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燕太子丹

第五十九章 隗彥

“太子請看,”王廉手中拿著一根小木棍,指著圖上各種建築說道:“丹城總共有七個城門,東、南、西、北正門各一個。東城牆外麵就是遼河,臣在東門外麵建有一座橋,名叫永定橋。東麵還有兩個門,分別在靠北和靠南兩側。這兩個門前沒有橋,但是設有碼頭,用於南北貨物往來。遼河上總共設有三個碼頭,東麵城牆下兩個,另外丹城東南麵還有一個。南麵靠東有個側門,正是為丹城東南麵碼頭所設。”

“很好!”姬丹點點頭,突然目光停在圖上某處,奇怪地問道:“這圖紙上為什麽北門顯得特別小?這是因為畫得小嗎?”

“回太子,這是因為北門比其他城門做得小。”王廉答道。

“這是為何?”

“太子,是臣讓王大人這麽做的。”王廉沒有開口,一邊的荀達答道:“北邊乃是東胡地界,平時不會有人出入。何況戰時如果東胡從北門進攻,城門越小越好。”

“不行,不行,這個一定要改。”姬丹聽了連連搖頭,說道:“不僅要改,而且要改得比其他城門更大!”

荀達等人疑惑地看著姬丹,問道:“這是為何?”

姬丹答道:“我建此城,一方麵是抗拒東胡,保護遼東腹地,另一方麵也是要顯示我不懼東胡之決心。現在將北門做小,這是示弱於東胡,反而招致東胡刀兵相加。何況,北門做小了,東胡兵照樣可以繞過北門進攻西門。”

荀達等人一聽,立即明白其中利害,紛紛拜倒在地,說道:“太子所慮,臣等不及也!”

“太子,”接著王廉的弟弟王儉接過小木棍,指著圖紙說道:“這個處於正中靠東的建築是郡守府,這裏郡守府旁邊是太守府,城內官家建築主要集中在這一帶。西南麵這一片是校場所在,校場旁邊是軍營。這裏沿街的一塊塊都是用於商家的鋪麵,上麵這些數字是標的價格。細細算來,這些商鋪如果賣出去至少可得上百萬兩白銀。”

“上百萬兩白銀?這足夠我大軍十年的用途。這個丹城造得值!”姬丹心中想道:怪不得自己穿越過來的那個朝代,政府這麽喜歡炒地皮、造房子,原來有如此暴利!

“太子,”王儉繼續說道:“這裏剩下的便是民宅、花園、作坊等等,也可以賣出不少錢。”

“好!王儉,今日此事記你一功!”姬丹高興地說道。

此時,門口侍衛來報,說有一平民求見。姬丹想了想,叫侍衛領他到大廳等候。過了將近半個時辰,姬丹等人看完圖紙,才想起老漢還等著大廳,便急忙出去見他。

不久,姬丹一行來到大廳,見到一位老漢正坐在一把椅子上。此老漢須發斑白,卻麵色紅潤,精神矍鑠,看其打扮,像是一位鄉紳。

“這位老人家要見我有何事?”姬丹上前問道。

“哼,”沒想到老漢冷笑一聲,說道:“人言太子乃是賢能聖明之主,今日一見,皆虛言也!為見你一麵,讓老夫在此等候多時,毫無敬老之德!不說也罷,老夫告辭!”

說著,老漢站起身來,往門口走去。

姬丹一聽,吃了一驚,急忙上去攔住老漢,躬身作揖道:“老人家教訓得是,剛才怠慢老人家,丹在此陪不是了!不知老人家此來何以教我?”

老漢氣稍消,說道:“聽說太子造了新城,準備將城中土地賣與商家、百姓,不知太子能賣出多少錢銀?”

姬丹呆了呆,說道:“大約一百萬兩白銀。”

“老夫有一法,可令太子獲百倍之利!”老漢搖頭晃腦地說道。

姬丹笑了笑,說道:“百倍之利?一百萬白銀已經遠遠超出我的期望了,老人家莫非消遣於我?”

“非也!”老漢神情間毫無開玩笑的意思,說道:“隻要太子出資將城中房舍、店鋪造好,送與遼東窮苦之民居住,太子便可獲得百倍之利!”

“百倍之利!你!”姬丹一聽,正要發作,突然又像想到了什麽,一時陷入了沉思:“這,這是教我收取民心啊!若果真如此,這果然是百倍之利!”

姬丹穿越來此的前一個朝代(此處為杜撰,書友切莫對號入座!),當時的政府與民爭利,違背創國初期太祖“均田地”的諾言。朝廷各級地方政府對土地強買強賣,據為己有,搞得民怨沸騰。中央政府不能禁止,因此失去民心。最後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整個朝廷土崩瓦解,引來外族入侵,害人害己。

“我現在做的不就是同樣的傻事嗎?”姬丹心中想道。

旁邊的荀達卻沒有姬丹的覺悟,聽了之後忍不住大怒,罵道:“老不死!你敢在太子麵前胡言亂語!是何居心?”

老漢聽了荀達的話,舉著拐杖將手一拱,神情倨傲地抬起頭,理都不理荀達。荀達轉向姬丹,說道:“太子,此人語言無狀,還請將其亂棍打出!”

姬丹反應過來,說道:“哎!老人家所言不差!荀達難道不記得晉分三家時,晉陽之戰的故事了嗎?”

昔日晉分三家之前,智、趙、魏、韓四家獨大。趙家家主趙鞅委托家臣尹鐸全麵加強自己的屬地晉陽城的建設,作為自己的可靠保障。尹鐸采取了變通的辦法,少算居民戶數,減輕賦稅,使晉陽人減輕了負擔,並對趙鞅感恩懷德。

趙鞅臨死之時,鄭重囑托兒子趙襄子:“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公元前453年,智家家主智伯率領韓、魏兩家共同攻打趙家,趙家最後隻剩下晉陽城。趙襄子暗中與韓、魏兩家聯盟,以水倒灌智伯大軍,最後滅了智家。之後,趙、韓、魏三家共分智家土地,各自立國,才有了現在戰國七雄中的趙、韓、魏三國。

想起這段故事,姬丹深有感觸,上前牽著老漢的手,說道:“智不如知,知不如德!老先生乃是有德之人,還請老先生上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