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陸權強國

第七百一十七章 不宣而戰9

自甲午戰爭之後北洋水師慘敗後,民國便從亞洲海軍強國,跌落為一個海軍弱國。空有綿延上萬裏的漫長海岸線,卻隻能靠著幾艘輕巡洋艦艱難維持海防,別提警惕列強跟日本來自海上的威脅了。就是列強扶持下的一些遊曳在民國沿海地區的海盜,也基本不把民國海軍放在眼裏。

民國建立之後百廢待興,建設一支強國海軍一直都是百姓呼聲比較高的一種要求。李漢雖然從一開始就做出了暫時放棄海洋,全力建設陸上強軍的戰略,但是這個戰略也是建立在一個大前提之下的,那就是民國海軍無力越洋攻敵,但也需要擁有將敵人阻擋在海洋上的能力。

根據這一戰略需要,一個巨大的困境擺在了民國麵前,那就是如何用有限的資源跟軍費傾斜,完成海上禦敵的任務。

如果是一般人,對於他們而言這是個大難題。但李漢不是一般人,他有著眾多後世國家的經驗可以借鑒。

綜合考慮一支強國海軍絕不是五年、十年就能建設出來之後,他做出了一個選擇。效仿十九世紀末的法國,大建近海防禦體係。以魚雷快艇搭配海下力量,力爭在未來二十年內海軍建成之前,暫時守住民國海防線。

魚雷快艇倒也罷了,製造難度並不高,關鍵還是在發動機跟魚雷生產技術上,民國都已經通過一些渠道得到了完整的技術,具備建造魚雷快艇的一切技術。

那麽民國的主要目標,自然就放在水下技術上了。這個時代,毫無疑問德國的潛艇技術是最先進的,在李漢的計劃下,中國以德國為師。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學會了製造潛艇,這離不開李漢的戰略指導,但更離不開德國造船專家的技術幫助。雖然德國人也留了一手,並沒有將一些最新技術轉讓民國,加上民國工業基礎的不完善,在前期走了不少彎路。不過若是沒有沒有德國的技術專家和精良設備;民國也不會成為能夠製造遠洋攻擊型潛水艇的國家之一,要知道就連日本,如今尚且隻能生產一些技術落後的老式近海潛艇,還毛病多多。

由於遠洋攻擊潛艇的製作成本加技術要求過高,民國雖然已經具備了生產能力,但是並沒有將生產中心全部放在遠洋攻擊潛艇的製造上,自13年位於武昌的潛艇製造廠建成之後,在15年之前民國都是以生產近海型防禦潛艇為主,雖然隻能在近海150海裏內進行防禦,但是對於民國而言已經足夠了。

過去六年裏,得到了民國部分海軍軍費,同時也得到了政府秘密財政支持的民國各大潛艇生產廠,共建造了100多艘潛艇.其中有70多艘都是近海型防禦潛艇,真正擁有中遠程遠洋攻擊能力的遠洋型攻擊潛艇,民國隻建造了23艘。

這不僅是因為遠洋型攻擊潛艇的成本幾乎相當於近海防禦型潛艇的三倍左右,還牽扯到生產周期。德國發達的造船業跟工業,令德國可以在71天內便完成一艘U潛艇的生產。而民國卻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平均一艘近海型防禦潛艇的建設周期約莫是87天左右,遠洋型攻擊潛艇(U潛艇的中國改進型)的生產周期卻長達144天,耗時幾乎可以建造兩艘近海防禦型潛艇了。考慮到民國新立之初海防的不穩,民國海軍的水下艦隊建設主要還是以近海型防禦潛艇為主。

基隆古名雞籠,一說因基隆山象雞籠形狀而得名,又一說認為該地以前為高山族凱達喀蘭人住地,“雞籠”是“凱達喀蘭”的閩南方言譯音。明末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張燮著的《東西洋考》裏,就有雞籠社、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等記載。表光緒元年(1875年)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基隆位於台灣島東北角,三麵環山,一麵臨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準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台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劉銘傳於1884年7月16日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台,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台、護營,加強台北防務。中法戰爭結束後,台灣的重要性已經被滿清統治者所覺察到,經過先後幾任巡撫的建設,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的基隆港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已經成為台灣最優良的海港跟軍港。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通過武力奪得了台灣島後,基隆港在日本人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規劃與發展。人口在17年底已經突破二十萬人,總人口台灣第四,並且因為地理位置優越不但吸引了大量的商船在此停靠補給、收購台灣土產,日本人還在此進一步建設,強化了基隆港的軍事地位,作為日本台灣駐屯艦隊的駐紮地。

根據民國在戰前得到的情報,日本台灣駐屯艦隊中的主力艦--老式三笠號戰列艦、築波號戰列巡洋艦,以及一艘去年年底才建設完成的最新式龍田號輕型巡洋艦盡皆駐紮在這裏以震懾民國。

在民國製定對付日本的鄭和計劃中,駐紮朝鮮跟日本本土的聯合艦隊,將交由民國海軍主力牽製、吸引,為民國陸上攻勢盡可能的爭取時間。而另一支位於南洋的日本艦隊,則交給民國的水下狼群們解決,為此李漢還特別指定了一個針對性計劃---獵鯨。

此次偷襲方案,民國突襲旅順、遼東半島的不僅有陸航的勇士們,也有海軍的勇士們,那就是這些過去幾年前隻能在深夜跟民國完全控製的一些海域才能進行隱蔽訓練的潛艇部隊們,他們幾乎每天都聽著德國的那些水下狼群們在歐戰之中所創造的輝煌,卻隻能在強大的日本海軍的威脅之下,被迫躲著避著,盡可能的延遲日本發展了他們的蹤跡。

而如今終於有了向日本人發泄心中憤怒的機會了,他們自然十分珍惜。

現在潛伏在基隆海港外海麵之下的一共有十四艘民國海軍潛艇。其中有兩個型號,一個型號是民國結合了U潛艇的生產技術在美國霍蘭級潛艇基礎上自行設計研製的‘水獺級近海防禦型潛艇’,這種潛艇共有十一艘,占去了偷襲潛艇中的絕大多數;而另一種則是根據U潛艇技術發展改造的海狼級遠洋攻擊潛艇,隻有三艘。這些潛伏在日本台灣駐屯艦隊所在基隆港基地門口的潛艇實際上在陸航的飛機發起攻擊之前就已經抵達基隆附近。他們是從福建的兩座海軍隱蔽軍港內出發的,經過了一夜的航行在天亮之前已經抵達了基隆港之外,在短暫的浮出水麵進行作業之後,在天亮起之前,他們又都回到了水下,靜靜的分散潛伏在基隆軍港外,默默地等待著約定的戰鬥時間到來。

按照總參謀部製訂的作戰方案,陸航將於上午六點三刻到七點左右對遼東半島的日本發起攻擊,攻擊持續時間不會超過二十分鍾。而潛艇部隊的任務也是在陸航發動空襲的同一時間,對基隆軍港發起進攻,力爭在日本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是日本海軍駐基隆的艦隊失去戰鬥力。為後續在福建等待登船登陸台灣島作戰的國防陸軍勇士們爭取時間。

現在,已經是上午六點五十分了,潛艇部隊可以出擊了。

海狼級潛艇的水下排水量不到七百噸,水獺級潛艇的排水量更是隻有三百多噸,都是非常適合在淺海活動的潛艇,不過由於魚雷數量較少,所以對於攻擊的精確度要求較高,總參謀部要求潛艇的艇長們務必做到彈無虛發,一顆魚雷換一艘防護巡洋艦,兩顆魚雷換一艘裝甲巡洋艦甚至戰列艦。

畢竟,海軍裝備的魚魯不是十六英寸口徑就是十八英寸口徑,比陸航的那些航空炸彈大得多,威力也強得多,一顆魚雷過去,如果是輕型軍艦的話,往往就是一彈一艦的交換比。

作為一名“海狼”的艇長,林建現在壓力很大,他到不是沒有信心做到“一彈換一艦”他隻是擔心沒有足夠的獵物讓他消滅。因為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近在咫尺的日本基隆軍港內目前尚未有任何動靜,日本人幾乎對於偷襲毫無概念,所以,很多與他有著同樣想法的艦長,都在打著軍港內,那幾艘大家夥的主意呢。

林建以前是海軍部長薩鎮冰旗艦上的二副,他沒有留學國外的經曆,還曾經是革命黨出身,因此袁世凱時期跟李漢時期,他在一開始都無法得到高層的信任,無法在海軍水麵艦艇上得到發展。14年隨著民國對日戰爭的勝利,15年在新總統的努力下,混亂了幾年的民國終於重新獲得統一。在新總統的打壓下,激進革命黨人逐漸被清理出了軍隊,林建不願意離開海軍,也對民國的統一十分滿意,逐漸沒有了鬥爭的心思,便主動要求去了一所海軍軍校帶新生,卻沒想到在16年初被挑選中加入了當時還處於高度保密之中的潛艇部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