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秦

第三百三十五章 君臣

ps:看星光大道年度總決賽,居然導致更新晚了,抱歉,抱歉呀!!

姚賈道燕使四出,恐不利於秦。隨後獻計道:“如今諸侯,韓魏無力,趙國窘急,楚自李園問政,尚未及於外,齊國自守,又素親秦。唯燕拓圖千裏,又助兵趙國,今新的兩郡之地,正是得意之時。使者四出,燕丹之心,在於謀秦。”

“兵法雲:其上伐謀,其次發交,其下伐兵。故臣以為,當先舉兵製燕為是!”

“然燕與我相交之地,乃雲中、雁門。雲中與我上郡,山河相隔,崎嶇難行,大軍不足以征之,唯可攻雁門。”

“雁門之南,句注塞在焉,大軍征伐,輸運非易,故臣以為,舉兵臨燕者,以戰逼和,迫燕趙之盟可也。”

“如燕畏我之勢而和,則可誘之以利,秦燕舉兵取趙可也。”

“以趙國今日之勢,秦燕兩國之兵臨之,則趙國必崩。滅趙而後取韓魏,韓魏非降如何?”

“既取了韓魏,中原之地盡歸我大秦所有,恰可南和楚,東聯齊,北上攻燕可也!燕拓土雖廣,然皆為苦寒之地,出產貧瘠,新得趙土,亦未必能固,我與齊聯手攻之,燕南之地,非燕可有也。取了薊城,一路從東向西,一路從南向北,自可奪代北三郡之地,如此燕丹何以抗之!”

姚賈乃魏國貧賤子弟,聰明好學,得享大名,無奈在魏、趙兩國,都甚不得意,好不容易西行到秦,得茅焦推薦入仕,當然曉得機會難得。他在秦王政身邊冷眼看著,一直揣摩秦王政之秉性心思,知道秦王政雖然在秦趙大戰雖然得了不少城池,但畢竟後期吃了虧,羌廆大軍被殲滅,可謂大敗敗,秦王政心中對燕趙耿耿於懷,委實咽不下這口氣。所以李斯之計雖然穩妥,卻是不合秦王政的心思。

而要動兵,軍中大將王翦,又是主張先攻趙的,故而姚賈獻上這一策。

這一策雖然揣摩秦王政的心思所處,姚賈並非隻是奉迎,他更是考慮到燕國如今的作為對於韓魏等諸侯的影響。

本次大戰之敗,諸侯都看在眼裏,都知道燕國其中作用還要大於趙國。如果秦此時棄燕趙而攻韓魏,倒好像是拿燕趙無法才轉而欺負弱小一樣,反倒成就了燕丹的威名。

所以,秦必須先製燕,將燕丹的威望打下去。

不一定必須是吃掉燕國或者打多大的一個勝仗,隻要把燕國壓服了就行,讓諸侯看到,燕國要和秦國對壘,還遠遠不夠。

如果能壓服燕丹,那時再誘之以利,約燕共同擊趙。

燕既不敢與秦相對,秦又許之厚利,還有不同意攻趙之理麽?

秦獨自大兵擊趙,趙尚不能堅持,如果燕軍再會同進軍,趙國之亡豈不是順理成章?

燕既能背盟而攻趙,則韓魏又豈敢信燕國之言,高燕丹之人乎?如此縱然燕國之力稍增,亦不足為害了。等滅了韓魏,秦聯合齊國北上,想必燕國怎麽也不是齊、秦之對手吧。

秦王政聽姚賈之語,麵上露出笑容,道:“卿之策,亦妙。”

然後看看群臣,都在等自己決斷,秦王政道:“諸卿所論,寡人皆已知之,容寡人靜思而定。”

說罷起身,由大夫郎官侍衛者,退往後殿,細細想來,燕丹助趙大勝,名聲鵲起,如今使者四出,其心叵測,或者姚賈所說,先伐其謀為上,遂又召昌平君和王館兩相商議,昌平君道:“姚賈所言有其理,然太原、河東疲敝,大王不可輕視。”

王館沉吟,徐徐言道:“如今之戰,事關掃滅諸侯根本,不必往日,趙國之疲,當不容其恢複,關中之兵,近年少出,當大用之。”

待兩相退去,秦王政又召王翦問之,王翦道:“臣自太原回,太原、河東之情,臣實憐之,然大勢不可誤,民苦亦應當之。”

秦王政問道:“如以姚賈之計如何?”

王翦回道:“姚賈之計雖善,恐燕丹難服。欲和必先戰之。”

“臣與範增在代北相持,知此人善用兵,非輕易可取,欲戰勝而和,非大兵不可。”

當初範增在秦宮,挺身頂罪,秦王政對其印象頗深,點頭道:“此人頗有膽色,不想竟是將相大才,不知卿需多少兵馬?”

王翦脫口而出道:“非二十萬不可!”

二十萬兵馬,說起來並不是多高的數字,上次大兵伐趙,各地合計就有近四十萬之數,但上次乃是各郡之兵為主,關中兵馬,不過數萬之眾。按照群臣所說以及自己手裏各地上計之數,太原、河東等本郡兵馬,現在可調用的確實不多,這二十萬,需從上郡和內史所出。這讓秦王政有些遲疑。畢竟內史之地,乃大秦根本,調出去十幾萬兵馬,關中未免就有些空虛。

秦王政問道:“調巴蜀之軍可乎?”

王翦回奏:“巴蜀之軍,甚少征戰,多用之戍守輸運,莫如內史、上郡、北地之卒。”

秦王政點點頭,道:“就如卿所奏。”

“此次征伐,寡人欲卿以上將軍統之,姚賈、賈遺兩卿,隨行監軍出使諸侯,和戰之事盡付卿一並決之。”

秦王政將前方大權,盡皆賦予王翦,王翦慨然應諾曰:“大王信重如此,臣粉身碎骨不足報也!”

秦王政起身,手撫王翦之背,輕聲道:“寡人知卿大才且忠,以此事付卿者,欲卿報燕人欺寡人之恨也!”

“卿子王賁,亦是良將,寡人調其為太原守,卿父子一同努力。”

王翦再三謝過,這才辭了出去。

君臣定下大計,次日秦王政頒召,發上郡、內史兵二十萬到太原,以王翦為大將,姚賈、賈遺為監軍伐燕。

同時,派李斯和甘羅出使韓魏兩國。

李斯這幾年屢次出使,韓國君臣和他都不陌生。剛進韓國之境,韓王安就已經知曉,對大夫相國張高道:“李斯為秦王寵任,躍而為廷尉,高居列卿,寡人事秦素謹,其又來何意?”

張高父兄皆為韓相,乃韓國之世家之族,年不過四十,卻是早已在宮中多年。張高為人,寬厚恭謹,韓王安甚是信之,酈生到韓,除了拜見韓王安,因張高為韓王近臣,和張高交往頗深,這中間除了張高為韓王近臣之外,更主要的是太子丹曾暗地裏吩咐,倒是韓故相張平長子張良,雖年紀不大,但日後前程不可限量,讓酈生多多與張家交往。

酈生口才便給,言語詼諧,張高也甚是喜之,隻是對於酈生所說盟和之事,張高不過大夫,並不執掌國政,隻是唯唯而已。

如今聽韓王安問起來意,張高不由苦笑道:“大王何必問也,定是為燕國使臣之事。”

韓王安聽了,麵皮不由一紅,道:“寡人為諸侯,秦有大事,寡人親朝鹹陽,如同郡縣,不可謂不恭。諸侯使者往來,原本常事,李斯為此而來,豈非小題大做乎。”

這話張高卻是不好答。沒錯,秦國為此派使者前來,如果是興師問罪,那當然是大題小做。

不過李斯還沒到,怎麽就知道他是來興師問罪的呢?還不是心虛麽!

當日酈生來時,張高曾對韓王安進言:“韓處中原,為腹心之地,酈生前來盟韓者,以韓可為秦之害也。”

“然韓地闊不過一郡,丁口數十萬,秦三麵圍之,近且強,燕處東北,遠且弱,舍近強而親遠弱,非自保之計也!”

“隻是秦留韓不攻,非親韓也……”張高的意思是,秦國現在不攻韓,是因為要留著韓國擋住楚國,免得北上大戰,後麵為楚國所趁,一旦秦軍攻破了趙國,將來有餘力要對付楚國的時候,那第一個要收拾的,就是韓國。

所以,韓國現在就親近燕國而與秦國相抗,那是找死,如果緊緊靠著秦國,與諸侯作對,一旦秦人平滅諸侯,韓國的下場也好不了,所以當時張高建議韓王安,低調接待燕使,大王代之以禮,寒暄一下也就算了,至於什麽更多的,談也無益,還不如暗地裏多送金玉給酈生,以此結好燕國,將來一旦韓國有變,需要諸侯相助,這也是一條路。

韓王安當時答應的挺痛快。可當酈生到了,送上燕王的禮物,這酈生舌綻蓮花,哄的韓王安甚是高興,多次大宴酈生。

而酈生在這一段時間,更是遊走於韓國大臣之間,往來遊說諸大臣,道是秦國狼子野心,欲平諸侯為郡縣,燕欲共和諸侯,一同舉兵抗之。

如今韓國的朝中大臣,都是知道大勢難以挽回,酈生禮物多多,見麵自是好的,至於韓燕合兵之議,還真沒什麽人放在心上。

不過說的多了,韓王安反而動了心思,畢竟如今這大王,處處看秦國眼色,實在是窩囊的很,要是燕國當真能連結諸侯大兵,齊力攻秦,韓國恢複舊土,轉弱為強豈不是甚好。

但也就是動動心思想想罷了,要糧沒多少,要兵不過幾萬,還想和秦相抗,那不是找死麽!

倒是張高之侄張良,卻和酈生頗為說的來,此子別看年紀還幼,長的齒白唇紅,清清秀秀的,為人卻是慷慨激昂,甚有大誌,屢屢勸叔父交好燕國,以為後計。隻是張高雖然寵愛張良,但以其年幼,並不以為意。

見韓王安聽李斯之來就心虛如此,張高隻得勸道:“大王何必為意也,李斯之來,不過言秦韓之和罷了。以臣所料,秦當與燕有戰,斷不會以小事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