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三國

第五十二回 劉表身死失荊州 曹劉孫南戰赤壁(20

南燁雖然有著一身奇特的技能和跨時代的見識,不過用計鬥智還真不是周瑜和諸葛亮的對手,這就是他將龐統帶在身邊的原因。雖說龐統不一定鬥得過諸葛亮和周瑜,但是防備二人下套不成問題。

這次周瑜來找南燁的根本目的就是想知道南燁可以在這場大戰中提供什麽好處,又想得到什麽好處。多虧了有龐統在,南燁才沒有付出太多,隻是承諾適當給予一些物資幫助,便將周瑜打發了。至於戰後利益分配更是隻字未提,一切等打贏了曹操再說。

次日清晨,孫權升堂。左邊是文官張昭、張紘等三十餘人;右邊是武將程普、黃蓋等三十餘人。眾人衣冠濟濟,劍佩鏘鏘,分班侍立。片刻之後周瑜入見。孫權問慰一番之後便開始議事。

周瑜道:“我聽聞曹操引兵而來連夜趕回,不知主公尊意如何?”

孫權聞言將曹操檄文取出令周瑜觀看,而後又對周瑜道:“眾文武連日商議此事,有勸我降者,有勸我戰者。我意未定,故請公瑾決斷。”

周瑜見檄文寫道:“本相近奉帝命,討伐劉備。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回音。”

周瑜看罷笑道:“老賊以為我江東無人,竟敢如此相欺!不知誰勸主公降曹?”

張昭聞言心中咯噔一下,果然孫權並未遮掩,直言道:“張子布等皆有此意。”

周瑜望向張昭問道:“願聞先生因何主降?”

張昭倒也不懼周瑜,坦言道:“曹操挾天子而征四方,動輒以朝廷為名,近又得荊州,威勢越大。我江東可以拒曹操者,長江天險而已。曹操既得荊州,艨艟戰艦,何止千百?水陸並進,何以當之?不如且降,以圖後計。”

周瑜聞言冷笑道:“此迂腐之論也!江東自開國以來,曆經三世,豈忍廢棄?今日一降,光華國師與劉玄德皆棄我等而去,江東還有何後計可圖?”

孫權問道:“不知公瑾之意如何?又有何定計?”

周瑜道:“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將軍以神武雄才,仗父兄基業據有江東,已然休養數載。如今兵精糧足,正當橫行天下,為國除殘去暴,豈可降賊?且曹操此來,多犯兵家大忌:北軍不熟水戰,曹操舍鞍馬,仗舟楫,與我等爭衡,一忌也。時值隆冬天氣,馬無槁草,二忌也。驅中原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三忌也。有國師、劉玄德相助,我等可知曹兵虛實,曹操不知我等兵馬,四忌也。曹軍犯此數忌,雖多必敗。將軍擒曹操正在今日。我請將軍賜精兵數萬人進屯夏口,願為將軍破曹!”

孫權聞言大喜,猛然起身道:“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所懼二袁、呂布、劉表、國師與我而已。如今數雄已滅,唯有我與國師尚存。我與老賊誓不兩立,公瑾所言甚合我意。此天令公瑾助我也!”

周瑜道:“臣願為將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隻恐將軍狐疑不定。”

孫權聞言拔出佩劍斬斷桌案一角道:“諸將官有再言降曹者,與此案同!”言罷便將佩劍賜與周瑜,封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如文武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可以此劍誅之。

周瑜得了令劍,對眾將言道:“我奉主公之命,率眾破曹。諸將官來日俱到江畔行營聽令。如遲誤者,依軍令斬首。”

眾將官聞言悚然,遵令而退。周瑜回府之後便請南燁、諸葛亮議事。周瑜將孫權決策告知二人之後便問道:“破曹之事已定,國師可有破曹良策?”

南燁本是為了打醬油來的,卻沒想到周瑜和諸葛亮雙雙想把自己拉下水,此時他已然有些後悔陪著諸葛亮走這一趟了。於是掐指道:“我雖暫無良策,卻知孔明先生早有良謀,公瑾可問孔明。”

周瑜聞言看向諸葛亮,諸葛亮則看了南燁一眼笑道:“國師說笑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今一仗未戰,不知曹軍虛實,豈有良謀應對?不過雖不知彼卻可知己,孫將軍心尚未穩,我等不可輕易決策。”

周瑜奇怪道:“我家將軍斬案為誓,心又如何不穩?”

龐統在側眼睛一亮道:“孫將軍心怯曹兵眾多,擔憂寡不敵眾。公瑾當先開解孫將軍,使其了然無疑,然後令行禁止大事可成。”

諸葛亮聞言笑道:“士元之言是也!”

周瑜聞言若有所悟道:“二位所言極是!我當複見主公。”言罷去見孫權。

孫權見周瑜深夜來訪便問道:“公瑾夜至,有何要事?”

周瑜反問道:“來日我等便要調撥軍馬出征,不知主公心有疑慮否?”

孫權皺眉道:“我雖下定決心與曹操一戰,卻憂曹操兵多寡不敵眾。”

周瑜一聽果然如此,便笑著勸道:“我特為此事來開解主公。主公見曹操檄文中言水陸大軍百萬,其實乃是詐言。主公有徐、揚之地,勵精圖治已有三世,兵馬不過數萬。曹操縱然有八州之地,不過八倍於我,豈能有百萬之兵?依我看來,曹操麾下兵馬不過十五六萬,所得袁紹、劉表、馬騰之眾,亦不過十萬之眾,且多未馴服。曹操四處興兵征戰士卒疲憊,軍中多是老弱殘兵,其數雖多,不足畏也。我有五萬精兵,足可破之。請主公勿以為慮。”

孫權聞言眉頭舒展道:“有公瑾此言,我再無疑慮。子布無謀令我大失所望,公瑾、子敬與我同心。公瑾放心選軍前進,我當再集人馬,多載糧草,為公瑾後應。前軍若不如意,便速回還,我當親與曹賊決戰。”

周瑜見孫權再無疑慮,便告辭而出。心中暗想:“臥龍、鳳雛料定主公之心,謀劃高我一籌。南燁令我向孔明問計,恐怕早知孔明心中所想,更加深不可測。這三人日後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如此一來荊州、交州盡歸我主。”

雖說周瑜並非心狹量窄之人,但所謂各為其主,指的便是站在不同的立場,便會有不同的考量。站在南燁的立場當然是希望借孫權、劉備之手抗曹,劉備則是希望借南燁、孫權之手抗曹,孫權無疑希望借南燁、劉備之手抗曹。三方借來借去,孫權成了抗曹主力,南燁、劉備卻已經得了荊州之地,這讓周瑜十分不爽,自然想要得到更大利益。對於周瑜來講,假如能一舉消滅曹操、劉備、南燁讓孫權一家獨大,那才是最大的勝利。

心中殺心一起,周瑜便再也按捺不住,可是仔細思量,此事也有不少後患。於是便請魯肅來商議。

魯肅聞聽周瑜要殺南燁和諸葛亮,急忙搖頭道:“都督不可!曹賊未破先殺賢士,是自斷臂膀。”

周瑜道:“便是無此二人相助,我也可勝曹操。何況南燁、劉備日後必為江東之患。”

魯肅歎息道:“都督無國師、孔明相助或可勝得了曹操,但此二人一死,交州、江夏必然起兵複仇,那時江東四麵受敵,我等危矣。何況國師名揚四海,都督無端殺之,恐失天下民望。”

周瑜為了除去曹操、劉備、南燁三個大敵倒是不在乎是否有失民心,可是他卻不得不考慮來自交州的報複。若是曹操與交州南北合擊,江東確實無力應付。不過周瑜也不願輕易放棄,他雖害怕來自交州的報複,卻不怕劉備報複,誰讓劉備的實力太弱了呢。於是便對魯肅道:“既然國師不可輕殺,那便先除諸葛亮如何?”

魯肅雖不讚同周瑜,可是周瑜鐵了心要殺人,而且已經退了一步,魯肅便不好再勸,隻能說道:“都督若行此事還是智取為上,強行殺之終歸不義。”

周瑜聞言點頭道:“此事我自有定計。”

次日天明周瑜趕赴行營升帳高坐,左右立刀斧手,文官武將皆來聽其號令。周瑜見眾將齊聚便道:“方今曹操弄權甚於董卓,囚天子於許昌,屯暴兵於境上。我今奉命討之,諸君皆應努力向前。大軍到處,不得擾民。賞勞罰罪,皆按規章。軍法無情,諸君各守其職。”

周瑜鼓舞士氣重申軍法之後便開始點將。命韓當、黃蓋為前部先鋒,領本部戰船即日起行,至三江口下寨。程普、祖茂為第二隊。蔣欽、周泰為第三隊。淩操、淩統為第四隊。呂蒙、潘璋為第五隊。呂範、朱治為四方巡警使。周瑜領其餘眾將催督各路人馬水陸並進。

調撥已畢,諸將各自收拾船隻、軍器起行。周瑜先去辭了孫權,而後便來邀南燁、諸葛亮同往。眾人一同登舟,楊帆啟程往夏口而行。距離三江口五六十裏,船隻依次停靠岸邊。周瑜在中央下寨,岸上依西山結營,南燁、諸葛亮則被安排在一隻樓船上以免泄露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