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巴的大刀名為冷偃刀,是結巴到了遼東之後找名匠專門定身打造。冷偃刀有點像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不過比青龍偃月刀稍重,青龍偃月刀為八十二斤,而冷豔刀則重達一百斤。
冷偃刀沒有青龍偃月刀好看,除了刀背特別厚之外,上麵沒有漂亮的倒鉤。除此之外,冷偃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點,其他刀的刀柄都是由堅硬樹幹製成,而冷偃刀長長的刀柄竟然是用精鐵打造,堅固無比。
對於結巴來說,漂亮不漂亮並不重要。結巴本來就是個粗人,不像關羽熟讀《春秋》,結巴要的是鋒利,是威力,殺敵的時候殺得爽就行。今天是結巴第一次帶這把刀殺敵,果然銳不可擋。
過了好一陣子,栗建反應過來,說道:“無用之人,折我軍銳氣。”接著,栗建大手一揮,說道:“傳我將令,大家一起殺過去!”
雖然絲毫沒有露出剛才心中的驚懼,但是見識了結巴的凶威,栗建再也不敢與其一對一決戰了。進退維穀,隻有拚死一搏。栗建隻好命令大軍衝過去,妄想以人數上的優勢謀得一勝。
此時,結巴的大軍也衝了上來,一時間數千匹馬同時疾馳過去,地動山搖,喊殺聲震動百裏。
雖然結巴的軍隊都是騎兵,騎兵的戰鬥力比步兵要強一些,但是栗建統帥的軍隊也是精兵,騎兵和步兵總數是結巴的一倍,所以雙方的實力差距不大。不久,雙方不分高下,膠著在一起。
戰鬥一經展開,就不再隻局限於官道了。原野裏,莊稼地裏,水渠邊,荒坡上到處都是士兵廝殺,血肉橫飛的景象。
本來應該並肩作戰的兩支軍隊,如今卻打得你死我活,作為軍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但是作為軍人,又不得不去承受。
本來結巴的軍隊都是騎兵,衝擊以步兵為主的栗建的軍隊非常有效。但是結巴隻是勇猛無比,用於衝鋒陷陣很有用,但是用於統兵打仗,卻還嫌不夠。本來應該保持的隊形,很快就被打散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混在一起。結巴帶著近百名親兵在戰場上來回穿刺,而其他的騎兵散落各處,與栗建的軍隊混戰在一起。
栗建也有兩千多騎兵,與結巴的騎兵拚殺。相對來說,栗建的步兵就要倒黴很多,不能主動出擊,隻能一小片一小片抱在一起,依托一些障礙物,被動防禦。
由於出來得匆忙,弓箭也沒有帶足,而且也怕傷到自己人,所以栗建的步兵基本上攻不到結巴的騎兵。
結巴的冷偃刀厚重無比,逢人便砍,幾乎每一擊都有人被其砍倒。結巴不停地朝著敵軍人數多的地方衝刺,擋者披靡。突然,結巴見到遠處一批將士簇擁著栗建,正在追殺結巴的一撥騎兵。結巴大怒,撥轉馬頭衝了過去。
來到栗建跟前,結巴不由分說,舉起冷偃刀直奔栗建而去。見此,兩名栗建的親兵急忙衝上來,擋住結巴。
結巴手中大刀高高舉起,大喝一聲,砍了下去。見此威勢,最近的一名親兵急忙止住馬頭,便要往旁邊閃去。此時結巴大刀已經落下,一刀劈下,正好劈中那名親兵的大腿。隻聽哢嚓一聲,整條腿被一刀砍落,那名親兵大叫一聲,在馬上失去重心,掉落地上。
結巴刀勢不減,又劈中那匹戰馬的腹部。戰馬腹部被劃出長長的一道口子,鮮血直流。戰馬猶自站立著,但肚子裏的腸子卻撐不住流了出來,看上去猩紅一片。戰馬拖著自己的腸子,向前跑了幾步,終於站立不住,轟得一聲倒在地上。
另一名親兵離得稍遠,見到凶神惡煞的結巴,哪裏還敢再戰?掉轉馬頭,一邊往回跑,一邊大叫:“將軍快走,這不是人,是惡魔!”
栗建和身邊的其他親兵本來就心驚膽顫,被那名親兵這麽一叫,嚇得勒轉馬頭,護著栗建往回逃竄。結巴豈肯放過?把刀麵往馬背上一拍,戰馬疼得嘶鳴一聲,四蹄生花,追了出去。
見到結巴殺氣騰騰,從後麵追來,栗建見到自己士卒的陣營就往裏麵沒命的鑽,期望自己的士卒能抵擋片刻。結巴尾隨其後,每到一處,栗建軍隊的陣型就會被衝垮。
雙方一追一逃,在戰場上左轉右轉,迅速轉到戰場邊緣。栗建見實在擺脫不了,索性拋下戰場,往南逃去。
本來跟著結巴的還有兩名旌衛,見結巴越追越遠,已經脫離戰場,急忙大聲叫道:“將軍,窮寇勿追!”無奈馬蹄聲急,結巴根本聽不到。
栗建是導致樂乘、樂閑大軍覆滅的罪魁禍首之一。結巴一心要為樂乘報仇,尤其是為姬丹花了血本的那一萬大軍報仇,追殺栗建,便是真的聽見了,也不會停下來。
再說姬丹進了徐無城,心中掛念結巴這邊的情況,收拾定當,便又點起兵將往柳城方向進發。
徐無城中,姬丹留下了三千自己帶來的精兵,由旌衛孫和率領。竇安仍為徐無城太守,而趙均還是旌衛,不過原來的守軍都被撤了下來,編為一軍,由趙均率領,跟隨姬丹出征。
在官道上行出十來裏,便零星見到一小股士卒互相廝殺,姬丹派人上去一問,知道是栗建的援兵到了,姬丹急忙下令加速行進。
漸漸的,路上見到的士卒越來越多,屍體也越來越多。姬丹的心情越來越沉重,無論是自己的士卒也好,栗建的士卒也罷,這些本來可都是自己資本。
“傳令下去,大軍立刻投入戰鬥。凡是投降的,一律不許亂殺!”姬丹吩咐道。
自從栗建離開戰場,其軍隊本來就沒有了戰心。眼見姬丹親自領大軍趕到,這些士卒紛紛投降。不久,戰爭便結束了。
“什麽?結巴追殺栗建去了?”給姬丹報告的是旌衛李匡,結巴走後,這裏的戰鬥由李匡指揮。聽說結巴拋下大軍,獨自一人追殺栗建,姬丹震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