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九龍秘籍

背景 藏傳佛教

教義

藏傳佛教教義特征為:大小乘兼學,顯密雙修,見行並重,並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點。傳承各異、儀軌複雜、像設繁多,是藏傳佛教有別於漢地佛教的一個顯著特點。顯宗說一切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宗中以中觀為最發達。龍樹一係的論典以“正理聚六論”為中心,經過宗喀巴的倡導,中觀應成派月稱所著的《入中論》最受推崇,成為中觀論著的代表作。《現觀莊嚴論》與《入中論》兩書漢文未譯,而龍樹的《大智度論》藏文未譯,因而成為藏傳與漢傳佛學之一重要區別。西藏密教一般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無上瑜伽部的各種教授為主要修行法門。

傳承方式

藏傳佛教的傳承方式既有師徒傳承方式,如寧瑪派、噶舉派、噶當派;也有家族傳承方式,如薩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為基礎的家族傳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還是活佛轉世製度。“政教合一”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點。曆史上,藏傳佛教的多數派別都和一定的政治勢力(包括地方實力集團或家族勢力)結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製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這一製度在吐蕃赤祖德讚讚普時初見雛形,至薩迦派時正式確立,其後不斷完善,待格魯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權後而達鼎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時廢除。

學製

藏傳佛教傳習和修證的處所分為講道院和修道院兩種,也有綜合者。較大的寺院都有規定學製。各派各寺的規定不完全相同。如格魯派哲蚌寺郭莽劄倉規定:因明五年,般若四年,中觀兩年,俱舍四年,戒律一年,必須循序而進。戒律學完之後統稱噶仁巴(經學士),其出路有三:1、少數申請應試格西學位,2、自由講學或閉關修持,3、入密宗學院繼續深造。藏傳佛教的學位有多種名目,如噶希(四論士)、饒絳巴(博學士)等,原僅為尊稱,後學製逐漸嚴密,須經過考試才能取得諸如拉仁巴、多仁巴、林賽、曼仁巴(醫藥士)等各種稱號,統稱為格西。

寺院

藏傳佛教的寺院規模大小不一,小者隻有數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大寺院一般由經堂、神殿、做為辯經場所的林苑、印經院,若幹活佛拉章、僧舍、執事者的辦事處、倉庫、招待施主的客房、牲圈等等組成。寺院在舊西藏往往是一個地區的宗教、文化乃至經濟、政治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要的寺院依其重要的程度分別規定為國家級、省級、縣級的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文/革期間許多寺院受到嚴重的破壞,1979年以後由政府資助和信徒群眾自願集資逐漸恢複。

藏文《大藏經》

藏傳佛教的文獻極為豐富。藏文《大藏經》分《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大部分,其中《甘珠爾》包括顯密經律,主要為佛教的原始經典,《丹珠爾》為論藏,係釋迦牟尼弟子對佛語的闡釋和論述的譯文集成。

六字真言、六字真經或六字大明咒,是藏傳佛教誦咒“嗡、嘛、呢、叭、咪、吽”六個字。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對“六字真言”的詮釋頗多,但究其根本,不外乎以下幾種:

(1)據藏傳佛教經典記載,六字真言,“嗡”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於佛身,口要應於佛口,意要應於佛意,認為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人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梵文意為“蓮花”,表示“蓮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瑕;“吽”,表示“金剛部心”,祈願成就的意思,意謂必須依賴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覺”,成就一切,普度眾生,最後達到成佛的願望。藏傳佛教把這六個字看作是經典的根源,主張信徒循環往複持誦思維,念念不忘,認為這樣才能積功德,功德圓滿可以解脫;布達拉宮

(2)鬆讚幹布《嘛呢教言集》闡述了“六字真言”的多種修持方法和深刻含義。說“六字真言”中的六字代表度脫六道眾生,破除六種煩惱,修六般若行,獲得六種佛身,生出六種智慧等;

(3)藏傳佛教薩迦派大師索南堅讚《六字明功德頌》記載:“嗡”能消除天界生死苦,“嘛”能消除非天鬥爭苦,“呢”能消除人間生老病死苦,“叭”能消除畜生役使苦,“咪”能消除餓鬼饑渴苦,“吽”能消除冷熱地獄苦。諸佛密乘咒,諸法集精英,眾生現祥瑞,灌頂六字明,諸佛心灌頂,今當與汝授,諸佛皆集會,灌頂明王咒。“嗡”施到彼岸,無慳世至尊,諸佛集法身,乞加持灌頂!“嘛”忍到彼岸,無怒世至尊,大樂受用身,乞加持灌頂!“呢”戒到彼岸,無垢世至尊,三身成化身,乞加持灌頂!“叭”定到彼岸,無亂世至尊,所知一切身,乞加持灌頂!“咪”勤到彼岸,無懈世至尊,智慈普利語,乞加持灌頂!“吽”慧到彼岸,集事世至尊,威力總攝意,乞加持灌頂!法語六字金剛聲,諸佛如來皆加持,法藏精要至無上,乞求灌頂並加持;

(4)《藏語係佛教念誦集》雲:“嗡”具五智慧,“嘛”遍一切慈,“呢”引導六眾,“叭”息一切苦,“咪”梵眾苦厄,“吽”聚諸功德。六字被加持,雪域眾有’情,願往解脫道!諸佛悉加持,最精密要藏,福利來源處,成就的根本,往生善趣階,禁閉惡趣門”;

(5)西北民族學院多識教授雲:六字大明咒象征“具足佛身,佛智的觀世音關照”;

(6)雲南社會科學院趙櫓先生對“六字真言”有著自己獨特的研究,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他研究認為:廣泛流傳於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係直接由密教而來。“六字真言”原是在印度的一句禱祝詞,被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繼承下來,更為密教所吸取。作為密教的誦咒,輾轉流播,其古意漸漸為人淡忘。知其然而莫解其所以然了。“六字真言”的首尾兩字是虛詞,中間兩字是實詞。梵文原意讀為“嗡!嘛呢叭、咪,吽!”“嗡”、“吽”為虛詞,在印度古文化中具有“神聖”和“吉祥”意思。“嘛呢”漢譯“摩尼”,梵文原意為“寶珠”;“叭、咪”意為“紅蓮花”。由此,我們將“六宇真言”按梵文原意漢譯為“神聖嗬!紅蓮花上的寶珠,吉祥!”。他還認為藏傳佛教文化中,不僅引進了印度密教的“六字真言”,同時也引進了密教的“紅蓮花上的寶珠”圖案,其形象很生動,往往作為佛堂的壁畫裝飾。趙櫓先生還對“紅蓮花上的寶珠”圖案的造型,內容及象征意義作了獨特的研究。足見“六字真言”涵納藏傳佛教義理之精髓。

藏傳佛教徒常念六字真言,恰如內地佛教徒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在藏區“六字真言”成為藏傳佛教使用率最高的誦咒,幾乎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念的地步。不少人在六字真言的誦頌中降生,又在六字真言的誦頌中離世。六字真言幾乎伴隨著廣大信教僧俗的悠悠人生,在藏區你可到處見到六字真言的字跡,“六字真言”印於經幡,飄揚於高山峻嶺,江河湖吽和牧帳刹頂。飄揚於高空,流淌於江河,還刻於石塊摩崖,日積月累形成壯觀的高原嘛呢石刻奇景,如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一處嘛呢石刻就有上億之多。藏傳佛教寺院的周圍,佛堂佛殿的四周都有無數個裏而裝有“六字真言”的嘛呢輪,有些藏家門道兩側排列著嘛呢經輪,小到信徒們手拿的轉經筒上刻的是六字真言,大到一間房子大小的轉經輪上刻的也是六字真言。還有的書寫在寬長的布條上,藏於經筒中。千百年來,藏族僧俗用此簡短的真言,祈求幸福,驅逐煩惱,淨化心靈。藏傳佛教徒對六字真言尊崇之深厚,信仰之虔誠,確實非同尋常。若說六字真言是藏傳佛教經典的根基,那麽六字真言也是藏傳佛教的徽章。在世人關注藏傳佛教文化研究的今天,六字真言不單純是人們祈求幸福的禱詞,而有它更富魅力的文化內涵——那就是它凝聚著千百萬僧俗群眾的心,使他們自強不息,奮勇向前。

藏傳佛教的僧職,在教內已形成一整套既嚴格又分門別類的選拔製度,它是維係藏傳佛教寺院及僧團秩序、開展各類宗教活動的重要組織保障。其稱謂眾多,概括來說,大體上可分為封號性僧職稱謂、學位性僧職稱謂、戒律性僧職稱謂和寺院組織中之僧職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