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球皇

如何練好站樁(轉)

站樁,是各門派武術必需的功力訓練,對於武功的進展很有助益,練拳不如站樁。看少林功夫,其中有專門練習樁功的,並說功久即使站在懸崖,多人推挽也不會失足。兩腿如銅澆鐵鑄一般。足見站樁之重要。

我看少林秘籍上說:未習武之人,氣多上浮,一旦和人較技,站立如僵硬之碑,著手即騰空。足下無根。且一旦動起來,氣喘籲籲,別說動手了,自己就手忙腳亂。站樁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缺點而修煉的。過去站樁多為馬步。四平大馬,根據體力持續一定時間。更有甚者,為了增加難度。頭上頂碗,兩臂上放兩隻碗,兩大腿上也放兩隻碗。屁股下麵燒著一炷香,一旦偷懶,必挨燙。所以下了功夫的,會有很大收益。不僅武功得到真正的提高,就是身體也能練成金剛之軀。昔日鐵橋三腰馬功夫硬,雙臂掛六個人能行百步,足見功力之深!

站樁,就是使運動中不再氣喘。兩腳有力。穩如泰山。功架腰馬合一。發出拳來才能有摧毀性的力量。宛如大炮,炮彈出去了,跑身必須堅固,否則會散了架。氣功家馬春先生曾說:青少年每天堅持半個小時就能出功夫!他說她年輕的時候曾站得全身熱氣騰騰。全身發紫。正是由於下了大功,才在戰爭年代從城牆跳下來時,生命沒有受到大的傷害。我在電視上看過他的講座,說每天站樁後,用掌打樹。堅持一年就會有很好的效果。我雖然沒有下很大的功夫,但是堅持下來了。我家門前有一棵直徑20幾公分的高大梧桐樹,我有時間就去打它,一年後,那棵梧桐樹樹皮被打得光滑、變了形,裂開了。與周圍區別很大。樹身明顯向被打的另一方向傾斜了。我的掌根變得厚厚的,掌紋變得不清晰了。有一次和同學開玩笑,一掌拍在他的背上,據他說疼了一個星期。說是最害怕我的掌了。

站樁很艱苦,剛開始的時候覺得輕鬆,但時間一長,雙腿痛苦不堪,酸麻難忍。但這時候應該堅持下去,每日增加時間。站的時候心髒跳得厲害,脈搏的跳動不用摸就能感覺得到。呼吸加深。站後感覺腿上肌肉很緊,但覺得有力。一周後反覺沒有力了。這是在換勁的緣故,不要懷疑,堅持下去。因為是浮力,站樁後變得沉實。形意拳的三體式也是這樣,比馬步要更困難。站的過程中保持功架很不容易。站好了樁,練拳就有基礎了。才能漸漸體會到力從足下生。起於腿,發於足,縱於膝,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看了和聽了不少練武人的體會,站樁卻是對於腿部的力量有很大幫助,對於內功也有很大益處。且腳下有根。不容易摔倒。例如人走在路上、雨後的泥裏,有時候覺得腳下一滑,就要倒下,但這時候平時站樁的功夫就顯現出來了,自動調整重心,兩腿一倒換,馬上站穩。即使一隻腳滑出去,身體下坐也不會倒在地上。既保護了自己的安全,也不至於在大庭廣眾之下惹人看笑話!這樣的經曆在練武人那裏不止一次了。

我們現在雖然不至於去練什麽武功,但練練站樁,不僅對身體是大有益處,而且在麵對特殊情況時的應急能力就會有一個相當的幫助。

拳通一理,悟在一驚。

1.站樁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時,按摩一下尾椎,就會緩解。從尾椎一節一節脊椎骨頂上去,直到後腦,脊椎自然會反弓,腦袋自然會後仰,兩手自然會高抬,然後下巴向前一鉤,手按下,脊椎骨一節一節退下來。如此反複練習,會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條大龍,它有了勁力,比武時方能有“神變”。

2.站樁勿求速效。李存義論站樁:若是誠意練習,總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順,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順,下月再站。因三體式是變化人之氣質之始,並非要求血氣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指拙氣、拙力之病)。所以,站三體式者,有遲速不等,因人之氣質稟賦不同也。

3.站樁要“拿勁”。什麽是“拿勁”呢?尚雲祥就做了一個很適當的說法。李仲軒隨唐維祿學過更為複雜吃勁的樁功,往往一站就一兩個小時,雙手一抱就太過簡單,以至於不知該在身體哪個部位吃勁。有一次李仲軒在尚雲祥麵前站了一會後,沒料到尚雲祥說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話:“你抱過女人沒有?”這句令人大窘的話卻使李仲軒隱隱約約有所感悟,渾身一鬆,尚雲祥說:“對了。”李仲軒明白了,這個“抱”字,不是兩條胳膊使勁,而是抱進懷裏,整個身體都要迎上去。這是對站樁“拿勁”的比喻,拿住這個勁,一站就能滋養人。”

4.站樁要有生機。站樁的要點是“學蟲子”,冬天蟲子鑽進地裏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裏生機一起,蟲子就又活了。站樁要站出這份生機,如蟲子複蘇般萌動,身上就有了精力。

唐師(唐維祿)所傳的樁功,也有一個相似的要點,即站樁要時常渾身抖一抖。傳說狗熊冬眠的時候,每隔幾天,它就自發性地渾身顫抖,否則僵滯不動,身體要有問題。同樣,站樁為什麽站不下去?就是缺這一抖。很細致很輕微地抖抖,就能夠享受樁功,養生了。另外,其實比武發力,也就是這麽一抖擻。站樁死站著不動是錯誤的。

站樁的種類很多,習太極拳的人,常練渾元樁較好。

渾元樁,一作“渾圓樁”,又有“抱雲樁”、“雲門樁”、“養氣樁”等異名。其襠步成二字馬步,或作八字馬步。具體方法如下:

兩足並行開立,與肩同寬,或比肩稍寬。兩足尖指向正前方,或略成八字。兩腿屈膝下蹲,初學或體弱者,可采用稍微屈膝的“高樁”;久練者應采用大、小腿之間彎成135度角左右的“半樁”。重心放在兩.腿.之間,足心含虛,全足踏實。上體自然正直,頭頂起、襠落下,精神提起,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尾閭中正,立身安舒,其身法基本要領與太極拳架全然相合。在屈膝下蹲的同時,兩手由兩側回環於胸前。使兩掌心與乳心遙遙相對,中間相隔一橫拳半。兩手十指和掌心也遙相對應,兩手指尖之間,相距一橫拳左右。兩掌心朝裏而略為朝下,腕根塌沉,掌心含虛。兩肘須略低於腕部,並用意裏裹。全身務須有下沉的氣勢。這種兩臂環抱的站樁姿勢,在技擊意義上含有“守中”的意思。即:以頭頂百會穴至襠下會陰.穴一線為中心線,使全身重心自然地落在兩足之間的中心,這樣,身法與襠步自然正中安舒,穩定性好,其所以置兩臂、兩手於圓周線上,乃是含有防禦和待機反擊、搶攻之攻守意識。因此,腋窩要虛,而兩脅空隙相對地要實。兩腋虛,臂部彈性充足,伸縮餘地較大;兩脅實,則邊門不易受侵。但腋虛脅實是結合兩臂、兩肘來說的。兩臂既要用意外撐,又要用意裏裹,這是有意識在鍛煉兩臂的掤撐之勁,兼含待機掤發擊敵,以及守中防護心窩、胃脘、脅腋等部的職責。這與太極拳“掤勁不丟”之義恰合。在此姿勢的基礎上,若一旦化靜為動,那隻須以肘為軸,舉手向上即可護及頭麵,落手向下又可防守襠膝。如此站定後,兩眼向前平視,不怒不閉,息心靜氣,無思無慮。先輕輕搖晃一下身軀,覓得最適中的重心垂直點。然後大口吐出濁氣,以鼻深納清氣三五度。繼而氣斂神凝,舌抵上顎,以鼻緩緩呼吸。一般可采用腹式呼吸法,久練者也可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吸氣時氣貼脊背,呼氣時沉於丹田。“氣沉丹田”一詞,通常泛指腹式呼吸法,而這裏也借指腹部鼓蕩的自我感覺。但切忌做得過份,尤其不宜仿效硬氣功表演者那樣把大、小腹肌者都收緊貼到脊背上去,須知太極拳主張取法自然,而不應強硬造作。初練站樁的人,隻須純任其自然地練習,每日一次,每次三五分鍾;然後根據各人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逐步遞增至15到20分鍾,這樣持之以恒地練習,就會自覺下盤日趨穩實,腰腿有功,丹田之氣充盈,四肢內勁也相應增加。

與此相類似的,而僅僅在手勢上稍有變化的樁式很多,都可統稱為“渾元樁”。例如:(一)在上述“抱雲樁”的基礎上,使兩手成握拳式,此即為“抱月樁”。(二)在抱雲樁的基礎上,兩手心轉腕外翻,使手心稍向外並遙相對應,如雙手合抱一足球,此即為“抱球樁”。此式兩手拇指指尖朝裏與乳心遙遙相對,中間相隔一橫拳。此外。輔助樁式常練的有“樁”,或稱“川字樁”。實即取太極拳“手揮琵琶式”姿勢來練站樁,但每次必須先後練習左、右兩分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