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黎明

保護性耕作

實踐證明,保護性耕作在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揚塵,保護環境,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麵都顯示出了良好的成效。青海省互助縣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蔡朝清認為:“農民正是切身感受到了保護性耕作在減輕農民耕種強度、降低成本、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麵的積極作用。對保護性耕作由最初的不接受到小範圍接受,到目前的大多數人接受”。

“我們縣上從2003年引進試驗示範免耕播種,剛開始我們開展這項工作的時候是每畝給農民補助17公斤化肥,我們無償地提供農機具開始推廣。有一些農民他對這種新的耕作方式還不太了解,所以很多人是觀望的態度,有一些顧慮,就是說,試驗示範造成減產怎麽辦?我們給農民承諾:如果低於農民傳統耕種的產量,我們給他進行賠償。通過幾年的推廣,農民在保護性耕作項目當中得到了實惠,節約了成本,增加了產量,這樣的話,農民對這項技術就開始接受了。從我們過去提供無償服務,現在農民自己通過國家的購機補貼,自已掏錢來投資購買這種先進的保護性耕作農業化機具。”

據了解,保護性耕作具有多方麵的培肥地力作用,還可以減少風蝕和水蝕帶走大量肥沃的表土。通過殘茬還田等方式,可直接消化70%左右的當季作物秸稈,明顯減輕焚燒帶來的汙染與資源浪費,形成“秸稈還田--肥田增產--再還田--再增產”的良性循環。青海省互助縣農機技術推廣站工程師竇全興進一步解釋說:“保護性耕作,實際是現在說的”循環經濟“的耕作模式,它可以用多種方法精心耕作。合理利用土地的自身涵養能力提高農作物所需肥力,從而降低投入”。

不僅如此,保護性耕作在用農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的同時,采用機械免耕播種,最大程度地減少土壤耕作,並以機械措施或農化技術控製雜草和病蟲害,具有明顯地抑製耕地揚塵揚沙、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中國青海省是長江、黃河及瀾滄江的發源地,在中國西部及全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地位。青海省農牧廳農機處處長孫長保特別強調說:“保護性耕作對青海省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增強地區生態韌度等方麵起到的積極作用意義尤為重大”。

“因為根據科學家們這幾年的觀察,他們一致認為,70%以上的沙塵暴的揚塵是來自裸露農田,生態效益就是說減少風沙。”

孫長保還說:保護性耕作方式可以減少地表徑流量50-60%,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增加土壤有機質0.03-0.06%;提高糧食產量13-16%;降低作業成本20%左右;減少大風刮起的沙塵暴60%左右。孫長保告訴記者:“目前青海省保護性耕作逐漸步入了良性發展狀態,已經在10個縣推廣免耕播種麵積20萬畝。”

2月24日,記者在合陽縣坊鎮坊西村的1500畝保護性耕作示範方田中看到,綠色條狀的麥田色正、苗壯、分蘖旺,一點不顯旱象。

天氣越旱,保護性耕作的優越性越突出,這是渭北農民的基本評價。在130多天持續幹旱的情況下,常規播種的麥田苗弱、苗黃,大多小麥已降到三類苗,而保護性耕作的千、萬畝方田大多數仍保持在一二類苗,對比非常鮮明。

保護性耕作是與傳統耕作完全相反的模式。采用機械方式進行秸稈還田覆蓋,不犁地,直接播種,隔3年深鬆1次,以利於土壤蓄水,減少蒸騰。農業專家認為,該模式是北方克服幹旱製約,發展循環農業最有效的方式。我省渭北小麥占全省麵積近1/4。在一年一收的旱作區,去年保護性耕作的麥田達75萬畝,分布在渭北20多個縣區市。韓城龍亭鎮城北村的老農徐金福告訴記者,在今年罕見的幹旱天,保護性耕作對比效應格外突出。記者從省農機局獲悉,在渭北一年一收的旱作區,與前年比較,全省新增保護性耕作麵積達18萬畝。

該模式的抗旱性能非常明顯,千陽新西村剛測定的小麥保護性耕作田,從地表到下麵20毫米的水分含量達12.2%,高出傳統田1—2個百分點。韓城城北村該模式的小麥單株分蘖、次生根發育也非常明顯,比傳統田高2—4個和4—5個。

小麥保護性耕作的增收節約原理與陝西省著名旱作專家李立科的秸稈覆蓋學說不謀而合,兩者都充分利用黃土高原綿土層蓄水好的條件,用上料莊稼的全部秸稈覆蓋耕地,以減少蒸騰。加上保護性耕作對耕地折騰少,使原本時空不勻的天雨得到充分利用。秸稈還原耕地還有利於提高土壤的有機質,節省投入。從全省6年的規模實踐看,保護性耕作一年至少減少翻、整地兩次,畝均節省農戶開支20元以上。合陽農機局局長張景現說,像今年的幹旱,對比傳統田每畝至少增收80公斤,保護性耕作每畝可節支增效65元沒一點問題。(記者李佑民)

天還沒有亮全的時候,我就得騎著車子出門,那陣子會和許多下地的驢狹路相逢。在村子裏每一個牲畜都有自己的幹頭,人不會因為閑著沒事去花功夫養一頭閑在圈裏的驢。在許多個早晨之後,我們象鄰居一樣彼此熟悉了,我能靠鈴鐺的響聲辨別出這是那家的牲口,然後和走在牲口後麵的主人打個招呼,驢也能認人,起初他們看見我騎車子過來了會驚,給我讓道,慢慢他們熟悉後就不管我了,它們知道那個對麵騎車子過來的是個半大小子,它們霸道的朝著我橫過來時,我就得給他們讓道。

我中午回來的時候,一進村口,就會看見早晨那些和我狹路相逢的驢都歇在地裏,他們的主人在犁地的半道上把它們和他自己都停了下來,在田地裏的任何一個地方,他們可以很隨便的把自己安頓下來,在他們眼裏,回到家裏和在田地裏沒有區別。它們揚一揚頭,用它們碩大的眼睛朝我瞅上兩眼,它們不知道我這一早上都幹了些什麽,以為我是村子裏的2流子沒事閑著晃蕩呢。可我卻能清楚的看見他們一上午犁了幾步地。

在村子裏,除了那麽幾個人以外,每一個牲口和物件都會有他們的用處,一棵蟲子會和一頭公雞一樣早起,爬向下一棵水嫩的菜葉,而一塊胡機也會在一個雨後的上午被一把鐵掀壯烈的敲碎。

犁一晌地的時間在牲口的眼裏就是一個工作日,它們埋頭嫉走,隻顧著早早的犁完了好回圈裏等主人給他們上料。一些四個牙口的年輕牲口精力旺盛,在地頭回犁的時候,他們會朝對麵地梗上的母驢嚎叫,把自己黑不溜秋的家夥吊下來,在空氣裏來回伸縮。年輕牲口和年輕的二楞子男人一樣,它們在地頭上看見別家的母驢和他們的主人在地頭上看見趕集的鄰村媳婦一樣,都會舉動異常。

地如果不犁可以經年的荒下去,等你在有時間到上麵去走走的時候,發現那裏長滿了野草。它不會因為人不去耕種而什麽都不去生長。他比人和牲口更勤快和自覺。

可一旦犁起來,就永遠也犁不完。一畝和十畝一樣,十畝和一百畝一樣。分別擁有一畝和一百畝地的人都會在比中秋更早的某個晌午完成他們一年的耕種,然後卸地回家。地多的人不會因為地多而比別人結束的更晚,地上的人也不會因為地少而比別人結束的更早。沒有人會因為這些滋生怨言,田地的會把一年的那些時間公平的分配給在他們上麵來回行走的人和牲口。

記憶裏,犁,時不時地閃來、晃去,叫人難以忘記。

聽到驚蟄春雷響、冰河解凍聲,犁就早早醒過來,及早動身,準備去春耕。從牛羊圈土牆木釘上取下來,或從堆雜物房角落裏抬過來。農家院落裏,灑落著明亮的陽光,暖融融的。坐在院中間老果樹下小木方凳上的父親,懷裏攬著犁,這裏瞧瞧,那裏看看。見鬆動處,手持斧頭,鑲幾片木楔,敲打敲打,拾掇緊湊。末了,拿一片碎碗的磁片,咯吱咯吱刮犁鏵上的鏽跡,不大工夫,鏵片變亮了,明晃晃的,反射著太陽的光。磨禿了鏵尖的,得去集市買一個換上。多年用過的犁,湊合著還可以用了。

印象裏最早的犁,除了鏵外,全是木製的。就近村莊的木匠,砍來或買來榆木或果木,用鋸截的截、刨推的推、鑿打眼的打眼,不上一天工夫,做成了這種光亮鮮美的犁。用架子車拉到集市賣,很搶手,不多久便完了。買來了犁,還得去生資商店買上鏵,按規定位置鑲上去就行。

在歡快欣喜的氛圍下,春耕開始了。人們窩了一冬,巴不得早早來到照著陽光的田野,享受陽光的溫暖。一家大小都出動了,牽騾馬的、抬犁的、用架子車拉精肥種子的、拿栲栳的,說說笑笑,愉快地向田地走去。

冬天的積雪早消光了,融水變成了地氣,蒸氣一樣在地表彌漫。沿田埂來到自家地裏,套好犁,開始播種。前麵牛或騾馬拉,後麵是扶犁的,再是撒種的、撒精肥的、撒草木灰的,前前後後一長串,快慢一致,相互配合,沿地邊來來回回耕種。

現在我的家鄉,農民耕地少,地是小塊,一家兩三畝,用播種機劃不來,仍用傳統的方式耕作。沒養牲口的,人拉犁耕種。壯實的男子一人拉,婦女或體弱些的兩人拉。大多都願掏些錢,租別人的牲口來播種。地少了,養牲口少了,村裏就出現了以耕種犁地為職業的人。他們平常喂肥養壯自己的騾馬,備好犁鏵,等著就近村莊的人來出租。

播種最為要緊的是扶犁的人。犁溝的深淺、犁溝與犁溝的遠近、速度的快慢,都有嚴格要求。犁深了,種子出不來,泥土深處爛掉;犁淺了,種子或被陽光曬死、或被烏鴉等飛鳥刨出來吃掉。犁溝寬了,麥苗稀疏,麥稈少,打不了多少糧食;犁溝窄了,麥苗稠密,遇上雨水多的年間,刮大風時會倒伏,籽粒難以飽滿,莊家就要歉收。

播種時,犁一旦插進肥沃的泥土,扶犁的人或後麵跟隨的人,隻見鏵兩邊翻過去的濕土、犁溝,卻不見鏵的影子。鏵是在黑暗的泥土深處摸索著前行的。這有多危險啊!人是睜著眼睛的,看到阻擋的大石頭,就繞過去。見了麵前的滔滔大河,就轉到橋上走過去。但鏵就不能這樣了,它不長眼睛,不會說話,遇到麻煩就獨自硬扛著。誰都知道,土地的深處,有陶瓷瓦片、有樹根、有大石頭,一不小心,就會撞碎鏵片。這種事在我家鄉那裏叫“打鏵”,是很忌諱的。出了這事,隻得停下來,重新買來新的鏵,換上,才能重新開始播種。

遇到“打鏵”的事,多數出現在耕地的時候。春種時鏵入土淺,就三五寸,都是沃土,一般是不會損毀鏵片的。秋後的土地雨築人踩,硬實成板塊。泥土深處盤結著莊稼和雜草粗細不一的根須,一不小心就將鏵折為兩半。

我家門前靠康廣公路邊有幾畝水地,土質肥沃,地勢平坦,每年打的糧食多。一到盛夏雨季,洪水衝進地裏,帶來不少淤泥,地勢慢慢增高。秋後犁地時,父親就最為擔心。一來疑心淤泥中有石頭,二來疑心地裏伸來大樹粗壯的根須,常常無意中損毀鏵片。父親就挨樹的一邊留下一到兩步寬,犁罷後用鐵鍁翻。這樣雖是吃力點,花不少時間,但石頭瓦片、雜草樹根撿淨了,土壤翻得疏鬆了,也避免了鏵的破碎。

後來,出現了機器製造的犁。這種犁,木製部分是車床車出來的,塗了一層綠漆,美觀大方,製作考究。鏵比原先的寬、呈亮,左右轉動,犁起來省勁兒多了。

十三四歲那年,我讀初中。一個秋後的下午,父親外出不在,母親讓我去犁陽山剛割過麥子的地。我用麻繩拴好木犁,背在身上,手拿鞭子,趕著騾子上山了。來到地裏,套好犁,就沿地低的一邊開始犁。頭一次犁地,心裏慌慌的,既緊張又好奇。我知道犁地是要有技巧的,犁深了,鏵尖鑽入地下,騾子拉不動,使勁鞭打吆喝,要麽掙斷套繩,要麽損壞犁鏵。犁淺了,翻不出地下的草根,疏鬆不了地,起不了犁地的作用。我使勁提著犁的木柄,在地邊努力插進去。開始不是左搖右擺,就是忽深忽淺。騾子看出我是個新手,故意氣我,時而猛走,時而停步,我舉鞭猛抽兩下,它反倒生了氣,連犁帶我一塊兒瘋狂拉到旁邊去了。此時我滿頭是汗,氣都接不上,隻得跟犁一塊兒倒在麥茬地上喘氣。過後又反複倒騰了好久,才算勉強犁地了。

犁跟頭、鐵鍁、背簍、鏟子、掃帚、架子車一樣,在農家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農具中,犁的作用似乎更大、更切近泥土。犁一次次翻耕、播種,一次次的播種、翻耕,才奉獻出了一年年的糧食,養活了祖祖輩輩,續旺了人間的煙火。

加拿大保護性耕作農業

日期:2010-07-28來源:當代農機2008.2張進

加拿大幅員遼闊,國土麵積近1000萬km2,人口3200多萬。擁有耕地6782hm2,占陸地麵積的7.4%,農業勞動力人均耕地141.4hm2。主要農作物有大麥、小麥、燕麥、油菜籽等。農業是加拿大經濟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加拿大4.2%的就業機會來自於農業,8%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南農業部創造的。加拿大地廣人稀,從事農業的家庭僅占全國家庭的3%~4%,這使得該國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非常高,農業勞動力人均糧食年產量達80多t。加拿大的農產品50%用於出口,其中小麥的80%輸往國外,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小麥出口國。

20世紀30年代,由於耕地的過度開墾,以及草原的掠奪性利用,造成加拿大氣候惡劣,草場沙化嚴重,沙塵暴頻發。從20世紀50年代加拿大就開始了保護性耕作的試驗研究工作,經過近30年的示範推廣,目前該國保護性耕作農業麵積占總耕地麵積的70%以上。加拿大在保護性耕作農業方麵取得了很多成功經驗,有許多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由於國情不同,所以在學習加拿大保護性耕作先進技術的同時,必須與我國實際相結合,決不能盲目照搬。通過對加拿大以及我國保護性耕作現狀的比較,現提出看法和建議。

1.土地的經營規模差別較大

加拿大農業生產的基本單元是農場,目前全國的農場總數約為25.4萬個,農場的平均規模在300hm2以上,近年來農場規模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在保護性耕作機具係統方麵,由於農場土地經營規模大,機具主要以大型為主,動力機械以220.59~367.65kW拖拉機居多,一般每個農場配備大型收獲機1台、免耕播種機1台、噴霧機1台。免耕播種機的作業幅寬大都在15~18m,作業效率達到25hm2/h,每台免耕播種機的價格在25萬美元左右,1個農場農田作業機械的投入大約在100萬美元以上。

我國人均耕地隻有0.09hm2,農業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土地所有權歸國家,農民隻有使用權,而且人人有耕地,每戶的土地經營規模較小,大多數農戶自己沒有機械設備,農田作業主要以農機戶有償代耕為主,這就造成了農戶追求的是產量最大化,農機戶追求的是作業服務效益,雙方都完全忽視了土地的長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加拿大農場主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他們追求的是規模經營和效益最大化。因此,加拿大農場主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和促進自有土地可持續發展以及獲取最大利益的驅動下,非常容易接受和實施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

由此可見,我國要大規模發展保護性耕作農業,必須結合國情,采用各種方式,逐步擴大農村土地經營規模。隻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步伐。

2.保護性耕作機具係統完全不同

加拿大農場的土地經營規模大,保護性耕作以裝備有GPS係統和故障監控係統等現代高新技術集成的牽引式複式作業機具係統為主。機具操作簡便、質量穩定、故障率低、作業效率高。特別是免耕播種機,開溝器采用多排多行交錯布置的設計,既避免了秸稈堵塞,又解決了開溝器交叉覆土的問題;不僅提高了播種機的通過性,又保證了播種質量。我國農村土地以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為主,因受到土地規模和農戶經濟能力的製約,大型和價格較高的機械難以推廣應用。因此,目前保護性耕作機具係統以懸掛式的中小型機具為主。由於受到許多因素的製約,機具現代高新技術集成應用很少,並存在通過性差、故障率高、性能不穩定、壽命短等問題。在機具的關鍵部件設計方麵,加拿大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例如免耕播種機的開溝器鏟尖都鑲有合金耐磨材料,播種機作業壽命長達0.27萬hm2左右,使用中間隻需更換耐磨部分即可,這樣可以大大降低作業成本,提高作業效率。我國免耕機開溝器鏟柄和鏟尖多采用鑄造或鍛造工藝加焊接技術整體製造,鏟尖播種作業66.67hm2左右就需要整體更換,大幅度提高了機具的作業成本。另外,國內小麥播種機以種肥同溝式側位施肥方式為主,存在苗幅窄和燒種燒苗問題;而加拿大小麥免耕播種機大部分采用兩行種子中間施肥的播種方式,這樣既實現了寬苗幅播種,又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因此,我國要積極研製開發技術先進和質量穩定的保護性耕作作業機具,進一步提高機具的作業效率,為大麵積發展保護性耕作農業提供技術保障。

3.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存在差異

加拿大農作物產量較低,小麥單產量一般在3000kg/hm2以下,且大部分農場要將地表的秸稈打捆後用於養畜或造紙,使得地表的秸稈量進一步減少,加之機具作業工序少,土壤壓實程度輕,因此一般對土壤不進行任何耕作,保護性耕作農業以免耕技術模式為主。我國農作物施肥量大,產量較高,收獲後秸稈覆蓋量大,保護性耕作主要以少耕技術模式為主,目的是通過表土耕作減少地表秸稈覆蓋量,進一步提高免耕播種機具的通過性和播種質量。為了進一步減少耕作次數,降低作業成本,在一年一作小麥區可以學習加拿大的經驗,小麥收獲時留茬高度控製在20cm左右,在不收獲地表麥稈的地區,一定要人工將地表麥稈拋撒均勻,盡量減少表土耕作,秋季直接免耕播種。目前,國內把機械深鬆作為保護性耕作的一項主要技術,尤其是廣大農民傳統的耕作觀念尚未完全轉變,認為土壤不翻耕會降低產量,因此必須進行深鬆作業;而且大部分保護性耕作推廣人員也認為深鬆可以疏鬆土壤,增強土壤蓄水能力,有利於作物增產。但是,加拿大保護性耕作技術人員和農場主很少提及深鬆技術,隻有在個別農業研究中心可以看到老式的深鬆機。在加拿大學習期間,大家參觀了一個1965年建立的保護性耕作試驗區,這裏40多年沒有進行深鬆和其他任何耕作,而小麥產量卻增加了25%,增產和節本效果最顯著。國內外試驗研究表明,對於沒有進行秸稈覆蓋的農田,深鬆作業可以疏鬆土壤和有利於天然降雨的入滲,有一定的增產效果,但對於常年進行秸稈覆蓋的土地,土壤結構有了很大改善,深鬆的作用微乎其微,深鬆作業不僅增加了機具投入,而且要消耗大量能源,使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因此,在保護性耕作技術示範推廣中,要結合各地實際,不斷探索和優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同時,要向農民大力宣傳減少耕作的優越性,不斷增加他們的少耕意識,從而進一步減少保護性耕作作業工序和機具投入,使農民從土地上獲取更大的利益。

4.加強輪作意識增加有機肥施用量

在加拿大培訓學習期間,保護性耕作研究人員講的最多的是輪作技術,大部分農場主對輪作也非常重視,輪作已逐漸成為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采用輪作可以在不增加機具設備和化肥投入的情況下,達到長期增加產量的效果;並能減少病蟲害和有效控製雜草;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能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能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加拿大農場主過去實行的是休閑耕作製度,即土地每耕種3-5年後要休閑1年,讓地力得已恢複。由於農場長期隻耕種小麥,在播種季節農場主必須用很短的時間完成播種作業,這樣需要投入較多的機具和大量的人力,無形中增大了農業的生產成本。目前,在加拿大輪作製度已代替了傳統的休閑耕作製度,每個農場都製定了自己的輪作方案,主要方法是把農場的土地象擺積木一樣分成幾大塊,分別在不同的地塊上進行小麥、苜蓿、油籽和豆類等作物的輪作,由於各種作物的播種和收獲季節不同,通過在不同地塊上的輪作,可以將播種時間延長2個月左右,農場隻用1台播種機和很少的人力,就可能完成播種作業,從而為農場節約了大量的生產投入。所以,每個加拿大農場主在談到自己製定的輪作方案時,都非常興奮和自豪,因為輪作讓他們從土地中獲取了更大的和更長期的利益。

加拿大一些農業研究中心和農場主重視有機肥的施用,為了使土地達到長期可持續高效利用的目的,有機肥的施用有增加的趨勢。目前,我國農田施用有機肥越來越少,農民主要依賴化肥增加糧食產量。由於長期大量使用化肥,導致土壤質量和糧食品質不斷降低,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和製約了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因此,在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農業的同時,要教育和鼓勵農民多施有機肥,在不斷增加糧食產量的同時,使土壤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5.加大科學研究力度加快保護性耕作農業發展步伐

加拿大非常重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試驗研究和示範推廣,各個技術領域都有專門的機構和研究人員從事研究和推廣工作;一些研究人員還自發成立了“少耕鏈”研究和推廣組織,不計報酬,常年義務從事保護性耕作的宣傳和推廣工作,經常免費為農場提供最新的保護性耕作研究成果,並幫助和指導農場進行實施。各級研究機構都建立了長期的研究基地,把保護性耕作農業作為一個大的係統進行研究,而且研究工作開展得認真細致、科學合理,總結和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料和成功經驗。研究人員既從事科學研究,又參與保護性耕作推廣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與農場有著廣泛的合作關係,幫助每個農場建立了適合自己的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和機具係統,這方麵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由此可見,我國在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農業的同時,各級科研和推廣機構要進一步加強不同區域、不同耕作製度和不同作物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的試驗研究工作,特別要在免耕播種輪作製度、雜草控製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麵進行重點研究,不斷探索和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同時要組織科研人員研製開發適應不同作物、不同土壤類型和不同秸稈覆蓋形式的多用途免耕播種機具,盡量減少使用輔助作業的保護性耕作配套機具(深鬆機、旋耕機、秸稈還田機等),不斷創新和優化保護性耕作機具係統,用科學的方法、成功的技術和先進的機具,去幫助和引導廣大農民實施保護性耕作,不斷擴大保護性耕作應用麵積,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