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空軍種類繁多的軍用飛機,海軍的艦載機則是要單調的多,大體上隻有各類巡洋艦以及其他炮艦上搭載的水上飛機,航空母艦上搭載的艦載戰鬥機、艦載魚雷機、艦載俯衝轟炸機,此外還有岸基的遠程轟炸機,岸基遠程戰鬥機。
這些軍機種類中海軍也是充分利用了空軍的研發成果,甚至直接采用空軍研發的機種,比如岸基轟炸機,實際上就是空軍所主導研發的B12雙發轟炸機,艦載戰鬥機之前也一直持續使用空軍所研發的F3、F4係列戰鬥機。
直到空軍開始大規模轉向液冷發動機飛機的時候,海軍方麵才不得不自己撥付大量的資金獨自研發新一代的艦載機。
F8戰鬥機就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自從空軍新一代的戰鬥機確立為使用液冷發動機後,受限於海軍艦載機的一部分特性,海軍的航空派是主張繼續使用風冷發動機的,這不但是考慮到液冷發動機的飛機不太適合艦載機使用,更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國內的液冷發動機產量有限,有限的液冷發動機產量都被需要提供給F5戰鬥機以及F7戰鬥機,短時間內也無法大批量供應海軍,但是國內的風冷發動機產量卻是有著一部分的空餘。
種種情況下導致了海軍對新一代的艦載機依舊選擇了風冷發動機,F8戰鬥機就是采用了上海動力公司航空部的新一代風冷發動機,B9俯衝轟炸機以及B10魚雷轟炸機也都是使用風冷發動機。
到了1940年的時候,海空軍的軍機區別已經非常大了,很難做到和二十年代以及三十年代的時候兩軍通用。
1940年二月份下旬的中蘇衝突不但極大的影響了中蘇兩國國內的形勢,同樣也是極大的影響了世界局勢的發展。
當中國在二月二十六號對蘇俄下達了戰爭通牒後,德國和日`本可以說極為興奮,英法方麵則是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和震驚,希望中蘇能夠保持克製,因為他們和日`本以及德國不一樣,現在這個時間段裏他們是不希望中國和蘇俄發生戰爭的。
日`本縱然在三十年代期間和中國關係緊急升溫,但是數次的中日戰爭依舊給他們留下了心理陰影,如果中國能夠和蘇俄打起來,那麽日`本自然是樂得其見的,而且中國一旦和蘇俄的戰爭中敗北,日`本少不得要賭一把國運和蘇俄聯合起來夾擊中國。
對於德國而言,有中國這麽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牽製住蘇俄,那麽對於希特勒心中的東進計劃是極為有利的,甚至希特勒都可以看到蘇俄在德國和中國的夾擊下徹底完蛋的局麵了。
英法則是希望在德國的東麵保持著蘇俄的龐大壓力,實際上這段時間來英法不斷和蘇俄進行接觸,試圖達成一個軍事同盟的關係,最後聯手把德國給滅掉。
簡單的來說,這年頭的蘇俄已經快要變成英法的盟友了。
美國的態度則是要曖昧的多,歐洲爆發大戰不但陳敬雲心裏頭高興,羅斯福同樣也是笑容滿麵,來自歐洲的訂單讓美國真正意義上的走出了經濟危機,要不然美國還會被持續深陷緊急危機之中呢,如果希特勒不挑起戰爭,陳敬雲也不挑起戰爭,那麽羅斯福都得找個借口挑起世界大戰了。
這一場世界大戰對於眾多國家而言是一場災難,英法就是典型的倒黴蛋,對於部分國家而言是一場賭博,德國,日`本甚至蘇俄都是如此,而對於部分實力大國而言卻是一場盛宴,一場用炮彈和鮮血演繹的盛宴,中國和美國此時此刻都是笑容滿麵的一邊賺錢一邊磨刀,琢磨著怎麽樣才能夠在這場人類災難中撈取最多的利益。
單純的經濟利益已經無法讓中美兩國滿足,他們需要更多,美國還沒有參戰呢,英國那邊就是為了獲得美國大量的封存驅逐艦,和美國談判準備簽訂軍事基地換取驅逐艦計劃。在全球範圍內有著眾多的軍事基地,所代表的是全球霸權,當英國的吧大量軍事基地交付給美國的那一刻起,代表的是英國頭上的地球霸主正式讓過了美國。
各國對中蘇衝突的反應不一,有人期待他們打起來,有人希望他們保持和平狀態,從普通人角度上來考慮,基於中蘇兩國都是強人政治的國度,中國的陳敬雲和蘇俄的斯大林都是那種軍事強人,要想讓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屈服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蘇俄竟然是屈服。
“斯大林有著數百萬的大軍,怎麽會這麽輕易屈服了?”這是很多人都不理解的事情,希特勒也是不理解。
“在蘇俄宣布在芬蘭停戰的時候,我聽說西伯利亞中蘇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旁邊的一個德國元帥如此道。
“時間有些緊張,雖然沒有太過具體的情報,不過從我們在中國以及蘇俄那邊的情報人員回饋的消息顯示,他們的確是打了一場,而且結果對蘇俄人很不利!”
希特勒聽到這裏,眉毛一跳:“你是說蘇俄人在西伯利亞被陳敬雲的軍隊打敗了?這才迫使了斯大林屈服?”
年邁的元帥點頭:“我們雖然無法得知具體情況,但是誰勝誰敗還是能夠知道的,蘇俄人地區是敗了!初步預計昨夜裏蘇軍在短短六個小時內潰敗了數十裏的防禦縱深,高達數萬的部隊被擊潰,傷亡至少上萬人!”
希特勒聽到這裏顯得更興奮了:“我就知道,這些蘇俄人是徒有其表,他們在芬蘭人的土地上就已經充分顯示出了他們的無能,很顯然我們東方的那個朋友也是看到了他們的虛弱!”
說完後他沒有停口,而是繼續道:“如果換成我們的軍隊,我們需要多久能夠擊敗他們?攻下莫斯科!”
元帥信心滿滿:“隻要三個月,我們就能夠徹底殲滅蘇軍主力,隻要半年我們就能夠攻克莫斯科!”
對波蘭等一係列的早期戰事勝利讓德軍的信心大大上漲,更對己方的閃電戰戰術信心百倍,已經是準備著在即將發起的法國戰役中繼續采用這一戰術。
中蘇兩國在1940年2月27號淩晨時分的那場短時間的武裝衝突並沒有即使的傳播開來,戰敗方蘇俄人也是閉口不談,中國方麵則是輕描淡寫的說這隻是一場邊境武裝衝突,這並不會影響到中國的外交政策。
不管內部詳情如何,但是這場武裝衝突中中國勝利了是誰都知道的事實,要不然斯大林怎麽會屈服。
東京的一個酒館裏,一個日`本海軍陸戰隊的軍官歎道:“支那人的陸軍這些年是發展的越來越快了,哼,怪不得陸軍的那群馬鹿一次一次的慘敗。”
“哼,陸軍那群家夥的確是有負天皇重托,帝國未來的命運還得依靠我們海軍才行。”旁邊的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也是麵露對陸軍的不屑。
1940年代日`本的海軍,要遠比曆史上強勢的多,不但有軍艦,有飛機,而且還有坦克,從某種方麵來說日`本海軍已經擔負起了日`本對外戰爭的主力任務,陸軍已經淪為了本土守備隊。
“隻是現在蘇俄人和中國已經進行談判了,也不知道軍部的那些人會怎麽考慮,原本我還以為我們有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登上朝鮮的土地呢!”
日軍的下層軍官們自然是無法幹預到日`本軍部的戰略抉擇,也不知道軍部的那群人到底會怎麽選擇未來的戰略。
實際上日`本軍部的高層對未來的戰略也是猶豫不決,各種聲音都有,有的主張聯合中國一起對抗英法美這些白人在亞洲的殖民,建立日中聯盟,共建東亞共榮圈,不過這種提議屬於典型的隻能是幻想而已,基於中日兩國多次的戰爭,敵對多年的民族情緒,保持一個和平狀態就算不錯了,要想結為軍事同盟並肩作戰,除非這兩國的人都死光了。
也有人提議說和德國結盟,然後日`本出兵英法在亞洲的殖民地,擴大自身的利益。
但是有人也擔心了,和德國結盟的話,那麽日`本就得獨自對抗英法在亞洲的勢力,德國人強大也無法跨越萬裏給日`本提供任何有用的幫助,而且這裏還存在著一個非常不確定的因素,那就是日`本如果大規模出兵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的反應會怎麽樣?
美國那邊也是有著菲律賓這個殖民地的,美國能否容忍日`本擴大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實力?
而中國能夠容忍日`本出兵東南亞呢?
這些都是日`本所擔心的地方。
另外還有一種意見,那就是聯合英法美蘇,然後一起對抗中國,從日`本自身的軍事戰略而言這是好處非常大的一個,但是中國的實力大家都知道,到時候和中國對抗的話,那麽日`本就隻能作為馬前卒,英法美都好好的躲在後頭,而且就算打贏了也不可能獨自占領中國獲取太大的利益,明顯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而且中國的軍事實力除了中國人外,日`本人是最清楚的,先不提日本陸軍能不能翻身打贏中國陸軍,要想突破中國海軍的阻攔登陸基本上就是屬於不太可能的事情。
並且非常關鍵的是,日本的本土距離中國實在太近,這一開戰了日`本本土立馬就會遭到中國空軍的大規模轟炸,東京就得變成火海了。
對中國的種種顧忌讓日`本認為,和中國開戰是一件比同時向英法美開戰更危險的事情。
日`本海軍方麵認為,日`本海軍完全有能力攔截任何國家的海軍進攻,不管是中國海軍還是美國海軍,但是海軍無法阻攔中國空軍對日`本的轟炸,加上對馬海峽的存在,一旦日`本在對馬海峽上空的製空權失守,那麽日`本海軍要想阻攔中國大規模登陸日`本本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中國空中力量有多強日`本也是有著多次深刻感受的,不談軍用飛機的質量,但從數量上就是無法比肩的,中國的空中力量可是同時對抗蘇俄和日`本的,規模極為龐大,海空軍加起來各類飛機近萬架。作為對比,現在德國的軍用飛機總數不過五千多架,而且其中的相當多部分還是戰爭時期緊急生產,日`本還要更少一些。
而且這說的還隻是現役飛機的數量,並沒有涉及到各國的戰時飛機產量,按照日`本自身的預計,假如戰爭爆發後日`本的航空力量全部生產,那怕不會受到原料以及轟炸的影響,那麽年產量也不會超過一萬架。而根據日`本的推測,比日`本強悍的多的中國航空工業現在每年足以生產出四萬架的飛機。而進入戰爭狀態後加大航空工業方麵的投入,日`本方麵頂多提升到兩萬架就是極限了,但是中國提升的潛力更大,到時候七八萬架都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這個和美國一比起來就是差距更大了,美國的強悍工業一直都是各國最為警惕的因素,以美國的工業基礎能力,一旦實現戰時轉產的話,年產十萬架飛機都是輕鬆的,如果占據持續緊張,把美國人逼到了生死關頭的話,估計十五萬架,甚至二十萬架都有可能,曆史上的美國二戰中還沒有把工業潛力完全發揮出來的時候,日德就完蛋了,當時美國就已經爆出了十萬架飛機的年產量。而敵人實力強悍一些並且能夠持久的話,那麽給美國足夠的壓力和時間,然他們爆發出來完全的產能的話,更多都是沒有問題的。
對於美國而言,實際上美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地理優勢,它完全可以憑借兩大洋的阻攔安全暴兵,一點都不用擔心本土會遭到打擊,就算歐洲的希特勒和亞洲的陳敬雲能夠聯合起來統治亞洲和歐洲大陸,但是頂多也就是和美國在海洋上拚消耗,從這一點上來說,美國自從戰爭爆發的那一天起,它就已經立足於不敗之地。
這種地理上的優勢是其他國家都沒有的。
優越的地理優勢和強悍的工業基礎,就是美國能夠經曆了一戰和二戰後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的基礎所在。
要打破這種戰略優勢,從現實角度考慮可行的辦法實際上隻有一個,那就是發展核彈,超遠程轟炸機,然後利用超遠程轟炸機帶著核彈把美國核平掉,而且數量還不能少,至少得幾百枚核彈扔下去才具備效果,一兩枚的話還不如直接扔眾多的凝固汽油燃燒彈呢。
而同樣的情況實際上也存在於中國,基於中國強悍的陸軍和不弱的海空軍,哪怕中國和美國全麵開戰,但是美國要登陸中國本土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美國利用太平洋上的前進基地對中國沿海進行大規模的轟炸,而這種轟炸短時間效果也不可能太大,畢竟中國不是德國也不是日`本,有著廣闊的縱深,三十年代來中國對中部和西部地區也是盡快了發展建設,眾多的工業基地已經開始向中西部轉移,防的就是這一手,而開戰後一旦中國如果把全部航空力量都轉向了防空戰略的話,沒有三四倍以上的航空力量根本無法突破中國的防空網。
最後還得依靠大量核彈來解決問題。
而核彈量產化不太可能在五十年代之前實現,所以說中美兩國如果爆發戰爭,那麽就會可能進入持續多年的消耗戰,兩敗俱傷就是最大的可能性。
這些問題陳敬雲可以看到,美國人也可以看到,而這也就是中國為什麽關係和日`本、和蘇俄。甚至和英法都不太融洽,但是和美國的關係一直都是保持極為密切的聯係,陳敬雲覺得如果有可能的話,和美國結盟就是這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優戰略。
不過這種想法基本不可能實現而已,中美結盟的前提得有敵人和共同利益啊,而實際上中美現在是找不到需要他們聯合在一起才能夠對抗的敵人,而且雙方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也是存在著嚴重的利益衝突。
這兩個世界上擁有最強悍戰爭潛力的國家此時此刻都在旁觀著世界大戰的進展,而夾在中間的日`本自然也是不敢輕舉妄動了,一個不小心就會招來亡國滅族的危險。
於是乎1940年的上半年,世界局勢就是進入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場麵,德國大肆擴張,而中日美蘇等國卻是繼續坐等時機。
1940年三月,在中國強心插手的情況下,芬蘭和蘇俄簽訂停戰條約,芬蘭付出了將近百分之五的領土換回了和平,當然了蘇芬關係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中國和蘇俄之間的關係。
同月,經過雙方外交人員的多次談判後,中蘇簽訂和平協議,從而正式結束中蘇兩國持續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戰爭狀態,此舉讓中國的盟友俄羅斯共和國極力反對,表示絕不承認這一和平條約。
中蘇俄三國的複雜關係是糾纏不清,實際上中俄兩國一直都是保持和蘇俄的戰爭狀態,1923年簽訂的不過是臨時停戰協定,而主要原因也是基於人道主義,這一份臨時停戰協議隨時都可能被打破,而這也是中蘇俄三國在長達二十年多裏爆發多次武裝衝突的原因所在。
1940年三月份的中蘇停戰協議,宣告著中國和蘇俄正式結束戰爭狀態。
而對於兩國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俄國分裂問題,中國依舊堅持保持現狀才是對俄羅斯人民的最好選擇,任何試圖打破西比利亞和平狀態的舉動都是向中國宣戰的行為。
這一點不但是警告蘇俄,同樣是也警告這幾年來不太安分的俄羅斯共和國。
陳敬雲相信,現在已經二十多年過去了,隻要自己再堅持個幾十年,那麽兩個俄羅斯就會成為曆史現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他們重新統一起來,俄羅斯可不是德國,德國能夠在曆史上的冷戰後恢複統一,那麽因為他們有著統一的日耳曼民族,而俄羅斯可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尤其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純正的俄羅斯族並不是絕對的主體力量,眾多的少數民族甚至中國移民都有不少。而且基於雙方不同的意識形態,還有著中國睜大了眼睛看著,他們想要再一次統一基本再無可能
1940年3月份的中蘇停戰協議雖然從名義上不想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不想中國和日`本的互不侵犯條約那麽明顯,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而言也可能認為是互不侵犯條約了。
而中蘇關係正常化也是給世界局勢帶去了極大的震動,至少到目前為止各國都已經是猜不透中國到底想要做什麽了。畢竟在之前,各國都是認為一旦全球範圍內爆發戰爭,那麽中蘇是必有一戰的,但是中蘇停戰協議卻是讓人們開始懷疑中國的戰略到底是什麽?莫非是想要進攻東南亞?
可是看著也不像啊,中國的外交部在和蘇俄簽訂了停戰協議後,緊接著又是和英法以及荷蘭簽訂了橡膠保障協議,英法荷三國承諾每年保持對中國十五萬噸天然橡膠的供應。而這個橡膠保障協議從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中國和英法荷三國的最大利益衝突。
這個年頭的橡膠可是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是眾多軍事裝備必須用到的物資,汽車、飛機上的論壇,甚至坦克的履帶傳統係統裏也是需要用到大量的橡膠,更不用說還有眾多的密封膠圈等等。
而由於天然橡膠的產地極為單一,基本都是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尤其是馬來西亞地區和印度尼西亞地區,基本所有國家都需要向這一地區進口大量的天然橡膠。
德國和蘇俄由於無法得到天然橡膠,大力發展合成橡膠,但是產量一直都不算高,中國的合成橡膠工業規模也不大,現在每年也就一萬來噸的產量,國內的工業發展所需求的橡膠一直都是嚴重依賴於英國和荷蘭的殖民地。
從中國的戰略原料角度上而言,橡膠是中國目前唯一大規模缺乏的重要戰略原料,三十年代中國國內的合成橡膠工業發展不順利,而在海南等地區種植的橡膠由於時間尚短產量也不高,中國的天然橡膠要做到自給自足少說也得五六年以後了,但是中國的橡膠消耗量龐大,國內的汽車產業以及國防工業都大量需求,導致中國的橡膠消耗量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消費國,所以近幾年為了擴大橡膠的進口從而在東南亞地區動作頻繁,而拉攏泰國就是出於獲取泰國的橡膠以及糧食的角度上考慮,泰國的把六萬多噸的橡膠產量幾乎都被中國拿走了。
中國缺乏的資源其實還是比較多的,不然鈾礦、銅礦、橡膠都非常缺乏,鈾礦現在是主要大規模開發朝鮮的鈾礦提供,而橡膠則是依賴東南亞進口,同時也在大力發展合成橡膠。而銅礦上,國內的銅礦產量基本都是用來了工業生產上,而無法滿足供應軍方使用。
軍隊裏的炮彈和子彈可都是需要大量銅的,而由於銅產量缺乏,中國軍方早在二十年代就開始研究鋼子彈代替銅子彈的方案,三十年代後期已經完成了可行性研究並且大量生產,這種鋼鍍銅的子彈在性能上略遜於純銅子彈,但是成本上要低的多,對於中國這樣擁有龐大軍隊數量,子彈的消耗量是天文數字的國家而言,所帶來的好處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有缺乏的資源,也有一些儲量比較大的資源,比如石油、鐵礦和煤礦,還有鎢礦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中國獨有資源,這年頭中國的鎢礦產量占據了全球90%以上,其他國家都是每年隻有幾百噸幾千噸,就連美國都隻有兩千噸的產量而已,英國從緬甸殖民地裏大力發展鎢礦,現在也隻能從緬甸獲得四千來噸的鎢礦而已,但是中國的鎢礦沙產量每年高達十萬噸以上,戰爭爆發前基本是向全球出口,而且是屬於限製級出口物資,每年對其他國家的出口都有限量定額,不是說有錢就能夠從中國進口到足夠的鎢礦的,中國這樣做自然就是為了避免其他國家囤積鎢礦當做戰備物資。
不過對德國方麵的出口就是寬鬆了很多,戰前階段中國向德國輸送了大量的鎢礦,戰爭爆發後中國在1939年下半年和1940年還通過中立國向德國供應了數千噸的鎢礦沙。目的自然是為了提高德國的戰略資源儲備,讓他們能夠更持久一些,不但有鎢礦,石油也是。隻是相對於鎢礦運輸的目標要小,石油運輸就是目標非常大,這幾個月英法已經攔截了不少中國開往歐洲的油輪,他們也不會直接沒收,但是他們會強硬收購避免這些石油流入德國。
反正中國也好,英國也好都是不缺石油的,英國要高價強行收購陳敬雲也沒意見,也不會增強英國的石油實力,如此出口換些黃金也是不錯的,就當刺激國內石油工業發展好了。
中國富餘的鎢礦產量使得中國在鎢合金技術上發展迅速,坦克所使用的穿甲彈已經開始普遍使用鎢合金彈頭,這種行為在其他國家看來可是純粹的奢侈行為,英法美德蘇個個都用不起,也隻有中國才能充足的鎢礦資源支撐起這樣的敗家行為了。
1940年的上半年各種事情都有,中蘇衝突,中蘇停戰協議,德國進攻丹麥和挪威,中英法荷橡膠保障協議等等接二連三的上演,這年頭的各國外交家們都非常忙碌,中國的現任外交部總長顧維鈞幾乎很少有時間能夠待在國內,不停的奔波在各國之間,蘇俄、歐洲各國、美國、日`本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而幾乎一切的跡象都在表明中國正在試圖和各國保持和平狀態,但是往深了想就會發現中國這是為了參戰而進行最後的外交攻勢,隻是人們都還不知道中國的目標是哪裏而已。
中國動作引起了各國警惕的同時,德國再一次發動了他強悍的軍事力量,在占領了丹麥後德國的軍事統帥部認為已經具備了對西歐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基礎。
五月初,德國的黃色方案啟動,利用強悍的裝甲兵團進攻荷蘭和比利時,沉寂了半年的西歐再一次爆發大規模戰事,而這一次希特勒是鐵了心要把歐洲掃平。
麵對希特勒的進攻,荷蘭和比利時以及盧森堡迅速陷落,原本期望甚大的馬奇諾防線沒有發揮出應該有的作用的,法國陷入了最危險的境地。
如果說希特勒進攻波蘭和丹麥、挪威隻是這場世界大戰的開胃菜,那麽德國正式進攻法國則是代表著這場世界大戰已經正式端上了主菜。
得到德國發動西歐攻勢的消息後,陳敬雲麵色平靜的對軍情處的林昌丈道:“是時候給日`本一些理由了!”
五月三號,印尼當地土著爆發大規模的反日騷亂,當天就有超過上百人的日`本僑民被屠殺,眾多日`本僑民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