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站著說話,誰願意低頭求饒?
在一號首長的心目中,隨著軍方已經開始了全麵升級的過程,軍事實力現在已經日新月異,飛速攀升,已經開始有了很大的自信心,連帶著對於經濟方麵也開始展現出強硬態度。
所以在這場爭論之中,大家明顯感覺到,一號對於妥協興趣不大,尤其我們提出讓步的妥協方案更是不讚同,這簡直就是送上去讓人打臉,這種事情我們過去幹過不少,到了今天,一號首長覺得不能再這麽幹下去了。
因為這將暴露我們的虛弱,使得我們需要做出更多的讓步才能夠換來對方的讓步。我們在這方麵教訓之多簡直可以用罄竹難書來形容。
有了這麽一個主旨,到了最後,大家終於還是從爭吵中達成了一個共識:商貿部和外交方麵盡量溝通爭取,看看能否獲得一些成果,但是如果需要解除國內對歐盟的貿易反擊措施,一定要將對核電的封鎖一起談,大家一起解禁。正是因為這個無理由的封禁才導致了眼前的局麵,我們不可能在這個方麵讓步。
如果無法達成這個目標,我們不惜將貿易戰進一步升級,考慮將歐盟現在很有優勢的機電產品納入報複範圍,現在有了沈大機床源源不斷地輸出領先的機床產品,以及杜氏重工旗下高性能鋼鐵合金材料和獨立自主的軟件係統平台,我們在這方麵進步很大,國內同類機電廠商中眼疾手快的已經看到了機會,率先同杜氏重工深度合作研發,引入杜氏重工的加工設備和嵌入式係統。
原本必須進口的高精尖機電產品在這個背景之下被源源不斷開發出來,國內對於高端機電產品進口需求已經大幅度減弱,幾乎現在所有主流機電產品我們都能夠國產,所以限製這個方麵的進口,對於國內機電行業毫無疑問是一大利好。
這個會議的定調,讓原本帶著妥協使命的貿易談判代表團完全轉變了談判的基調,更像是一個帶著最後通牒的觀光團,讓原本很是期待的歐盟代表們大失所望且更加憤怒。
在這個情況下,中歐貿易戰進一步升級已經不可避免。
現在,是考驗誰有能力更加忍受下去了。
中方在多名常委推動下,開始艱難地推動產業升級過程,低端初加工和原材料性質的紡織品企業,將在行業寒冬中開始一輪兼並、轉產或者關閉浪潮,借助市場之手完成紡織品行業的強行升級過程,對於幸存者將提供適當的財政扶持直到熬過這個艱難歲月。
為了減少大量工人失業的陣痛,國家財政這次以專門的資金安排和扶持對於破產工人們的妥善安置,發放相應破產工人工資補貼來支持工人轉化成為其它行業的勞動力。
為了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財政開始了新一輪擴大內需的計劃,這一輪擴大內需不是放在基礎設施方麵,而是直接投入各個產業中,比如汽車行業安排資金支持各大自主品牌的技術升級,對於出口的新車型新生產線提供適當的財政優惠貸款,鼓勵汽車出口;除了少部分特大城市外,對於國產汽車在二三線城市的消費減少控製和限製,擴大內需。
軍費的投入進一步增加,支持軍方主戰裝備的全麵升級改造工作。
推進國內機電加工企業的加工水平,對於采用沈大新型智能數控高精度加工機床的廠家進行補貼,全麵提升國內機電產品的質量。
核電建設進一步提速,對於環境影響極大的火電和水電限製發展,以清潔安全的蓮花堆核電站逐步取代,未來將開始逐步淘汰排放不達標的火電項目,當然在取代過程中,新核電和舊有火電替代要進行相應利益捆綁,以解決火電原來建設方的經濟損失。
……
一係列的刺激扶持政策的出台,加上對歐盟的貿易反擊繼續擴大的機電產品的輸入上,讓世人看到了中方在這次貿易戰中的決心和信心,因為中方已經看到了兩敗俱傷的後果,並且現在開始積極療傷。
同歐盟市場不同,中國本身就具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單一的政府比起歐盟鬆散聯盟來說,無論是執行力還是集中資源,或者忍受產業變幻對於工人們帶來的陣痛方麵都要強於歐盟方麵。
也就是說,在這場戰爭中,中方忍耐力明顯要高出歐盟內部,中方幾百萬產業工人的大挪移能夠在陣痛中完成,換成歐盟,百萬級別的工人失業簡直不可想象,因為這是一個數十個國家組成的聯盟,誰願意承擔這個陣痛?誰又能夠承受這個陣痛?
所以,很快,在這場戰鬥中受創最深的德國人坐不住了。無論是汽車行業還是機電產品,都是德國人的強項,這麽一來,中方貿易措施傷害最大的就是德國的工業界,他們等於在為法國人的核電產業買單。
如果說先前支持對於中方紡織品和玩具產業發起反擊,德國人心中還存在僥幸心理,認為中方會扛不住壓力屈服,進而打開整個僵局。那麽,隨著中方進一步反製措施的出台,再加上所謂的產業升級和擴大內需的計劃,說明中國人在這個戰鬥中非但沒有半點妥協的意思,反而將會越來越有力和強硬。
再打下去,在歐盟內部占據對華出口大部分份額的德國將成為歐盟中犧牲最大,德國對中國出口最多的是汽車和機械,兩者占德國對華出口總額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自2015年中國成為德國第一大出口市場後,德國對於中國市場的依賴越來越大。
所以,這個製裁、反製的遊戲,德國人不準備玩下去了。他們開始在局勢進一步惡化之前采取行動,以自己強大的實力遊說歐盟內部,開始尋求同中方主動解決這個貿易爭端的方案。
現在不是麵子重要的時候,上百萬德國人可能會在這場貿易戰中失去工作,更為可怕的是德國產品好不容易在中國市場上占據的優勢地位,也可能會隨著這場貿易戰而灰飛煙滅。
這就不僅僅是眼前的燃眉之急,而是事關未來幾年、十幾年的大事情。
一場巨大的危機中,轉機開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