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

第三十七節 立碑

泉州,征南大將軍的行營內戰將雲集,達素本人高踞中央的首座,他的麵前掛著一張巨大的廈門地圖。站在這張地圖盤的正是施琅,正代表主帥向在場的清軍眾將講解本次進攻的具體的部署。

“海寇不服王化,襲擾東南,理應討伐,上解聖天子之憂,下安沿海黎庶之苦。”施琅鏗鏘有力地開始了他的發言,首先是形勢介紹:“鄭逆去年窺視江寧,被梁提督打得潰不成軍,手下悍將也有不少被活捉,後來雖然被郎賊放走了幾個,但他的披甲損失過萬。鄭逆敢戰的披甲黨羽本來也就隻有三萬左右,江寧一戰就去了他四成到一半,而且還是最凶悍的那一部分,就算這大半年來他訓練新兵,戰力也遠不能同之前相比。而我軍會聚南北精銳,更有禁旅八旗,還在梁提督去年手下的實力十倍之上。”

說實話,施琅也不明白鄭成功的戰鬥力為何下降得這麽快,和他以前在廈門時的印象完全不同,對此他和黃梧商議了幾次,最後認為隻能是鄭成功剛愎自用、胡作非為,導致軍隊戰鬥力一落千丈。

“隻要我軍踏上廈門,鄭逆便注定覆滅,這點想必鄭逆也是心知肚明。鄭逆凶頑,勢必要孤注一擲,和王師在決戰,因此大帥決定分兵三路,讓鄭逆首尾不能相顧。”施琅指點著地圖,開始講述各路清軍的行動路線和目標,這套計劃完全是出自他的設想,並得到了達素的首肯。

地圖上的廈門島,看上去有點像是個大頭在上的鴨蛋,被大陸三麵環繞,位於廈門東南方向的是小金門島。達素的主力從泉州出發,通過小金門與北麵大陸之間的海域進攻廈門東岸;兩廣水師和耿藩的部隊會出現在小金門島同西麵大陸之間的海域上,攻擊廈門島南岸。這兩路是此次清軍攻擊廈門的主力部隊,而施琅設想的海戰決戰地點就在金門附近。

“鄭逆很清楚無論大帥從泉州而來,一定會通過金門北部海域,既然登上廈門東岸他就會受到滅頂之災,那麽鄭逆肯定會傾其所有前來堵截。當他與我軍在金門北麵對峙時,兩廣水師就會把耿藩的部隊送上南岸,然後從背後攻打鄭逆,兩軍前後夾擊把鄭逆全殲於此。”清軍的水師擁有絕對優勢,即使隻計算船隻數量也是鄭成功的兩倍以上,如果從船隻戰鬥力來算,以兩廣水師為主的南路清軍水師實力大約與明軍水師實力相當,而達素這一路大約是鄭成功的兩倍左右。

“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鄭逆心存僥幸,打算先擊退兩廣水師,然後再與我軍交戰。”在施琅看來,若他處於鄭成功的位置,可能會想先擊破較為弱小的南路清軍水師,然後再與北麵的清軍水師主力拚死一搏,雖然船隻實力不差,但水手的素質、海戰的默契程度毫無疑問是鄭軍遠占上風,因此施琅對此也有防備:“兩廣水師不會與我們主力同時出發,而是在南方待機,不給鄭逆各個擊破的機會。等大帥帶著主力逼近廈門東岸時,他也隻有回師與我們交戰一途,若是他敢不回師的話,我們就先把部隊放下,然後南進與兩廣水師夾擊他。”

施琅認為自己的計劃完美無缺,鄭成功無論如何騰挪都會陷入清軍水師的兩麵夾擊中,而且也無法阻止清軍登陸。

“還有第三路,從高崎登陸。”施琅指著地圖上廈門島的北部,這裏距離大陸最近,清軍的集結地點就是鄧名前世的集美中學和華僑大學地區。這一路清軍並沒有安排水師,隻有一些渡船,它們將會把五千清軍披甲快速送上廈門島。

不少清軍將領都對此有疑問,沒有戰艦配合就可能被鄭軍攔截於海上。

“因為我們沒有在高崎對麵部署戰艦,所以鄭逆一定會麻痹大意,完全想不到我們居然會強渡高崎。”施琅微微一笑,這是他計劃中的一支奇兵,就算東、南兩路進展不像計劃中那樣一帆風順,從高崎登陸的清軍也會給鄭成功以致命一擊:“當鄭逆的水師和大批黨羽在東南頑抗王師的時候。我軍的奇兵會出現他們背後,與東南登陸的部隊夾擊鄭逆在陸地上的防線,輕易就能擊潰他們。看到陸上全軍崩潰後,海上的鄭逆也無法頑抗下去了。”

“可是……”雖然大家都承認這個計劃看上去不錯,鄭成功見到北麵沒有清軍水師也確實可能掉以輕心,但隻要在高崎留下少量的戰艦和不多的守衛部隊,就能阻止完全沒有戰艦保護的清軍登陸。

“不錯,鄭逆肯定也會這麽想。”施琅哈哈笑道,正如這些清軍將領所說,鄭成功即使東南同時麵對巨大壓力,也不會在高崎這個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一條船不留,也可能會放幾百、甚至上千的兵力:“鄭逆確實有在高崎布置兵力的打算,他布置的兵力是十條戰艦,一千披甲。”

聽到施琅如此準確地說出明軍的兵力數字後,大營內一下子安靜下來,腦筋比較快的那些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負責防守高崎的是陳鵬,他已經向大帥輸誠。”施琅笑著對眾人說道:“當王師逼近廈門東岸、南岸時,陳鵬就會把十條戰艦全部開到同安交給我們。隻有拿到了高崎的這十條戰艦,用它們偵察清楚附近海域後,確定沒有其他鄭逆戰艦隱藏後,我們才會開始強渡海峽。”

沒有了戰艦,就算陳鵬想反悔也沒有辦法阻攔清軍,此舉能夠保證他是真心實意的投降,這樣清軍就能通過高崎快速進入廈門島腹地,狠狠地打擊在明軍東南兩條陸地防線的脊背上。

至此清軍將領們都沒有了任何疑問,就是黃梧都對這個計劃心悅誠服,他自問也無法提出比施琅更完美的戰術計劃,此時在清軍將領們眼中,鄭成功已經與死人無異。

眾將紛紛向達素道賀,而施琅退後一步,麵帶微笑地默立。此時施琅心中的感情十分複雜,雖然滿麵笑容,但他卻十分嫉妒位於正中的達素,因為這一切本都是他的計劃,這是堪比蒙元滅宋的一役,而施琅自信這會比崖山一戰贏得更輕鬆、更輝煌,但剿滅鄭成功的榮譽卻毫無疑問地會落在達素身上。

“若是鄭成功聽我的話……”嫉妒之餘,施琅不禁又感到十分遺憾,他對鄭成功非常痛恨,但這並不是因為鄭成功殺了他的父親和哥哥——那有不是他老婆、兒子,不錯,鄭成功連他老婆、兒子也殺了,但老婆沒了可以再娶、兒子沒了可以再生,要是施琅在乎他們就不會背叛鄭成功投奔清廷了。

施琅最痛恨鄭成功的是因為他不肯聽自己的良言相勸,領著閩軍向清廷投降。遇到鄭成功之後,施琅就察覺到對方與永曆的隔閡,對南明朝廷心懷憂慮。

在施琅的勸說下,鄭成功火並鄭聯,雖然鄭成功因此確立了在福建明軍中無可爭議的地位,但對清廷來說也是非常好的消息——這導致福建明軍實力大減、人心惶惶,甚至還有不少鄭聯的部下投奔清廷。至少在鄭成功完成內部整合前,清廷不必擔憂來自福建的襲擊,可以集中一切力量於江西戰場。

但清廷挫敗了李成棟的反攻,並再次攻擊廣東時,施琅又一次勸說鄭成功發起對永曆部隊的內訌行動,這次的對象是郝尚久。李成棟反正後,命令郝尚久奉命鎮壓廣東境內仍效忠滿清的敵人,施琅當然是最明顯的部隊,上萬部隊被郝尚久攻滅,最後隻剩下幾百人,若不是遇到鄭成功。堅決不肯追隨李成棟反正、對清廷赤膽忠心的施琅說不定就橫死路邊了。清軍重新向廣東發起進攻時,郝尚久依舊打著永曆旗幟,並沒有因為李成棟敗亡而停止抵抗。鄭成功采用了施琅的計策,偷襲了正在前線抵抗的郝尚久的大本營潮州,走投無路的郝尚久隻好再次向清軍投降。

依靠著諸如此類的功績,施琅在鄭成功集團中的地位節節上升,爬到了鄭成功副手的位置上。施琅本人也為此而得意,他很清楚這些不僅有功於鄭成功,更有功於清廷。若是鄭成功早早投降清廷,那施琅作為鄭成功集團的第二號人物,在清軍中的地位無疑會比現在高得多,而且還多半可以作為主帥去剿滅舟山的張煌言,這豈不是要比做達素的參謀好得太多了?

施琅能夠成功,靠得並不僅是他的口舌之利,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鄭成功心中的不安,和對永曆天子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如果鄭成功自身沒有問題,那施琅也不可能連連得手,就好像即使有一個人口才十倍勝於施琅,也不可能說服嶽飛不去打金兀術而去火並韓世忠。

“不聽我金玉良言,鄭成功你是害人害己啊。”心中的恨意鋪天蓋地、綿綿不絕,施琅臉上雖然微笑不變,但卻不由地偷偷攥緊了拳頭,鄭成功雖然並非嶽王,但也不是張弘範,這導致施琅美夢成空:“你想給明朝殉葬嗎?那我就親手成全了你!”

……

“這是什麽?”鄧名突然率兵抵達南京城下,蔣國柱當機立斷閉門不出,把周邊的地區統統放棄給了明軍,在城前明軍發現了一處大工程。

“稟告提督,這是蔣國柱在給梁化鳳立功德碑。”明軍俘虜了一批工匠,據他們供稱,蔣國柱打算在此勒石立碑,紀念去年梁化鳳率三千水手大破鄭成功十萬兵的豐功偉績。

這個工程已經基本告成,周圍的雕欄亭榭早已經完工,連用來立碑的上好石材也都已經雕琢好,就等著往上麵刻歌功頌德的文章了。這篇文章實際也已經寫好,是蔣國柱和梁化鳳重金請問文人寫的,題目就叫《壯猷記》。

“當真有趣,這碑我幫他刻了吧。”見蔣國柱萬事俱備,就差最後一個石碑了,鄧名就決定幫他一個忙。

倉促之間鄧名也找不到才子文人幫忙寫文章,他本人文才有限更是寫不出來,略一沉思,鄧名就把內容口述給幾個碑匠:“漢將軍名偕四千壯士,擒賊酋郎廷佐及其三萬黨羽於此。”

把這塊碑豎在蔣國柱的紀念園裏後,鄧名見石碑還有富裕,意猶未盡就下令就再雕刻一塊立在江邊,上書“臨國公滅滿清蘇鬆、江西水師於此。”

全殲清軍水師那一仗也有鄧名的參與,具體計謀也是他出的,不過鄧名覺得已經有一塊石碑上有自己的名字了,就沒有把自己的功績往第二塊上寫。再說鄧名也知道清廷斷然不會放著這兩塊石碑不管,他也就是惡心一下蔣國柱而已。除了這兩塊石碑外,鄧名下令把其他的碑材都丟進江裏,如果蔣國柱還想找同樣的好材料,那他就要再辛苦一番了。

做完了這些事後,鄧名也不再南京多做停留,而是帶著兵馬繼續東進,直奔鎮江府而去。前不久鄧名已經得到消息,張煌言、馬逢知帶著兵馬通過蘇州府,已經快到鎮江了。

同時鄧名還得知,蔣國柱把鎮江的兵馬都調回南京,現在鎮江已經是一座空城,既然鄧名並沒有攻打南京的計劃,那他就選擇鎮江作為與張煌言回師的地點——周圍沒有清軍,明軍可以比較從容地安營紮寨,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蔣國柱不得不給揚州派去五千披甲後,南京城的兵力就變得更薄弱了,鄧名抵達時城中隻有兩萬清軍披甲,全部都是剛招募的新兵,其中還有不少是府縣招募的。蔣國柱對他們的戰鬥力和裝備都沒有絲毫的信心,發現鄧名抵達後二話不說就開始堵城門,累死累活地忙了一天後,總算是把十三座城門都堵了個水泄不通,這時鄧名也刻好了碑,帶著軍隊向下遊而去。

挑選了五十個“死士”,把他們從城樓上吊下去偵察了一番,蔣國柱在確認鄧名離開後,又開始指揮士兵把塞在城門洞裏的磚土刨出來。折騰了大半天後,算是把兩座城門又掏開了。

很快派出城的探馬就報告鄧名臨走前在城外豎起了兩塊高大的石碑,聞訊蔣國柱帶著衛隊親自出城探察,發現自己好不容易尋來的巨大石碑果然被刻上了字,用來嘲笑自己,而幾塊小石碑也無影無蹤,據工匠說它們好像都被鄧名推到江裏去了。

蔣國柱盯著那塊巨大的石碑看了一會兒,冷哼了一聲,把手一揮:“去看看江邊那一麵。”

“遵命。”標營衛士答道,接著又主動詢問道:“巡撫大人,卑職是不是讓人立刻把這塊碑砸了?”

“等本官回來再說,”蔣國柱搖了搖頭,還追加了一句:“不許擅自動手。”

到了江邊後,蔣國柱圍著那塊碑轉了兩圈,發現上麵確實隻有李來亨而沒有鄧名,就指著那石碑罵道:“什麽臨國公,明明就是興山賊寇!當真恬不知恥,快給本官砸了!”

隨著蔣國柱一聲令下,士兵們就一擁而上,掄起鐵錘三下五除二地把那塊鄧名給李來亨立的碑敲成了碎塊,然後把這些碎石一股腦地投入了長江。

“巡撫大人,那鄧名的碑?”砸了李來亨的功德碑後,標營衛士再次問起前事。

“先留著。”蔣國柱一揮袖子,匆匆返回了南京,立刻把此事寫成奏章,上報給北京,稱南京官吏縉紳見到此碑後,無不切齒痛恨,士兵更有流涕者。蔣國柱稱鄧名弄巧成拙,立碑不但沒有絲毫損害江寧官兵士氣,反倒激起了士民將士的同仇敵愾。因此蔣國柱建議先將這塊石碑予以保留,等鄧名伏誅後再處置不遲。同時蔣國柱還告訴朝廷,他打算傳檄兩江,若是有人能擒殺鄧名,那就獎給他與這塊石碑同重的白銀,為他立同樣一塊巨大的石碑。重賞加揚名天下,蔣國柱斷定這定能激發壯士殺賊報國之情。

“若是朝廷不同意,那就不是我砸的了,我隻是奉命行事罷了。”蔣國柱寫好奏章送出去後,又派了一些人去保護那石碑,不許閑雜人等去破壞——這人手都是現成的,本來是他打算用來保護原先想立的那塊功德碑的。

第二天蔣國柱又去石碑旁轉悠了一圈,鄧名因為認為這塊碑不會長壽所以也沒有費力氣往碑亭裏擺,而是大模大樣地豎在郎廷佐擺流水席的原址。

“風吹日曬,說不定會有所損毀,要是被鄧名誤會,以為是我蓄意破壞就不好了。”蔣國柱觀察了一番,覺得依舊有隱患,就下令召集工匠給這個石碑蓋一個遮風擋雨的碑亭。

不過蔣國柱當然不能讓人發現他的真實目的是保護石碑,所以他還為這個碑亭親手書寫匾額:

知恥近乎勇!

------

筆者按:兒童節來臨,所以十九節有小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