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裏的彈道,盡管在這大雪之夜,依然是讓人擔心的。裝著油料的,已經被點燃的壇子在“輪回炮”的拋射下飛到天空。它們的作用並不是殺傷,而是在300米開外的地方燃起星星點點的,因為油料而一時半會不會熄滅的火光。
流星一樣的帶著火焰的小火球成片的飛過天空,在遠處的地麵上燃起大火。對於城頭上的士兵們,這是有利的。那些火堆附近的人,因為被火光照亮,又或者說被火焰映出了身影,成了連射火槍追射的目標。
不過蒙古人始終是善於作戰的,今天夜裏他們主攻的方向,是哈勒合林迎風的那一麵。再好的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會被迎麵的風雪弄得睜不開眼睛,瞄不準目標。
同樣作為防禦主力的火炮、“諸葛連弩”等等的武器,都不容易瞄準目標。而且狂猛善變的風,會讓子彈、箭枝飛到不知道哪兒去。倒是處於順風狀態的城下的進攻進,可以搞出一些濃煙迷人的眼睛,他們的箭枝、輪回炮的炮彈以及其他的武器,又都得會有更好的表現。
這讓趙旭原本準備好的一切,都變得似事而非起來。許多已經依附他的小官們,這時也不敢肯定,趙旭的軍隊在這樣的情況下必然勝利。
借著暴風雪的強風,從城下一波波的箭枝飛上城頭。在命中目標的時候,一大團包含著油料的烈火就會噴射而出。觸發式火箭在這樣的場合下,真是最適用的武器。
在暴風雪的掩護下,城下的蒙古兵飛快的靠近城牆。雖然他們腳下的積雪已經相當深,但問題在於使用了雪鞋的他們根本不在乎。甚至那些“輪回炮”前進的時候,隻要適當加寬車輪,同時在車輛行動的地方安放上柴草,它們就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迅速前行。
反觀被風雪迷了眼睛的城頭上趙旭的手下,寒冷讓他們的身體抖動。高處強烈的風,甚至往往會把人推得向後。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瞄準射擊,那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情。倘若加上其他的因素,大家就該知道這樣的守城之戰,即便是“華夏軍”來進行,也會感覺到困難重重的。
一小簇火苗在哈勒合林的城中升了起來,從各處陰影裏湧出來成片的士兵。雖然他們不如親王忽必烈帶進皇城裏的士兵們那麽精銳,但在這樣的裏應外合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起到足夠的作用。
城頭上的守軍,迅速點燃了,麵向內城的探照燈。趙旭手下的工匠們,慢慢也能夠摸著些門道。他們用平麵的鏡子做成了梯形的結構,而且明亮的汽燈不再歸向前方,根據它向內照。
這增加了反射光的亮度,同樣也增強了反射光的射程。甚至稍稍高速一下鏡子的角度,就讓整個探照燈能夠形成光柱。他們隻要再前進一步,就可以製造出來帶來反光碗的探照燈。事實上他們正在研製,以期達成如同“華夏軍”使用的探照燈一樣的裝備。
我們知道,華夏軍此刻已經進入到了電力時代。雖然探照燈依然不用的是老式的汽燈,但相信明白了化學、物理原理的學者們,隨著新生代的加入,“華夏帝國皇家科學院”遲早能夠達成這樣的目標。
而蒙古,將來就不僅僅是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蒙古,那未免有些太蠢了。依舊“華夏帝國”皇室裏的發展部裏的兩位大員——宮紫與珍珠小枝謝傑萊.杜爾的打算,整個蒙古的一馬平川的大草原,就是未來“華夏帝國”電廉價的能源以及畜牲業基地。
但在哈勒合林城上城下打死打活的雙方的領袖眼睛裏,他們根本不懂得那樣的變化會帶來什麽樣的效益。此刻對他們來說,汗位才重要。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手下的青年們,隻好在這樣嚴酷的夜裏,拚命進行廝殺。這與“華夏帝國”各地,強製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進入皇家教育體係的免費學校,形成了多麽鮮明的對比。
雲梯終於從兩麵搭上了城牆,對外那一麵攻城的占據優勢。對內的這一麵,則是城頭上防禦的人占據優勢。明亮的燈光讓城內打算鐢上城牆的人,被速射火槍打倒在地。但城外的攻勢,給了城內接應的人極大的鼓舞。
他們呐喊著,瘋了一樣撲向城牆。因為他們的王公大臣們告訴過他們,倘若今天夜裏不能除掉趙旭以及趙旭的勢力,那麽明天的他們所有人將會死無葬身之地。無論“黃金家族”的人,還是他們這些府裏的府丁、奴仆們。相信以趙旭的為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過他們的。
對於所有抱定了必死之心的人來說,在今天夜裏或者說以後的人生之中,他們唯一能夠選擇的就是今天夜裏力戰而死,還是說明白被趙旭的手下捉拿之後,被成群結隊的砍頭。
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軍隊有這樣一種說法。
“當死神站在背後的時候,人們就會向機槍撲去!”
不用說蘇聯政府的選擇殘酷,大約相對來說,跪著生比之站著死原是一件更加殘酷的事情。那麽當過了今夜,如果一切失敗再他們也就再沒有了存活的理由。
因此不需要多說,人們呐喊著,心中帶著對於“黃金家族”的敬畏,以及對於王爺們的感激撲向死亡。畢竟比起那些進到皇城裏的精銳之士相比,他們還可以穿著厚重的騎兵甲來發動進攻。雖然這讓他們的動作變的慢了一些,但也給他們提供了最好的保護。
城內的人不顧巨大的傷亡,拚命向城牆靠近。連射火槍的子彈,在他們左右不斷的落下來。
“快些、快些吧,我們跑快些,他們的子彈射空的就多些,等到城頭上的人守軍沒有了彈藥的時候,就是我們手裏斬將發發揮力量的時候。”
然而,當他們靠近了城牆的時候,城牆裏的屯兵洞中湧了成群的趙旭的手下,這才讓他們驚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