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年代

8執幹戈以衛社稷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距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李想唱著歌推門而去,這首《七律•革命軍占領南京》本是雄壯的詞曲,孰料他今天音容慘淡,竟唱出了一個古樸的調子。

席中已有人暗暗歎息,孫中山看著李想離開的背影,想著回國之後滿耳盡是和議之論,昨天提出的議案也全被否決,眼中不禁閃著怒火。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辜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歌聲遠去,滿廳中死一般寂靜。

孫中山起身來,緩聲說道:“江寧光複以來,秩序紊亂,至今尚未就理。頃聞城鄉內,盜賊充斥、宵小橫行,夜則攔路奪物,晝則街頭賣贓,或有不肖兵士,藉稽查為名,私入人家,擅行劫掠,以至行者為之戒途。此皆兵士約束不嚴、警察詰奸不力所致。軍不整飭,民無寧日,北伐更是無力為繼!”

孫中山亢聲道:“命令:陸軍部迅切頒行軍令,責成各軍司令官以下將校切實奉行。”

孫中山下令整飭軍隊,他以大總統名義發布嚴加約束士兵的命令後還絕的不夠,又說道:“命令:設立南京衛戍總督、直隸於臨時大總統,並任命徐紹楨為衛戍司令。”

“今天九部總長的提案並沒有通過,陸軍部還沒組建。”黃興頓時為難起來。

孫中山臉色沉下去,他竟然把這件大事給忘了,說道:“我明天以臨時大總統身份親蒞代表會,交議之前所擬定的《中央行政各部組織及其權限案》。此案明天必須通過!”

修正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若幹條,主要就是添設臨時副總統並將原來規定的外交、內務、財政、軍務、交通五部增加為九個部,其用意無非為了安置各派勢力。今天開一天的會,就是為了審議各部總長名單,算是先開了一次預備會。審議結果,對宋教仁長內務、章炳麟長教育多不同意。表麵原因是因宋教仁在孫中山主張采取總統製後,仍堅持內閣製,惹起多數代表的反感。章太炎則原係光複會的首腦人物,主持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言論行動多與同盟會的宗旨相違背,且作了許多有害團結的事情。真實的原因,是省與省之間、代表與代表之間,舊官僚、政客、社會聞人都暗中較足了勁,一爭高低的結果。

黃興根據討論情況,向孫中山建議道:“以遁初主張初組政府,須全用革命黨,不用舊官僚,理由甚充足。但在今日情勢下,新舊交替,而代表會又堅持反對宋教仁掌內務,計不如部長取名,次長取實,改為程德全掌內務,蔡元培掌教育,伍廷芳與王寵惠對調。”

孫中山對黃興“部長取名,次長取實”的提議拍案叫絕,這個南京新政府,雖難免是個革命與立憲各派的大拚盤,畢竟還是以同盟會的成員更有朝氣、更有組織,也更有群眾,因此舍名取實,把總長以下的位置,由同盟會員一舉包辦,這個做法絕妙。他興奮的說道:“內政、教育兩部依兄議。然外交問題,我欲直接,伍廷芳長者,諸多不便,故用王寵惠,可以隨時指示,我意甚決。”

就這樣修改後的名單如下:陸軍總長黃興,海軍總長黃鍾英,外交總長王寵惠,內務總長程德全,財政總長陳錦濤,司法總長伍廷芳,交通總長湯壽潛,教育總長蔡元培,實業總長張謇。胡漢民為總統府秘書長,黃興兼參謀總長。根據這個名單,差不多把各方麵必須安排的人都容納下來了。

孫中山悠然說道:“各部總長中僅陸軍、外交、教育三部是同盟會會員,其餘各部總長都是立憲派人士中同情革命者。革命黨雖隻占了三席,但隻要各部次長大都是同盟會的基幹同誌。實業部總長張謇、交通部總長湯壽潛均住上海,內務部總長程德全則臥病租界,財政部總長陳錦濤則在上海洽商借款,司法部總長伍廷芳更因在上海主持和議,不克返寧,所以這時的南京政府,實際負責的多數總長均未到部,也隻是三位革命黨人,就是陸軍部總長黃興、外交部總長王寵惠、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在南京,其餘五部部務悉由次長代理,國務會議也是次長出席,在負實際責任方麵,如此一來革命黨還是占主要地位。所以這次長的人選尤為重要。”

得到孫中山的同意,次長名單黃興早有腹稿,此時說道:“蔣作賓為陸軍次長,湯薌銘為海軍次長,魏宸組為外交次長,居正為內務次長,王鴻猷為財政次長,呂誌伊為司法次長,於右任為交通次長,景耀月為教育次長,馬和(君武)為實業次長,鈕永建為參謀次長。”

孫中山微感詫異的問道:“我還在上海時你赴南京組織陸、參兩部,給我說預定以李書城為陸軍次長嗎?”

黃興解釋道:“李書城在上海南海邑館陸軍招待所同北京陸軍部、軍諮府南來的同學商量南京陸軍部各司局人選的時候,湖北陸軍革命小團體中最年長的同誌陳裕時要李書城把陸軍次長讓給北京陸軍部的科長蔣作賓,因為蔣作賓為人一團和氣,又曾當過科長,在南來的陸軍同學中他的官階最高,他當了次長,則部內的各司局人選由他安排就比較容易,免得李書城作次長時引起同學的地位爭執,不好處理。李書城聽了後接受了陳裕時的建議,即請我任蔣作賓為陸軍部次長。我也考慮許久,覺得這樣確實更好。”

黃興見孫中山點頭同意,便又說道:“參謀部次長是鈕永建,他在江、浙軍界中是相當有威信的。陸軍部秘書長和秘書由湯化龍和林長民分別擔任。湯、林兩人在上海當過我的私人秘書,我對外的文電都是他兩人草擬的。”

南京臨時政府內閣九部次長級人選,除湯薌銘一人之外,全部都是年在三十上下的同盟會的青年骨幹。

其實湯薌銘早年歐洲留學時就加入了同盟會。一九○四年留學巴黎時,他與同學向國華,還有留學柏林的王發科、王相楚等四人,起初被在歐洲運動留學生的孫中山鼓動的腦子一熱,要充好漢,排滿革命,與孫文定盟約誓書,後來一想不對了,反悔了,四個家夥割了孫中山的皮包,盜取花名冊和歐洲留學生入同盟會的盟約書,來到大清駐法國領事館找孫寶琦號啕大哭,跪倒不起來,喊救命。可笑的是大清國駐法國總領事孫寶琦大人知道大清國已經無藥可救,又把這些“亂黨”的花名冊,盟約書還給孫中山,買一個大人情給“亂黨魁首”,他雖然還在大清國的船上,也是給自己多存一條退路。也可以看出大清國眾叛親離的末日光景,一場巨大的風波就這樣平息。但是割孫中山皮包的湯鄉茗四個家夥就變得例外不是人,頗為同學同誌所非議,因與革命黨絕緣。湯鄉茗也巴黎也待不下去,之後潛往英國續修海軍。回國後乃在海軍提督薩鎮冰之下任職。武昌起義時,薩鎮冰奉命率海軍艦艇,溯江援鄂,薌銘亦隨往。此時其長兄湖北省谘議局議長湯化龍,武昌起義後,在軍政府任民政總長,乃致書薌銘,囑其策動薩鎮冰率海軍附義。薩雖未接受,然終於棄軍而去,所餘艦艇數艘,遂指定由資望較深的海籌艦長黃鍾瑛與湯薌銘統率,加入革命陣營,沿江助戰有功,至是乃由黃興薦黃鍾瑛為海軍總長,湯為次長。

黃興初提名時,同盟會員對湯鄉茗留有異議者,但因中山先生不念舊惡,乃得列名內閣。

“臨時政府在整肅軍隊紀律的同時,必須加強軍政建設。”孫中山說道。對於李想的建議,他多少還是聽進去了。“我以臨時大總統名義簡任克強兼大本營兵站總監和參謀總長,鈕永建為大本營兵站次監和參謀次長,藍天蔚為關外都督兼北伐第二軍總司令,譚人鳳為北伐招討使。”

也許是聊到李想的這個建議,孫中山恍然道:“有一件事必須注意,就是在南京臨時政府人選中,應該多容納武昌首義的革命同誌。”

也不知道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黃興建議的這個次長內閣,雖然少長鹹集,而革命首義地區的武漢三鎮,除一位‘開國元勳’黎元洪定為副總統之外,首義功臣幾乎全部見遺於圈外,這連剛從國外回來的孫中山也感覺出來了。

“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武昌方麵應該滿意了,所以各部次長多由海外歸國同誌出任。”黃興解釋道,“而且我亦收到陝西傳來的確切消息,李想所屬的武昌首義的革命軍已經控製陝西。他們趁北洋軍西叩潼關,與清廷甘陝總督長庚兩麵夾擊陝西的危急時刻,李想命手下戰將林鐵長率領三萬精銳從漢中進入陝西,他們攜湖北戰敗北洋大軍之風雷威勢,一舉降伏陝西哥老會四個勢力,萬炳南、張雲山、馬玉貴、劉世傑。自西安滿城旗兵被消滅,陸軍亦瓦解,全西安城已成為哥老會的天下,李想降伏他們,也就降伏陝西。李想以《鄂州約法》治理陝西,秦隴複漢軍大統領張鳳歲羽和黎元洪一樣,也變成傀儡。李想軍收複潼關,又在三水大敗長庚,在陝西的地位已經是無可動搖。李想現在身兼湖北第一路北伐軍司令和陝西第六路北伐軍司令,他雖無都督之名在身,卻一人實際督著兩省軍政,在南方誰有他的權勢大?湖北方麵的同誌應該滿意了”

陝西本是首先響應武昌起義的省份,但由於起義後東西兩路戰事激烈,郵電不通,消息隔絕,直至在上海孫中山選舉為臨時大總統,始有賀電到上海。黃興的吐露黨內幕絕對夠新鮮勁爆的。

所有人都驚訝的呼出一口氣,聽李想保證陝西和湖北兩路北伐必盡全力是一回事,聽他人把這件事證明又是另一回事。同時也覺得,有李想的保證,北伐信心大增。而且,他還是唯一打敗北洋軍的人,雖然哪一戰還存在爭議,但是無論段祺瑞是自己宣揚的為表示南北和議期間的和平誠意主動撤退,還是李想宣傳的以堅強之武力驅逐北洋滿奴,這都不重要,因為北洋軍畢竟是死磕不過李想軍撤退了,岌岌可危的湖北局勢因為李想的死戰穩住了。有這樣一支打仗瘋狂的強軍在背後挺孫中山,在當前袁世凱咄咄逼人的形勢之下,從中山先生開始,全部閣員,自始即深具的五日京兆之心,可以安啦!

中山先生也想起返國途中,盱衡國事,計較各派實力,便深知將來總統一職非袁莫屬。及抵國門,聽取諸家議論,所說盡同,因此,後來雖當選總統,並正式就職,仍立電袁世凱,告以虛位以待之心。發了數通中文電報不算,同盟會許多同誌還敦促他以英文投書《字林西報》,公告國際,以昭信守,以促袁反正,用心純正,溢於言表,至為感人。但現在中山先生想起來,卻是至為汗顏。

黃興緩口氣又說道,“至於軍政建設方麵,雲集在南京的軍隊,不僅有浙軍、滬軍、光複軍、蘇軍、粵軍、贛軍、海軍陸戰隊,而且還有革命黨人組織的各種名目的敢死隊、義勇隊,以及範光啟的鐵血軍、林宗雪的女子國民軍等,人數不下三十萬。這些軍隊按李想的建議被整編,預計可以整編為二十一個精銳師。”

“好!北伐聯軍總部從上海移往南京。我自任北伐總指揮,克強為陸軍總參謀長,擬俟和議決裂後,親統大兵北伐。”孫中山決定北伐,並發下一通豪言壯語。

同時,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廣東,所以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電令廣東都督陳炯明出兵北伐,說道:“中央政府成立,士氣百倍,和議無論如何,北伐斷不可懈。廣東軍民勇敢素著,情願北伐者甚多,宜速進發。”

中山先生再由臨時大總統名義,檄告北方將士。還未就任的大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率領中山先生的秘書李書城、吳玉章、任鴻雋、王夏、張通典、譚熙鴻及宋藹齡等,通力合作,寫下這篇文采飛揚,必定留載史冊的檄文。其文雲:

民國光複,十有七省,義旗雖舉,政體未立,凡對內對外諸問題,舉非有統一之機關,無以達革新之目的,此臨時政府,所以不得不亟為組織者也。文以薄德,謬承公選,效忠服務,義不容辭,用是不揣綿薄,暫就臨時之任,藉維秩序而圖進行,一俟國民會議舉行之後,政體解決,大局略定,敬當遜位,以待賢明。區區此心,天日共鑒。凡我同胞,備聞此言。惟是和平雖有可望,戰局尚未終結,凡我籍隸北軍諸同胞,同是漢族,同為軍人,舉足重輕,動關大局,竊以為有不可不注意者數事,敢就鄙意,為我諸同胞正告之:此次戰事遷延,亦既數月,塗炭之慘,延亙各地,以滿人竊位之私心,開漢族仇殺之慘禍,操戈同室,貽笑外人,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一;古語雲:“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是知民心之所趨即國體之所由定也,今禹域三分光複逾二,雖有孫、吳之智,賁、育之勇,亦詎能為滿廷挽既倒之狂瀾乎?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二;民國新成,時方多事,執幹戈以衛社稷,正有誌者建功樹業之時,我同胞如不明燭幾先,即時反正,他日者,大功既定,效用無門,豈不可惜?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三。要之義師之起,應天順人,掃專製之餘威,登國民於衽席,此功此責,乃文與諸同胞共之者也。如其洞觀大勢,消釋嫌疑,同舉義旗,言歸於好,行見南北無衝突之憂,國民蒙共和之福;國基一定,選賢任能,一秉至公,南北軍人,同為民國幹城,決無歧視。我諸同胞當審斯義,早定方針,無再觀望,以貽後日之悔,敢布腹心,惟圖利之!

(我和讀者大大一直沒什麽交流,其實是因為寫的不怎麽樣,不知道拿什麽麵目見你們呢!今天鼓起勇氣特意創建了一個群:231363371,光景的讀書會歡迎讀者大大加入。在群裏你們可以暢所欲言,我的目的就是和讀者大大更方便的交流,了解讀者大大的想法,因為了解讀者大大的想法,對我而言已經變得必不可少,迫不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