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的仇隙更深。但是,秦檜對韓世忠的憎惡,也不亞於嶽飛。紹興八九年間,韓世忠曾命部屬假扮紅巾軍,企圖襲殺金使張通古,破壞和議,雖因部將告密,而未成功,卻使秦檜切齒痛恨。按秦檜的盤算,是一不做,二不休,先害韓世忠,後殺嶽飛,這兩人正是他的主要政敵。
五月上旬,三大帥任樞密使和副使不足半個月,宋廷即命張俊和嶽飛前往淮南東路。在名義上,他們的任務是“措置戰守”,“方國步之多艱,念寇讎之尚肆”,“當今行陣之習有素,戰守之策無遺,伐彼奸謀,成茲善計”。
事實上,他們的任務一是羅織韓世忠的罪狀,二是肢解原韓家軍,將其大本營由淮東前沿的楚州,撤往江南的鎮江府。這正是宋廷準備降金的又一重大步驟。張俊的頭銜是“按閱禦前軍馬,專一措置戰守”,嶽飛的頭銜是“同按閱禦前軍馬,專一同措置戰守”,加兩個“同”字,作為副職。宋廷規定,他們對前沿軍務可以“隨宜措置,專一任責”。在樞密使張俊和樞密副使嶽飛到前沿後,留在“行在”臨安府的另一樞密使韓世忠,便處於有虛名而無實職的地位。
原來秦檜早已物色到一條走狗,這就是淮東總領胡紡。胡紡原先因奉承韓世忠,“奴事”韓世忠的“親校”耿著等人,步步高升。他後來又見風使舵,趨附秦檜,紹興八年、九年韓世忠襲擊金使的計劃,便是由他出麵告密的。三大帥罷兵權後。胡紡依照秦檜的發縱指示,出首控告昔日“奴事”的對象,說耿著自“行在”臨安府回楚州後,散布流言蜚語,“二樞密來楚州,必分世忠之軍”,“呂祉之戒,不可不慮”,“鼓惑眾聽”,並且“圖叛逆”,“謀還世忠掌兵柄”。秦檜下令逮捕耿著,以酷刑逼供,企圖由此牽連韓世忠。
當張俊和嶽飛離開臨安府前,秦檜曾在政事堂布置使命,示意嶽飛“以羅織之說,偽托以上意”,並且假惺惺地說:
“且備反側!”
耿直的嶽飛明瞭秦檜的用心後,便嚴詞回絕,說“世忠歸朝,則楚州之軍,即朝廷之軍也”。“公相命飛以自衛,果何為者?若使飛捃摭同列之私,尤非所望於公相者”。秦檜受嶽飛責備後,氣得臉上變色。
嶽飛出使後,方得知耿著的冤獄。他說:
“吾與世忠同王事,而使之以不辜被罪,吾為負世忠!”
嶽飛連忙寫信,告知韓世忠。韓世忠接信後,大吃一驚,立即求見宋高宗,大哭大吵一場,“投地自明”。宋高宗本來就無意於殺害這位苗劉之變的救駕功臣,便召見秦檜,示意不得株連韓世忠。於是,這件冤獄便以耿著“杖脊”和“刺配”了結。
六月,嶽飛和張俊來到楚州,這是淮東戰區的大本營,控扼運河的重鎮。嶽飛巡視城防,憑吊當年趙立和全城軍民苦鬥與死難的遺跡,追憶自己當年在淮東的血戰和挫敗,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李寶當時正出戍海州,嶽飛將他召來,“慰勞甚周至”。李寶發現,這位舊帥在備受挫折之餘,依然我行我素,健旺的鬥誌並未衰減。兩人匆匆見麵,又很快告別,誰也未曾料想到,這竟是最後的訣別。李寶奉嶽飛的命令,揚帆出海,北上登州(治蓬萊,今山東蓬萊市)和文登縣(今山東文登市)掃蕩一番,為他二十年後的密州膠西縣(今山東膠州市)大海戰,作了一番認真的預演。
嶽飛檢點兵籍,發現韓世忠軍才有三萬餘人馬,居然自守有餘,能西援淮西,北上京東,真是位“奇特之士”。他更深切地感到,拒絕朝廷錯誤的政令和軍令,實為責無旁貸。他向張俊懇切地,然而又是強烈地表示,反對拆散原韓家軍,反對將其大本營後撤鎮江府。嶽飛說:
“今國家唯自家三、四輩,以圖恢複。萬一官家複使之(指韓世忠)典軍,吾曹將何顏以見之?”
張俊和韓世忠一直是同僚和平輩,因私交不壞,終於成為雙重的兒女親家。但張俊此時正做著獨掌天下之兵的迷夢,對嶽飛的規勸自然置若罔聞。他隻是建議要修繕楚州的城壁、濠塹之類,嶽飛不願意回答。張俊便一再追問,嶽飛隻能以直言相告:
“吾曹蒙國家厚恩,當相與戮力複中原,若今為退保計,何以激勵將士?”
盡管耿著的冤獄,已對嶽飛預示了險惡的征兆。但他不忍坐視朝廷和張俊的倒行逆施,隻要事關抗金大局,隻能據理力爭。他一語道破了提倡修城,無非是準備撤軍江南。張俊聽後,“艴然變色”。他滿腔惱怒,遂向兩名衛兵發泄,搜剔一點微小的罪名,要將兩人處斬。嶽飛為此“懇救數四”,隻是更增強了張俊不殺不足以解恨的獸性。嶽飛最後看到兩名無辜者之屈死,更憤憤不平。
張俊秉承宋高宗和秦檜的旨意,懷著肢解原韓家軍的鬼胎,處處疑神疑鬼。嶽飛住在楚州城裏,他隻敢住在城外,以備若有風吹草動,便於逃命。中軍統製王勝參見之前,有人捕風捉影地報告:
“王勝有害樞使意。”
王勝在教場整列隊伍,將士們頂盔貫甲,接受張俊檢閱。張俊心虛,便問:
“將士何故擐甲?”
王勝弄得莫名其妙,答道:
“樞使來點軍馬,不敢不帶甲。”
張俊忙令卸甲。
盡管有嶽飛的反對,又不得軍心,張俊仍然憑借自己的正職地位和朝廷的支持,一意孤行。他下令拆毀位於淮北的海州城,其實是準備割讓金朝,強迫當地居民遷移鎮江府,“人不樂遷,莫不垂涕”。淮東軍也按宋廷的原計劃,自楚州後撤鎮江府,精銳的原韓世忠背嵬親軍,則抽調往臨安府屯駐。
按宋高宗和秦檜的盤算,對原韓家軍作如此措置,既消除了朝廷的一大隱患,也掃除了降金的一大障礙。但張俊卻執意擴充自己的實力,他緊接著將自己的樞密行府設於鎮江府,以便直接掌管這支原屬韓世忠的部隊。
第二節罷官賦閑
嶽飛不能製止張俊的胡作非為,於七月初回“行在”臨安府後,便憤慨地提出辭呈,請求宋高宗罷免自己的樞密副使,“別選異能,同張俊措置戰守”。
宋高宗和秦檜為對付三大帥,事實上采用了利用嫌隙,使之互攻,以坐收漁利的方針。在韓世忠的問題大致解決後,緊接著就準備對嶽飛下毒手,更何況嶽飛出使時的所作所為,完全拂逆了朝廷的旨意。盡管如此,宋高宗仍然耍弄帝王權術,他在不允詔中說,“朕以二、三大帥各當一隅,不足以展其才,故命登於樞機之府,以極吾委任之意”。“今卿授任甫及旬浹,乃求去位,行府之命,措置之責,乃辭不能。舉措如此,朕所未喻。夫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權,而謂不可以有為,人固弗之信也”。詞意如此剴切,宋高宗似乎是全心全意希望嶽飛施展才能,“禦敵”抗金,盡管嶽飛不識抬舉,而皇恩仍是曲加優容。其實,這不過是一紙侮弄忠肝義膽的臣僚的文字遊戲。宋高宗再也沒有強令嶽飛去行使“措置之責”,前沿的軍務全由張俊設在鎮江府的樞密行府包攬,嶽飛和韓世忠一樣,留在行朝,有虛位而無實職。
當得知金朝已再次明確表示了願媾和的意向,倔強的嶽飛仍不肯暗默保身,他明知皇帝的主意毫無挽回餘地,卻依然上奏,犯顏直諫。他說,“金虜無故約和,必探我國之虛實”。“今日兀術見我班師,有何懼而來約和?豈不偽詐。據臣所見,見為害,不見為利也”。
宋高宗下不允嶽飛辭職詔後,對嶽飛的彈劾奏章也接踵而至。這是在秦檜的唆使下,由右諫議大夫萬俟卨和禦史中丞何鑄、殿中侍禦史羅汝楫三名台、諫官出麵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像嶽飛那樣兢兢業業獻身抗金事業的人,確實並無什麽把柄,可資以糾彈。即使在此類肆意誣蔑的奏章中,也不得不承認嶽飛“蚤稱敢毅,亟蒙獎拔”,“慨然似有功名之誌,人亦以此稱之”。作為攻訐口實者,主要是以下數事。第一,“不避嫌疑,而妄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幾敗國之大事”。言語含混,其實是指嶽飛建議立皇儲和反對與金媾和。此兩事僅一筆帶過,尚不作為攻訐的重點。第二,“自登樞管,鬱鬱不樂,日謀引去,以就安閑,每對士大夫但言山林之適”,“不思報稱”,“亦憂國愛君者所不忍為也”。第三,淮西之役,“堅拒明詔,不肯出師”,“略至龍舒(舒州別名)而不進”,“以玩合肥之寇”。第四,“銜命出使,則妄執偏見,欲棄山陽(楚州別名)而守江”,“以楚為不可守”,“沮喪士氣,動搖民心”。後兩條則完全是摭拾張俊之唾餘,含血噴人。
由於張俊對嶽飛援淮西的問題,不斷地散布流言飛語,有人曾勸嶽飛與張俊進行“廷辨”,嶽飛卻說:
“吾所無愧者,此心耳,何必辨。”
嶽飛胸襟坦蕩,認為不辨自明,然而在事實上,援淮西之謗,卻漸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地步。
宋高宗也把握時機,親自出麵配合,他說:
“飛於眾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他,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
秦檜連忙幫腔說:
“飛對人之言乃至是,中外或未知也。”
按照慣例,台、諫官上章彈劾之日,即是宰執引咎辭官之時。更何況是嶽飛,他既明白朝廷的用心,更以素餐屍祿為恥,他上奏沉痛地說,“臣性識疏暗,昧於事機,立功無毫發之微,論罪有丘山之積”。“豈惟曠職之可虞,抑亦妨賢之是懼,冀保全於終始,宜遠引於山林”。嶽飛通過耿著的冤獄事件,更體察到了秦檜的心狠手辣,他深知自己的退閑,決不意味著秦檜就能善罷甘休。故嶽飛擺脫宋代辭職奏的常規,特別強調“保全於終始”的問題。
八月九日,宋高宗不失時機地解除嶽飛樞密副使的職務,為嶽飛保留了少保的階官,又“特授”他原來的武勝、定國軍兩鎮節度使,充萬壽觀使的閑職。在罷官製詞中,宋高宗說嶽飛的“深釁”,“有駭予聞,良乖眾望”,但他仍然寬大為懷,“記功掩過”,“寵以寬科全祿”,“所以保功臣之終”。他要求嶽飛“無貳色猜情”,“朕方監此以禦下”。表麵上看,罷官製與嶽飛的辭職奏是互相呼應的。其實,宋高宗根本不想“保功臣之終”,而是在“貳色猜情”一句中,埋伏了殺機。嶽雲也保留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的遙郡官階,改任提舉醴泉觀,與父親一同退閑。嶽飛的幕僚沈作喆為他作謝表說:
“功狀蔑聞,敢遂良田之請;謗書狎至,猶存息壤之盟。”
嶽飛對“謗書”表明了理所當然的蔑視,但對宋高宗“保功臣之終”的盟誓,卻仍以臣子之禮,而表示感戴之情。秦檜讀此謝表,更是懷恨在心。
宋廷對嶽飛的幕僚非常忌恨。嶽飛任樞密副使後,尚有於鵬、黨尚友、孔戊、孫革、張節夫等十一人與他過從甚密。嶽飛出使楚州時,他們都被嶽飛奏辟,充任樞密行府的屬官。嶽飛不去鎮江府後,他們仍始終不渝地追隨嶽飛,“各請宮祠,平居無事,聚於門下”。宋廷發表他們為地方官,“趣令之任”,強行遣散,以防他們再與嶽飛直接往來,為之出謀劃策。高穎本是北宋進士,“陷偽十年,固窮守節”,他遲至紹興十年九月,方出任嶽飛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議官。高穎主動請求,願“裨讚嶽飛十年連結河朔之謀”。嶽飛被解除兵柄後,高穎曾任司農少卿,旋即以“實無他能”為由而“放罷”。無差遣實職的高穎回到鄂州。宋廷害怕他與王貴、張憲等有交往,在嶽飛罷官的前一日,又發表高穎添差福建路安撫大使司參議官,“添差”意味著並無實職,“限三日之任”,並且命令湖、廣總領林大聲“優與津發”。
嶽飛閑廢後,一無兵,二無權,對皇權已毫無威脅,對宋廷的降金乞和活動也無力幹預。但是,宋高宗和秦檜並未至此罷休,罷官僅是完成了陷害嶽飛的第二步驟。
宋廷對嶽飛的幕僚非常忌恨。嶽飛任樞密副使後,尚有於鵬、黨尚友、孔戊、孫革、張節夫等十一人與他過從甚密。嶽飛出使楚州時,他們都被嶽飛奏辟,充任樞密行府的屬官。嶽飛不去鎮江府後,他們仍始終不渝地追隨嶽飛,“各請宮祠,平居無事,聚於門下”。宋廷發表他們為地方官,“趣令之任”,強行遣散,以防他們再與嶽飛直接往來,為之出謀劃策。高穎本是北宋進士,“陷偽十年,固窮守節”,他遲至紹興十年九月,方出任嶽飛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議官。高穎主動請求,願“裨讚嶽飛十年連結河朔之謀”。嶽飛被解除兵柄後,高穎曾任司農少卿,旋即以“實無他能”為由而“放罷”。無差遣實職的高穎回到鄂州。宋廷害怕他與王貴、張憲等有交往,在嶽飛罷官的前一日,又發表高穎添差福建路安撫大使司參議官,“添差”意味著並無實職,“限三日之任”,並且命令湖、廣總領林大聲“優與津發”。
嶽飛閑廢後,一無兵,二無權,對皇權已毫無威脅,對宋廷的降金乞和活動也無力幹預。但是,宋高宗和秦檜並未至此罷休,罷官僅是完成了陷害嶽飛的第二步驟。
兩人的仇隙更深。但是,秦檜對韓世忠的憎惡,也不亞於嶽飛。紹興八九年間,韓世忠曾命部屬假扮紅巾軍,企圖襲殺金使張通古,破壞和議,雖因部將告密,而未成功,卻使秦檜切齒痛恨。按秦檜的盤算,是一不做,二不休,先害韓世忠,後殺嶽飛,這兩人正是他的主要政敵。
五月上旬,三大帥任樞密使和副使不足半個月,宋廷即命張俊和嶽飛前往淮南東路。在名義上,他們的任務是“措置戰守”,“方國步之多艱,念寇讎之尚肆”,“當今行陣之習有素,戰守之策無遺,伐彼奸謀,成茲善計”。
事實上,他們的任務一是羅織韓世忠的罪狀,二是肢解原韓家軍,將其大本營由淮東前沿的楚州,撤往江南的鎮江府。這正是宋廷準備降金的又一重大步驟。張俊的頭銜是“按閱禦前軍馬,專一措置戰守”,嶽飛的頭銜是“同按閱禦前軍馬,專一同措置戰守”,加兩個“同”字,作為副職。宋廷規定,他們對前沿軍務可以“隨宜措置,專一任責”。在樞密使張俊和樞密副使嶽飛到前沿後,留在“行在”臨安府的另一樞密使韓世忠,便處於有虛名而無實職的地位。
原來秦檜早已物色到一條走狗,這就是淮東總領胡紡。胡紡原先因奉承韓世忠,“奴事”韓世忠的“親校”耿著等人,步步高升。他後來又見風使舵,趨附秦檜,紹興八年、九年韓世忠襲擊金使的計劃,便是由他出麵告密的。三大帥罷兵權後。胡紡依照秦檜的發縱指示,出首控告昔日“奴事”的對象,說耿著自“行在”臨安府回楚州後,散布流言蜚語,“二樞密來楚州,必分世忠之軍”,“呂祉之戒,不可不慮”,“鼓惑眾聽”,並且“圖叛逆”,“謀還世忠掌兵柄”。秦檜下令逮捕耿著,以酷刑逼供,企圖由此牽連韓世忠。
當張俊和嶽飛離開臨安府前,秦檜曾在政事堂布置使命,示意嶽飛“以羅織之說,偽托以上意”,並且假惺惺地說:
“且備反側!”
耿直的嶽飛明瞭秦檜的用心後,便嚴詞回絕,說“世忠歸朝,則楚州之軍,即朝廷之軍也”。“公相命飛以自衛,果何為者?若使飛捃摭同列之私,尤非所望於公相者”。秦檜受嶽飛責備後,氣得臉上變色。
嶽飛出使後,方得知耿著的冤獄。他說:
“吾與世忠同王事,而使之以不辜被罪,吾為負世忠!”
嶽飛連忙寫信,告知韓世忠。韓世忠接信後,大吃一驚,立即求見宋高宗,大哭大吵一場,“投地自明”。宋高宗本來就無意於殺害這位苗劉之變的救駕功臣,便召見秦檜,示意不得株連韓世忠。於是,這件冤獄便以耿著“杖脊”和“刺配”了結。
六月,嶽飛和張俊來到楚州,這是淮東戰區的大本營,控扼運河的重鎮。嶽飛巡視城防,憑吊當年趙立和全城軍民苦鬥與死難的遺跡,追憶自己當年在淮東的血戰和挫敗,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李寶當時正出戍海州,嶽飛將他召來,“慰勞甚周至”。李寶發現,這位舊帥在備受挫折之餘,依然我行我素,健旺的鬥誌並未衰減。兩人匆匆見麵,又很快告別,誰也未曾料想到,這竟是最後的訣別。李寶奉嶽飛的命令,揚帆出海,北上登州(治蓬萊,今山東蓬萊市)和文登縣(今山東文登市)掃蕩一番,為他二十年後的密州膠西縣(今山東膠州市)大海戰,作了一番認真的預演。
嶽飛檢點兵籍,發現韓世忠軍才有三萬餘人馬,居然自守有餘,能西援淮西,北上京東,真是位“奇特之士”。他更深切地感到,拒絕朝廷錯誤的政令和軍令,實為責無旁貸。他向張俊懇切地,然而又是強烈地表示,反對拆散原韓家軍,反對將其大本營後撤鎮江府。嶽飛說:
“今國家唯自家三、四輩,以圖恢複。萬一官家複使之(指韓世忠)典軍,吾曹將何顏以見之?”
張俊和韓世忠一直是同僚和平輩,因私交不壞,終於成為雙重的兒女親家。但張俊此時正做著獨掌天下之兵的迷夢,對嶽飛的規勸自然置若罔聞。他隻是建議要修繕楚州的城壁、濠塹之類,嶽飛不願意回答。張俊便一再追問,嶽飛隻能以直言相告:
“吾曹蒙國家厚恩,當相與戮力複中原,若今為退保計,何以激勵將士?”
盡管耿著的冤獄,已對嶽飛預示了險惡的征兆。但他不忍坐視朝廷和張俊的倒行逆施,隻要事關抗金大局,隻能據理力爭。他一語道破了提倡修城,無非是準備撤軍江南。張俊聽後,“艴然變色”。他滿腔惱怒,遂向兩名衛兵發泄,搜剔一點微小的罪名,要將兩人處斬。嶽飛為此“懇救數四”,隻是更增強了張俊不殺不足以解恨的獸性。嶽飛最後看到兩名無辜者之屈死,更憤憤不平。
張俊秉承宋高宗和秦檜的旨意,懷著肢解原韓家軍的鬼胎,處處疑神疑鬼。嶽飛住在楚州城裏,他隻敢住在城外,以備若有風吹草動,便於逃命。中軍統製王勝參見之前,有人捕風捉影地報告:
“王勝有害樞使意。”
王勝在教場整列隊伍,將士們頂盔貫甲,接受張俊檢閱。張俊心虛,便問:
“將士何故擐甲?”
王勝弄得莫名其妙,答道:
“樞使來點軍馬,不敢不帶甲。”
張俊忙令卸甲。
盡管有嶽飛的反對,又不得軍心,張俊仍然憑借自己的正職地位和朝廷的支持,一意孤行。他下令拆毀位於淮北的海州城,其實是準備割讓金朝,強迫當地居民遷移鎮江府,“人不樂遷,莫不垂涕”。淮東軍也按宋廷的原計劃,自楚州後撤鎮江府,精銳的原韓世忠背嵬親軍,則抽調往臨安府屯駐。
按宋高宗和秦檜的盤算,對原韓家軍作如此措置,既消除了朝廷的一大隱患,也掃除了降金的一大障礙。但張俊卻執意擴充自己的實力,他緊接著將自己的樞密行府設於鎮江府,以便直接掌管這支原屬韓世忠的部隊。
第二節罷官賦閑
嶽飛不能製止張俊的胡作非為,於七月初回“行在”臨安府後,便憤慨地提出辭呈,請求宋高宗罷免自己的樞密副使,“別選異能,同張俊措置戰守”。
宋高宗和秦檜為對付三大帥,事實上采用了利用嫌隙,使之互攻,以坐收漁利的方針。在韓世忠的問題大致解決後,緊接著就準備對嶽飛下毒手,更何況嶽飛出使時的所作所為,完全拂逆了朝廷的旨意。盡管如此,宋高宗仍然耍弄帝王權術,他在不允詔中說,“朕以二、三大帥各當一隅,不足以展其才,故命登於樞機之府,以極吾委任之意”。“今卿授任甫及旬浹,乃求去位,行府之命,措置之責,乃辭不能。舉措如此,朕所未喻。夫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權,而謂不可以有為,人固弗之信也”。詞意如此剴切,宋高宗似乎是全心全意希望嶽飛施展才能,“禦敵”抗金,盡管嶽飛不識抬舉,而皇恩仍是曲加優容。其實,這不過是一紙侮弄忠肝義膽的臣僚的文字遊戲。宋高宗再也沒有強令嶽飛去行使“措置之責”,前沿的軍務全由張俊設在鎮江府的樞密行府包攬,嶽飛和韓世忠一樣,留在行朝,有虛位而無實職。
當得知金朝已再次明確表示了願媾和的意向,倔強的嶽飛仍不肯暗默保身,他明知皇帝的主意毫無挽回餘地,卻依然上奏,犯顏直諫。他說,“金虜無故約和,必探我國之虛實”。“今日兀術見我班師,有何懼而來約和?豈不偽詐。據臣所見,見為害,不見為利也”。
宋高宗下不允嶽飛辭職詔後,對嶽飛的彈劾奏章也接踵而至。這是在秦檜的唆使下,由右諫議大夫萬俟卨和禦史中丞何鑄、殿中侍禦史羅汝楫三名台、諫官出麵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像嶽飛那樣兢兢業業獻身抗金事業的人,確實並無什麽把柄,可資以糾彈。即使在此類肆意誣蔑的奏章中,也不得不承認嶽飛“蚤稱敢毅,亟蒙獎拔”,“慨然似有功名之誌,人亦以此稱之”。作為攻訐口實者,主要是以下數事。第一,“不避嫌疑,而妄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幾敗國之大事”。言語含混,其實是指嶽飛建議立皇儲和反對與金媾和。此兩事僅一筆帶過,尚不作為攻訐的重點。第二,“自登樞管,鬱鬱不樂,日謀引去,以就安閑,每對士大夫但言山林之適”,“不思報稱”,“亦憂國愛君者所不忍為也”。第三,淮西之役,“堅拒明詔,不肯出師”,“略至龍舒(舒州別名)而不進”,“以玩合肥之寇”。第四,“銜命出使,則妄執偏見,欲棄山陽(楚州別名)而守江”,“以楚為不可守”,“沮喪士氣,動搖民心”。後兩條則完全是摭拾張俊之唾餘,含血噴人。
由於張俊對嶽飛援淮西的問題,不斷地散布流言飛語,有人曾勸嶽飛與張俊進行“廷辨”,嶽飛卻說:
“吾所無愧者,此心耳,何必辨。”
嶽飛胸襟坦蕩,認為不辨自明,然而在事實上,援淮西之謗,卻漸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地步。
宋高宗也把握時機,親自出麵配合,他說:
“飛於眾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他,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
秦檜連忙幫腔說:
“飛對人之言乃至是,中外或未知也。”
按照慣例,台、諫官上章彈劾之日,即是宰執引咎辭官之時。更何況是嶽飛,他既明白朝廷的用心,更以素餐屍祿為恥,他上奏沉痛地說,“臣性識疏暗,昧於事機,立功無毫發之微,論罪有丘山之積”。“豈惟曠職之可虞,抑亦妨賢之是懼,冀保全於終始,宜遠引於山林”。嶽飛通過耿著的冤獄事件,更體察到了秦檜的心狠手辣,他深知自己的退閑,決不意味著秦檜就能善罷甘休。故嶽飛擺脫宋代辭職奏的常規,特別強調“保全於終始”的問題。
八月九日,宋高宗不失時機地解除嶽飛樞密副使的職務,為嶽飛保留了少保的階官,又“特授”他原來的武勝、定國軍兩鎮節度使,充萬壽觀使的閑職。在罷官製詞中,宋高宗說嶽飛的“深釁”,“有駭予聞,良乖眾望”,但他仍然寬大為懷,“記功掩過”,“寵以寬科全祿”,“所以保功臣之終”。他要求嶽飛“無貳色猜情”,“朕方監此以禦下”。表麵上看,罷官製與嶽飛的辭職奏是互相呼應的。其實,宋高宗根本不想“保功臣之終”,而是在“貳色猜情”一句中,埋伏了殺機。嶽雲也保留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的遙郡官階,改任提舉醴泉觀,與父親一同退閑。嶽飛的幕僚沈作喆為他作謝表說:
“功狀蔑聞,敢遂良田之請;謗書狎至,猶存息壤之盟。”
嶽飛對“謗書”表明了理所當然的蔑視,但對宋高宗“保功臣之終”的盟誓,卻仍以臣子之禮,而表示感戴之情。秦檜讀此謝表,更是懷恨在心。
宋廷對嶽飛的幕僚非常忌恨。嶽飛任樞密副使後,尚有於鵬、黨尚友、孔戊、孫革、張節夫等十一人與他過從甚密。嶽飛出使楚州時,他們都被嶽飛奏辟,充任樞密行府的屬官。嶽飛不去鎮江府後,他們仍始終不渝地追隨嶽飛,“各請宮祠,平居無事,聚於門下”。宋廷發表他們為地方官,“趣令之任”,強行遣散,以防他們再與嶽飛直接往來,為之出謀劃策。高穎本是北宋進士,“陷偽十年,固窮守節”,他遲至紹興十年九月,方出任嶽飛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議官。高穎主動請求,願“裨讚嶽飛十年連結河朔之謀”。嶽飛被解除兵柄後,高穎曾任司農少卿,旋即以“實無他能”為由而“放罷”。無差遣實職的高穎回到鄂州。宋廷害怕他與王貴、張憲等有交往,在嶽飛罷官的前一日,又發表高穎添差福建路安撫大使司參議官,“添差”意味著並無實職,“限三日之任”,並且命令湖、廣總領林大聲“優與津發”。
嶽飛閑廢後,一無兵,二無權,對皇權已毫無威脅,對宋廷的降金乞和活動也無力幹預。但是,宋高宗和秦檜並未至此罷休,罷官僅是完成了陷害嶽飛的第二步驟。
宋廷對嶽飛的幕僚非常忌恨。嶽飛任樞密副使後,尚有於鵬、黨尚友、孔戊、孫革、張節夫等十一人與他過從甚密。嶽飛出使楚州時,他們都被嶽飛奏辟,充任樞密行府的屬官。嶽飛不去鎮江府後,他們仍始終不渝地追隨嶽飛,“各請宮祠,平居無事,聚於門下”。宋廷發表他們為地方官,“趣令之任”,強行遣散,以防他們再與嶽飛直接往來,為之出謀劃策。高穎本是北宋進士,“陷偽十年,固窮守節”,他遲至紹興十年九月,方出任嶽飛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議官。高穎主動請求,願“裨讚嶽飛十年連結河朔之謀”。嶽飛被解除兵柄後,高穎曾任司農少卿,旋即以“實無他能”為由而“放罷”。無差遣實職的高穎回到鄂州。宋廷害怕他與王貴、張憲等有交往,在嶽飛罷官的前一日,又發表高穎添差福建路安撫大使司參議官,“添差”意味著並無實職,“限三日之任”,並且命令湖、廣總領林大聲“優與津發”。
嶽飛閑廢後,一無兵,二無權,對皇權已毫無威脅,對宋廷的降金乞和活動也無力幹預。但是,宋高宗和秦檜並未至此罷休,罷官僅是完成了陷害嶽飛的第二步驟。
兩人的仇隙更深。但是,秦檜對韓世忠的憎惡,也不亞於嶽飛。紹興八九年間,韓世忠曾命部屬假扮紅巾軍,企圖襲殺金使張通古,破壞和議,雖因部將告密,而未成功,卻使秦檜切齒痛恨。按秦檜的盤算,是一不做,二不休,先害韓世忠,後殺嶽飛,這兩人正是他的主要政敵。
五月上旬,三大帥任樞密使和副使不足半個月,宋廷即命張俊和嶽飛前往淮南東路。在名義上,他們的任務是“措置戰守”,“方國步之多艱,念寇讎之尚肆”,“當今行陣之習有素,戰守之策無遺,伐彼奸謀,成茲善計”。
事實上,他們的任務一是羅織韓世忠的罪狀,二是肢解原韓家軍,將其大本營由淮東前沿的楚州,撤往江南的鎮江府。這正是宋廷準備降金的又一重大步驟。張俊的頭銜是“按閱禦前軍馬,專一措置戰守”,嶽飛的頭銜是“同按閱禦前軍馬,專一同措置戰守”,加兩個“同”字,作為副職。宋廷規定,他們對前沿軍務可以“隨宜措置,專一任責”。在樞密使張俊和樞密副使嶽飛到前沿後,留在“行在”臨安府的另一樞密使韓世忠,便處於有虛名而無實職的地位。
原來秦檜早已物色到一條走狗,這就是淮東總領胡紡。胡紡原先因奉承韓世忠,“奴事”韓世忠的“親校”耿著等人,步步高升。他後來又見風使舵,趨附秦檜,紹興八年、九年韓世忠襲擊金使的計劃,便是由他出麵告密的。三大帥罷兵權後。胡紡依照秦檜的發縱指示,出首控告昔日“奴事”的對象,說耿著自“行在”臨安府回楚州後,散布流言蜚語,“二樞密來楚州,必分世忠之軍”,“呂祉之戒,不可不慮”,“鼓惑眾聽”,並且“圖叛逆”,“謀還世忠掌兵柄”。秦檜下令逮捕耿著,以酷刑逼供,企圖由此牽連韓世忠。
當張俊和嶽飛離開臨安府前,秦檜曾在政事堂布置使命,示意嶽飛“以羅織之說,偽托以上意”,並且假惺惺地說:
“且備反側!”
耿直的嶽飛明瞭秦檜的用心後,便嚴詞回絕,說“世忠歸朝,則楚州之軍,即朝廷之軍也”。“公相命飛以自衛,果何為者?若使飛捃摭同列之私,尤非所望於公相者”。秦檜受嶽飛責備後,氣得臉上變色。
嶽飛出使後,方得知耿著的冤獄。他說:
“吾與世忠同王事,而使之以不辜被罪,吾為負世忠!”
嶽飛連忙寫信,告知韓世忠。韓世忠接信後,大吃一驚,立即求見宋高宗,大哭大吵一場,“投地自明”。宋高宗本來就無意於殺害這位苗劉之變的救駕功臣,便召見秦檜,示意不得株連韓世忠。於是,這件冤獄便以耿著“杖脊”和“刺配”了結。
六月,嶽飛和張俊來到楚州,這是淮東戰區的大本營,控扼運河的重鎮。嶽飛巡視城防,憑吊當年趙立和全城軍民苦鬥與死難的遺跡,追憶自己當年在淮東的血戰和挫敗,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李寶當時正出戍海州,嶽飛將他召來,“慰勞甚周至”。李寶發現,這位舊帥在備受挫折之餘,依然我行我素,健旺的鬥誌並未衰減。兩人匆匆見麵,又很快告別,誰也未曾料想到,這竟是最後的訣別。李寶奉嶽飛的命令,揚帆出海,北上登州(治蓬萊,今山東蓬萊市)和文登縣(今山東文登市)掃蕩一番,為他二十年後的密州膠西縣(今山東膠州市)大海戰,作了一番認真的預演。
嶽飛檢點兵籍,發現韓世忠軍才有三萬餘人馬,居然自守有餘,能西援淮西,北上京東,真是位“奇特之士”。他更深切地感到,拒絕朝廷錯誤的政令和軍令,實為責無旁貸。他向張俊懇切地,然而又是強烈地表示,反對拆散原韓家軍,反對將其大本營後撤鎮江府。嶽飛說:
“今國家唯自家三、四輩,以圖恢複。萬一官家複使之(指韓世忠)典軍,吾曹將何顏以見之?”
張俊和韓世忠一直是同僚和平輩,因私交不壞,終於成為雙重的兒女親家。但張俊此時正做著獨掌天下之兵的迷夢,對嶽飛的規勸自然置若罔聞。他隻是建議要修繕楚州的城壁、濠塹之類,嶽飛不願意回答。張俊便一再追問,嶽飛隻能以直言相告:
“吾曹蒙國家厚恩,當相與戮力複中原,若今為退保計,何以激勵將士?”
盡管耿著的冤獄,已對嶽飛預示了險惡的征兆。但他不忍坐視朝廷和張俊的倒行逆施,隻要事關抗金大局,隻能據理力爭。他一語道破了提倡修城,無非是準備撤軍江南。張俊聽後,“艴然變色”。他滿腔惱怒,遂向兩名衛兵發泄,搜剔一點微小的罪名,要將兩人處斬。嶽飛為此“懇救數四”,隻是更增強了張俊不殺不足以解恨的獸性。嶽飛最後看到兩名無辜者之屈死,更憤憤不平。
張俊秉承宋高宗和秦檜的旨意,懷著肢解原韓家軍的鬼胎,處處疑神疑鬼。嶽飛住在楚州城裏,他隻敢住在城外,以備若有風吹草動,便於逃命。中軍統製王勝參見之前,有人捕風捉影地報告:
“王勝有害樞使意。”
王勝在教場整列隊伍,將士們頂盔貫甲,接受張俊檢閱。張俊心虛,便問:
“將士何故擐甲?”
王勝弄得莫名其妙,答道:
“樞使來點軍馬,不敢不帶甲。”
張俊忙令卸甲。
盡管有嶽飛的反對,又不得軍心,張俊仍然憑借自己的正職地位和朝廷的支持,一意孤行。他下令拆毀位於淮北的海州城,其實是準備割讓金朝,強迫當地居民遷移鎮江府,“人不樂遷,莫不垂涕”。淮東軍也按宋廷的原計劃,自楚州後撤鎮江府,精銳的原韓世忠背嵬親軍,則抽調往臨安府屯駐。
按宋高宗和秦檜的盤算,對原韓家軍作如此措置,既消除了朝廷的一大隱患,也掃除了降金的一大障礙。但張俊卻執意擴充自己的實力,他緊接著將自己的樞密行府設於鎮江府,以便直接掌管這支原屬韓世忠的部隊。
第二節罷官賦閑
嶽飛不能製止張俊的胡作非為,於七月初回“行在”臨安府後,便憤慨地提出辭呈,請求宋高宗罷免自己的樞密副使,“別選異能,同張俊措置戰守”。
宋高宗和秦檜為對付三大帥,事實上采用了利用嫌隙,使之互攻,以坐收漁利的方針。在韓世忠的問題大致解決後,緊接著就準備對嶽飛下毒手,更何況嶽飛出使時的所作所為,完全拂逆了朝廷的旨意。盡管如此,宋高宗仍然耍弄帝王權術,他在不允詔中說,“朕以二、三大帥各當一隅,不足以展其才,故命登於樞機之府,以極吾委任之意”。“今卿授任甫及旬浹,乃求去位,行府之命,措置之責,乃辭不能。舉措如此,朕所未喻。夫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權,而謂不可以有為,人固弗之信也”。詞意如此剴切,宋高宗似乎是全心全意希望嶽飛施展才能,“禦敵”抗金,盡管嶽飛不識抬舉,而皇恩仍是曲加優容。其實,這不過是一紙侮弄忠肝義膽的臣僚的文字遊戲。宋高宗再也沒有強令嶽飛去行使“措置之責”,前沿的軍務全由張俊設在鎮江府的樞密行府包攬,嶽飛和韓世忠一樣,留在行朝,有虛位而無實職。
當得知金朝已再次明確表示了願媾和的意向,倔強的嶽飛仍不肯暗默保身,他明知皇帝的主意毫無挽回餘地,卻依然上奏,犯顏直諫。他說,“金虜無故約和,必探我國之虛實”。“今日兀術見我班師,有何懼而來約和?豈不偽詐。據臣所見,見為害,不見為利也”。
宋高宗下不允嶽飛辭職詔後,對嶽飛的彈劾奏章也接踵而至。這是在秦檜的唆使下,由右諫議大夫萬俟卨和禦史中丞何鑄、殿中侍禦史羅汝楫三名台、諫官出麵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像嶽飛那樣兢兢業業獻身抗金事業的人,確實並無什麽把柄,可資以糾彈。即使在此類肆意誣蔑的奏章中,也不得不承認嶽飛“蚤稱敢毅,亟蒙獎拔”,“慨然似有功名之誌,人亦以此稱之”。作為攻訐口實者,主要是以下數事。第一,“不避嫌疑,而妄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幾敗國之大事”。言語含混,其實是指嶽飛建議立皇儲和反對與金媾和。此兩事僅一筆帶過,尚不作為攻訐的重點。第二,“自登樞管,鬱鬱不樂,日謀引去,以就安閑,每對士大夫但言山林之適”,“不思報稱”,“亦憂國愛君者所不忍為也”。第三,淮西之役,“堅拒明詔,不肯出師”,“略至龍舒(舒州別名)而不進”,“以玩合肥之寇”。第四,“銜命出使,則妄執偏見,欲棄山陽(楚州別名)而守江”,“以楚為不可守”,“沮喪士氣,動搖民心”。後兩條則完全是摭拾張俊之唾餘,含血噴人。
由於張俊對嶽飛援淮西的問題,不斷地散布流言飛語,有人曾勸嶽飛與張俊進行“廷辨”,嶽飛卻說:
“吾所無愧者,此心耳,何必辨。”
嶽飛胸襟坦蕩,認為不辨自明,然而在事實上,援淮西之謗,卻漸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地步。
宋高宗也把握時機,親自出麵配合,他說:
“飛於眾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他,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
秦檜連忙幫腔說:
“飛對人之言乃至是,中外或未知也。”
按照慣例,台、諫官上章彈劾之日,即是宰執引咎辭官之時。更何況是嶽飛,他既明白朝廷的用心,更以素餐屍祿為恥,他上奏沉痛地說,“臣性識疏暗,昧於事機,立功無毫發之微,論罪有丘山之積”。“豈惟曠職之可虞,抑亦妨賢之是懼,冀保全於終始,宜遠引於山林”。嶽飛通過耿著的冤獄事件,更體察到了秦檜的心狠手辣,他深知自己的退閑,決不意味著秦檜就能善罷甘休。故嶽飛擺脫宋代辭職奏的常規,特別強調“保全於終始”的問題。
八月九日,宋高宗不失時機地解除嶽飛樞密副使的職務,為嶽飛保留了少保的階官,又“特授”他原來的武勝、定國軍兩鎮節度使,充萬壽觀使的閑職。在罷官製詞中,宋高宗說嶽飛的“深釁”,“有駭予聞,良乖眾望”,但他仍然寬大為懷,“記功掩過”,“寵以寬科全祿”,“所以保功臣之終”。他要求嶽飛“無貳色猜情”,“朕方監此以禦下”。表麵上看,罷官製與嶽飛的辭職奏是互相呼應的。其實,宋高宗根本不想“保功臣之終”,而是在“貳色猜情”一句中,埋伏了殺機。嶽雲也保留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的遙郡官階,改任提舉醴泉觀,與父親一同退閑。嶽飛的幕僚沈作喆為他作謝表說:
“功狀蔑聞,敢遂良田之請;謗書狎至,猶存息壤之盟。”
嶽飛對“謗書”表明了理所當然的蔑視,但對宋高宗“保功臣之終”的盟誓,卻仍以臣子之禮,而表示感戴之情。秦檜讀此謝表,更是懷恨在心。
宋廷對嶽飛的幕僚非常忌恨。嶽飛任樞密副使後,尚有於鵬、黨尚友、孔戊、孫革、張節夫等十一人與他過從甚密。嶽飛出使楚州時,他們都被嶽飛奏辟,充任樞密行府的屬官。嶽飛不去鎮江府後,他們仍始終不渝地追隨嶽飛,“各請宮祠,平居無事,聚於門下”。宋廷發表他們為地方官,“趣令之任”,強行遣散,以防他們再與嶽飛直接往來,為之出謀劃策。高穎本是北宋進士,“陷偽十年,固窮守節”,他遲至紹興十年九月,方出任嶽飛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議官。高穎主動請求,願“裨讚嶽飛十年連結河朔之謀”。嶽飛被解除兵柄後,高穎曾任司農少卿,旋即以“實無他能”為由而“放罷”。無差遣實職的高穎回到鄂州。宋廷害怕他與王貴、張憲等有交往,在嶽飛罷官的前一日,又發表高穎添差福建路安撫大使司參議官,“添差”意味著並無實職,“限三日之任”,並且命令湖、廣總領林大聲“優與津發”。
嶽飛閑廢後,一無兵,二無權,對皇權已毫無威脅,對宋廷的降金乞和活動也無力幹預。但是,宋高宗和秦檜並未至此罷休,罷官僅是完成了陷害嶽飛的第二步驟。
宋廷對嶽飛的幕僚非常忌恨。嶽飛任樞密副使後,尚有於鵬、黨尚友、孔戊、孫革、張節夫等十一人與他過從甚密。嶽飛出使楚州時,他們都被嶽飛奏辟,充任樞密行府的屬官。嶽飛不去鎮江府後,他們仍始終不渝地追隨嶽飛,“各請宮祠,平居無事,聚於門下”。宋廷發表他們為地方官,“趣令之任”,強行遣散,以防他們再與嶽飛直接往來,為之出謀劃策。高穎本是北宋進士,“陷偽十年,固窮守節”,他遲至紹興十年九月,方出任嶽飛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議官。高穎主動請求,願“裨讚嶽飛十年連結河朔之謀”。嶽飛被解除兵柄後,高穎曾任司農少卿,旋即以“實無他能”為由而“放罷”。無差遣實職的高穎回到鄂州。宋廷害怕他與王貴、張憲等有交往,在嶽飛罷官的前一日,又發表高穎添差福建路安撫大使司參議官,“添差”意味著並無實職,“限三日之任”,並且命令湖、廣總領林大聲“優與津發”。
嶽飛閑廢後,一無兵,二無權,對皇權已毫無威脅,對宋廷的降金乞和活動也無力幹預。但是,宋高宗和秦檜並未至此罷休,罷官僅是完成了陷害嶽飛的第二步驟。
兩人的仇隙更深。但是,秦檜對韓世忠的憎惡,也不亞於嶽飛。紹興八九年間,韓世忠曾命部屬假扮紅巾軍,企圖襲殺金使張通古,破壞和議,雖因部將告密,而未成功,卻使秦檜切齒痛恨。按秦檜的盤算,是一不做,二不休,先害韓世忠,後殺嶽飛,這兩人正是他的主要政敵。
五月上旬,三大帥任樞密使和副使不足半個月,宋廷即命張俊和嶽飛前往淮南東路。在名義上,他們的任務是“措置戰守”,“方國步之多艱,念寇讎之尚肆”,“當今行陣之習有素,戰守之策無遺,伐彼奸謀,成茲善計”。
事實上,他們的任務一是羅織韓世忠的罪狀,二是肢解原韓家軍,將其大本營由淮東前沿的楚州,撤往江南的鎮江府。這正是宋廷準備降金的又一重大步驟。張俊的頭銜是“按閱禦前軍馬,專一措置戰守”,嶽飛的頭銜是“同按閱禦前軍馬,專一同措置戰守”,加兩個“同”字,作為副職。宋廷規定,他們對前沿軍務可以“隨宜措置,專一任責”。在樞密使張俊和樞密副使嶽飛到前沿後,留在“行在”臨安府的另一樞密使韓世忠,便處於有虛名而無實職的地位。
原來秦檜早已物色到一條走狗,這就是淮東總領胡紡。胡紡原先因奉承韓世忠,“奴事”韓世忠的“親校”耿著等人,步步高升。他後來又見風使舵,趨附秦檜,紹興八年、九年韓世忠襲擊金使的計劃,便是由他出麵告密的。三大帥罷兵權後。胡紡依照秦檜的發縱指示,出首控告昔日“奴事”的對象,說耿著自“行在”臨安府回楚州後,散布流言蜚語,“二樞密來楚州,必分世忠之軍”,“呂祉之戒,不可不慮”,“鼓惑眾聽”,並且“圖叛逆”,“謀還世忠掌兵柄”。秦檜下令逮捕耿著,以酷刑逼供,企圖由此牽連韓世忠。
當張俊和嶽飛離開臨安府前,秦檜曾在政事堂布置使命,示意嶽飛“以羅織之說,偽托以上意”,並且假惺惺地說:
“且備反側!”
耿直的嶽飛明瞭秦檜的用心後,便嚴詞回絕,說“世忠歸朝,則楚州之軍,即朝廷之軍也”。“公相命飛以自衛,果何為者?若使飛捃摭同列之私,尤非所望於公相者”。秦檜受嶽飛責備後,氣得臉上變色。
嶽飛出使後,方得知耿著的冤獄。他說:
“吾與世忠同王事,而使之以不辜被罪,吾為負世忠!”
嶽飛連忙寫信,告知韓世忠。韓世忠接信後,大吃一驚,立即求見宋高宗,大哭大吵一場,“投地自明”。宋高宗本來就無意於殺害這位苗劉之變的救駕功臣,便召見秦檜,示意不得株連韓世忠。於是,這件冤獄便以耿著“杖脊”和“刺配”了結。
六月,嶽飛和張俊來到楚州,這是淮東戰區的大本營,控扼運河的重鎮。嶽飛巡視城防,憑吊當年趙立和全城軍民苦鬥與死難的遺跡,追憶自己當年在淮東的血戰和挫敗,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李寶當時正出戍海州,嶽飛將他召來,“慰勞甚周至”。李寶發現,這位舊帥在備受挫折之餘,依然我行我素,健旺的鬥誌並未衰減。兩人匆匆見麵,又很快告別,誰也未曾料想到,這竟是最後的訣別。李寶奉嶽飛的命令,揚帆出海,北上登州(治蓬萊,今山東蓬萊市)和文登縣(今山東文登市)掃蕩一番,為他二十年後的密州膠西縣(今山東膠州市)大海戰,作了一番認真的預演。
嶽飛檢點兵籍,發現韓世忠軍才有三萬餘人馬,居然自守有餘,能西援淮西,北上京東,真是位“奇特之士”。他更深切地感到,拒絕朝廷錯誤的政令和軍令,實為責無旁貸。他向張俊懇切地,然而又是強烈地表示,反對拆散原韓家軍,反對將其大本營後撤鎮江府。嶽飛說:
“今國家唯自家三、四輩,以圖恢複。萬一官家複使之(指韓世忠)典軍,吾曹將何顏以見之?”
張俊和韓世忠一直是同僚和平輩,因私交不壞,終於成為雙重的兒女親家。但張俊此時正做著獨掌天下之兵的迷夢,對嶽飛的規勸自然置若罔聞。他隻是建議要修繕楚州的城壁、濠塹之類,嶽飛不願意回答。張俊便一再追問,嶽飛隻能以直言相告:
“吾曹蒙國家厚恩,當相與戮力複中原,若今為退保計,何以激勵將士?”
盡管耿著的冤獄,已對嶽飛預示了險惡的征兆。但他不忍坐視朝廷和張俊的倒行逆施,隻要事關抗金大局,隻能據理力爭。他一語道破了提倡修城,無非是準備撤軍江南。張俊聽後,“艴然變色”。他滿腔惱怒,遂向兩名衛兵發泄,搜剔一點微小的罪名,要將兩人處斬。嶽飛為此“懇救數四”,隻是更增強了張俊不殺不足以解恨的獸性。嶽飛最後看到兩名無辜者之屈死,更憤憤不平。
張俊秉承宋高宗和秦檜的旨意,懷著肢解原韓家軍的鬼胎,處處疑神疑鬼。嶽飛住在楚州城裏,他隻敢住在城外,以備若有風吹草動,便於逃命。中軍統製王勝參見之前,有人捕風捉影地報告:
“王勝有害樞使意。”
王勝在教場整列隊伍,將士們頂盔貫甲,接受張俊檢閱。張俊心虛,便問:
“將士何故擐甲?”
王勝弄得莫名其妙,答道:
“樞使來點軍馬,不敢不帶甲。”
張俊忙令卸甲。
盡管有嶽飛的反對,又不得軍心,張俊仍然憑借自己的正職地位和朝廷的支持,一意孤行。他下令拆毀位於淮北的海州城,其實是準備割讓金朝,強迫當地居民遷移鎮江府,“人不樂遷,莫不垂涕”。淮東軍也按宋廷的原計劃,自楚州後撤鎮江府,精銳的原韓世忠背嵬親軍,則抽調往臨安府屯駐。
按宋高宗和秦檜的盤算,對原韓家軍作如此措置,既消除了朝廷的一大隱患,也掃除了降金的一大障礙。但張俊卻執意擴充自己的實力,他緊接著將自己的樞密行府設於鎮江府,以便直接掌管這支原屬韓世忠的部隊。
第二節罷官賦閑
嶽飛不能製止張俊的胡作非為,於七月初回“行在”臨安府後,便憤慨地提出辭呈,請求宋高宗罷免自己的樞密副使,“別選異能,同張俊措置戰守”。
宋高宗和秦檜為對付三大帥,事實上采用了利用嫌隙,使之互攻,以坐收漁利的方針。在韓世忠的問題大致解決後,緊接著就準備對嶽飛下毒手,更何況嶽飛出使時的所作所為,完全拂逆了朝廷的旨意。盡管如此,宋高宗仍然耍弄帝王權術,他在不允詔中說,“朕以二、三大帥各當一隅,不足以展其才,故命登於樞機之府,以極吾委任之意”。“今卿授任甫及旬浹,乃求去位,行府之命,措置之責,乃辭不能。舉措如此,朕所未喻。夫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權,而謂不可以有為,人固弗之信也”。詞意如此剴切,宋高宗似乎是全心全意希望嶽飛施展才能,“禦敵”抗金,盡管嶽飛不識抬舉,而皇恩仍是曲加優容。其實,這不過是一紙侮弄忠肝義膽的臣僚的文字遊戲。宋高宗再也沒有強令嶽飛去行使“措置之責”,前沿的軍務全由張俊設在鎮江府的樞密行府包攬,嶽飛和韓世忠一樣,留在行朝,有虛位而無實職。
當得知金朝已再次明確表示了願媾和的意向,倔強的嶽飛仍不肯暗默保身,他明知皇帝的主意毫無挽回餘地,卻依然上奏,犯顏直諫。他說,“金虜無故約和,必探我國之虛實”。“今日兀術見我班師,有何懼而來約和?豈不偽詐。據臣所見,見為害,不見為利也”。
宋高宗下不允嶽飛辭職詔後,對嶽飛的彈劾奏章也接踵而至。這是在秦檜的唆使下,由右諫議大夫萬俟卨和禦史中丞何鑄、殿中侍禦史羅汝楫三名台、諫官出麵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像嶽飛那樣兢兢業業獻身抗金事業的人,確實並無什麽把柄,可資以糾彈。即使在此類肆意誣蔑的奏章中,也不得不承認嶽飛“蚤稱敢毅,亟蒙獎拔”,“慨然似有功名之誌,人亦以此稱之”。作為攻訐口實者,主要是以下數事。第一,“不避嫌疑,而妄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幾敗國之大事”。言語含混,其實是指嶽飛建議立皇儲和反對與金媾和。此兩事僅一筆帶過,尚不作為攻訐的重點。第二,“自登樞管,鬱鬱不樂,日謀引去,以就安閑,每對士大夫但言山林之適”,“不思報稱”,“亦憂國愛君者所不忍為也”。第三,淮西之役,“堅拒明詔,不肯出師”,“略至龍舒(舒州別名)而不進”,“以玩合肥之寇”。第四,“銜命出使,則妄執偏見,欲棄山陽(楚州別名)而守江”,“以楚為不可守”,“沮喪士氣,動搖民心”。後兩條則完全是摭拾張俊之唾餘,含血噴人。
由於張俊對嶽飛援淮西的問題,不斷地散布流言飛語,有人曾勸嶽飛與張俊進行“廷辨”,嶽飛卻說:
“吾所無愧者,此心耳,何必辨。”
嶽飛胸襟坦蕩,認為不辨自明,然而在事實上,援淮西之謗,卻漸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地步。
宋高宗也把握時機,親自出麵配合,他說:
“飛於眾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他,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
秦檜連忙幫腔說:
“飛對人之言乃至是,中外或未知也。”
按照慣例,台、諫官上章彈劾之日,即是宰執引咎辭官之時。更何況是嶽飛,他既明白朝廷的用心,更以素餐屍祿為恥,他上奏沉痛地說,“臣性識疏暗,昧於事機,立功無毫發之微,論罪有丘山之積”。“豈惟曠職之可虞,抑亦妨賢之是懼,冀保全於終始,宜遠引於山林”。嶽飛通過耿著的冤獄事件,更體察到了秦檜的心狠手辣,他深知自己的退閑,決不意味著秦檜就能善罷甘休。故嶽飛擺脫宋代辭職奏的常規,特別強調“保全於終始”的問題。
八月九日,宋高宗不失時機地解除嶽飛樞密副使的職務,為嶽飛保留了少保的階官,又“特授”他原來的武勝、定國軍兩鎮節度使,充萬壽觀使的閑職。在罷官製詞中,宋高宗說嶽飛的“深釁”,“有駭予聞,良乖眾望”,但他仍然寬大為懷,“記功掩過”,“寵以寬科全祿”,“所以保功臣之終”。他要求嶽飛“無貳色猜情”,“朕方監此以禦下”。表麵上看,罷官製與嶽飛的辭職奏是互相呼應的。其實,宋高宗根本不想“保功臣之終”,而是在“貳色猜情”一句中,埋伏了殺機。嶽雲也保留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的遙郡官階,改任提舉醴泉觀,與父親一同退閑。嶽飛的幕僚沈作喆為他作謝表說:
“功狀蔑聞,敢遂良田之請;謗書狎至,猶存息壤之盟。”
嶽飛對“謗書”表明了理所當然的蔑視,但對宋高宗“保功臣之終”的盟誓,卻仍以臣子之禮,而表示感戴之情。秦檜讀此謝表,更是懷恨在心。
宋廷對嶽飛的幕僚非常忌恨。嶽飛任樞密副使後,尚有於鵬、黨尚友、孔戊、孫革、張節夫等十一人與他過從甚密。嶽飛出使楚州時,他們都被嶽飛奏辟,充任樞密行府的屬官。嶽飛不去鎮江府後,他們仍始終不渝地追隨嶽飛,“各請宮祠,平居無事,聚於門下”。宋廷發表他們為地方官,“趣令之任”,強行遣散,以防他們再與嶽飛直接往來,為之出謀劃策。高穎本是北宋進士,“陷偽十年,固窮守節”,他遲至紹興十年九月,方出任嶽飛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議官。高穎主動請求,願“裨讚嶽飛十年連結河朔之謀”。嶽飛被解除兵柄後,高穎曾任司農少卿,旋即以“實無他能”為由而“放罷”。無差遣實職的高穎回到鄂州。宋廷害怕他與王貴、張憲等有交往,在嶽飛罷官的前一日,又發表高穎添差福建路安撫大使司參議官,“添差”意味著並無實職,“限三日之任”,並且命令湖、廣總領林大聲“優與津發”。
嶽飛閑廢後,一無兵,二無權,對皇權已毫無威脅,對宋廷的降金乞和活動也無力幹預。但是,宋高宗和秦檜並未至此罷休,罷官僅是完成了陷害嶽飛的第二步驟。
宋廷對嶽飛的幕僚非常忌恨。嶽飛任樞密副使後,尚有於鵬、黨尚友、孔戊、孫革、張節夫等十一人與他過從甚密。嶽飛出使楚州時,他們都被嶽飛奏辟,充任樞密行府的屬官。嶽飛不去鎮江府後,他們仍始終不渝地追隨嶽飛,“各請宮祠,平居無事,聚於門下”。宋廷發表他們為地方官,“趣令之任”,強行遣散,以防他們再與嶽飛直接往來,為之出謀劃策。高穎本是北宋進士,“陷偽十年,固窮守節”,他遲至紹興十年九月,方出任嶽飛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議官。高穎主動請求,願“裨讚嶽飛十年連結河朔之謀”。嶽飛被解除兵柄後,高穎曾任司農少卿,旋即以“實無他能”為由而“放罷”。無差遣實職的高穎回到鄂州。宋廷害怕他與王貴、張憲等有交往,在嶽飛罷官的前一日,又發表高穎添差福建路安撫大使司參議官,“添差”意味著並無實職,“限三日之任”,並且命令湖、廣總領林大聲“優與津發”。
嶽飛閑廢後,一無兵,二無權,對皇權已毫無威脅,對宋廷的降金乞和活動也無力幹預。但是,宋高宗和秦檜並未至此罷休,罷官僅是完成了陷害嶽飛的第二步驟。
兩人的仇隙更深。但是,秦檜對韓世忠的憎惡,也不亞於嶽飛。紹興八九年間,韓世忠曾命部屬假扮紅巾軍,企圖襲殺金使張通古,破壞和議,雖因部將告密,而未成功,卻使秦檜切齒痛恨。按秦檜的盤算,是一不做,二不休,先害韓世忠,後殺嶽飛,這兩人正是他的主要政敵。
五月上旬,三大帥任樞密使和副使不足半個月,宋廷即命張俊和嶽飛前往淮南東路。在名義上,他們的任務是“措置戰守”,“方國步之多艱,念寇讎之尚肆”,“當今行陣之習有素,戰守之策無遺,伐彼奸謀,成茲善計”。
事實上,他們的任務一是羅織韓世忠的罪狀,二是肢解原韓家軍,將其大本營由淮東前沿的楚州,撤往江南的鎮江府。這正是宋廷準備降金的又一重大步驟。張俊的頭銜是“按閱禦前軍馬,專一措置戰守”,嶽飛的頭銜是“同按閱禦前軍馬,專一同措置戰守”,加兩個“同”字,作為副職。宋廷規定,他們對前沿軍務可以“隨宜措置,專一任責”。在樞密使張俊和樞密副使嶽飛到前沿後,留在“行在”臨安府的另一樞密使韓世忠,便處於有虛名而無實職的地位。
原來秦檜早已物色到一條走狗,這就是淮東總領胡紡。胡紡原先因奉承韓世忠,“奴事”韓世忠的“親校”耿著等人,步步高升。他後來又見風使舵,趨附秦檜,紹興八年、九年韓世忠襲擊金使的計劃,便是由他出麵告密的。三大帥罷兵權後。胡紡依照秦檜的發縱指示,出首控告昔日“奴事”的對象,說耿著自“行在”臨安府回楚州後,散布流言蜚語,“二樞密來楚州,必分世忠之軍”,“呂祉之戒,不可不慮”,“鼓惑眾聽”,並且“圖叛逆”,“謀還世忠掌兵柄”。秦檜下令逮捕耿著,以酷刑逼供,企圖由此牽連韓世忠。
當張俊和嶽飛離開臨安府前,秦檜曾在政事堂布置使命,示意嶽飛“以羅織之說,偽托以上意”,並且假惺惺地說:
“且備反側!”
耿直的嶽飛明瞭秦檜的用心後,便嚴詞回絕,說“世忠歸朝,則楚州之軍,即朝廷之軍也”。“公相命飛以自衛,果何為者?若使飛捃摭同列之私,尤非所望於公相者”。秦檜受嶽飛責備後,氣得臉上變色。
嶽飛出使後,方得知耿著的冤獄。他說:
“吾與世忠同王事,而使之以不辜被罪,吾為負世忠!”
嶽飛連忙寫信,告知韓世忠。韓世忠接信後,大吃一驚,立即求見宋高宗,大哭大吵一場,“投地自明”。宋高宗本來就無意於殺害這位苗劉之變的救駕功臣,便召見秦檜,示意不得株連韓世忠。於是,這件冤獄便以耿著“杖脊”和“刺配”了結。
六月,嶽飛和張俊來到楚州,這是淮東戰區的大本營,控扼運河的重鎮。嶽飛巡視城防,憑吊當年趙立和全城軍民苦鬥與死難的遺跡,追憶自己當年在淮東的血戰和挫敗,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李寶當時正出戍海州,嶽飛將他召來,“慰勞甚周至”。李寶發現,這位舊帥在備受挫折之餘,依然我行我素,健旺的鬥誌並未衰減。兩人匆匆見麵,又很快告別,誰也未曾料想到,這竟是最後的訣別。李寶奉嶽飛的命令,揚帆出海,北上登州(治蓬萊,今山東蓬萊市)和文登縣(今山東文登市)掃蕩一番,為他二十年後的密州膠西縣(今山東膠州市)大海戰,作了一番認真的預演。
嶽飛檢點兵籍,發現韓世忠軍才有三萬餘人馬,居然自守有餘,能西援淮西,北上京東,真是位“奇特之士”。他更深切地感到,拒絕朝廷錯誤的政令和軍令,實為責無旁貸。他向張俊懇切地,然而又是強烈地表示,反對拆散原韓家軍,反對將其大本營後撤鎮江府。嶽飛說:
“今國家唯自家三、四輩,以圖恢複。萬一官家複使之(指韓世忠)典軍,吾曹將何顏以見之?”
張俊和韓世忠一直是同僚和平輩,因私交不壞,終於成為雙重的兒女親家。但張俊此時正做著獨掌天下之兵的迷夢,對嶽飛的規勸自然置若罔聞。他隻是建議要修繕楚州的城壁、濠塹之類,嶽飛不願意回答。張俊便一再追問,嶽飛隻能以直言相告:
“吾曹蒙國家厚恩,當相與戮力複中原,若今為退保計,何以激勵將士?”
盡管耿著的冤獄,已對嶽飛預示了險惡的征兆。但他不忍坐視朝廷和張俊的倒行逆施,隻要事關抗金大局,隻能據理力爭。他一語道破了提倡修城,無非是準備撤軍江南。張俊聽後,“艴然變色”。他滿腔惱怒,遂向兩名衛兵發泄,搜剔一點微小的罪名,要將兩人處斬。嶽飛為此“懇救數四”,隻是更增強了張俊不殺不足以解恨的獸性。嶽飛最後看到兩名無辜者之屈死,更憤憤不平。
張俊秉承宋高宗和秦檜的旨意,懷著肢解原韓家軍的鬼胎,處處疑神疑鬼。嶽飛住在楚州城裏,他隻敢住在城外,以備若有風吹草動,便於逃命。中軍統製王勝參見之前,有人捕風捉影地報告:
“王勝有害樞使意。”
王勝在教場整列隊伍,將士們頂盔貫甲,接受張俊檢閱。張俊心虛,便問:
“將士何故擐甲?”
王勝弄得莫名其妙,答道:
“樞使來點軍馬,不敢不帶甲。”
張俊忙令卸甲。
盡管有嶽飛的反對,又不得軍心,張俊仍然憑借自己的正職地位和朝廷的支持,一意孤行。他下令拆毀位於淮北的海州城,其實是準備割讓金朝,強迫當地居民遷移鎮江府,“人不樂遷,莫不垂涕”。淮東軍也按宋廷的原計劃,自楚州後撤鎮江府,精銳的原韓世忠背嵬親軍,則抽調往臨安府屯駐。
按宋高宗和秦檜的盤算,對原韓家軍作如此措置,既消除了朝廷的一大隱患,也掃除了降金的一大障礙。但張俊卻執意擴充自己的實力,他緊接著將自己的樞密行府設於鎮江府,以便直接掌管這支原屬韓世忠的部隊。
第二節罷官賦閑
嶽飛不能製止張俊的胡作非為,於七月初回“行在”臨安府後,便憤慨地提出辭呈,請求宋高宗罷免自己的樞密副使,“別選異能,同張俊措置戰守”。
宋高宗和秦檜為對付三大帥,事實上采用了利用嫌隙,使之互攻,以坐收漁利的方針。在韓世忠的問題大致解決後,緊接著就準備對嶽飛下毒手,更何況嶽飛出使時的所作所為,完全拂逆了朝廷的旨意。盡管如此,宋高宗仍然耍弄帝王權術,他在不允詔中說,“朕以二、三大帥各當一隅,不足以展其才,故命登於樞機之府,以極吾委任之意”。“今卿授任甫及旬浹,乃求去位,行府之命,措置之責,乃辭不能。舉措如此,朕所未喻。夫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權,而謂不可以有為,人固弗之信也”。詞意如此剴切,宋高宗似乎是全心全意希望嶽飛施展才能,“禦敵”抗金,盡管嶽飛不識抬舉,而皇恩仍是曲加優容。其實,這不過是一紙侮弄忠肝義膽的臣僚的文字遊戲。宋高宗再也沒有強令嶽飛去行使“措置之責”,前沿的軍務全由張俊設在鎮江府的樞密行府包攬,嶽飛和韓世忠一樣,留在行朝,有虛位而無實職。
當得知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