝地發現,不知不覺間,如此充實、忙碌的日子,已經有三十多天了。

北庭兵馬是三月初七正式開拔,離開庭州城的。

從庭州城出發之時,大軍浩浩蕩蕩,共有兩萬兵馬。其中包括一萬名北庭軍和從蒲類海畔趕來的一萬名沙陀軍。

北庭兵馬是由多兵種混編而成的,其中騎兵三千人,包括一千名重騎兵和兩千名輕騎兵;步兵四千五百人,包括一千名陌刀兵、一千名重裝刀盾手和兩千五百名弓弩手;輜重兵兩千五百人,其中包括由五百名經過特訓的士卒組成的工兵營,是王霨建議組建的,專門負責攻城器械的組裝和操作,趙大錘也編入其中,負責技術指導。

北庭軍的騎兵每人都擁有至少兩匹戰馬,最精銳的斥候營,甚至是一人三馬甚至更多。陌刀兵、刀盾手和弓弩手等步兵,人人也皆有一匹馱馬,用來代步和馱鎧甲、兵器。輜重營中則有大量的馬車、騾車和牛車,專門負責運輸糧秣等物。

馬蹄鐵、猛油火和配重拋石機的核心部件,都由工兵營保管。素葉居之前就趕製了數十輛四輪大馬車,以成本價提供給工兵營,專門用來裝載各類重型器械。

王正見為了確保秘密武器不外泄,除了命令王勇率北庭牙兵監督、保護工兵營外,還要求將所有馬匹的馬蹄鐵先卸下來,待進入臨戰狀態再重新釘上,連阿史那雯霞的青墨騏也不能例外。

北庭軍所走的路線相對平坦的陰山道,日常行進的速度也不快,暫時不釘馬蹄鐵,影響倒也不大。

不過,王霨心裏也清楚,技術一旦展現出來,就必然存在擴散的可能和風險。此戰過後,簡單易學的馬蹄鐵肯定會被廣泛應用。

配重投石車雖然很顯眼,但其技術含量較高,且參與製作和組裝的北庭工匠,也隻知道其中某道工序。一時半刻間,應該還不會泄露。但是,如果有人獲取了圖紙,或者有高明的工匠根據實物進行逆推的話,仿製起來也不會特別困難。

倒是希臘火,石油開采技術和核心配方缺一不可。隻要嚴控配方,應該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避免外泄。

王霨記得,在前世的曆史記載中,直到拜占庭帝國覆滅,希臘火配方都未曾泄露。王霨所知的配方,是20世紀的科學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根據曆史記載推算出來的。因此,王霨有信心,將希臘火的秘密保留盡可能長的時間。

至於火藥等利器,王霨決定慢慢研究,不急於全部拋出。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決不能隨便浪費。況且,穿越的蝴蝶效應變幻莫測,他也不敢過於冒險。

勞師遠征,千頭萬緒、事務繁雜,軍隊若是籠統地混在一起,特別容易出現失誤。因此,大軍行軍之時,必須分編統管。

為了便於管理,北庭軍按照《李靖兵法》所示,編為三軍:其中中軍五千人,包括三千五百名戰兵、一千名輜重兵和五百名工兵,由北庭都護王正見親領;左虞候軍兩千五百人,包括兩千名戰兵和五百名輜重兵,由北庭副都護阿史那暘統領,擔任大軍的先鋒;右虞候軍兩千五百人,編製與左虞候軍相同,由北庭判官杜環統領,負責殿後。

杜環在統領右虞候軍,依然肩負著參讚軍機的重責,可以說是唐軍大營中最勞累的人。不過,眾人也很明白,這是王都護在刻意磨練杜判官,為他創造立功的機會。估計西征過後,杜判官的官階可能就又要提升了。

沙陀軍一色輕騎,一萬名族人分為十個千人隊。其中五個千人隊由沙陀葉護骨咄支親領,兩個千人隊歸沙陀王子朱邪盡統轄。剩下的三個千人隊,則由沙陀的三個小部族酋長統領。

沙陀軍的輜重,主要就是隨軍前行的母馬和牛羊。所謂的沙陀士兵,上馬是戰士、下馬是牧民,飼弄起牲口,倒是得心應手得很。

兩萬兵馬行至夷播海時,一萬黠戛斯人已在夷播海畔等待了數日。

黠戛斯阿熱李昆不僅再次親率一萬精兵前來參戰,還帶來了年方十七的長子李紀。

阿史那霄雲初見黠戛斯人中有赤發綠瞳的士兵,大吃了一驚。

庭州城中雖有大量的胡人和胡娘,但他們多是高鼻深目,少許人可能雙瞳微藍,但還從未有過赤發綠瞳之人。

王霨則解釋道,黠戛斯中黑發黑瞳者,乃大漢李陵將軍的苗裔,那些赤發綠瞳之人,則來自極北苦寒之地。史書記載,李陵將軍乃漢初名將李廣之孫,曾率五千步兵出塞征討匈奴,為匈奴單於率八萬騎兵所困。李陵帶兵且戰且退,苦戰數十日,殺傷匈奴騎兵一萬餘人,退到距離邊塞百餘裏之地,兵矢全無、力竭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