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大明

大航海時代

今日忙於新房裝修,每日在現場監工,導致油漆中毒,渾身不舒服,左眼角膜炎發,因此今日更新可能不穩定,在此向諸位道歉,等稍有恢複一定補上!謝謝大家的理解!

名詞解釋

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開始抬頭。

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複雜而矛盾的。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大發現”是以當時歐洲人的眼光,而非人類曆史上真正的第一次發現。有人誤以為“地理大發現”是單純的發現北美新大陸,其實是幾個地理事件的綜合。

編輯本段航線開辟詳述

地理大發現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歐洲人開辟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以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曆史上習慣稱為“地理大發現”。

15世紀末,由於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貨幣的需要量大大增加。貨幣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媒介,而且也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征,好像誰有了它就

新航路的開辟

有了一切。金屬金銀是理想的貨幣。中古的西歐,最初實行銀本位製,15世紀以後,逐漸過渡到金本位製,金銀同是國防貿易的支付手段。於是,西歐的國王貴族和商人像發瘋似地到處追求黃金和白銀,形成一股貴金屬熱。哥倫布就說過:“黃金是一個奇妙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成為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靈魂進入天堂。”

然而,歐洲產金不多,銀主要產於德國。從15世紀後半期起,德國年產銀量不斷增加,仍然不能滿足需要。西歐商人在同東方貿易中運進價格昂貴的絲綢和香料,又使貴金屬大量外流。有些國家為緩解貴金屬短缺,一再下令禁止金銀出口,仍然不能解決問題。1275年夏,威尼斯人馬可·波羅(Marcopolo,1254—1324年),隨父親、叔父來到中國,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盛宴歡迎。他在中國居住和為官17年,1295年回國後發表《馬可·波羅行記》(又名《東方見聞錄》,由馬可·

波羅口述,比薩人魯思梯謙整理成書)。書中描寫北京的宮牆、房壁和天花板滿塗金銀,日本的金多無數用來蓋房,而且聲言絕對確實可信。這本書廣泛流傳,使西歐人垂涎三尺,決心遠渡重洋、到富庶的東方去。恩格斯說:“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15世紀末以前,從西方通往東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即傳統的“絲綢之路”,從君士坦丁堡登陸,經小亞細亞、黑海和裏海南岸至中亞,再翻越帕米爾高原到中國。另兩條是海路:一條從敘利亞和地中海東岸,經兩河流域到波斯灣,另一條從埃及經紅海至波斯灣,再換船到印度和中國。

這幾條商路本來就經過意大利、阿拉伯、拜占庭和波斯等地的商人多次轉手,才能將貨物運抵西歐。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先後占領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控製傳統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使運抵西歐的貨物不僅量少,而且比原價高8—10倍。於是,西歐的商人、貴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條繞過地中海東岸直達中國和印度的新航路。15世紀時科學技術的提高和地理知識的進步,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為開辟新航路創造了必托勒密

要的條件。

當時的歐洲人已能製造多桅快速、載重數百噸甚至千噸適宜遠航的大船。我國發明的指南針,經阿拉伯人之手於14世紀傳入歐洲,已被普遍應用於航海事業。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的地圓說,日益被人們接受。1477年,佛羅倫薩地理學家托斯堪內裏(1397—1482年)繪製世界地圖,把中國和日本畫在歐洲的西方,堅信從歐洲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

中國、印度和阿拉伯人的航海成就,有助於歐洲人開辟直達東方的新航路。1405—1433年間,中國明朝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先後訪問亞、非30餘國和地區,最遠抵達今東非肯尼亞的馬林迪,並有完整的航海圖,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印度和阿拉伯的航海家早就航行在印度洋上,他們還沿非洲東岸向南航行,最遠到達今莫桑比克。15世紀末,葡萄牙人達·伽馬就是利用上述航海成就,開辟了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達印度的新航路。

15世紀末,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完成領土統一和實現中央集權。兩國的專製君主以及貴族、商人,為掠奪黃金、白銀,擴張勢力,積極支持航海事業和開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的統一又是在“收複失地”、即反對伊斯蘭教徒的勝利鬥爭中實現的,於是15世紀末的伊比利亞半島出現一股空前的宗教狂熱,希望與信仰基督教的東方君主聯合起來,共同夾擊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上述各種因素起作用的結果,終於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探索新航路和進行殖民掠奪的總先鋒。

西歐直達印度新航路的開辟

葡萄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側,大部國土瀕臨大西洋。從15世紀初起,其統治者積極參加對非洲的航海探險和殖民活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開通繞道非洲南端直達印度的新航路恩裏克王子

。在裏斯本著名的帝國廣場上,一座高大挺拔的乳白色大理石紀念碑屹立在波濤洶湧的特茹河畔。在由一組群雕構成的基座上,高聳筆直的碑柱直插雲霄。從側麵看去,紀念碑猶如一艘在大海中劈波斬浪、昂首航行的大船。基座上雕刻的數十個人物都是葡萄牙航海家和航海事業的曆史功臣。

紀念碑正麵的碑文寫著:獻給恩裏克和發現海上之路的英雄。這個紀念碑於1960年葡萄牙航海大發現奠基人恩裏克王子逝世500周年時所建,因此又稱恩裏克王子紀念碑,也稱航海紀念碑。恩裏克是最為世人熟知的葡萄牙人之一,以航海王子聞名於世。恩裏克王子實際上並沒有出海遠航,隻是在1415年隨王國船隊出征過摩洛哥的休達。恩裏克全名為唐·阿豐索·恩裏克,1394

年出生在波爾圖,是若奧一世國王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母親是英國人。他自幼沉靜踏實,喜好鑽研,專心致誌於既定目標。他隨船隊到達休達後,刻苦研究了大量曆史文獻,積累了寶貴的航海資料。他確信,地球上尚有許多未知的大陸等待人們去發現。於是,一個宏大的設想在他的腦海裏初步形成。他認定,葡萄牙曆史上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始。

自休達返國後,恩裏克便一心一意地投身於航海事業。他遠離豪華舒適的宮廷,放棄了婚姻和家庭生活,選擇葡萄牙西南角荒涼的聖維森特角附近的薩格雷斯定居下來,在這裏創立了一所航海學校和一個天文台。他從國外招聘有名的宇宙學家和數學家,研究了搜集來的大量信息。之後,在薩格雷斯開設船塢建造船隻。經過多年的研究、訓練和準備後,恩裏克於1418年派出船隊首次出航,並在當年發現了馬德群島的桑托斯港島,繼而於次年發現了馬德拉島。其後,他派出的船隊又相繼發現了亞速爾群島各島嶼。從那個世紀30年代起,恩裏克向當時人類的航海極限發起挑戰。他精心挑選了葡萄牙第一流的探險家和英勇無畏的水手。這些忠心耿耿為他的航海事業效勞的船長和船員,遵照他周密的計劃和部署,先後發現了幾內亞、塞內加爾、佛得角和塞拉裏昂。據史書記載,恩裏克曾三令五申他的船長,要同被發現陸地上的土著人和睦相處,主張在那裏進行和平的殖民。這就是後人稱之為的地理大發現。後來,葡萄牙王室受到尋找黃金、販賣黑奴等物質利益的驅使,航海大發現變成了武力征服和掠奪,演變為殘酷的殖民主義統治和壓迫。

15世紀上半葉,葡萄牙航海發現取得的成就震驚歐洲,恩裏克不僅為葡萄牙人所景仰,而且受到歐洲人的尊敬。歐洲人尊稱他航海家,葡萄牙人則親昵地稱呼他恩裏克王子和航海王子。他對人類的貢獻遠遠超過一位航海家的豐功偉績。葡萄牙曆史學家雅依梅·科爾特桑說:“我們不能忘記這一事件的世界意義,因為它與過去有聯係。”也就是說,葡萄牙人從其他民族以往的經驗中得到了啟迪,它的後果是對新人類的誕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葡萄牙人對恩裏克的愛戴與崇拜達到極高的程度,以致把他的形象神聖化了。傳說,他是一個純粹而又嚴肅的修道式人物,把一切個人情感和欲望置之度外,從不為瑣碎之事占用寶貴時光,耽誤航海事業。恩裏克1460年因病在他的航海基地薩格雷斯謝世,終年66歲。曆史學家都評價說,無論對葡萄牙還是對整個歐洲,他的一生及其事業的重要性是無法估量的。從他的航海時代起,每一個從事地理大發現的人,都是沿著他的足跡前進的。

為了表示對他的永久敬慕,葡萄牙人民為他建立了紀念碑,設立了《唐·阿方索·恩裏克王子勳章》,表彰對葡萄牙做出貢獻的本國和外國文化人士。恩裏克王子的名字永遠同葡萄牙的航海事業和航海大發現聯係在一起.在15世紀70和80年代,葡萄牙人抵達剛果,安哥拉和納米比亞。1487年(或1486年),巴托洛繆·迪亞士(約1450—1500年)率3隻船沿非洲西海岸繼續南下,途中遇到風暴,經過十幾天的搏鬥,竟於1487年2月漂到非洲東海岸的阿爾戈阿灣附近(南緯33度,東經22度)。

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繞過非洲南端到達非洲東海岸。1488年,迪亞士返航時到達好望角,由於風浪極大難於航行,稱之為“暴風角。”葡萄牙王認為,到了此地前往印度大有希望,遂改名“好望角。”迪亞士的航海圖和資料,在達·伽馬後來遠航印度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貴族瓦斯科·達·伽馬(約1460—1524年),奉葡王曼努埃爾之率領約170名船員、分乘4艘船,從裏斯本出發,前往印度。11月22日繞過好望角。12月初到達迪亞士所到最遠處阿爾戈阿灣,繼續北上。經莫桑比克、蒙巴薩,於1498年4月到達肯尼亞的馬林迪。在這裏,遇到有經驗的阿拉伯水手阿哈默德·伊本·馬吉德。在他的領航下,沿著中國和阿拉伯海員早已熟悉的航線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即《瀛涯勝覽》裏的古裏)。

次年9月,達·伽馬率領滿載香料、寶石的船隊回到裏斯本,受到獎賞和隆重歡迎。這次航行所得純利為航行費用的60倍。1502年初,達·伽馬第二次率船隊遠航印度,沿途攔截商船,殺人滅口,炮轟卡利卡特,強占果阿和柯欽。次年9月回到裏斯本,被封為印度和海上事務顧問、維迪奎埃拉伯爵。

1524年9月,達·伽馬第三次去印度,並被葡王任命為印度總督。達·伽馬的航行使西歐直通印度的新航路終於開辟成功,促進歐、亞兩洲商業和航運業的發展,同時也開始了西方殖民者對東方的血腥殖民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