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秦

第三百八十三章 襄平整軍

襄平,位於如今的遼陽境內,乃是遼東郡十五縣之首,為遼東郡的郡治所在。

這遼東郡,原本為穢貊和東夷諸族之地,商人即發源於此地的東夷部族。

經過幾百年的遷移,部分東夷部族南下,逐步進入中原,在南下遷移時,這些部族在和周圍部落的不斷征伐和交流當中,不斷演化融合,遂成為中原的部族。並在其傑出領袖商湯的統領下,聯合諸侯部落,推翻了夏王朝對中原各部的統治,建立了持續數百年的商王朝。

說是一個王朝,但其實質無非是一個較大的部落和部落聯盟而已,其真正的領地,也就是黃河流域的下遊這一塊罷了,在其周圍和遠方,則是大大小小數不清的部族部落各自為政,隻是表麵上和商王之間有一種臣屬和貢賦關係罷了。所以才有諸侯萬國之說。而周即為其一。

商王朝能夠存續這麽長的時間,並非是商王朝本身的實力有多麽的強,而是其餘諸侯部落太多、太弱,不足以給商王朝以威脅罷了。

商王朝存續的過程,也就是眾多的諸侯部落間相互的征戰,不斷地兼並擴張過程。

在這樣一個兼並的過程當中,本身就是最強大的部落聯盟的商部落,自然也是占據了最有利的競爭地位,諸侯部落相互的兼並壯大,商部落自然也在更快壯大,其領袖的地位也就越加的穩固。

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一旦其他比較強盛的部族和部落出現了更為英明的領袖人物,而原來的統治部族卻因為君主昏庸或戰略失誤而遇到挫折的時候,新興勢力的發展和王朝的更替也就出現了。

武王伐紂而滅商就是如此。

武王伐紂而建周,說起來好像是曆史上天翻地覆的大事件,但實際上涉及的也隻是商王朝的核心部族和人物罷了,社會的形態和生活生產的方式並不能隨著統治的更換而驟然改變,武王封商紂之子為諸侯,繼續統治商的原有部族和部落,與其說是武王的仁慈,不如說是周武王姬發麵對商部族仍然丁口興旺,實力仍強的一種現實承認罷了。而對於天下其他各諸侯各部落來說,其實質的影響則更小。

周武王封建諸侯,一方麵是承認原有部族部落的地位,另一方麵則是通過分封子弟功臣,將周王室的勢力擴張的更遠,對各地的影響更深更直接而已。

這其中燕國開國之君召公,遠封在北,孤懸於戎胡之族的環伺之中,就是為了在北麵紮下一個根基,鎮壓北方的商族的遺留勢力,拱衛王朝的北方邊境。

燕國自從建立,其環境就遠比處於中原和王室接壤和鄰近的那些宗親諸侯惡劣的多。孤立無援,一直處在和周圍胡戎諸族的不斷征戰當中,中間曾多次麵臨滅國之危。可能也正是因為遠離中央王室,孤立少援,多經征戰災難的緣故,燕國之君雖然見於經傳的不多,但多勇武善戰,在當初周王冊封的宗室諸侯當中,燕國反倒成了持續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周王室宗親之國。

待齊宣王滅燕,昭王即位於國家危難之際,招賢納士,變法圖強。經過二十多年的臥薪嚐膽,國勢漸盛,不但報了齊國的滅國之仇,更有良將秦開,,率燕軍北逐東胡,辟地千裏,進入遼東、遼西之地。

當時遼東等地,其文化和社會發展比起中原要落後的多,原本居住在此的穢貊諸族,就和數百年前的中原一樣,君長林立,諸部弱小。當時東胡頗為強盛,其勢力深入遼東,這些穢貊諸族,大都屈從於東胡勢力之下。

燕軍東進,東胡勢力遠去,那些穢貊諸族自然更難以抗拒燕國大軍,多有部族畏懼燕人,北遷東走,隻有少量穢貊之族留在了遠地。

這些穢貊之族,說起來是異族,但在當時各族各部和中原諸侯之間,也就是生活生產的方式、發展的水平有所不同罷了,和華夏之人其實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

同種大族部落的離開,這些留下來的那些部族,自然歸入了燕人的管轄和治理之下。這些部族被編戶為民,原來以血緣而成的部族部落結構早就被打散,不複存在,幾十年下來,早已同化,都認同了自己燕人的身份。

而那些遷移躲避的部族部落,則繼續在白山黑水之間繁衍生息。

這中間,當然就免不了和燕國遼東遼西各郡之間的相互征戰和騷擾。

遼東之地,雖然地域遼闊,但氣候苦寒,這寒冷的氣候,在後世來說或者不算什麽,但在當下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下,卻是影響巨大。縱觀曆史,幾千年來,除了國家強製或者災荒動亂的壓迫,追尋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環境,人口從東北往內地遷移乃是主流。

遼東之地雖也是燕國之境,但幾十年來,始終少有內地之人遷移過來,而本地丁口基數本來就不大,故而遼東一郡,丁口一直不多。

況且對於燕國來說,周邊這些穢貊之族雖然時有騷擾,但畢竟其實力甚弱,距離都城核心地帶又遠,不足以動搖燕國的根基,故而在逐走東胡之後,遼東遼西等郡,乃是以守為主,更多的精力則是用在對抗中原諸強敵。

況且遼東本就地廣人稀,尚有廣大的土地來不及開墾利用,並沒有必須沒有外展的壓力,而外麵四鄰,在燕國貴人看起來,都是窮苦困頓的,開疆拓土,也並沒有太多的意義。

同時本郡丁口太少,自身兵力自然不足,雖然四周各部各國實力不強,但三麵皆敵,遼東郡嚴防死守毫無問題,但要大戰四方,還真是力不從心。

卿陸作為國家老臣,鎮守遼東,當然也想建功立業,但現實如此,也是無可奈何,隻能安心守成。

在這個時代,丁口就是實力,人多力量大,乃是真理。

太子丹當初收攏秦軍降卒,將其大部遣入遼東、遼西等地,一來是隔絕這些降卒和故國的聯係,免得敵軍來臨時成為內患,二來也是要借此增加遼東的丁口基數,促進遼東等地的發展。

十萬降軍進入遼東遼西等郡,極大的促進了各郡農耕的發展。

雖說遼東遼西等地氣候遠比燕南氣候冷的多,每年隻能種植一季,不能像燕南一樣推廣一年兩種,但這些新遣入的都是丁壯,個個身強力壯,又都是農耕熟手,況當初從武陽發過來時,太子丹不但派農官隨軍指導扶持。更調撥了大量各種新式鐵製農具和牲畜在屯田軍中應用推廣,故而屯田耕作發展極快。到現在開墾的田地已經不下三百萬畝。

單是今年,屯田軍蓄積下來可供調用的糧草就近二百萬石之多。

在這個時代,充沛的糧草,為遼東遼西的興盛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去年底,太子丹東巡遼東,遼東郡又發現了大量的鐵礦資源。

鞍山,那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鋼鐵基地,至於本溪撫順等地,更是因儲煤豐富而成為資源重鎮。

更重要的是這些煤鐵資源不但儲量豐富,而且開采甚易。

有了這些資源,遼東郡的發展潛力之大可說出乎當世所有人的想象。

但要開發這些資源,首要的是要有充裕的人力。

而大量的人力進入冶煉礦產行業,是需要有大量的糧食供應作為保障的。

正是看到了屯田軍糧草生產的巨大能力,太子丹才毫不猶豫,當即從武陽和薊城等地調集大量工匠進入遼東,協助遼東發展冶鐵鑄造,要把遼東發展成燕國的又一個冶煉中心。

太子丹不但調了數千工匠的進入遼東,太子丹更從內地引入巨商進駐襄平,鼓勵其從事工坊事。

在諸侯各國,隨著秦國的日漸強盛,商君以耕戰為本,工商為末的治國策略也逐漸為諸侯所熟知和信服,雖說各國傳統有所不同,但諸國治政的方向趨向一致,雖說有呂不韋從一介商賈而為卿相的特例,但在各國權貴眼中,工商業者的社會地位卻是日趨下降的。

唯有燕國,太子丹變革法度,在重視農耕之外,對於工商技巧之事甚是器重,工商之戶,不但不受歧視,還可借樂善好施而獲得民功爵成為貴人,這對於工商之家當然很是有吸引力。

而且商賈趨利乃是天性,燕國北平大漠之後,原本東胡匈奴部族所編的各萬戶,和燕國內地各郡都之間互通有無,商貿日盛。北地出產的牛馬皮毛在燕國當然到處都是,而北地各萬戶部眾日常生活所需的陶、鹽、布帛等物也是需求甚巨,更別說權貴所需的珍玩等物,這其中自然更是蘊含著很多的商機。

故而各國諸侯的商賈大家,都紛紛在燕國設立分號,往來其間。

襄平既然發現了鐵礦,太子抽調工匠進入遼東開發。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哪些商賈自然會隨著跟進,更何況太子丹有意鼓勵,所以這一年來,不少商賈之家已經將買賣深入到了襄平,更有以冶煉為根基的邯鄲郭氏等大族,紛紛在襄平設立了自己的工坊產業。

短短的一年時間,遼東郡的冶煉業已經初見規模。這些作坊不但鑄造出了大量的的鐵製器具,供給遼東遼西各郡的農耕和庶民生活,更是儲備了近兩萬套的兵甲備用。

李信所率的屯田兵馬,因是秦國降軍,雖說燕太子丹優待降軍不殺,這些降卒很是感激,但畢竟要屯田勞作,不能歸鄉,萬一鬧起來,數萬人編製不散,總是大麻煩,故而這些分居各地屯田的兵卒隨身皆無兵甲裝備,其隨軍作坊,也隻能修造應用農具而已。

如今要抽調這些將卒作戰,遼東之地偏遠,麵對的又不是什麽強敵,況且這些將卒也都知道,出征穢貊諸族,多得些子女財帛,大多是要賞給大家安家用的,倒不擔心這些人有什麽不軌,故而到了襄平之後,立刻發放兵甲,整軍備戰。

到十月初十,陳餘所統的一萬後軍也趕到了襄平。

這其中大部都多經戰陣的秦軍精銳,一旦武備齊全,稍加整訓,立刻就是一支強軍。

襄平作為遼東首縣,雖說最為繁華,各縣精壯也都按律每年到郡中服役,但常年能見到的,最多也就是七八千兵馬而已,這兩萬大軍的聚集,還真是讓城中上下頓時大驚:這這是要打大仗了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