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年代

77威脅

一行人乘兩輛馬車於淩晨天蒙蒙亮開出蘭州,一列軍隊在蘭州黃河鐵橋待命中,看到馬車過來,大家都很安靜。

馬車在橋頭緩緩停住,一個微胖的身影鑽出馬車,就在橋頭上傻傻的站著。深夜的黃河鐵橋看不見其他人影,夜風夾帶著隱隱的炮聲不時吹拂過來,安西軍的總攻還沒有開始,但是摩擦時有發生,安西軍就借著摩擦作為掩護大搞“改造地形”作業。

馬福祥麵無表情,他的隨從們卻不時向漆黑的四周張望,接著又縮起了肩,黃河岸邊上風一陣陣吹來,冷冷的刺骨。他們接著又咬起了耳朵,問是不是去青海,他們也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地,隻有馬福祥一個人知道。

望著汙穢的黃河鐵橋,站在無人的橋頭之上,馬福祥感到頭腦一片空白樣的落寞,大清國俟亡。他馬家功名富貴全係於清廷,可以說是“深受國恩”,自家兄弟也“為國捐軀”,如今他兒子卻在“造反”,麵對曆史,馬福祥感慨萬千……

他向隨從簡單交代了兩句就上車了。雖然厚厚的布簾隔離夜風,車內銅爐裏燃燒的無煙碳帶著暖意,但一生戎馬的馬福祥卻感到從車窗吹進來的風是那麽的冷。

上了車的馬福祥橫躺在座位上,頭枕著扶手,馬車起動,靜悄悄的走上黃河鐵橋。

天蒙蒙亮時,馬福祥剛剛走後,雖然有人開始渡過蘭州黃河鐵橋北逃,可終究是一小部分,大多數人雖然聽見了炮聲,看見了難民和傷兵,也感覺出局勢不妙,可沒感到要必須現在就逃離蘭州城,隻是一味的儲備些糧食和去錢莊取點錢罷了,危機影響的是生活而不是生命。

此時的馬安良還在命令各部加強工事,進行戰鬥準備。

黃河北麵,沿河布滿了工事,架起機關槍和大炮,機槍射手和炮兵日夜守在機槍和大炮的旁邊,連吃飯也是送到工事裏。士兵們穿著肮髒的衣服,頭發半尺長,毛發卷在一起好像破氈片,活像一批流放的囚徒。他們在軍官的嗬斥逼趕下,日夜不停地沿河挖工事,壘沙袋,一個個臉色灰黑,麵無血色,精疲力盡,一邊幹活一邊打盹,處於半醒半睡的狀態之中。軍官們手裏搶著馬鞭,看到打噸的士兵,不由分說就是一頓抽打,直打得遍體鱗傷,血流不止方才住手。他們一邊打罵,一邊威脅說:“你們這群懶鬼!不趕快修工事,革命軍來了,把你們抓住全扔到黃河裏去!”

巡邏的馬隊日夜沿黃河奔跑,這一群剛過,那一群又來,穿梭往返,使戰前的緊張氣氛更加濃重了,猝然激發了市民們的生存危機感。

蘭州城裏的官僚紳士們,一見形勢不好,便用馬匹車輛將家中金銀細軟一應運往黃河北麵,準備向新疆奔命。

蘭州街上到處了手提頭頂行李的市民,夾雜著叫罵聲、哭喊聲,湧向車站。蘭州黃河鐵橋擠滿、扒滿了人。

黃河穿蘭州古城而過,連接南北兩岸的隻有這一座鐵橋。彈藥糧草,士兵馬隊,南來北往,一座本來並不寬的大鐵橋已經擁擠不堪,加上地方紳士搬運家當,使得鐵橋上經常發生堵塞,動刀動槍的械鬥時有發生。仗未打響,鐵橋上已是血跡斑斑了。

馬安良聽到鐵橋堵塞影響軍事行動的報告後,當即召集在蘭州的部隊長官,對他們傳下一道命令:“把鐵橋封鎖起來,實行軍事管製!除了部隊行動而外,誰都不準過!如果有人敢胡來,格殺勿論!”然後癱坐在椅子裏,他太累了,開戰以來基本上沒吃沒睡過。但是作為最高指揮官,現在剛剛當上蘭州的土皇帝,馬安良必須做出決策。他忽然起身看起地圖來,一邊腦子飛快的轉著……

鐵橋被軍事管製後,官吏紳士們毫無辦法,隻得走被冰凍的河麵,黃河河麵上,一片混亂。沿河上下,士兵們趁機搶jie掠奪,大發橫財。

馬安良得到消息,氣得大發雷霆,下令沿河部隊把黃河冰麵炸開,如發現還不死心的船隻和羊皮筏子,一律擊沉!於是,黃河被封鎖了。

蘭州城內更是一片混亂,市內流言橫飛,什麽黃河鐵橋被占啦,什麽某大人被殺啦,什麽某大帥被抓啦,甚至還有說總督府被占領了。大街小巷擠滿了士兵、商販和市民。人們互相打探消息,一個個驚慌失措,想跑無處跑,想躲無處躲,顧了身家性命又怕丟下妻子兒女,一時亂擠亂竄,不知如何是好。

蘭州南麵的東崗坡、皋蘭山、沈家嶺和狗娃山一線陣地上,馬安良的嫡係部隊進駐這一帶陣地後,比黃河北岸的馬福祥軍隊更加緊張。因為這裏是鄂州國民革命安西軍進攻的第一線陣地,因此馬安良更加注重城南山地防禦工事的進一步加固。他一麵令守山頭陣地的部隊日夜加固工事,一麵派後勤部隊首先保證南山一線陣地的軍火物資供應。沿南麵的山坡,人扛馬馱,滿山坡的大路小道擠滿了負重的人馬和車輛,糧草彈藥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南山工事裏。

進入南山陣地的馬家軍官兵,盡管知道山上工事是鋼筋混凝土澆灌出來的永固性工事,但心裏仍然不踏實。眼見得安西軍千裏追擊,沿途數次交鋒,直逼蘭州城下,隻覺得這支勁敵實難對付。因此,他們日夜加固工事,除了原有的工事外,還在漫山遍野新挖新修了各式各樣的塹壕和掩體。東起東崗坡,西至狗娃山,幾十裏長的山嶺上,被馬家軍官兵挖得溝溝坎坎,千瘡百孔。

馬家軍官兵雖然表麵上凶猛強悍,擺出一副堅守陣地、與解放軍拚死一戰的架式,其實內心十分恐慌,人人都擔心陣地失守,落得個葬身土丘的下場。

蘭州南山以南的安西軍陣地上,也是夜以繼日地做著攻擊準備工作。安西軍指戰員都明白,蘭州戰役將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攻堅戰。馬家軍北依黃河天險,南據東崗坡、皋蘭山、沈家嶺、狗娃山一線的高山峻嶺,又有堅固的工事居高臨下,再加馬家軍彈藥充足,以逸待勞,要從山下攻上去,拿下這一線數十裏長的山地工事,掃清蘭州城南麵外圍的障礙,為攻入蘭州古城搗毀滿清餘孽的巢穴打通河西走廊的道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說真的,能不能攻下南山陣地,指戰員們心裏的確沒有十分把握。

天剛蒙蒙亮,李想爬上山丘,又用望遠鏡觀察起了馬家軍的南山陣,臉上本來就嚴肅的神情更加冷峻了。他對一舉攻下馬家軍南山陣地能否成功,從來沒跟任何人提起過。他本來就是一個謹慎的人,對這件事情就更不吐露真情了。所以在清帝退位後袁世凱步步緊逼壓力山大的時刻,還是給了安西軍四至五天的準備時間。

“再過兩天,就發起總攻。”李想這樣想。

外圍陣地忽然炮聲震撼著沉寂的山巒,轟射的炮彈劃破遠方的天幕,不斷的在蒙蒙亮的晨曦中炸開一團團刺亮的火球,古城嶺上硝煙彌漫。

李想愕然的放下望遠鏡,沉聲吼道:“是誰在開炮了?到底是誰不聽指揮的擅自發起攻擊了?”

“李想的壓力很大,我們在這裏一定要為他多分擔一些。”孫中山拿著袁世凱拍來的兩封“鹹電”說道。

宋大小姐端著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進來,放在孫中山麵前的桌上,微笑說道:“在定都問題沒有結果之前,袁世凱也隻能拍個電報嚇唬一下李帥,可是李帥是能被他嚇唬住的人嗎?”

“定都?”孫中山看著手裏袁世凱的“鹹電”,愣愣的出神。

宋大小姐知道孫中山在想什麽,他們的麻煩比李想更麻煩。

她輕輕說道:“英國駐南京總領事威勤遜公然向外交總長王寵惠表示,遷都南京是一種‘過分的要求’。有列強的撐腰,袁世凱的態度便凶橫起來。致電南京的口氣像攤牌,說什麽‘北京外交團向以凱離此為慮,屢經言及。奉江兩省時有動搖,外蒙各盟迭來警告,內訌外患逮引互牽。若因凱一去,一切變端立見,殊非愛國救世之素誌,若舉人自代,實無措置各方麵合宜之人。’接著又威脅說:‘反複思維,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今日之計,惟有由南京政府將北方各省及軍隊妥籌接收以後,世凱立即退歸田裏,為共和之國民。當未接收以前,仍當竭智盡愚,暫維秩序。’袁世凱不能南下就職的理由充滿挑釁的味道。特別是‘由南京政府將北方各省及軍隊妥籌接受’一句充滿殺氣:隻要南方有本事將北方的軍隊一並接受——所謂北方的軍隊,主體當然是袁世凱的北洋軍——他就‘退歸田裏’去當農民。這等於在提醒先生,如果南方一意孤行,即使袁世凱答應,北洋軍也是不會答應的。”

孫中山把“鹹電”往桌上一丟,太息一聲道:“袁世凱敢於這樣說話,是由於他在輿論上占有優勢。”

確實,就建都地點問題而言,全國各方主張北京的浩大聲勢,遠非孫中山所能抵抗。

張謇領導的原來憲友會鼓動擁袁黨派和勢力做袁的後盾,民社、中華民國聯合會、國民協會,以及《民立報》、《神州日報》、《時報》、《時事新報》、《大共和日報》等八大社團,聯名致電江蘇都督莊蘊寬,(程德全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內務總長後,莊接任江蘇都督),並要求他轉告黎元洪、各省都督、諮議局說:“查北都關係外交內政最巨,若舍北取南,帝黨有死灰複燃之慮,強敵有乘機侵略之虞。望公電抗議,以全大局。”

章太炎一直以打擊孫中山為己任,被張謇一串輟,他在建都之爭中,它帶頭反對建都南京。他以上海光複會總會的名義,分別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和袁世凱,反對民國政府設在南京,要求袁世凱即在北京就職,“以順輿情”。《大共和日報》事後宣稱:“自本報首先發議主張北京,而參議遂倚為後援,南京政府爾有所憚,無複固執,而首都之問題以定。”

江蘇都督莊蘊寬實際上是張謇的傳聲筒,江蘇都督府自成立以來,一直掌握在以張謇為代表的立憲會的士紳手中。莊蘊寬有了八大團體要他出麵抗議孫中山等建都南京的決定,便立即通電全國說:

閱報載大總統谘交參議院全文,……光明磊落,薄海同欽,但附有辦法條件,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一辭職後,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員乃行辭職。二項辦法,蘊寬期期以為不可。各省代表所議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乃南北未統一以前,今事實既已變更,則前議豈有拘執。至政府地點之應設在南京,與新總統之是否須到南京,當就事實上論之,不可參以主客爾我之見,致起中外猜疑。今姑設為問題數則:一現勢上觀念,如袁公南來,北方各省能否保持秩序,滿蒙等處能無聯外人擁幼主以破壞全局之事否?一地點與曆史上之觀念,披覽地圖,南京能控製西北各邊否?中國古時除洪武一代外,南京有建都之價值否?一外界上之觀念,東西各國能不反對遷都否?以鄙見測之,舍北就南種種危險,將使和平解決之共和政體自生荊棘,致啟爭端,曲直固不必言,利害豈能不計?前見《大共和日報》十三日登有《章太炎致南京參議會書》、《民立報》同日登有空海《建都私議》,業已闡發盡致,太炎謂都南京之毒有五,有八報館持論鑒定衡平,毫無偏倚,蘊寬南人,豈不以南都力便利,顧以大局所係,自當奉總統府刪電轉達袁公真電,有極願南行,祗因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語,自係實情,明者自能鑒之。謹貢所見,以待公決,莊蘊寬叩鹹。

莊蘊寬的“鹹電”電發表後,安徽都督孫毓筠通電表示:“袁君電稱北京秩序不易維持,東北人心未能一致等,尚係實在情形,藉令舉足南來,大局必定為牽動,故定都寧、鄂之說,目前決不能行。”

順直諮議局也通電響應,提出遷都南京之五慮,即:“關東一帶現在正憂蠢動,又有外人從中窺伺,風聲吃緊,可慮一。京都未靖,倘一搖動,難保不死灰複燃,再生意外之變,可慮二。各國公使對於此事皆噴有煩言,稍一不慎便生交涉,可慮三。庚子亂後與外國使館訂有使館通路之約,若移南京則江陰、吳淞等炮台,必須撤毀,利害關係甚大,可慮四。蒙藩回藏,正待經畫,倘一移則控禦失宜,不但於殖民不便,且恐內訌外侮後患方長,可慮五。若就吾國曆史上考察,則南不如北尤為彰明較著。”

天津的旅津南十省紳商代表崔文藻、徐錚等十餘人,致電孫中山說:“臨時政府宜北不宜南,章太炎先生論說極詳,茲不複贅。懇乞允臨時政府仍設北方,以維大局。如不得請,則擬邀約各省紳商來南京,哀請於大總統之前,必得請而後已。”

對於莊蘊寬反對定都南京的通電,臨時政府外交次長魏宸組致電駁斥道:“公為都督,行政中人也,即政府一分子也,對於國家大計,有所陳述,當告之總統或各部長,能行者以中央之命令行之,否則由中央政府交於議會,決定而後行之。斷無以一人之意見,經電各部、各省、公人、私人及各報館,至有類於聳動社會,反對政府,擾亂秩序之理。令中外聞之,將謂我政府何也。且公所提各問題,固易解決,無俟過為研究者。維持秩序,賴有兵力,固與袁之在南在北無關也。控製西北,亦視兵力與政治若何,決不因京城為轉移;英於印度,法於安南,美於菲律賓,未聞因京城之遠而失也。聯外,擁幼主,係公過慮。至全國反對一節尤為大謬。義師一起,商務全消,各國何嚐不反對,吾人固未嚐先求外人之同意,而後施革命也。”

黃興也以公開信的方式狂噴莊蘊寬。

又有鄂州革命軍以十萬革命軍人名義聯合向孫中山、黃興通電說:“公等和平解決之苦心又為國人所欺,然以建都問題既經參議院第一次議決而不克實行,則袁公之心路人皆知。公等何必因循從事,希圖苟安,坐令北氛逼人,胥我貔貅行見拚命流血換來之民國政府幾奄奄無聲息,可為痛哭。袁果讚成共和則請速推誠布公毅然南來,若猶眷戀於專製窠穴,負隅思逞,某等誓必提兵北上拚死一戰,不血洗二百餘年之穢汙地不為黃漢子孫。”

雖然鄂州政府力挺孫中山定都南京,南方軍隊雖然也普遍地存在著主張定都南京的強烈情緒,但在高級將領中的意見反而不一。那南京聯軍參謀團的浙軍司令朱瑞、粵軍司令姚雨平、第一軍團長柏文蔚、光複軍司令李燮和、第七師師長洪承點、江北都督蔣雁行、鄂軍代表傅人傑、李正溶等、竟發出通電,主張統一後的臨時政府宜設在北京。這通電引起了南京軍界內部的爭論,黃興主持的陸軍部便下令解散聯軍參謀團。而參謀團各統將群起不服,拒不執行陸軍部的解散命令。

各省的都督、軍隊的將領,甚至宗教界都呼籲建都北京,其理由綜合起來大約是:一、北京是古都,交通、文化和都市規模都已具備,不需要另行花費巨資修建新都;二、北京的地理位置便於控製邊疆各省,特別是北方邊遠的省份,對於國家安全有利;三、大清王朝的遺老遺少們還在北京,民國不坐鎮於此王朝就有死灰複燃的危險;四、外國在北京的使館經過多年建設已成規模,如果遷都,必然遭到各國的反對,民國政府還須額外賠償他們的損失;五、一旦首都遷移,北方軍隊就有可能生變;六、從中國的曆史上看,建都南方大多不如建都北方好,中國人向來有南遷偏安之說。

袁世凱最大的憑借,還有一個就是孫中山等革命領袖都不願再有戰爭和流血,人心厭亂,認為清帝已經退位,凡事可以用和平手段達成,因此袁世凱的予智自雄麵孔並沒有引起反對,隻是孫大總統認為無論如何還要堅持袁的南來。孫中山把袁世凱南下就職視為防備他背叛民國的一道重要防線,不肯輕意放棄。

孫中山因此表示:國都問題當由國會解決。

按孫中山的想法,他希望將國都繼續保留在革命黨勢力之內的南京,以對袁世凱有所約束。豈料,在用記名投票法表決時,二十八票中有二十票主北京,而南京隻有五票,與孫中山的初衷相悖。

孫中山勃然大怒。

本來在參議院中,革命黨人占據多數,是完全可以根據孫中山的意見通過建都南京、反對遷都北京的。怎麽總是做出令人費解的事?

一開會時,全院委員長李肇甫跑到台上大放厥詞,說了一通遷都北京的必要,及直隸議員穀鍾秀也表示:“臨時政府地點,不如改設北京,意謂臨時政府,為全國視聽所關,必須所在地勢,可以統馭全國,方能使全國完固,且足維係四萬萬人心,我民國五大民族,從此聯合,作為一個大中華民國。前由各省代表,指定臨時政府地點,設在南京,係因當時大江以北,尚屬清軍範圍,不能不將就辦理;目今情異勢殊,自應相時製宜,移都北方為要。”

反對定都南京的還有不少同盟會員,其中以宋教仁和章太炎為主要代表。

章太炎為建都南京列舉了五項害處,其觀點不可謂沒有道理:中國幅員既廣,以本部計,燕京雖偏在北方,以全邦計,燕京則適居中點,東控遼、沈,北製蒙、回,其力足以相及。若徙處金陵,威力必不能及長城以外,其害一也。北方文化已衰,幸有首都,為衣冠所輻輳,足令蒸蒸丕變。若徙處金陵,安於燠地,苦寒之域,必無南土足音,是將北民化為蒙古,其害二也。遜位以後,組織新政府者,當為袁氏,若迫令南來,則北方失所觀望。日、露已侵及東三省,而中原又失重鎮,必有土崩瓦解之憂,其害三也。清帝尚處頤和園,不逞之徒,思擁舊君以倡亂者,非止一宗社黨也。政府在彼,則威靈不遠,足以鎮製;若徙處南方,是縱虎兕於無人之地,非獨亂人利用其名,蒙古諸王,抑或陰相擁戴,是使南北分離,神州幅裂,其害四也。交民巷諸使館,物力精研,所費巨萬,若迫令遷徙,必以重資賠償,民窮財盡之時,而複靡此巨帑,其害五也。今北方諸議者,鹹思改宅天津,其實猶不如仍舊,而況金陵南服偏倚之區,備有五害,其可以為首善之居哉!

孫中山和黃興知道此事後,非常生氣,孫中山當即便把宋教仁和李肇甫叫來大罵一頓,並限中午十二時以前必須複議改正過來。

章太炎他們管不住,黃興隻有反駁道:“袁世凱雖然已與清廷脫離關係,但他尚與清帝共處一城。民國政府如果屈就遷都北京,有民軍受降之嫌,軍隊必大鼓噪。且臨時政府既立,萬不能瞬息取消。因此,在南北統一之政府未立以前,臨時政府仍應設在南京。”

但是對參議院的諸位同盟會議員,黃興就沒有這樣的好脾氣,憤怒聲稱:“如果參議院不改正,將以憲兵入院,縛所有同盟會員去。”

盡管有人抗議以強製命令推翻參議院已通過的決議違背了共和原則,但複議投票時,有效票為二十七票,其中十九票主張南京,六票主張北京,兩票主張武昌。於是參議院回複孫中山,臨時政府仍設在南京。據說,複議投票時爭執激烈,一位同盟會參議員甚至威脅“此案如不獲通過,則將身殉會場”。

孫大總統既接到複議決文,自然再電北京,請袁世凱即日南來,並言當特派專使,北上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