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黎明

節選:中世紀火器對西方軍事藝術的影響

.火器的改進

自從攻城火炮轟垮了中世紀的城堡後,歐洲國家認識到了火藥及火藥武器的威力,從此他們開始重視火器的研製。在15—17世紀,火器得到了改進,並迅速投入使用。

1、火炮

早期火炮的鑄造材料大量采用銅或青銅,但銅製火炮質地軟,容易變形,對重型火炮不太適應。後來在鑄造重型火炮時,人們把鐵水注入模具,冷卻後,再將毛坯取出。炮的質量優劣取決於燒鑄技術的高下。製成火炮毛坯,再用水動鑽頭鑽鏜孔。最後在測試時,發射藥的重量要和彈丸的重量相等,這門火炮才算合格,交付軍隊使用。

15世紀,火炮在戰爭實踐中一個突出的變化是野炮的出現。法國軍隊把比較輕的銅鑄加農炮裝在馬拉的兩輪車車架上,野炮開始出現在戰場上。在此期間,法國又把火炮裝在帶輪子的炮架上,機動性增強,而且還可以進行瞄準、測距。

16世紀的火炮還達不到射程遠、射擊準確、殺傷力強的標準,且機動性也比較差。為改進這些不足,隻能加長炮管,延長射程,增厚炮管管壁,使之能夠承受大藥量的炮彈在膛中的爆炸力。但在當時,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難以做到火炮的機動性。15世紀末,法國野炮雖處於領先狀態,但由於諸多缺點和不足,其優勢被西班牙的步兵輕火器所抵消。16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西班牙人的造炮技術占有明顯優勢。

16世紀中期以前,西班牙、法國等歐洲軍事強國競相造炮,火炮的種類、口徑十分複雜,這使得彈藥供應要適合多種類型火炮的“胃口”,所以困難重重。鑒於此,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率先下令,將帝國製造的火炮統一為7種型號。法國仿效西班牙,將法國的火炮規定為6種型號。然而,火炮在發展、研製過程中,型號和種類仍然很多,且國與國之間也有差異。

由於前期的努力,到了17世紀火炮的改變很大,炮兵成為獨立的兵種,並形成以下幾種主要類型:第一類是長炮型,相當於現代火炮;第二類是加農炮,即榴彈炮的原型;第三類是一種炮管管壁較薄,彈道較高的炮,既現代迫擊炮的雛形。在這一時期炮的生產技術進步如此之大,以致於後來將近兩個世紀時間裏,炮的射程、威力以及炮的主要型號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

2、火槍

自從14世紀火槍在歐洲出現以後,火槍的演變是緩慢的,也許是由於使用方麵的複雜,以致於人們還沒有認識到它的優勢。但在下麵幾個世紀隨著技術的進步,火槍的性能得到了提高,其地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15世紀,西歐工匠們將原先“火門槍”的木製握柄重新設計,使其在射擊時能夠依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支架或者放在地上,自此步槍的定義被正式確定為: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14)。

到了15世紀中期,有人發明了一種較為安全的點火裝置,從而創製了火繩槍,一種用火繩點火的新式槍,和以前的火槍相比它並沒有多大區別,隻不過換上了新的點火裝置,但就是這一裝置使火槍的射速更快,射擊也更精準,而不足之處是它的射程還不夠遠,槍彈射出後的穿透力比較小,當時的步兵又越來越多的使用盔甲,所以它的使用並不廣泛。

滑膛火繩槍是西班牙人研製成功的一種較重的輕兵器,這種槍槍管變得更長,發射的彈丸更重,可以射穿盔甲,阻擊騎兵的衝鋒。槍管的延長和火藥的改進使槍彈發射後具有更高的速度,射程也更遠。另一方麵,由於槍變得更重,所以它必須架在叉形支架上才能發射,導致其機動性差了。但是鑒於它具有較強的火力優勢,最終還是被人們接受了,並廣泛在歐洲國家的軍隊中使用。

15世紀末,普魯士人發明了直線試膛槍,就是在槍膛內刻上直線槽,用於減少裝彈時彈丸於槍膛的摩擦,16世紀以後,又有人將直線槍膛改成螺旋形,改進後槍彈飛行更穩定,並提高了射擊精度。但是由於這種槍前裝彈丸很費時間,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後裝槍發明後,螺旋形膛線才廣泛使用。16世紀時還出現了一種機械

式點火裝置,即用二氧化硫或燧石與鋼片撞擊產生火花,點燃火藥。還有一種轉輪點火開關,使用的是同樣原理,它們曾隊騎兵武器及其戰術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是這種點火裝置價格太貴又很嬌氣,因此無法廣泛推廣使用。

17世紀時,瑞典人有一項傑出的發明,把彈丸與發射藥裝在一個紙筒內,裝填時將紙筒撕破,把發射藥和彈丸裝入槍膛中去,這樣既簡化了裝填過程又保證了發射藥的定量裝填,這種槍彈後來在歐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使用。

到了17世紀中期,一種插在滑膛槍槍口的刺刀開始得到廣泛使用,並部分代替了長矛。大約在1680年,可能是沃邦采用套換環將刺刀固定在槍管上,這樣槍膛就可以空出來射擊了(15)。不久,又有人作了改進,在刺刀的把上安裝一個套節,用螺栓使它跟槍管牢固的固定在一起。17世紀末,歐洲各國軍隊普遍采用了這種刺刀。從此滑膛槍士兵自己也成了長矛兵,真正的長矛兵則很快從步兵編隊中消失了。

19世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槍械的發展告別了它漫長的“童年時代而進入青春期”。19世紀人們先後發明了後裝擊針槍,金屬殼槍彈,無煙火藥,連發機槍等武器。

火炮、火槍都是隨火藥傳入歐洲的,在火器的演變過程中除了生產技術發生改變外,其使用的火藥一直沒有發生變化,一直都是黑火藥,而且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所以可以說這一時期兵器的改進是黑火藥兵器的改進。

四.戰術變革

火器的使用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方式,火炮的大量使用促進了攻城與守城戰術的演變;同時隨著火繩槍的出現,又改變了傳統的步兵作戰模式。

1、西班牙方陣的出現

15世紀末,在支持那不勒斯的國王反對法國的戰爭中,貢薩羅返路科爾多瓦首先認識到並充分發揮了輕兵器的威力。也許是他發現了黑火藥兵器最重要的一種戰術功能:即火力是大大加強防禦力量的倍增器(16)。無論怎樣說,是他第一個利用了這個新發現。他將火繩槍士兵部署在塹壕中,以守衛廣闊的正麵陣地,因而節省下許多兵力,使他能夠用更多的部隊來對付、機動製勝並擊敗數量比他大得多的法國軍隊。他還設法解決了15世紀的一個基本步兵作戰課題:即如何保衛野外作戰中正在裝子彈的火繩槍手的問題。他把火繩槍手與長矛兵混合編在一起,長矛兵為火繩槍手提供了可靠的保護,並利用進攻突擊使火繩槍手的輕兵器火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這種新的編隊體製,即後來人們所熟悉的“西班牙方陣”。方陣的編製通常是這種形式,長矛兵排成密集的三個橫隊,每個橫隊正麵為50至60人,縱深為20列。在四個邊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隊的火繩槍士兵。這種堅固而具有機動能力的密集隊形其寬度約為150米,縱深100米。在方陣的四邊外側各排列著一列火繩槍士兵,還派出一獨立的分遣隊從事小規模出擊(17)。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軍隊曾經威震一時。其原因正是它采用了西班牙方陣這種軍隊體製的緣故。

16世紀流行的西班牙大方陣,中間為長矛手,四邊為火槍兵

2、摩利士的改革

由於西班牙縱隊作戰思想的成功,以致西歐國家爭相效仿,但是這種體製也有自身的缺陷,其後繼者不得不尋求更加靈活,更加節省兵力的體製。荷蘭將軍摩利士就成功地邁出了這一步,摩利士對戰爭藝術的主要貢獻就是從最佳的戰術角度使用兵力。

摩利士在古羅馬軍團這種軍事體製的基礎上,對西班牙方陣進行了改革。他把西班牙長矛步兵團的橫排數先從40排減到10排,最後又減到5排,這樣所有的士兵就能夠一次將全部兵器投向敵陣(18)。摩利士創建的這種由5個橫排組成,每排約有50名長矛兵,士兵間距約3英尺的戰術隊形,可以說是近代線式編隊的雛形。在這種隊形的各個側翼,是3個由滑膛槍士兵組成的排,每排40人,麵對敵人編成四路縱隊,每縱隊10人,這樣滑膛槍士兵射擊完畢後就可以退後重新裝彈,然後由別的橫隊來重複他們的動作,這樣就產生了殺傷性彈雨。

摩利士除了對編隊體製進行改革外,他還使部隊正規化,訓練士兵步伐整齊、訓練開火、反向行進、裝彈和統一行動。這樣反複訓練,使每一個動作都達到標準,從而減少實戰中出現錯誤的機率,保證實戰效果。為了培養訓練有素的軍官,摩利士於1619年創辦了一所軍事學院,在歐洲這又是一個首創,這所學院畢業的學生後來在三十年戰爭中都戰功顯赫。

3、古斯塔夫的改革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在黑火藥武器戰術的創新上亦更加精進,他充分了解火力與衝力的價值,並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古斯塔夫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步兵、騎兵和炮兵的質量,使這三個兵種具有更大的戰鬥力,從而發揮它們聯合作戰的威力。

古斯塔夫在對編隊的改革中,他仍然保留了摩利士創建的6個橫排步兵線試編隊,並且把長矛兵部署在火槍兵的兩邊,使這兩個兵種優劣互補,提高了它們的戰鬥力。火槍兵在作戰時實施整體推進的戰術,在第一排士兵射擊完畢後作反方向行進,後麵兩排士兵已作好了齊射準備。而且在實施反方向行進過程中,整個隊形仍然在向前推進,因此整個隊伍的作戰火力好象是向前席卷的輕武器火力網。編隊向前移動,滑膛槍士兵在換裝彈藥時還受到長矛兵的掩護。後來古斯塔夫又發明了齊射的方法,所謂的齊射也就是讓三排滑膛槍士兵同時向敵人射擊,第一排跪射,第二排蹲射,第三排站射,這樣就形成了一層彈幕,增強了火力。為了增強輕武器的火力,他還增加了團屬炮的火力支援。

古斯塔夫還把炮變成了一種進攻性武器,跟騎兵和步兵結合起來加以使用。他使用炮的目的是讓炮和別的兵器一起,共同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敵方目標實施最強大的火力進攻。為了使炮具有很高的機動性,他把瑞典炮的口徑標準化為適合發射24、12和3磅炮彈的三種口徑。過去,炮兵通常必須在戰鬥開始前預先占領陣地,在整個交戰過程中火炮都是固定在陣地上無法移動,古斯塔夫的輕型團屬炮可以做到這一點。

古斯塔夫努力發展團屬炮,體現了近代戰爭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有趣現象,那就是人們總是設法尋求一種方法來提高兵器的火力和殺傷力,以滿足前線士兵的需要。步兵作戰對“隨伴炮”的需求始終影響著軍隊的戰術理論,編製和兵器的發展。

4、腓特烈大帝:斜行戰鬥序列

腓特烈是一位保守的革新者,把機動性、速度、射擊速率納入了他的軍事體製。他積極地運用了騎兵部隊,特別是在戰鬥快要打響的時候和戰鬥的早期階段,他總是先向敵人發起攻擊。他發明了騎兵炮,使高速運動的騎兵具備了更強的火力。而他一生中最成功的是步兵“斜行戰鬥序列”的使用。

普軍的步兵編隊由兩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縱深為三列,二個橫隊之間相隔約300步。騎兵排成兩個或三個單列橫隊,位於步兵橫隊的兩翼。整個部隊共設四個指揮點,分別位於步兵的兩翼和騎兵的兩翼,這種刻板的作戰體製本身並沒有什麽優勢,關鍵是臨戰時出其不意的變動和部署,這就是斜行戰鬥序列的使用。

斜行戰鬥序列在作戰中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主要依賴普魯士步兵完善的訓練和嚴格的紀律。要有效地運用這種隊形,指揮官首先必須了解敵軍的部署,並等待機會在敵人還來不及加強其側翼力量的時候,出其不意地向敵人斜向插入。此外,還要派一支前衛部隊把敵人牽製在原來的位置上,防止它臨時調動兵力對抗主攻。這種進攻的特點是猛烈,步兵和炮兵的火力幾乎是連續不停,持續射擊。1757年洛伊騰戰役就是腓特烈斜行戰鬥序列使用的典型(19)。

從以上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歐洲軍隊的戰術水正逐漸提高,這不僅和火藥、火器的使用有關,還和歐洲當時的情況是分不開的,16和17世紀發生的戰爭比歐洲曆史上任何時期都多,因此給戰術的改革和實踐創造了機會。

五.後勤

火器的使用在戰爭中造成最大的革命,一方麵使軍隊數量日益增加,另一方麵使補給係統也變得更加重要(20)。據塔裏特估計歐洲軍隊規模在16—17世紀擴大大約10至20倍(21)。軍隊規模的擴大,就給補給帶來了困難。三十年戰爭中,法國、瑞典、神聖羅馬帝國等投入的兵力均在3萬以上,而俄國在立沃尼亞戰爭中竟動用了13萬兵力。人數增多,後勤補給任務必然相應增大。尤其是帶有持久性的圍攻戰,一旦久攻不克,供給和後勤便成了大問題。軍隊以*為補給曆來成為傳統,但人數巨大的戰爭,如僅以*為補給便是落伍的不明智之舉。如果攻打的地方因城高牆厚,久攻不克,守方又堅壁清野,僅憑*作補給是相當困難的。三十年戰爭中,古斯塔夫的軍隊之所以成功,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即在於較好的解決了後勤補給。伊沙貝拉在攻克格拉那達時,也曾很好的保障了後勤,為攻克格拉那達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反之,三十年戰爭中,瓦倫坦斯的“蝗群”采取“以戰養戰”的方針,則應視為一種典型(22)。

火器裝備部隊,導致傳統的後勤補給發生了重大變化,輜重的大大增加,使後勤補給不在僅僅是一個糧草問題。在這一時期,後勤補給隨著火器的應用,麵臨的問題更多,任務更加艱巨、繁重。馬匹不僅用於騎兵,還要馱運火炮,例如,西班牙一門火炮在馱運時要使用25匹馬。在戰爭中,因補給問題而打敗仗的事例常有發生。1557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指揮軍隊本可直取巴黎,占領法國,可是關鍵時刻,他卻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原因就在於後勤保障費用太高,才力不支,無法取得勝利,戰爭的費用也因火器的應用而日益高漲,沒錢就不能打仗(23)。戰爭的費用的增長表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方麵是進攻的一方要付出重大代價﹝人力、物力、財力﹞,另一方麵由於破壞性大,給敵方造成的損失也是巨大的。戰爭變成了拚實力、品金錢的搏鬥,對後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後勤保障的重要性因而更加突出,所以人們在戰爭中比以往更加重視後勤工作。軍事後勤隨火器的應用而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火藥火器對歐洲影響是多層次、多方麵的,它促成了軍事文明的長足進步。軍事文明的進步是多方麵的,但火藥、火器的推動,是其它因素所無可比擬的。在這種動力的推動下,歐洲軍事率先完成了向近代軍事文明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