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製化、勝複
五行係統結構之所以能夠保持動態平衡和循環運動,主要在於其本身客觀存在著兩種自行調節機製和途徑。一種是正常情況下的"製化"調節;一種則是在反常情況下的"勝複"調節。
製,即製約。化,是生化。所謂製化調節,主要是指五行係統結構在正常狀態下,通過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調節作用,又稱為"五行製化"。
首先,從五行的整體作用可以明顯看出,任何兩行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麵的關係,所以才能保證"製化"關係的正常。
即是說,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從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養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從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養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從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養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從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
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從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正是這種相反相成的生克製化,調節並保持了事物結構的相對協調和平衡。因為相生、相克的過程,也就是事物消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不平衡的消長情況,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調節,這樣就會重複出現再一次的協調平衡。而正是這種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環運動,推動著事物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
所謂勝複調節,主要是指五行係統結構在反常情況下,即在局部出現較大不平衡的情況下,通過相克關係而產生的一種大循環的調節作用。勝複調節可使一時性偏盛偏衰的五行係統結構,經過調節,由不平衡而再次恢複平衡。
所謂"勝",即指勝氣,是指因為某行之氣太過所引起的對"己所勝"之行的過度克製。而勝氣的一旦出現,則勢必招致一種相反的力量將其壓抑下去,即所謂複氣。故《素問》又說:"有勝之氣,其必來複也。"而且勝氣重,複氣亦重。勝氣輕,複氣亦輕。
例如火氣太過,作為勝氣則過分克金,而使金氣偏衰,金衰不能製木,則木氣偏勝而加劇製土,土氣受製則減弱製水之力,於是水便旺盛起來,而把太過的火氣克伐下去,使其恢複正常。若火氣不足,則將受到水的過分克製,但火衰不能製金,引發金氣偏盛,金氣盛則加強製木,使木衰而無以製土,則必將引起土氣盛以製水,水衰則製火力減弱,從而使火氣相應得到逐漸恢複,以維持其正常。
如果單純有勝而無複,也就是說當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現有餘(太過)而沒有另一行的相應製約時,則五行係統結構的協調關係就被破壞,則會出現紊亂的反常狀態,從而產生嚴重疾病。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五行關係看作是陰陽關係的邏輯展開和補充。受作用者,通過某些中間環節,反作用於作用者,產生反饋調節效應,從而使係統結構保持相對平衡。
現實映像
金原則對事物的一種構想
水知識對事物的一種具體理解
木善良對事物的一種內心的反應
火真誠基於內心反應的一種行動
土分析在行動過程中的一種分析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構想--落實到具體如何實現構想--產生行動的想法--行動--在行動中分析--總結經驗,進行規劃,構想
五行與儒學
偶感而發,五行對應儒學的仁義禮智信,缺一不可,相生即相克。古人真是偉大!請各位認真思考仁義禮智信與五行之後,相信各位會有很幸福的人生。
五行與地理
五行學說裏,南方屬於火,東方屬於木,北方屬於水,西方屬於金,土掌管中,協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五行與季節的關係
五行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
春天屬木,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養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
夏天屬火,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向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夏屬火.
秋天屬金,代表氣體向內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固,秋天收獲,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作準備,樹葉凋落,所以秋屬金。
冬天屬水,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所以冬屬水.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間要有過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氣的平穩運動。
五時(秋春冬夏長夏)、五行與時辰的關係
時辰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時方法,24小時共分為12個時辰,從晚上11點開始,與12屬相相對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五行來說:寅、卯、辰屬木,主宰春季,代表東方;巳、午、未屬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申、酉、戌屬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亥、子、醜屬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辰、未、戌、醜單個而言都屬土,主宰四季最後一個月,代表四方。
五行特性
[第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起源於《洪範》。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第二種觀點]這種觀點起源於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麵考慮。平氣時,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麵考慮之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五行的各種意義上麵已經分析,為了清楚起見,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1)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2)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3)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裏蔡墨所持。
(4)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5)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征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製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的六種意義,除(1)及(3)之外,若把其餘(2)(4)(5)及(6)這四項結合起來,才是陰陽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義。
五行物象歸類
五音階宮商角徵羽
生克關係
五行,是用五個文字符號代表物質能量的形態間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其中:
五行相克(克即勝過)是描述物質形態的相互關係
金勝木(物質上很容易理解,簡單的助記就是哪個更堅硬,就勝過軟一點的。),木勝土,土勝水(這裏的土僅指泥土而非廣義的大地),水勝火,火勝金(用道德經話來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五行相生(生即出現轉化)是描述事物的變化規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中科院曾邦哲從數學拓撲幾何學或圖論的角度認為五行的聯接方式正好等價於金剛石晶體化學鍵連接模型(結構論),稱之為超穩態結構模型。
正因如此,我們就能從陰陽五行中理解萬事萬物的規律,又正如道德經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五行相生(五材說):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金銷熔生水;
水生木:水潤澤生木;
木生火:木幹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礦藏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剛勝柔,故金勝木;因為刀具可砍伐樹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因為樹木可穩住崩土;
實勝虛,故土勝水;因為堤壩可阻止水流;
眾勝寡,故水勝火;因為大水可熄滅火焰;
精勝堅,故火勝金;因為烈火可熔化金屬。
辯證生克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堅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見銷熔;火弱逢水,必為熄滅;水弱逢土,必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傾陷;木弱逢金,必為斫折。
強金得水,方挫其鋒;強水得木,方緩其勢;強木得火,方泄其英;強火得土,方斂其焰;強土得金,方化其頑。
中醫五行
基本概念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製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髒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係,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作在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先賢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製以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一)事物的五行屬性歸類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等等。例如:以五髒配屬五行,則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於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於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於水。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於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係。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髒為中心的五個生理係統
二)說明髒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
①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髒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係。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穀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髒相互資生的關係。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製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鬱;脾(土)的運化,可以製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製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髒相互製約的關係。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係。總之,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髒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係的統一性。
三)說明髒腑間的病理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鬱土虛或土壅木鬱;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髒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係,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髒病。如麵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麵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麵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髒病人,麵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髒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麵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麵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髒中任何一髒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髒,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係。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係來判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麵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後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後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製五髒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根據相克關係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製定治療方法。藥物治療方麵,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於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麵,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製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誌。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誌屬金,怒為肝誌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較為具體和複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