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極品閑人

第十五章

次日,城門外人山人海,長安百姓都趕來相送,大唐如今正逢盛世,綠次對外戰爭又都是大獲全勝,百姓們的心氣也是格外高漲。

在這些百姓看來,這一次出征,定然會是大獲全勝,身為大唐子民,他們也是倍感自豪,自從大唐開國以來,所有的對外戰爭,除了太宗繼位之處,有過一次渭水之盟外,就從來沒輸過,這一次肯定也是一樣,於是今天雖說是來送行,可是看他們的樣子就和慶功沒什麽兩樣,人人的臉上都帶著喜氣。

特別是那些往來於東西兩方的商人們,更是興高采烈,這些人都是慣走歐羅巴的,帶去絲綢,瓷器,茶葉,而後將歐羅巴的寶石,黃金帶回大唐,在如今這個交通並不發達的年代,他們的存在,最大的意義就是溝通東西方世界,當然這一遭走下來之後,他們自然也是收獲頗豐。

這據對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可就是因為大食的存在,這條絲綢之路並不順暢,大食位於東西方世界的中間,扼守著要道,大唐商旅要想從他們的地盤上通過,都要被苛以重稅,利潤的大半都被那些貪婪的大食人抽走了,大唐商旅自然不甘心。

雖說杜睿遠洋,開辟了一條新的海上絲綢之路,可是如果路路暢通的話,對大海尚且心存畏懼的商旅們,誰願意去遭那個罪。

這些年來,橫亙在絲綢之路上的諸多強敵都已經在大唐的兵鋒鐵騎之下,化為齏粉,唯獨剩下這個大食,還在盤剝大唐商旅的利益。

如今大唐興兵征伐,一旦將大食給滅了的話,他們從今以後就不用擔心自己的錢被那些穆斯林巧取豪奪,他們焉能不喜。

像以往一樣,這一次李承乾也是率領群臣相送,隻不過這一次他送的不再是杜睿了。

看著城下大唐將士們一個個精神抖擻,李承乾的心中也是一陣快意,這快意衝淡了他內心的失落,其實在他心中,這次出征大食的主帥,他還是希望能由杜睿來擔當,他雖然忌憚杜睿的能力,但是他不得不承認,他的心中對杜睿有一種盲目的信任。

“聖上!該為將士們壯行了!”

在李承乾身邊的武京娘小聲提醒了一句,按道理說,這種場合是不應該由女人參與的,可是李承乾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一節,當武京娘向他提出這個求情的時候,他幾乎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武京娘如願以償的站在了李承乾的身邊,原本這個位置應該是太子李弘的,看著將士們,百姓們對著她這個方向投以敬仰的目光,武京娘盡管知道他們敬仰的並不是自己,可是卻依然忍不住心潮澎湃,這種會當臨絕頂的感覺,讓她打心中那麽癡迷。

李承乾收斂了一下心神,揚聲道:“大唐忠勇的將士們,每當帝國遭受外敵侵擾的時候,你們總是會毫無怨言的奔赴戰場,為了大唐的榮耀,為了帝國的安泰,奮勇殺敵,浴血沙場,你們忍受著酷暑嚴寒之苦,承受著親人分離之痛,你們為了大唐帝國的長治久安,不惜風險你們的鮮血和生命,你們是這個國家的守護神!”

李承乾的褒獎,讓城下的將士們一陣歡騰,齊聲高喊道:“大唐萬勝!大唐萬勝!”

對如今的大唐將士來說,身披戰甲,效命沙場,已經不再是為了簡單的混口飯吃,那麽簡單了,隨著杜睿主持的軍製改革,他們的心中有了責任感,榮譽感,他們都在為自己是大唐軍隊之中的一員,感到無上的榮耀。

杜睿的軍製改革不單單是改變了原有的府兵製度,避免藩鎮割據那麽簡單,他還給這支軍隊注入了軍魂,一種在後世被大肆宣揚的亮劍精神。

麵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是何等的凜然,何等的決絕,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氣魄!

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麽的強大,就算對手是天下第一的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是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

事實證明,一支具有優良傳統的部隊,往往具有培養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優秀軍人的出現,往往是由集體形式出現,而不是由個體形式出現。

理由很簡單,他們受到同樣傳統的影響。養成了同樣的性格與氣質。任何一支部隊都有著它自己的傳統。

傳統是什麽?

傳統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甚至是一種信仰!

杜睿給予了大唐軍隊這種性格,這種氣質,這種信仰,並且在不斷的征戰之中,將其變成了一種傳統,成為了大唐軍隊的靈魂。

從此不管歲月流失,人員更迭,這支部隊靈魂永在。

大唐初建之時,內部不穩,外部更是飽受欺淩,甚至還被突厥人攻到了長安城下,太宗皇帝忍受著屈辱和突厥人簽訂了渭水之盟。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大唐上下,無論貴賤,無論老幼,無論男女,每一個人的心理都裝滿了複仇的種子,大唐漸漸的從弱小走向強大,並且一鼓作氣滅掉了突厥,血洗了恥辱,而後更是縱橫天下,所向無敵。

靠的是什麽,靠的就是這種軍魂,靠的就是大唐軍隊廣大將士臨陣對敵,誓死一搏的勇氣,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身陷重圍,但是大唐男兒敢於亮劍,敢於戰鬥到最後一人,敢於勇往直前,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亮劍精神,是如今大唐軍隊的軍魂,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何謂勇者,勇者不僅僅是指那些敢於直麵敵人刀劍的孤膽英雄,同時也是指那些敢於麵對困難,在困境中也可以永不言棄,追逐勝利的人。

戰場之上,兩軍對峙,退一步就等於是把自己的國土讓給了敵人,也等於是把勝利的希望讓給了敵人。

正因為大唐將士敢於在敵人麵前的勇往直前,毫不退縮,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勝利,才能將大唐的旗幟插遍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大唐將士才成為真正的勇者,成為笑到最後的勝利者。

杜睿前世看過《亮劍》,其中有一幕,他覺得是主角李雲龍軍旅生涯的轉折點,孔捷在遇到日本特種部隊的時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慘敗。當他被撤職的時候對李雲龍說過這撥鬼子是如何如何的神勇。如果在這個時候李雲龍害怕了,失去戰鬥的勇氣的話,何談後來的全部殲滅山崎大隊?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困難的,關鍵看一個人如何去看待困難、正視困難。如果每次遇到困難就躲開,那麽永遠隻能遠觀勝利,隻能在通往勝利的道路上迂回,永遠無法站立在勝利的陣地上。有的時候困難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可怕,隻要有勇氣抽出寶劍,敢於亮劍拚搏,必能砍開一個缺口,衝出重圍。

亮劍精神體現的就是一種勇氣,一種魄力。

魄力是麵對困境時的果斷抉擇,是永不言敗的信心,是鍥而不舍的執著。魄力讓敵人望而生畏,讓袍澤弟兄充滿信心。

杜睿在出征西域,平滅三國之時,曾經對他麾下的將士們說過:“我最喜歡狼,它又凶又滑,尤其是一群狼更可怕,就連老虎見了也要怕它三分。我希望我的部下也能變成狼,一群有著共同信念的狼。”

具有這種魄力的人,才是真正的戰士,真正的軍人,是國家、民族真正的不屈的脊梁!亮劍精神講的就是驚天駭地的氣魄。

戰爭永遠沒有輕而易舉的勝利,隻要是戰爭就永遠無法無視死亡,犧牲,然而在堅苦卓絕的戰爭中,這種亮劍精神將指引著整個華夏民族堅強的抵禦外來的侵略,生存至今而屹立不倒,亮劍精神講的就是大無畏的膽略。

亮劍精神還體現了一種力量。

無數的曆史證明,英雄往往以集體的形式出現,二戰時期蘇聯一個飛行縱隊湧現出20名王牌飛行員。無獨有偶,蘇軍某部飛行大隊湧現了21名特級戰鬥英雄。究其原因,他們都具有同樣的性格和氣質,承傳同樣的優秀傳統,凝聚無畏的戰鬥意誌。無論在什麽樣的情況下,他們都敢於亮劍,哪怕是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堅持到最後一秒。一個優秀的集體,應該具有培養英才的土壤。大到這個團隊的整體,小到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有一種豪氣當頭,勢不可擋的爆發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從而鑄就成這個團體亙古不變的靈魂。

杜睿前世看曆史,在看到宋朝,明朝之時,總是會感慨萬千,似乎華夏先民在與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戰鬥的時候,很少有機會站在勝利者的位置上。

在麵對異族侵略的時候,他們似乎都變成了待宰的羔羊,不懂的反抗,隻會默默的順從,杜睿絕對不想看到自己的同胞變成那樣任人宰割,所以他要給如今這支大唐軍隊注入一種魂,一種永不言棄,勇往無前的軍魂。

事實證明,他成功了,在他的反複打造之下,如今的大唐軍隊不再像以往那樣,會因為共同的利益,或者是仇恨聚集在一起去戰鬥,他們有了魂,有了軍魂,有了保家衛國,逢敵亮劍的軍魂。

李承乾此刻也是心潮澎湃,他為有這樣的將士感到深深的自豪:“將士們!我大唐不希望戰爭,可是我們從來都不畏懼戰爭,當有人將戰爭強加在我們頭上的時候,你們說,我們該怎麽辦!?”

將士們已經被李承乾極具煽動性的言語,鼓動的熱血沸騰,一個個扯著嗓子大吼道:“共赴國難,不死不還!共赴國難,不死不還!”

這聲音直入雲霄,幾乎將天空都撕裂了,腳下的大地在這吼聲中微微的顫動著,仿佛萬馬奔騰。

“好!共赴國難,不死不還!”李承乾大吼著,一把抽出了腰間的天子劍,“大食無道,犯我邊疆,殺我子民,忘我之心不死,將士們!為了大唐,為了天下,出征!”

隊伍最前麵的蘇定方此刻也是心潮澎湃,抽出了寶劍,朝西方一指:“不破大食,誓不還朝!”

“不破大食,誓不還朝!”

將士們也爆發出驚天的吼聲,隨著蘇定方一聲令下,隊伍踩著直道,踏上了征途。

#¥#¥#¥#¥#¥#

長安城中的一座府邸之內,伴隨著城外那驚天的吼聲,臥房之中的一個老者猛然驚醒,而後便是一臉的頹然。

褚遂良那一日被李承乾趕出了太極殿,回到府中便病倒了,聽著這吼聲,他知道一切都無法挽回了,忍不住悲從中來。

“先帝!先帝啊!老臣愧對先帝的囑托,如今朝中滿是奸邪,眼看著聖上要將先帝您幾十年心血打造出來的大唐盛世拖入深淵,居然無一人肯仗義執言,老臣愧對先帝啊!”

褚遂良正哭著,門外傳來了長子褚尚元的聲音:“父親李世績李大人來訪!”

褚遂良聞言,收住哭聲,怒道:“他來做什麽,不見!”

褚遂良的話音未落,門外就響起了一個聲音:“登善兄!果真不願見小弟了嗎?”

說著,房門就被推開,李世績走了進來,看著褚遂良,也是麵帶苦笑。

褚遂良怒道:“李世績!你來的正好,你身為大唐總參謀部尚書,那日朝堂之上,你為何不勸阻聖上!老夫雖然不同兵事,可卻也看得出,那大食國將昭武九姓割讓於大唐,分明就是個全套,你身為當時名將,難道就當真看不出!?”

李世績怎麽會看不出那是個全套,可是~~~~~~~

“登善兄!縱然是說了又能如何,當今聖上一心想要成就一番豐功偉績,超過先帝,他能聽得進去勸說嗎?”

褚遂良根本就不理會李世績的辯解,冷笑一聲道:“哼!遠來連你李世績都學會了明哲保身!當日你也曾受先帝托孤之重,如今眼看著聖上就要鑄成大錯,你居然閉口不言,李世績,你算的什麽忠臣!”

李世績被褚遂良這般譏諷,卻也不惱,道:“登善兄!難道誓死力爭,以全名節,就當真好了嗎?如今這朝堂之上的亂局,難道登善兄就看不明白?雖說如今大權都在聖上一手,可後宮那位卻也開始不安分了,你看看,如今著朝堂之上有多少人是攀附著皇後的!那些人隻會趨炎附勢,胸中全無半點兒才學,登善兄!小弟不言,也不要你言,乃是為了給朝中存幾分正氣啊!”

曆史上李世績的成功,就與他善於審時度勢是分不開的,這不僅表現在他的軍事生涯中,還表現在他處理與皇家關係等重大政治問題上。

對於皇家的事情,在他看來,是他們“家事”,無需詢問“外人”。這樣,一方麵可以巧妙地避開陷入皇權爭鬥的漩渦,另一方麵,也可以保全自己。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門政變前夕,秦王“世民猶豫未決,問於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於行軍總管李世績,世績辭;世民由是重二人。”

永徽六年,唐高宗欲廢王皇後,立昭儀武則天為皇後。問李世績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褚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

李世績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

而褚遂良呢?

他則與朝中另一位元老重臣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廢黜王皇後的企圖。根據新、舊《唐書•褚遂良傳》的記載,高宗召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左仆射於誌寧以及褚遂良進官商議廢後立後之事。

褚遂良發了一通議論,給皇帝潑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種不要命的態度,將官笏放在台階上,同時也把官帽摘下,叩頭以致於流血,更使皇帝大為惱火,讓士兵把他強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後邊的武氏則恨不得立刻將他處死。

武則天最終還是在公元655年的陰曆十月被冊封為皇後,褚遂良也被新皇後趕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第二年元旦,武後的兒子李弘被立為太子。

新冊封的皇後,不失時機地向反對她的人進行打擊報複。王皇後與蕭淑妃被殘忍地害死了。657年春天,她將褚遂良調到離京師極遠的今廣西的一個州去任都督。而同年晚些時候,武則天則與許敬宗、李義府一起,誣告中書令來濟、門下侍中韓緩與在廣西的褚遂良共謀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貶,這一次是被貶到中國本土以外的越南河內西南一帶,褚遂良在絕望之中,寫了一封信給高宗,向他求情訴說自己曾長期為高祖與太宗效勞,最堅決地支持高宗繼位等等,結果仍是無濟於事。

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孤獨地死去,時年六十三歲;在他死後的兩年多時間裏,武則天等人還沒有放過他,一方麵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麵把他的子孫後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直到神龍元年,即褚遂良死後四十六年,他才得到了平反,天寶六載,他作為功臣,得以配祀於高宗廟中,德宗貞元五年,皇帝下詔,將褚遂良等人畫於淩煙閣之上,以示他與唐初的開國英雄們有同樣的功勞。

褚遂良等人或貶或死,而李世績卻得到了唐高宗、武皇後的信任。

李世績的審時度勢,還表現在他對皇帝意圖的深刻領會上。貞觀二十三年,亦即唐太宗臨終前夕,唐太宗唯恐他身為兩朝元老,難以駕馭,特意貶他出任疊州都督。

太宗謂太子曰:“李世績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李世績的審時度勢,還表現在他對“盈.滿則虧”的理解和領悟上。李世績一生為大唐出生入死,立功無數,建立的赫赫戰功;唐朝朝廷也給予李世績巨大.榮譽。

但在李世績看來,“盈.滿則虧”

太宗皇帝臨死前所作所為就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時時告誡自己、警醒自己。正是基於這些考慮,因此,唐高宗即位後,召回李世績,並授任他為檢校洛州刺史,洛陽宮留守,進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不久,又拜尚書左仆射。

就在這個春風得意的時候,李世績固求解職。

李世績如此行為不是他明哲保身,而是他的政治敏銳性,雖然出身武將,卻早就看透了朝中的一切。

褚遂良聞言愣住了,看著李世績,他突然明白,遠來真正蠢的是他自己,李世績早就將大唐內內外外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想到這裏,褚遂良心中就是一陣悔恨,沉聲道:“似如今,該如何是好!?”

李世績長歎一聲,道:“但願這一次不會傷了大唐的筋骨,也但願那一位能夠力挽狂瀾吧!”

#¥#¥#¥#¥#¥#

蘇定方大軍之中,此時一路疾馳,已經離開長安百餘裏了,心中激蕩的豪情,漸漸的冷卻下來,他突然預感到了陣陣危機。

蘇定方也是當時名將,自然知道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的道理,可是這一次要翻越蔥嶺,和大食決戰,他的心裏怎麽都沒底。

對於大食的情況,他也隻是從蘇麟那裏得到了隻言片語,大食的國力,軍力究竟如何,蔥嶺以西的山川地形詳細怎樣,他是一概不知。

當初征伐西突厥之時,好歹還有向導,可是如今連個向導都沒有,大唐和大食對峙多年,雙方雖有來往,可是大食的細情,就連那些經常往來於東西兩方的商人們都不知道。

“延輝!”

一旁的蘇麟連忙應道:“父帥!末將在!”

蘇定方沉吟了一陣道:“延輝!你即刻回去!”

蘇麟一愣,道:“回去!回長安!?”

蘇定方搖了搖頭,道:“不!去杜陵,去麵見宋國公,宋國公一向謀算深遠,你去問問他,此行該如何是好!”

蘇麟聞言,連忙應道:“是!父帥!末將現在就去!”

蘇麟老早就想去杜陵,找杜睿討個主意,隻是擔心蘇定方會心有不快,這才一直未說,如今見蘇定方都開了口,他自然不再耽擱,脫離了大軍,朝著杜陵的方向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