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北地梟雄

漢軍與羅馬

羅馬與漢是公元前後的幾個世紀裏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這裏從傳統戰爭的戰鬥力要素即打擊力、防護力、機動力三個方麵,在戰術角度對漢軍和羅馬軍做一個比較並分析野戰對決的可能情況。時代上限為馬略軍事改革,下限到漢末,約為公元前100到公元200年這一時期。

戰鬥力的比較

打擊力

短劍和重標槍是羅馬軍團的標準裝備,短劍長約60公分,寬5公分,鐵製。主要用於刺殺,也可進行劈砍。漢軍主要的長兵器是戈矛一體、可刺可鉤的戟,矛也是重要的裝備,並且地位有上升之勢。西漢中期環首刀開始取代劍成為主要的短兵器。鐵兵器也逐漸徹底淘汰銅兵器,武器性能有很大提高。

漢軍戟的鉤殺啄殺對於鎧甲精良的敵人傷害不大,刺殺的威力又不及矛,殺傷力顯得不足,使用也不及刀劍靈活。步兵白刃戰中漢軍的矛戟當不及羅馬的劍盾,刀盾應當可以和羅馬的劍盾抗衡。分析冷兵器時代的戰鬥力要素隻比較武器是不夠的,士兵的作用同樣重要,這方麵取決於組織、紀律、士氣和個人技能經驗等。組織紀律等方麵兩國軍隊相差不多,但羅馬士兵的個人素質比漢軍優秀。西漢采用的主要是征兵製,適齡男子服兵役兩年,期間接受軍事訓練,每年秋季舉行都試進行考核檢閱,另外也招募勇猛之士組成精銳部隊。東漢光武帝罷郡國兵,實行募兵製,但所募之兵常選拔不嚴、訓練不足,導致士兵素質下降。馬略改革後,羅馬募兵製取代公民兵製,士兵逐漸成為職業軍人,軍團士兵服役16年,後延長到20年,長期進行全麵嚴格的軍事訓練,包括劍術、操盾術、投擲、隊列、行軍和體能等等,並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武器和人員結合起來考慮,羅馬步兵近戰的打擊力超過漢軍。

漢軍重視遠戰能力,大量裝備弓弩。日常訓練中弓弩的重要性超過刀矛,考核軍士也以發矢張弩為主。居延漢簡記載秋季都試時每人射十二箭,中靶六支為合格,超過者受獎勵。騎兵也非常重視騎射訓練。居延漢簡載三到六石的弩射程為120步到200步(1步合1.39米)。五石以上的弩單靠臂力無法張開,需蹶張或腰引,還裝備了十石以上的強弩。發明了銅郭和帶刻度的望山,進一步提高了弩的侵徹力和準確性。羅馬軍團使用的重標槍約重四五公斤,長2米左右,擊中目標後會彎曲或折斷防止敵人回擲。輔助部隊中還有弓箭手、標槍手、投石手等輕步兵。皮魯姆威力強大,但投程隻有一二十米,單兵攜帶量隻有兩三支,隻能在較近距離發揮作用。各種輕步兵是主要的遠程打擊力量,但是質量和數量都不及漢軍的弓弩手,漢軍的“火力”會更強一些。

羅馬騎兵使用長矛、投槍和長劍等武器。每個軍團有120名騎兵,隻能用於通信和偵察;輔助部隊中有大隊建製的騎兵,數量也不多,沒有經過嚴格的突擊行動訓練,不能成為一支有力的突擊部隊。漢軍騎兵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輕騎兵不披甲,主要使用弓或臂張弩,重騎兵騎手披甲,使用長戟或長矛。適合馬上斬劈的環首刀也逐漸普及,西漢後期又發明了高橋鞍。漢軍騎兵是有嚴整戰鬥隊形的正規騎兵,訓練有素,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列隊列陣作戰,形成整體的戰鬥力,極大地提高了作戰效能,這是漢軍能戰勝馬種質量和個人技術都有優勢的匈奴非正規騎兵的重要原因。重騎兵猛烈的衝擊力與高度的機動性結合,也大大增強了軍隊的突擊力量。

打擊力方麵,羅馬軍有更強的格鬥能力,漢軍有更強的衝擊力和“火力”。

防護力

漢軍鎧甲以劄甲為主,由鐵製甲片編綴而成,防護性能比前代的皮甲有提高。還有更為精良的鱗甲,但裝備數量非常有限。步兵甲主要由身甲和披膊組成,騎兵甲為了便於活動則多數沒有披膊。盾牌也是大量使用的防具,但金屬頭盔仍屬於高檔裝備。

羅馬重步兵裝備頭盔、胸甲、大盾等全套防護裝具。共和時期主要使用鎖子甲,銅製和鐵製頭盔同時存在。帝國時代已經完全采用鐵製頭盔,軍團又裝備了新型的片甲,由若幹根橫向金屬條連綴而成,不僅防護更好,而且便於活動。輔助部隊仍使用鎖子甲,一些輕步兵為了保持機動性則較少使用鎧甲,防具主要是盾。

西方有重視防護的傳統,羅馬重步兵的裝甲防護比漢軍步兵完善的多,鎧甲的普及程度也更高。戟這種武器的大量使用,證明漢軍的防護還不夠完善。羅馬軍的防護力優於漢軍。

機動力

馬略改革後羅馬軍團的基本戰術單位是大隊,大隊能夠獨立作戰,1個軍團由10個大隊組成。作戰時將各大隊布成幾線,可以進行支援和替換。與傳統的密集方陣相比,羅馬軍團高度機動,運轉靈活,能夠在各種地形作戰;可以靈活地使用兵力,能夠集中兵力或簡選精銳形成攻擊重點,增強突擊力量,可以在決定性的時間投入新的兵力。除基本隊形方陣外,還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采用不同的陣型,如適合突破的楔形陣,適合包圍的剪形陣,以及圓陣、斜陣等.。羅馬軍團的機動靈活性曆來備受讚譽。

漢軍方陣同樣有小型的基本戰術單位,有縱深梯隊和預備隊,能夠靈活地使用兵力。《孫臏兵法》說“用八陣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皆待令而動。鬥一,守二。以一侵敵,以二收。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之。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之。”可以布成多種陣型,如基本隊形方陣,用於防禦的圓陣,“衝堅毀銳”的錐形陣,“觸側”和“接射”的雁形陣,此外還有疏陣、數陣、鉤行之陣、玄襄之陣等,漢軍戰陣同樣機動靈活。考慮到職業士兵訓練有素,實戰中也可能羅馬軍團的表現更好一點。

羅馬重步兵負擔沉重,行動速度緩慢。羅馬的騎兵處於附屬地位,比例也較小,戰術使用主要是協助步兵作戰,擔任掩護、騷擾和追擊等任務,無法實施決定性的突擊行動和獨立執行戰役任務。總的來看羅馬軍缺乏強有力的高機動兵種。有時還步騎混編,《兵法簡述》(一譯《羅馬兵製》)說,“如果你的騎兵數量上不及對方,照古人的慣例,就用經過專門訓練的持輕盾的快速步兵去加強騎兵”“也就是訓練出一批善於快跑的青年人去實施這種戰鬥,在每兩名騎兵之間配上一名這樣的步兵,手持輕盾、劍和標槍”,步騎混編更加製約了軍隊的機動力。

漢軍自武帝時代起騎兵迅速發展,組建了幾萬甚至十幾萬騎的大騎兵集團,具有了高度的快速機動能力。騎兵的機動性與衝擊力或“火力”相結合,產生了巨大的威力。漢軍能夠進行大範圍的機動戰和殲滅戰,能夠以大縱深迂回、遠程奔襲等戰法出其不意地打擊殲滅敵軍;可以步騎協同,以騎兵擔任包圍、突破等決定性的任務,追擊時迅猛異常,不給敵人逃跑的機會,撤退時擔任後衛,掩護大部隊安全轉移;奇襲、伏擊、誘擊等也是經常使用的戰術,靈活多變,迅猛突然。漢軍高度的快速機動能力是羅馬軍隊不具備的。

羅馬軍以重步兵軍團為中堅,並有輔助部隊作為輔助和支援力量;漢軍由具備較強遠戰能力的步兵和快速機動的騎兵組成。兩種戰術體係都是針對各自的戰爭需要設計的,因此有不同的側重點,羅馬軍有更強的防護力,漢軍有更強的機動力,打擊力各有所長,羅馬軍有更強的白刃格鬥能力,漢軍有更強的衝擊力和“火力”。我個人認為羅馬軍戰術體係的效用不及漢軍體係,後世的東羅馬以至拜占庭軍隊也是高度重視弓箭和騎兵的。

會戰的定性分析

軍隊的戰鬥力取決於打擊力、防護力和機動力,各要素則不僅取決於武器和人員的質量,還取決於戰術體係。從戰術的層次上看,兩軍交戰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戰場的地形條件。如果在林地作戰,羅馬軍明顯強,漢軍不是對手;如果在草原地區作戰,漢軍則有明顯優勢。山地戰就比較複雜了。現在分析的是最一般的情況在較平坦的地形列陣會戰,對自己軍隊有信心的指揮官通常會選擇這種作戰方式,弗龍蒂努斯在《謀略》中說“馬其頓王亞曆山大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他總是喜歡擺開陣勢交戰的作戰方式。蓋猶斯·凱撒在內戰時掌握著一支由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組成的軍隊,他知道敵軍都是未經訓練的新兵,因而他總是力求擺開陣勢交戰。”定量分析很難進行,現在隻做定性的分析。兵力方麵,羅馬步兵的費用遠高於漢軍步兵,但漢軍騎兵比例高,這部分開支大,以相等的軍費考慮,雙方數量可能相差不很大。

冷兵器時代的會戰,首先是雙方遠距離上用投射武器互相攻擊,然後主力兵團在中央和兩翼短兵相接決定勝負,其中關鍵一步是“陷行亂陣”,打破敵軍戰鬥隊形,之後“覆軍殺將”,擊潰或殲滅敵人。漢軍的“火力”強於羅馬軍,遠戰中會有優勢。但無論如何不應對弩的殺傷力做過高估計。火力越強大,兵力越疏開是基本規律,而漢軍使用人員和武器密集的方陣性質的戰鬥隊形;戰爭以近身搏鬥為主,沒有進入火力戰時代。漢弩絕對不具有臨陣射垮步兵方陣的威力。冷兵器時代的射擊隻起到火力準備的作用,勝負必須由白刃戰決定。

羅馬重步兵有強大的防護和白刃格鬥能力,短兵相接時會有優勢。羅馬軍團強大的戰鬥力和投擲標槍等戰法還會造成漢軍心理上的震懾,進一步擴大了這種優勢。羅馬步兵必定能夠擊敗漢軍步兵,最關鍵的因素是時間,如果能在漢軍騎兵突擊成功前獲勝,就會贏得整個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