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4年的春初,在南北之間那種詭異的與氛中,北京政府先是公布《治安警察條例》,禁止政治結社及同盟罷工,規定學生不得政治結社,也不得參加政治集會。隨後,見地方最強的實力派李漢沒有通電反對之後,最終於3月5日公布《中華民國約法》,廢止《臨時約法》,擴大總統權限,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製。同日,撤消國務院,設政事堂於總統府,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
《中華民國約法》共10章68條,其內容極大地增加了總統權力。毫無疑問已經公布立刻引起國內振動,南北之間皆是反對之聲。根據《中華民國約法》規定,立法權歸諸新成立之“立法院”,但其不具備監察權。行政權則另設諸“參政院”為總統谘詢機關。參政院及立法院的組織,須有約法會議議決。後約法會議通過參政院和立法院組織法,規定參政院參政純由總統委任,而立法院立法委員選舉權資格同樣嚴酷。但僅隔數日,因李漢通電以浙江省內混亂仍未平息,入浙平亂軍隊不宜立刻撤出為理由拒絕了北京令其即刻從浙江撤兵的命令。同時,李漢拒絕北上北京就入浙軍隊襲擊李厚基的閩軍向參政院作報告。袁世凱大怒之下公布總統令,以參政院取代被李漢控製了小半立法委員的立法院職權,所以立法院始終未能成立。
數日後,參政院後又公布《大總統選舉法》,將總統選舉變成了變相世襲:總統任期十年,連任無限。大總統選舉之前,參政院參政(總統任命)如果認為政治上有必要,則決議大總統連任,總統繼任人由前總統推薦於總統選舉會。
得知《大總統選舉法》公布,李漢頓時大喜。他一直都在等待一個發兵的機會,畢竟袁世凱的正式大總統位子雖然是使用不正當手段獲得的,但畢竟是獲得列強各國承認的合法民國最高統治者。在百姓的心中,他這個大總統就如同過去高高在上的皇帝一般,縱使是皇帝犯了錯,那也隻是身邊有奸詐小人的過錯。為此,在攻陷杭州強行驅趕了喪家犬一般的呂公望等革命黨人之後,他一邊下令各路軍隊往前線集結,一邊責令浙江季雨霖部收束局勢並強行擊潰入浙閩軍,令閩粵等地方勢力不敢在他背後搗亂。
私下裏,他可不正是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名正言順各勢力都能接受他由地方起兵討伐中央的借口。
毫無疑問,《治安警察條例》的分量雖然不足,但是後麵的《中華民國約法》跟《大總統選舉法》都是重量級的武器,一經北京政府拋出之後,就能引得南北振動,尤其是渴望在民國成立後登上政壇的商賈勢力跟立憲派更是為此跟袁世凱離心離德,卻最好是他的機會不過了!
為此,在《治安警察條例》提出時沒有反應,在《中華民國約法》出台時也還在等待機會的李漢,在《大總統選舉法》頒布之後,送算是找到了反擊的武器了。當下於3月10日通電全國,言到《大總統選舉法》變民選為世襲,總統統治無上限不符合民主精神,同時措辭嚴厲的指責袁大總統此舉乃是‘倒行逆施’之舉,有變‘國天下’為‘袁氏一家天下’的意思,更是諷刺其隨後是不是要改名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然後當這國家的皇帝、萬歲!
此通電一出,袁世凱怒急,他這個正式大總統如何能夠忍受有什麽勢力能夠踩在他的腦袋上頤指氣使。再加上他新跟日本人就‘京包鐵路’的後續建設跟四條支線鐵路的建設達成共識,新談成了一筆巨額的貸款並向日本購買了海量的軍火。自感自己權威受到挑釁,於是,袁大總統一聲令下,北洋軍這架戰爭運轉起來,殺氣騰騰向南方的挑釁者展示了他作為這個國家曾經最強武裝的力量。
3月11日,山西太原第四師師長楊善德領命,下令駐守霍州的第七旅旅長王賓率兵向陝西推進,河南曹錕即刻配合下令第三師全軍動員前往前線,第五師靳雲鵬率部殺往豫西,目標直指陝南。第七師師長雷震春、八師師長張敬堯、九師師長田中玉、十師張宗昌、十一師薑桂題、十二師趙倜、十五師師長湯玉麟、十六師張作霖部各自得到命令,麾下軍隊開赴前線,北京一度動員近二十萬軍隊。一旦北京的開戰命令送到,各部將奉命殺往南方,掃平一切反對力量。
李漢立即還以顏色,王安瀾切斷津浦鐵路,第三師在阜陽、淮北、宿縣同時加強戒備,防備來自河南、山東跟江蘇的北軍覬覦。與此同時,張孝準受令領第十五師向滁州、蚌埠移動,目前直指江蘇南京。
3月13日,江蘇第二師逼近太湖,上海駐軍向金山集結。袁世凱命令田中玉部第九師沿運河水陸並進,向揚州開進,與此同時,袁世凱任命馮國璋為第二軍軍長,電令蘇北鎮守使徐寶山,率領所部南下南京,接受馮國璋指揮。並命令海軍次長湯鄉銘率領海軍艦隊駛向上海,掩護北洋軍南下部隊,增強江蘇、上海方向北軍實力。
西部很快做出回應,西安新五師、漢陽第八師進行誓師儀式,熊秉坤跟馬榮成兩部是去年同北軍大戰之中損失最慘重的編製,去年為了軍政府的戰略需要受了不少委屈,這一次李漢允許兩部作為戰鬥主力,執行強攻任務。張國荃的十四師拉到陝南一部同山西北軍隔著黃河對峙,另一部主力警惕靳雲鵬的第五師。
第二日,袁世凱任命新複出的北洋之龍王士珍為第一軍軍長,節製河南、山東、山西三省全部武裝,同時下令東北張、湯二師出山海關南下抵京,接受後續軍事調動。
次日,李漢下令江防艦隊駛離了武昌跟蕪湖軍港,浙軍主力從杭州往上海逼近。
北洋軍在調兵遣將,李漢也在厲兵秣馬,民國局勢短短半月之內便重回劍拔弩張,濃重的戰雲重新密布起來。
南北雙方都在爭分奪秒的進行著戰略部署,對於國內立憲派跟洋人的和平呼籲都是敷衍以對,所有的人都在緊張的注視著局勢的發展,空氣中的火藥味越來越濃,戰爭的腳步也越來越近。
國內不少明眼人看的清楚,李漢不同於國民黨,手下的軍事力量更是不在袁世凱之下,兩虎相爭之下兩敗俱傷的可能性要遠大過一虎勝出為王,因此為了中國的前途、國內的和平。以黎元洪、唐紹儀為首的落魄政客們開始在兩大勢力之間積極奔走。為這兩個看上去勢不兩立的軍事集團進行斡旋,並打聽雙方退讓的條件,但是李漢已經鐵了心要打,自然開出了袁世凱斷難接受的價碼,擺明了沒有誠意的打臉態度令這些個落魄政客們打一開始行動便陷入了步履維艱之中。
黎元洪、唐紹儀之流自然不可能獲得什麽進展,事實上就連另一路以前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為代表的列強遊說團都遭到了李漢的拒絕接見,國內的局勢已經明擺著告訴了他們,小字輩的李漢已經不滿老一代的前輩袁世凱繼續掌控這個國家了。自感覺翅膀硬了的他拒絕了用年輕耗死老邁的袁世凱,他需要用一場大勝鎮壓了國內所有的聲音,並用勝利入主中央,成功在一戰前掌握這個國家的局勢。
雙方既然都沒有和談誠意,何來妥協之說。於是乎,在舉國的惶惶不安中,又半個月就這麽過去了。到了三月中旬,經過了一個月的調動,西部率先完成了部隊跟物資的部署,北軍則相對之跨度要比李漢控製的區域小得多,鐵路跟海運、水運的便利也讓袁世凱在幾乎同樣稍微一兩日完成的大致的調兵。
北洋軍分成兩路,王士珍的第一軍又分三部分別以河南、陝西、安徽為戰場;節製第一師、第三師、第四師、第五師四個主力師,在袁世凱的心目中位置顯然十分重要,畢竟他將麵對的陝西、湖北、安徽都是李漢重兵把守的省份。吸取了去年的教訓,第二軍依舊改由馮國璋指揮,不過卻協製第二師、第六師、第七師、第九師四個主力師,預定主要主攻方向為安徽、浙江,勢力較之第一軍要差不少。
十省聯合自治政府的部隊也要分的稍微細膩一些,李漢坐鎮武昌指揮,在蔣方震等總參的幫助下將軍隊分為五路強攻,第一路以浙江的季雨霖部為主力,強攻拿下上海之後立刻配合安徽軍隊惡戰南京;第二路以張孝準的十五師為主力,是強攻南京的主力;第三路王安瀾的第三師將伺機在皖北發動強大的攻勢,可對河南、蘇北、山東等地造成巨大的軍事壓力;第四路以河南為主戰場,集中李濟深的第十師、馬榮成的第八師,將在最短時間內盡可能的摧毀第一軍的主力;第五路則以熊秉坤的新五師為主力,直接出兵殺向山西,配合鉗擊中原。
北洋與西部劍拔弩張,分別在綿延數千裏的中原大地上拉出了一條漫長的戰線,大戰一觸即發,外國駐華武官已經開始認真推演哪個預定戰場將戰鬥了。
麵對嚴峻的形勢,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