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瑄見何當歸吃得香甜,於是又剝出半碗晶瑩雪白的粳米來,勸她多吃一些,向她的好姐妹廖青兒看齊。
何當歸手裏一向不缺餘銀,衣食沒追求過奢華,可對自己也不小氣。不過,雖然她過慣了富貴日子,燕窩粥隻當做尋常湯水,卻從來都吃不慣精白米。從前蟬衣把關她的飲食的調度,一向都是粗細搭配,有時在市麵上買不著留著內殼的新稻米,索性就讓人驅車去兔兒鎮外的小荒村,蟬衣她自家的田上要去。
糙米與粳米混搭著吃,何當歸的胃口也被養刁了,這幾個月輾轉換了幾個地方住,於米飯上,她都吃的不大合意。現在又想起了失蹤的蟬衣,不禁擱下筷子,默默發起呆來。
孟瑄不清楚這裏麵的緣故,正在挑河鮮嫩肉的手停下來,笑問:“怎麽了,真隻這麽小的飯量?那往後咱們園子的下人可有福了,能跟主子吃同檔次的飯菜了。”言下之意,就是要把飯菜賞給下人去了。
這也是孟家的俗例,打老太太那兒起,都是慣常如此的。譬如午飯時間,老太太房裏一桌子飯菜足夠十個大肚婆婆開懷大吃,可開餐時,趕巧媳婦孫女都不能奉陪,她一位老人家根本吃不了多少。用上幾筷子,就撿其中最可口的幾樣菜,給她最惦記的幾名孫子孫女兒送去。
老太太捧在手心裏疼的,除了嫡長孫孟瑛,再有,就是二孫女孟婉與三孫女孟雪,都是老太太手把手親自帶大的。
孟瑄因為是不愛紅裝愛武裝,四五歲時就騎馬射箭去了,不像孟瑛那樣在內幃廝混。且孟瑛由於年齡關係,比長兄孟賢小十三歲,孩子一樣的秉性,故而連大嫂子商氏那些婦人都不避諱,一處起居玩笑都極自在。
有句話叫做,親生的不如親養的,是很有道理的,孟瑛這個小霸王,在老太太心裏的地位,比其他幾個弟兄加起來分量還重,連孟瑄這個最出色的孫兒,也沒孟瑛那麽寶貝疙瘩。
所以,這種被老太太“餐中賞菜”的待遇,男孩子中,得的最多的就是孟瑛,孟瑄可能也有一些被老太太想到的時候,隻是人不常住家裏所以錯過了恩典。
三位小姐裏麵,洪姨娘生的大女兒孟靜,出世之後,被相士批了個八字衝撞蘇夫人,說巧不巧,彼時還趕上蘇夫人纏綿病榻。於是,不等蘇夫人說什麽,一向敬重她的洪姨娘,二話沒有,直接就把自己剛滿月的親生女兒送去了家廟。後來,蘇夫人病好之後也挺過意不去的,為了她一人的病,生生就叫人家母女分離了。所以蘇夫人做主,把喪母的幼小四公子孟藻,做主過給洪姨娘,讓這二人,一個庶子一個姨娘,搭夥兒做了母子。
洪姨娘自從進孟家門之後,事事以蘇夫人馬首是瞻,跟其他幾名貴妾分庭抗禮,蘇夫人也支洪姨娘的情,待她多好是家裏有目共睹的。
於是乎,去了一個滿月的女兒,來了一個一歲大的兒子,洪姨娘還是賺到了。四公子孟藻雖然不是她親生,可一則孟藻的娘死法不好,在家裏連提起都是禁忌;二則一歲小兒狗屁不通,誰對他好,他就親近誰,人之天性使然也。洪姨娘生完一個女兒就再沒喜訊了,從孟藻一歲時就開始精心灌溉,一氣兒養到十七歲上,和親生也沒多大差別了。
八年過去後,又有相士批道,流年不利的那個時候過去了,大小姐孟靜的八字非但不克蘇夫人,還是一個旺夫命,將來說不準嫁的極好,於娘家也有助益,蘇夫人聽後歡喜。於是乎,在廟裏住到八歲的孟靜,被一頂青幔小轎從城西家廟,抬回城南孟府,重新做回大小姐。
這一段經曆,跟何當歸也有點同病相憐的意思,不同的是,何當歸被送去農莊,純屬野生放養、勞動改造,不光羅府不管不問,連親娘也怕受閑言閑語,沒有探望一回。而人家孟大小姐,父母都是齊全健在的,雖然是庶出,身份上並沒有一絲瑕疵;雖然送廟的真實原因,是八字衝撞了嫡母,往重了說就叫“不孝”,可蘇夫人不忍心她小小年紀背上這樣的包袱,故而對外宣稱,孟靜與佛有緣,在廟裏茹素念經是為長輩祈福,成全了她的孝名。
而且蘇夫人很會做人,也不吝惜銀子。家裏二小姐孟婉、三小姐孟雪的吃穿用度,廟裏的大小姐一分不差,賬房每月單做出一個本子給蘇夫人等過目,賬麵上三名小姐的對比一目了然,幹淨漂亮,說出去給外人聽,這事辦得也透著漂亮;家裏給小姐們請了什麽樣的師傅嬤嬤調教,廟裏照送不誤,有時是三人共用一師,有時就家裏麵用一批,廟裏另用一批,孟靜一對一教學,反而比家裏兩個妹妹更VIP了。
那些師傅中不乏束脩很高的,一年的圍棋學下來,價目貴得叫人咂舌,三百兩都是往少了說,而且讀書人的事兒,是錢能說清楚的嗎?你沒有關係門路打底子,五百兩七百兩還請不來呢。這些年,給孟靜單請師傅、教習嬤嬤的開銷,拿算盤一撥,都快上兩千兩銀子了。而一個公侯府第庶出女兒的嫁妝,大約也就是這個數。
所以洪姨娘雖然不能常常見到女兒,起因還是蘇夫人的病,但洪姨娘心裏又無法不感激蘇夫人處事叫人沒話說,兩個字,公道。
八歲的大小姐孟靜,在家廟裏一手學琴棋書畫、女紅烹飪,一手抄佛經、抓念珠,真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送其進廟宇庵觀。青幔小轎四平八穩地抬進孟府,入堂上拜見嫡母,蘇夫人執手一看,嗬!莫非是廟裏的水土養人不成?才一個八歲小人兒,瞧這眉眼,瞧這氣度,竟把兩個跟她年歲相差不多的妹妹比下去一大截!三個小姑娘站一起,就好似一個小姐配倆丫鬟!
不過,八年的佛經也開解不了孟靜的心結,她記恨生母洪姨娘打小兒就為前程拋棄了自己,奶水不奶親女兒一口,全奶了四哥孟藻。所以無論人前還是人後,孟靜都隻管洪姨娘叫“洪姨娘”,隻認蘇夫人為母,“娘、母親、娘”叫得極是順口,又是個極伶俐乖巧的甜嘴丫頭。蘇夫人自然歡喜,疼長女如同親生,而洪姨娘心裏是個什麽滋味兒,就隻有她自己暗地裏消化了。
另一方麵,老太太沒親手帶過這個大孫女孟靜,擱在心坎上疼的除了孟瑛,再就是孟婉、孟雪,能享受老太太“餐中賞菜”的高級待遇。
可莫小看了那一兩盤被老太太嚐過幾口的菜,這在孟家是最大的恩典。往大了說,就看昔日三國,曹操把降將關羽帶回許都,對關羽的忠義和武藝都非常心儀,所以曹操連吃個飯喝個酒,心裏都掂著關羽,菜饌酒肉隻要嚐過味道好的,立馬趁熱,讓人跑幾條街送到關羽府上去。惹得諸將羨慕嫉妒恨:丞相忒偏心了,俺們跟他拚死拚活十幾年,忠心勝過關羽百倍,可半回這樣的待遇都沒受過!
老太太桌上的菜饌,除了孟瑛、孟婉、孟雪,偶爾還有八公子孟揚、九公子孟琳,及往下的幾個年輕子弟,有榮耀得過兩三次,睜著水汪汪的大眼睛吃光光。老太太這邊,最好的菜被瓜分之後,下剩的十幾樣,老太太通常都賞給幾名近身丫頭吃,然後端去小廚房,再排三六九等,依然有得分。隻要能分上主子賞飯的,都算是得臉之人了。
老太太不去家廟住的時候,蘇夫人都得陪老太太吃,克盡媳婦本分。然而老太太前腳一去廟裏,後腳的工夫,蘇夫人在孟府就一枝獨秀了。老大老二老四的妻妾,都得過來陪她吃飯,而且角色一轉換,蘇夫人的“餐中賞菜”變成府中最大的恩典。
不在家住的孟瑄依然沒份兒,排名第一的是孟靜,其次是孟瑛、孟琳、孟瑜這幾名嫡子,不管他們生活多麽富貴,當親娘的總是生怕兒子吃不飽飯。
這就是孟府的賞飯俗例,跟正常的例飯不衝突,十一房子弟並三名小姐,各有定數上的例飯,根據嫡庶、排行等略有區別。各個院落也有各自的小廚房,定數裏不夠吃的,再自掏銀子采買了食材去做,孟府的三個側門都有小型的早市,生鮮魚肉菜蔬瓜果應有盡有,非常熱鬧,深受主子奴才的廣泛喜愛。
各院落的主子也就那麽一兩個,連帶姨娘、通房、得臉嬤嬤都算成半個主子的話,整個孟府上下的主子也不超過五十人,所以主桌上吃不完的菜賞給下人,是每個主子的都會做的事,也是下人們的一貫福利。
老太太、太太那兒的賞飯,可以將主子們的受寵程度排出一二三來,同樣的,各院兒主子的賞飯,也能把下人們的三六九等給明顯區分出來。跟主子最親近的奶娘、丫鬟,往往跟主子吃得差不多,而那些距離中心權力最遠的,可能連殘湯剩炙也分不到,隻好吃尋常的下人例飯。
這就是孟府例飯與賞飯不可不說之二三事。其實大戶人家這麽處理飯菜並不少見,屬於既節約不浪費,又讓上下都開心的“德政”,其實揚州羅府也有類似的作法,隻不像孟府這麽上綱上線,都讓人弄出一個“孟府受寵度之排名”了。
然而孟瑄簡單介紹了這個情況後,何當歸卻攔道:“七爺先別忙著賞人,妾身還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