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賊

98 日中

。。。剛才編輯告訴我,大概下周三要上架。。。

。。。先說說這本書吧,到目前為止,已經寫了一年多,兩百多萬字了,故事進行了大半。打掉察罕後,統一北方;然後就是與朱元璋決戰。雖然我說過因為寫得很累了,所以想爭取盡快完結本書,不過同學們不用擔憂後邊與朱元璋的決戰會不會不好看。。。

。。。朱元璋是重頭戲,我已經設計了很多的橋段,至少就我自己而言,覺得很有意思,非常熱血沸騰,不但不會遜色前邊的海東之戰、益都之戰,以及現在正在寫的濟寧之戰,而且我相信會更好看。因為海東諸將已經差不多成型,而朱元璋的麾下諸將同學們更是耳熟能詳,放在一起,效果會很好。。。

。。。頭次上架,希望大家能繼續支持老趙。以前是注冊收藏,如果方便,以後還希望大家以後能夠衝點錢。錢不多,包月每月最多就2元錢。縱橫的充值不難,隻要是完美的點卡就可以充值,也可以網上銀行充值。。。

。。。這個兩元包月,意思就是說無論我一個月更了多少,十萬字也好,十五字也好,二十萬字也好,同學們用來訂閱的錢封頂就是兩元。。。

。。。另外,縱橫的解禁是很寬鬆的。沒看到書的同學,隻要等最多一個月時間就可以看到解禁的公眾版。。。

。。。最後,因為之前沒有寫過長篇,缺乏經驗,這本書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對此,很多同學都提出過寶貴的批評,我很感謝,讓我知道了不足,個人得到了提高。在書中的很多地方,我借鑒的都有大家的意見。也因為大家的批評和意見,這本有很多不足的書,缺點總算是少了一些。總之,非常感謝大家這麽久以來的寬容與支持,沒有你們的寬容和支持,我也不會堅持到現在。。。

——

元軍右翼。

鐵甲軍、火銃與弓弩手來到。

王保保重新布陣,借千餘步卒稍微困住了常遇春、藍玉之機,命五百鐵甲士卒組成了五個彼此相接的百人方陣,形如弧形。每一個方陣都是橫排十人,縱列十人,俱皆披掛重鎧,手執大斧,聽從鼓聲,向前推進。

鼓點一響,向前一步;鼓點兩響,向前兩步。依此類推,直到鼓聲暫停,角聲響起,人皆立定,高舉大斧。隨後,角聲停,重鼓響。

重鼓一響,大斧一劈;重鼓兩響,大斧再劈。又依此類推,直到重鼓暫停,響鼓起。響鼓起,軍旗連飆,陣型散開,各自為戰。

——這三種響聲都是有講究的。

即所謂“鼓之則進,重鼓則擊。金之則止,重金則退”。

鼓聲最先響的時候,是列陣迎敵,“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趨鼓也”。而當重鼓響起的時候,便是結陣阻敵,“一鼓一擊而左,一鼓一擊而右”。而又當響鼓起、軍旗飆時,則便是隻有一種情況,即敵人已經衝入陣中,已無法憑借陣型對抗,所以要散開各自為戰。

但這個“散開”,並不是說就這麽“星散”了,而隻是五個方陣散開,每個方陣裏邊的一百名士卒還是聚集在一起的。並且,隨著戰事的發展,鼓聲、角聲很可能還會繼續響。再響的時候,就是“散而複聚”。

每個方陣都有一個代表本隊的鼓聲,也許是不同的音調,也許是不同的節奏,當這種特定的鼓聲響起時,被命令到的各隊便需要向主將指定的方陣聚攏,重新集結在一處,從而或者防禦,或者是阻擊,或者是進攻。

防禦是固守;阻擊是阻止敵人的前進;而進攻,便往往是用局部優勢的兵力殲滅敵人局部劣勢的兵力。

鼓角、旗幟,在戰鬥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麵,可以傳達簡單的命令,比如全軍進攻,抑或全軍撤退;另一方麵,也可以傳達較為複雜的命令,就像是陣型的調動等等。那麽,如果命令太過複雜,會不會出現部屬們聽不懂的情況呢?這個在通常情況下是不會的,因為從軍入伍,無論是將校還是普通的士卒,首先一件事就是“識旗幟,辨金鼓”。

“旗幟”,就是主將指揮戰鬥的手;“金鼓”,就是主將指揮戰鬥的聲音。不管是哪一支軍隊,對此的要求都極其嚴格,“鼓失次者有誅,喧嘩者有誅,不聽金、鼓、鈴、旗者有誅”。隻要出現違反、不從,就是斬首。

鐵甲營乃精銳中的精銳,在這一個方麵上更不會犯錯。

五百人結陣畢,皆執大斧,聞鼓聲而前。前頭的千餘步卒聽到鼓聲,紛紛散開,讓出了一條通道。不過他們雖然散開,卻並沒有就走,而是繼續圍在周圍,尋機再戰。火銃、弓弩手亦隨在鐵甲營後,按照鼓聲向前。

很快,戰場清理開,形成了吳軍三百餘騎兵對陣元軍五百鐵甲士的局麵。

奔馬對重鎧;刀槍對長斧。

麵對鐵罐子似的鐵甲士,騎兵們頓時便有了無處下手的感覺。

他們在陣中鏖戰至今,坐騎的衝擊速度早就不如最初;而且,因為場地的狹窄,四周還有元卒的包圍,也不可能有足夠的空地來再讓他們從容地提升馬速。一邊是養精蓄銳、有重甲保護;一邊是激戰已久,馬力漸疲。

鐵甲營向前推進,周邊的元軍士卒保持包圍,可供吳軍騎兵馳騁的空地越來越窄。鐵甲營後的火銃、弓弩手相繼就位,開始發射弓弩、火銃。

近距離下,這些武器,特別是強弩的威力非常大,能夠貫穿整個鎧甲,若在平地上射中了人,甚至可以把整個人都釘在地上。其巨大的衝擊力,哪怕是如現在麵對騎兵,如果射中合適位置,也完全可以將戰馬掀翻。

眨眼間,吳騎接連中箭。

元軍的這支火銃、弓弩手是王保保從“神弩軍”中調來的。“神弩軍”為下萬戶,現存三千來人,有五個千戶的編製。其中最精銳的有兩個,皆有獨立的編號,一個號稱“射騎”,一個號稱“材官”。

“材官”,是西漢時弩兵的一種名稱。“射騎”,用的則是三國麹義的一段故事。袁紹與公孫瓚在界橋大戰,麹義用強弩千張,大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兵。公孫瓚麾下鼎鼎大名的“白馬義從”就是因為此戰一蹶不振。

“材官”與“射騎”兩千戶雖說都是弓弩、火銃手,但是卻分別有各自不同的擅長,前者擅與步卒野戰,後者擅與騎兵野戰。當日趙過攻打巨野,“射騎營”對上的是佟生養,給女真騎兵曾經造成過不小的傷亡。

現在,又和鐵甲營聯手,對付上了常遇春。

常遇春的親兵隊長常二一邊隨著常遇春控韁兜轉,保持馬速,一邊大聲地說道:“將軍!我部入陣已有多時,弟兄們累的不輕,坐騎也都很疲累。韃子調來了鐵甲營、神弩軍,咱們是輕騎,怕難與爭鋒啊!”

常遇春鼻孔裏哼了一聲,說道:“怎麽?”

“要不?先撤吧!”

“撤?咱們如今深入敵陣數百步,往哪裏撤?一旦後撤,前後左右都是敵人,必敗!隻有鼓勇向前,把對麵的韃子擊退,才有求活的可能!”

常二說道:“鐵甲軍盡重甲,神弩軍皆強弩,怎麽才能擊退?”

“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

常遇春避開一支激射過來的弩矢,聽見身後有人發出一聲慘呼。卻是他避開了,後頭之人沒能避開,應矢墜馬,摔倒地上,砸出一股塵煙。

他用長矛點了點常二,命令說道:“給你十騎,先去衝衝鐵甲陣,看看狗日們的能耐!”

迎著越來越密集的箭矢,常二應命馳出。指派給他的十個人還沒有來得及跟著出陣,兩支勁弩射來,來如流星,不及閃避,一支中了他的坐騎,一支中了他的麵門,大叫一聲,人與馬一起,栽倒在地。

常二能做到親兵隊長的位置,本身絕非尋常之人,在吳軍中頗有勇名,不料竟出陣即亡,大大出乎了常遇春的意料。他偷覷左右,見俱變色。

親兵副隊長觀音奴與常二的關係很好。合力衝陣半晌,常二沒有死在敵將手下,反因中箭矢而死,他不覺大怒,又是憤怒又是為常二不值,叫道:“將軍,且看俺去與二哥報仇!”催馬奔出,徑往鐵甲陣去。

常遇春忙點數騎,仍令隨從。

吃一塹長一智,有了常二的前車之鑒,觀音奴比較警惕,手中長槍舞開,護住麵門與馬身,衝到鐵甲陣前,暴喝一聲,長槍刺出。剛剛刺出,猛聽到鼓聲大作,當麵的十幾個敵人同時聽從號令,舉起大斧,猛往下砍。

麵對戰馬奔來之勢,沒有一個鐵甲士卒躲閃的。十幾杆大斧或前、或左、或右,淨往觀音奴的身上、馬上招呼。縱有三頭六臂,一時間也無法招架,況且他長槍已出,隻有眼睜睜看著銳利的斧頭或落在他的馬上,或砍在他的身上。鐵甲營的士卒都是力士,力氣很大,一斧下去,能把馬脖子砍開一半。馬嘶哀鳴,前腿一軟,側摔倒下。觀音奴一聲沒出,頭、臂、腿都被砍開了,與掉落的長槍一處散落地上,鮮血染紅地麵。

不過,他也沒有白白戰死,戰馬衝鋒的力量也還是把鐵甲陣撞擊出了一個凹陷,被正麵撞擊到的鐵甲士卒踉蹌了一下,吐出一口鮮血,歪歪斜斜地走了兩步,轟然倒地。但是,排在其後的士卒,馬上就將空當補上。

幾百個人,幾百副鐵甲凝聚在一塊兒,就好像個鋼鐵怪獸;一兩個人的打擊根本起不到什麽作用。常遇春之所以剛才遣派常二去衝陣,其實是為了想看看鐵甲營的軍紀。連經兩個人的陣亡,證明了確實軍紀嚴明。

隨從觀音奴出列的數個騎士進退失據,藍玉馳馬奔出,帶了三十多人,三度衝陣。兩個小部隊匯合一處,有勇將為鋒銳,聲勢遠勝觀音奴,就如攻城槌撞上了堅實的城門,響如雷動,塵土大作。

彌漫的塵土裏,看不清楚戰況的細節,隻聽得接連不斷有人、有馬、有鐵甲沉重倒地的聲音。藍玉諸人呼叱不絕,鐵甲營士卒默默無聲。槍尖撞擊斧刃,摩擦令人牙酸;大斧砍中鎧甲,清脆如滴水穿石。有人怒罵,有人催馬,有人招呼同僚,有人隻悶頭苦戰。更夾雜箭矢雨落的風聲。

種種聲音傳出,以及混合外邊的鼓聲、角聲、催戰聲、助戰聲,旁觀者、圍聽者無不失驚動容。尤其元軍的普通士卒,到底不能和精銳相比,過度的吃驚駭然之下,乃至有兩股顫栗,站立不穩的。

天氣陰沉,漸有風起。

風從北來,經過蒲水,帶了點水氣,橫穿元陣,經過陣中這塊激戰的地帶,把塵土吹散了一些,露出了部分戰鬥的過程,如驚鴻一瞥,很快有更多的塵土被雙方的士卒、奔馬揚起,又將之遮掩在了其中。

元軍的“步鼓”之聲早就停止,“重鼓”響如雷鳴,急如驟雨,扣人心弦、動人心魄。鼓聲十響,揮斧十下;十五響,十五下;二十響,二十下。揮斧是個體力活,二十下之後,前隊、後隊轉換,後隊往前、前隊暫作休整。第三十次鼓點響起,塵土下落,藍玉馳馬衝出,回歸本陣。

隨他入陣的三十餘騎,跟隨歸來的不到二十。人人都是滿身血汙,盡皆掛彩,半數以上戈矛已斷,換刀在手;就連藍玉本人胳臂上也受了斧傷。再看元陣,盡管也有傷亡,但陣型卻依然堅固無缺。

重鼓暫停,“步鼓”又響,鐵甲營的士卒隨鼓點前進。走沒幾步,“步鼓”變成了“趨鼓”。“趨”者,快走的意思,十步一聲,這是進攻的前奏。

甲士和弩手配合確實很厲害。如果說甲士是盾牌,弩手就是武器。憑借輕騎兵要想突破,實屬不易。不客氣地說:以卵擊石。特別在目前吳軍騎兵皆鏖戰半晌,無論體力抑或馬力都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更是不好對抗。常二、觀音奴先後陣亡,藍玉衝陣亦無結果,吳軍眾騎不由後退。

藍玉畢竟年少,雖有銳氣,在全局上想得不多,急與常遇春說道:“將軍,韃子鐵甲、神弩兩軍果然了得!我部已疲,請先稍退,暫避其鋒。”

常遇春勃然大怒。

他按住韁繩,單手提矛,在萬軍敵陣裏,回首與眾騎厲聲說道:“幸得生為男兒,如果死無所名,豈不愧對此身?還不如描眉畫粉,穿上婦人的衣裳,打扮成女子的模樣!壯士應該死在疆場!寧陣前死,不辱虜手。”

堂堂七尺丈夫,豈能因為怯敵而退?如果這樣,還不如去做個婦人。戰死疆場正為男兒歸宿,寧願馬革裹屍,也不能受辱敵手。

吳軍入陣的這些騎兵們本來都是吳越、淮泗間的勇士奇材,受此激勵,全部振奮起來,皆攥拳、舉刀槍,說道:“今在存亡之地,死生從將軍。”俱皆奮勇,呐喊高叫。常遇春打馬疾馳,眾人緊隨其後。

三十六計,走為上。

振奮起了士氣後,常遇春卻不肯就與鐵甲陣硬拚。

快到陣前的時候,他忽然一個大轉彎,帶著三百騎從陣前擦了過去,改往南衝,撞入普通的元卒陣裏,攪殺一番,又突陣而出,向東馳去。順著入陣的原路,一幹人徑直往蔡遷、馮國勝所在的方位殺去。

常遇春雖好身先士卒、殺入敵陣,卻不代表他就是魯莽之輩。他敢陷陣,是因為有全身而退的把握;但如果在沒有把握時,他卻也不肯主動送死。

賽因赤答忽說:“專死不勇”。

事實上,常遇春對此也是非常讚同。

嘈雜亂殺的陣上,涼風吹開了陰雲,露出了懸掛在天中的日頭。陽光灑下來,明亮了聚集成堆、成千上萬的鎧甲與軍器。戰至此時,天已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