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狂人

第一百一十四章 剪辮子

1911年初秋時節,光複軍王單東部光複安徽蕪湖,隨後幾日巢湖光複……

消息傳來,整個安徽一片歡騰,民眾們載歌載舞慶祝軍政府的勝利和田地裏的豐收。就連那些一直高喊著‘皇清皇清’的老學究們也沒有再在街頭呐喊和與人辯駁的興致,正如新光複會一眾高層所想的那樣,軍政府已經成為了安徽唯一合法的政府,這個事實所帶來的積極影響絕對不是嘴裏說說那麽簡單,關乎民心士氣關乎安定平穩……

借此民心振奮士氣升騰之際,軍政府除了調撥大量物資和人力妥善處理剛剛打下來的蕪湖和巢湖兩地的善後事宜之外,趁熱打鐵開始在境內施行一些早就準備好,卻因為顧忌民間反應而不得不一拖再拖的政策。

新光複會和軍政府的大半中高層都是年紀不過三十歲左右的熱血青年,這些年跟著王進雖然屢經風雨,但是一路上非常順利身上的菱角並沒有被殘酷的現實所磨平,他們恨不得革命一天之內就能成功,往往製訂出來的政策不免銳氣太盛咄咄逼人了點,而《剪辮令》則是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新光複會中的同誌們們和光複軍戰士們還好說一點,他們能夠積極的配合主動削發剪發,尤其是光複軍戰士們,為了平時的訓練和戰時的方便,大多剪了一個清爽幹脆的小平頭,也有不少崇拜王進王大司令的戰士們幹脆剃了一個閃亮的大光頭!

新光複會內部關起門來想幹什麽隻是一個命令的事情,可想要把新光複會的理念和行為舉止向外推廣,事情可就沒有那麽簡單了……

就像當年滿清入關時推行“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一樣遭遇了民間力量的強力反彈,而此時按清立國已經二百九十多年,民間也早已經習慣了腦袋上的辮子,想要輕易改變早已約定成俗的習慣哪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當初在山穀小鎮建鎮時推行了一陣剪辮子,原本信心滿滿的一幹熱血青年們卻是遭遇了嚴重的挫折,不僅那些依靠新光複會吃飯的流民們不同意,就連剛剛搬遷過來的王家村老一輩人也極為抗拒這一做法,鬧出了不小的亂子。

經曆過這樣的挫折之後,新光複會一幹直欲勇猛直進的同誌們這才冷靜下來,收回了剛剛在外試行的《剪辮令》,想等到時機成熟了再卷土重來。

隨著安徽革命軍政府掛牌成立,軍政府掌握下的土地和人民也越來越多,軍政府很多在山穀小鎮得到過驗證的好政策都步屢維艱,受到了底下頑固勢力的極力阻繞,就更別說像《剪辮令》這時代的中國看來極端的法令了!

作為新光複會的掌舵者,王進一直掌握著新光複會這條大船在政策方麵不輕易冒險。當初他早就知道《剪辮令》這等激進的法令很難通行,但他也不想打擊同誌們的工作熱情,所以就由得他們操作最後出了問題才親自出麵收尾。

他讓那幫被熱血和激情衝昏了腦袋的同誌們,好好的領教了一把‘民意不可違’的難忘感受。當然,他並沒有趁機落井下石或者用此來敲打過於熱情的同誌們,而是在暗中指點了他們不少招數,用來潛移默化推廣某些暫時還不是很恰當的政策法規。

這麽長時間過去了,暗中推廣某些政策法令的效果看起來還不錯。就比如《剪發令》,在普通城市居民裏的學生和知識分子中推廣的還行,凡是來學校上學的孩子們已經沒了拖著一條長長尾巴的存在。

不說那些容易受到煽動的青年學生,單論那些剛剛進行啟蒙教育的小學生們,他們的家長難道全都如此開明,多年養成的傳統習慣一夜之間就能改變不成?

事情當然不是這樣,那些有錢家的少爺小姐們大多自家就養了私塾先生。至於軍政府所建的公立小學堂裏的學生們,大多出身貧苦家庭條件很一般,而學堂免費提供每位小學生一頓午飯的條件是很吸引人的。正所謂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小學堂再提出一些不是很過分的‘要求’時,家長們哪還好意思說別的,感激還來不及呢?

可就算是這樣,在革命區各大城市裏遊走一圈,滿眼望去依舊都是長著長長辮子的腦袋,讓一心革命想將革命理念推廣的革命同誌們看起來格外的不爽……

城裏都這樣,更別說更加保守和排外的鄉下農村了,《剪法令》推行起來的阻力不小!

不過王進也有迂回的辦法,他示意同誌們把目光放在那數百萬流民身上,想要打破突破口最好能從他們身上下手。軍政府招收勞工的時候優先選取那些剪了辮子的青壯勞力,安排他們組建流民村莊和選擇住址時,也向那些剪過辮子的流民家庭傾斜。

如此一來,雖說有些許不公平,但為了推廣《剪辮令》也顧不得那麽許多。一些心思活絡的流民主動剪掉了辮子,結果他們立刻受到了軍政府的‘優待’。如此活生生的例子在前,其他流民看著眼紅自然不甘落後……

如此,《剪辮令》在流民之中推廣得相當得力,嚐到了甜頭的軍政府立刻將推廣範圍擴大到整個安徽農村。隻要在做工的時候做一下手腳,偏重招收那些剪掉了辮子的青壯村民,加上在村莊裏混居的流民們的帶動之下,安徽農村不知不覺掀起一股剪辮子的熱潮。

這時候,趁著安徽統一加上農業大豐收雙喜臨門的當口,軍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推廣剪辮子的力度,搞出了一個用熱乎乎的肉包子換辮子的行動。

接下來,在安徽境內大多數城鎮都可以看到如此一幕,一隊隊上街巡邏的巡警們抬著熱氣騰騰的大籮筐,裏麵堆滿了肉香撲筆的肉包子,巡警們大聲吆喝著:“肉包子換辮子羅,又香又嫩的大包子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