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九龍秘籍

大概寫一下活佛

介紹一下,因為後麵大量要用,公眾版,有點水,可以無視,免費

寺院中的僧職稱謂,也就是在藏傳佛教寺院組織機構中任職的各類僧官的稱謂。由於藏傳佛教擁有眾多不同的宗派支係,各個派別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僧職體製,而且各派內部又有細微差別,限於篇幅,在此就不詳述了。但值得說明的是,格魯派作為藏傳佛教中勢力最大、影響麵最廣的宗派,它在寺院中建立起來的健全而完善的機構體製和僧職製度,對其它宗派產生了巨大影響,且各個宗派紛紛參照推行格魯派的寺院製度,從而使藏傳佛教寺院中的僧職設置在大體上趨於一致。為此,在這裏主要以格魯派為例介紹藏傳佛教寺院中的僧職稱謂

簡介

活佛,是藏傳佛教發展到一定社會曆史階段的產物,也是青藏高原這塊神奇的雪域之地培育出的一種獨特的宗教文化現象,在世界宗教舞台上獨樹一幟。時至今日,各宗派的"活佛"依然是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職人員,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廣大信教群眾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

稱謂

至於其稱謂,漢族人習稱"活佛",其實是不大準確的,應譯稱"轉世尊者"。在藏語中,"活佛"則有多種不同的尊稱,其中最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下麵就這些常用的活佛稱謂作一簡釋。

"珠古",是藏文(sprul-sku)的音譯,意為"化身",這是根據大乘佛教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之說而命名的。藏傳佛教認為,法身不顯,報身時隱時顯,而化身則隨機顯現。所以,一個有成就的正覺者,在他活著的時候,在各地"利濟眾生";當他圓寂後,可以有若幹個"化身"。換句話說,在這種佛教理論的指導下,藏傳佛教對於十地菩薩為普渡眾生而變現之色身,最終在人間找到了依托之物,即"轉生或轉世之活佛"。故"珠古"(即化身)是多種稱謂中最能表達"活佛"所蘊含的深奧義理和精神境界的唯一準確、全麵的稱謂,因而是"活佛"的正統稱謂。

"喇嘛",是藏文(bla-ma)的音譯,該詞最初是從梵文(gu-ru,固茹)兩字義譯過來的,其本意為"上師";然而在藏文中還含有"至高無上者或至尊導師"的意義。因此,後來隨著活佛製度的形成,"喇嘛"這一尊稱又逐漸成為"活佛"的另一重要稱謂,以表示活佛是引導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導師"或"上師"。

"阿卡",是藏文(A-lags)的音譯,該詞在字麵上看,沒有實際的意義,是一種表達恭敬的語氣詞;自從成為"活佛"的別稱之後,該詞就有了實際的意思。在不少藏族地區尤其是安多藏區以"阿卡"一詞來尊稱活佛,並成為活佛的專用名稱,從而完全代替了活佛的另外兩種重要稱謂,即"珠古"和"喇嘛"。因此,"阿卡"一詞已蘊含一種引導信眾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殊勝意義。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譯,意指"珍寶"或"寶貝"。這是廣大藏族信教群眾對活佛敬贈的最親切、最為推崇的一種尊稱。廣大藏族信徒在拜見或談論某活佛時,一般稱"仁波切",而不呼活佛係統稱號,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種稱謂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種稱呼。

轉世製度

關於活佛的轉世製度,發端於十二世紀初。公元1193年,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創始人都鬆欽巴(意指聖識三時,三時即過去、現在和將來)大師,臨終時口囑他將轉世,後人遵循大師遺言尋找並認定轉世靈童,從而開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之先河。此後,活佛轉世這一新生的宗教製度相續被藏傳佛教各宗派所普遍采納,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對於活佛轉世靈童的尋找、認定、教育等一整套嚴格而係統的製度。使活佛世係像雨後春筍般地在青藏高原出現。據估計,目前整個藏傳佛教活佛的總數可達近萬人。

在此值得提出的是,在藏傳佛教各宗派中分別產生了不同的各類活佛係統,而且每個活佛係統的稱謂各有自己特殊的因緣和象征意義。這裏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活佛係統的稱謂作簡要剖析。

噶瑪巴活佛係統的稱謂,是以自己所屬宗派的名稱命名的,即取自噶瑪噶舉派的"噶瑪"(ka-rma)一詞。追本溯源,該宗派的名稱得自祖寺的寺名,而祖寺的名稱來自某一地名。公元1157年,都鬆欽巴在昌都類烏齊附近的噶瑪地方創建一座寺院,隨即取名為噶瑪拉頂寺(或稱噶瑪丹薩寺)。他以該寺作為道場,大力宣講噶舉派教法以及自己的佛學觀點,遂形成噶舉派中最具活力的一支派別,並以噶瑪拉頂寺的寺名作為該派的名稱。後來噶瑪噶舉派中產生藏傳佛教史上第一位轉世活佛,亦以宗派的名稱命名;當噶瑪噶舉派中形成二大活佛係統時,仍然稱"噶瑪巴",即分別稱"噶瑪巴·黑帽係"和"噶瑪巴·紅帽係",其中紅帽係活佛轉世至第十世時被迫中斷;而黑帽係活佛一直沿襲下來,至今已轉世至第17世,即第17世噶瑪巴,現與達/賴喇嘛同在印度達然撒拉。總之,噶瑪巴活佛是藏傳佛教史上曆史最悠久、轉世最多的一大活佛係統。

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格魯派活佛係統的稱謂,是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公元1578年,第三世達/賴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的仰華寺與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會麵,互贈尊號。阿拉坦汗贈索南嘉措以"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喇嘛",阿拉坦汗後報明朝,經明庭冊封得以確立。其中"瓦齊爾達喇"是梵文Vajra-dhra的音譯,意為執金剛;"達/賴"是蒙文音譯,意為"大海";喇嘛是藏文音譯,意為"上師"。這就是達/賴喇嘛活佛係統稱謂的最初由來。公元1653年,清朝順治帝又授封第五世達/賴喇嘛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從此達/賴喇嘛這一活佛係統的稱謂才被確定下來,成為藏傳佛教格魯派二大活佛係統之一的尊號。達/賴喇嘛(ta-la-Bla-ma)被藏傳佛教認定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現已轉世至第14世達/賴。

班禪額爾德尼(Pan-chen-Aer-Te-ni),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二大活佛係統之一,被認為是無量光佛的化身。公元1645年,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向第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讚贈以"班禪博克多"尊號。尊號中的"班"字是梵文"班知達"的縮寫,意為通曉"五明學"的學者;"禪"字是藏文"禪波"的縮寫,意為"大"或"大師";"博克多"是蒙語,意為"睿知英武的人物"。從此班禪成為這一活佛係統的稱謂。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帝又授封第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是滿文,意為"寶"。之後,班禪額爾德尼這一稱謂被確定下來,當然,有時仍簡稱"班禪"。現班禪額爾德尼活佛係統已轉世至第11世。其駐錫地為西藏日喀則劄什倫布寺。

帕巴拉活佛(Vphags-pa-lha)係統的稱謂,是以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聖天大師的名字命名的。藏文"(帕巴拉)"是"聖天"的意譯。曆代帕巴拉活佛的駐錫地為昌都強巴林寺,現已轉世第11世帕巴拉活佛。

嘉木樣活佛係統的稱謂,是以創建甘肅拉卜楞寺高僧的尊號命名的。因為這位博學的高僧成為第一世嘉木樣活佛,其全稱在藏文中寫作Vjam-dbyngs-bzhad-pa"(嘉木樣協巴),意為"文殊",從而不難理解,嘉木樣活佛係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現轉世至第6世嘉木樣活佛,駐錫地為拉卜楞寺。

貢唐活佛(gung-thang)係統的稱謂,是以貢唐寺的名稱命名的。第一世貢唐活佛的晚年是在西藏貢唐寺度過,並在該寺開始成為轉世活佛,所以貢唐活佛與貢唐寺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關係;從第二世貢唐活佛開始迎請到拉卜楞寺駐錫,故曆代貢唐活佛的駐錫地為拉卜楞寺,而不是西藏的貢唐寺。現已轉世至第六世貢唐活佛。

此外,還有其它許多活佛係統,諸如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夏茸尕布活佛、熱振活佛、多傑劄活佛、夏日東活佛、策墨林活佛、第穆活佛、司徒活佛、降陽欽則活佛、土觀活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