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祿山碩大的腦袋搖得像撥浪鼓一般:“不過區區數千裏行程,某皮糙肉厚,一點也不累。今日某要效仿飛龍禁軍,在寢殿外為聖人執戟宿衛。”
“安卿之心,朕已明了。但朝廷自有法度,豈能讓郡王值勤。”李隆基明白安祿山內心不安,遂解下錦袍,披其肩上:“卿侍君若父,朕亦待卿如子。”
“多謝陛下!但陛下說錯話了。”安祿山正色道。
“大膽!陛下金口玉言,豈能有錯!”楊國忠忍不住蹦出來挑刺。
“楊卿稍安勿躁。”李隆基示意楊國忠坐下,和顏悅色問道:“不知朕哪裏錯了。”
“陛下忘了,貴妃娘子早已認末將為義子,陛下自然是微臣之父,所以某並不是侍君若父,而是真心實意將陛下當做父親大人孝敬。楊相國算起來也是某的長輩,長輩看不慣晚輩是常有的事,但做晚輩的肯定不會計較。”安祿山口齒極為流利。
“如此說來,還真是朕失言!”李隆基哈哈大笑,拍了拍安祿山的肩膀:“安卿氣量宏大,堪為百官楷模,明日朕設宴為安卿接風洗塵。”
“謝陛下隆恩!”安祿山確信李隆基並未懷疑自己,才起身退下。
朔風凜凜、沉香嫋嫋。高力士和安祿山離開後,大殿內一時陷入沉寂。
“看你出的什麽餿主意!”李隆基坐回禦榻,沒好氣地斥責楊國忠:“安祿山一接到朕的旨意,隻花九天就從幽州趕到長安,怎麽可能謀反?”
“陛下,五百範陽騎兵不到十日就奔襲數千裏,從幽州殺至京畿,難道不令人畏懼?安祿山執掌河東、範陽兩鎮,手下精兵十餘萬,難道不令人擔憂?”楊國忠毫無認錯之意:“幽州也就罷了,河東距離京畿隻有一河之隔,當年高祖、太宗起兵,正是從河東西進關中!”
“河東?”李隆基撫須沉思,陰晴不定。
“陛下,安祿山或許一片忠心,但誰能保證他永無反意?”楊國忠見李隆基遲疑,乘勝追擊:“微臣或許錯怪安祿山,但微臣如此猜疑,也是為大唐社稷和聖人安危著想,並無半分私心。”
“並無私心……”李隆基冷哼一聲:“國事繁忙,楊卿先告退吧。”
“諾!”楊國忠訕訕離開大殿。殿外寒風呼嘯,讓他打了個激靈:“安祿山恃寵而驕,根本不將某放在眼裏,實在可恨!可聖人對他深信不疑,對吾卻將信將疑,如此下去如何得了?不行,今晚得讓玉瑤去探探聖人口風。貴妃娘子最近一直對某冷冰冰的,也不知怎麽回事。婦人之心,果然難測。”
人去宮靜、大殿森森。李隆基斜靠在禦榻上,望著空蕩蕩的大殿頭疼不已。負責掌扇的宮娥和侍奉左右的小黃門嚇得戰戰兢兢,大氣都不敢出。
登基數十載,李隆基早已習慣孤家寡人高處不勝寒的日
子,對身邊任何人都保持著足夠的戒心和警惕。之所以如此,實在是因為帝王之尊太過誘人,引無數英雄豪傑鋌而走險,踏上這條充滿血腥和艱險的不歸路。
當年太宗不惜殺兄逼父、血濺玄武門,則天大帝更是接連誅殺、軟禁愛子,不都是為了爭奪或保住帝位和權勢嗎?即便是飽受後人譏諷的懦弱皇帝中宗,聽術士言相王府附近的隆慶池有帝王氣,亦結采為摟、宴侍臣、泛舟戲象以厭之。可帝王氣豈是區區數頭南蠻野獸能夠鎮住的,唐隆年間風起雲湧,一番明爭暗鬥,帝位終究還是落入相王一係。
李隆基為坐上帝王之位,更是孤注一擲誅韋氏、爾虞吾詐鬥太平,曆經千難萬阻,中間還險些葬送自家性命和尚未出生的兒子。幸好父皇汲取高祖的教訓、長兄李成器擔憂淪為建成太子,李隆基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過,李隆基十分清楚,但凡父兄有一絲猶疑,他肯定會毫不猶豫重演玄武門之變。
禦宇以來,李隆基發現,奪帝位難、守住帝位更難。奪帝位如登山,前方隻有一條道,舍命追逐即可;守帝位若鎮守孤城,敵人無所不在,隨時可能從意想不到的角落竄出來,簡直防不勝防。
為守住帝位,李隆基建花萼相輝樓,外示兄弟和睦,實則將對皇位有威脅的兄弟全部置於監視之下;為防範兒子們權欲膨脹,李隆基大興土木建十六王宅,確保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內侍省的掌控。
為讓心愛女人的兒子繼承大統,李隆基廢結發皇後、誅三子,可誰料武惠妃時運不濟,竟在節骨眼上病逝。朝堂風勢隨即逆轉,反對立壽王為太子的呼聲越來越高,李林甫竭盡全力也未能徹底壓製反對的聲音。
李隆基考慮過乾綱獨斷,直接下詔立李瑁為太子,可李林甫與武惠妃、壽王的私相授受逐漸浮出水麵,令李隆基警惕不已。李林甫已位極人臣,一旦他與東宮聯手,後果不堪設想。為杜絕隱患,李隆基順勢而為,接受高力士的建議,立不顯山不露水的忠王為太子。
同時,為避免東宮坐大,李隆基又暗中授意李林甫瘋狂攻訐太子。而李林甫因之前與壽王李瑁捆綁太緊,為身家性命計,絕不可能與東宮合作。右相與東宮惡鬥,李隆基頓覺帝位穩固如山。
即便如此,放心不下的李隆基除了倚重高力士和陳玄禮為左膀右臂監控朝堂外,還從邊鎮攫升出身寒微的安祿山作為忠犬,賜之以殊榮、誘之以厚利,確保他及手下的十餘萬精兵為己所用,以消滅任何可能的威脅。
可擁立之功還是太過動人心魄,雖有重重壓製,可隨著李隆基年歲漸高,聚攏在太子身邊的文臣武將越來越多,東宮黨羽翼漸豐。王忠嗣、皇甫惟明、韋堅、張均和王正見等人若有心發動政變,頃刻間就會有四十多萬大軍包圍長安。
坐立不安的李隆基無法確定太子是否
會效仿太宗皇帝,但他也不需要也不會去耗費心力確認。對帝王而言,隻要威脅存在,就一定要想盡辦法摘除,而不能寄希望於對方不發動。時局微妙之際,右相李林甫敏銳察覺到帝心的變化,抓住時機接連發動韋堅案和杜有鄰案,將東宮黨的中堅皇甫惟明和韋堅全部打倒。
為剪除太子最強力的外援王忠嗣,熟悉養子品行的李隆基有意盯住石堡不放,縱容李林甫借石堡施壓、構陷。生性耿直、行事磊落的王忠嗣果不其然墜入李林甫早已挖好的陷阱,背上“違抗君命、陰結東宮”的罪名。有了罪名,李隆基就能順勢剝奪王忠嗣節度之職並將其下獄。
李隆基不是沒有考慮過殺掉王忠嗣,徹底鑿空太子的根基。但此時朝堂局勢已然發生變化,太子勢弱、右相強橫,李隆基擔心李林甫失去牽製後再次鼓動立李瑁為東宮,就決心饒王忠嗣不死,作為平衡兩派的砝碼。所謂哥舒翰入宮求情,隻不過是帝王改弦更張的台階而已。至於哥舒翰是適逢其會還是窺得帝心,對高高在上的天子而言,都是無足輕重的小事。王正見因非東宮嫡係,也逃過此劫,成為太子殘存不多的邊鎮奧援。
經過一番清洗,太子勢弱而不倒、右相強卻難獨大,朝局再次形成平衡,李隆基才放下心來,與新寵楊玉環夜夜笙歌、尋歡作樂。誰知安穩日子沒過數年,李林甫日漸老朽、北庭王正見憑戰功異軍突起,太子的聲望日益恢複,暗中的小伎倆漸漸增多,行事也愈發陰狠張狂。
察覺到單憑李林甫已無法壓製東宮勢力,李隆基一麵將楊國忠引入朝局,試圖借助李、楊二人的合力打壓太子;一麵不斷攫升安祿山,以東北節鎮對抗西北邊軍,畢竟西北諸鎮將領多為王忠嗣舊部,更傾向於太子。
為收攏西北邊鎮的軍心,石堡之戰後,李隆基一度盤算過以虛銜召回被貶為漢東太守的王忠嗣,利用多年父子之情將其籠絡,以避免太子劍走偏鋒。之所以如此謀劃,是因李隆基篤信王忠嗣品性端正、心思恪純,與太子交好純粹是因為多年舊情,他和野心勃勃的韋堅、皇甫惟明等並非一路人。這也是李隆基當年願放養子一馬的根源所在。
誰知念頭剛起,王忠嗣就暴斃於漢東郡。李隆基自然不信世上有如此巧合,但他已懶得追查究竟是誰幹的。活著的王忠嗣可以成為帝王棋盤上的奇兵,死去的王忠嗣則如散去的彩雲、破碎的琉璃,無論之前多麽光輝璀璨,最終卻變成一團廢物,毫無價值可言。至於父子親情,在帝王權術麵前本來也算不得什麽,更何況還隻是一個養子。
離了王忠嗣,朝爭依然繼續,但走勢卻逐漸脫離李隆基的設想。他本以為血氣方剛的楊國忠和老謀深算的李林甫能夠精誠合作,共同打擊東宮。誰知性急的楊國忠為早日繼任右相,竟將目標對準李林甫,引起一番亂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