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行

第六章(05)艱難的籌劃(中)

有人輕輕地在敞開的門扉上叩了兩下。

他把思路收回來,轉過頭看了一眼。

是蔣摶。

他瞥了老部下一眼,問道:“有什麽事?”

蔣摶在門口拱了下手,進屋說道:“一來就看見您這門開著,知道是您回來了。”他在燕州半年多,在提督府也做了幾個月的事,這個西馬直軍寨的文書倒是一點沒變,還是老模樣,黑不溜秋一張臉,綢衫的下擺掖在腰帶裏,袖子挽得老高,露出幹筋巴骨的兩條細胳膊,耳朵上還夾著個毛筆,看起來就象個鄉下財主家的帳房。自從霍士其借調到衛牧府出任葛平大庫轉運使之後,他實際上就是頂了霍士其留下來的差使,成了商成的“機要秘書”,所以雖然勞累,不過精神頭倒是挺好,黑臉膛上總是紅光熠熠。因問道:“您是幾時回來的?”

商成說:“昨天傍晚。”

“怎不在家裏多休息一下?”蔣摶略帶點責怪的意味說道。看商成含笑不語,就把幾份文書放桌上,說,“正好您上衙門了一一葛平新庫倉房擴建,還要修路,要追加幾筆款子。這一回錢糧要得多,衛牧府不敢馬上批,就把公文轉過來了。”他知道商成的秉性,因此也不說什麽問候話,直接談公事。“霍公的呈文上說,新修道路耗時久糜費多,不如借助燕水,把糧食軍資從燕州直接沿河運上去……”

商成有點驚訝。設立葛平大倉是他一手做的規劃布置,還親自帶著人去查勘過地形地理,當時就注意到燕水河有好幾處淺灘不能行船,還為此惋惜了很長時間一一假如能過船,以後運送物資就方便了,水運怎麽說都比陸路運輸快捷,而且省時省力一一怎麽霍士其現在又說要修船塢了?

蔣摶沒注意到商成的臉色,繼續說:“……還是霍公有見地!要不是他提出來用船運東西,誰能想到如此的便利事情?以前十數人工三四十馱馬要幹三五天的事情,如今一天就能做到,節省了多少路途虛耗?大約也不是沒人能想到這一條,隻是燕水上那幾道灘阻了船路。也是霍公有辦法,葛平大營出錢糧,沿途各縣出人工,雇人淘灘圍堰提高水位,正好水利河工一舉兩得。”說著敬佩地望了商成一眼。燕水上行船也是商成的功績。要不是他下令大興河工水利,霍士其再有想法,燕水還是不能走不了船。知道商成不喜歡聽這些奉承話,就又笑道,“就一條不好一一霍公給錢給得太大氣……”

商成看他似有深意地凝視自己一眼,馬上又目光閃爍地低下頭去,心頭已經明白這是蔣摶在給自己做暗示和提醒。他沒有去細看那公文,提筆在扉頁上簽下“同意。商。請牧府即刻劃撥錢糧。”端端正正的楷書字,一筆一畫一絲不苟。他把公文交給蔣摶,含笑說道:“老蔣有心了。葛平大庫事關重大,是我特意交代霍公要建得快還要修得好,霍公在錢糧上從寬裏打算也是題中應有。”

蔣摶不好意思地說:“我就知道我是枉做小人了……”

商成搖頭說:“話不是這樣說。你和霍公的私交不錯,還能對我說這樣的話,可見你的公心。霍公這個人我還是比較了解的。他在錢糧的事情上折過大跟頭,所以這方麵絕對不會出差錯。”但霍士其背著他替人關說人情幫忙遮掩的事他也是知道的。但這些芝麻綠豆的事情,他也不想去追究。

蔣摶幹笑了一下,說:“我倒不是怕霍公做出什麽事來。而是……”他繃緊了嘴唇,似乎甚至思索,停了片刻才聲音深沉地說道,“我來提督府是四月裏的事情,好多事情都不知道,隻是聽人說起。督帥辛苦煎熬了半年,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局麵。要是被有心人抓著霍公的不是來針對督帥,就怕……”他有點說不下去了。

他說得語無倫次,商成卻聽得清清楚楚。鬧半天蔣摶是擔心這個事啊!他既感激又好笑地搖了搖頭……

蔣摶帶著他簽字的文書走了。他走到一角的幾案上給自己倒了杯涼茶水,端著杯子站到輿圖前,重新回到被打斷的思路上。

事實上,在他和張紹的前後幾次談話裏,針對北征失利他還有兩個個很重要的觀點沒提出來。一個是在軍事上。對突竭茨長期采取的主動防禦戰略一一這一點從大趙在燕北地區的幾條通道上設立的一係列軍寨關隘並在緊要處囤駐重兵就能看出來一一造成了一係列後果之一。他以為,就是長期的防禦態勢,讓人們的思想固定和拘泥,在需要主動和冒險精神的時候,總是顯得遲疑、猶豫和瞻前顧後,結果錯失良機。在防禦中,保守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做法,但是在進攻中,缺少冒險精神就成為把均衡轉變為優勢、把優勢轉化為勝利的製約。另外一方麵,就這個時代而言,大趙又是富裕的一一這從中原源源不斷送來的各種物資就能看出來,糧食、布匹、軍資、錢物……他有時候都不敢想象,這到底是個什麽樣的時代,又是如何一個國家一一她怎麽會那麽富有?富裕的國家,羸弱的國勢,在富裕帶來的自豪和被北方草原民族不間斷欺淩所造成的屈辱中,催生出了浮躁的複仇情緒。這一點在陸寄和狄栩他們這樣的知識分子中尤其明顯,區別隻在激進或者緩和;而且就算是主張“徐徐圖之”的狄栩,還是恨不得“晝啖其肉夜寢其皮”。

他能理解這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他也恨不得馬上就“渴飲匈奴血”。但是他不能這樣做。去年失利的陰影還懸在人們的頭上,即便他通過打擊土匪根治匪患這種用牛刀殺雞的辦法來鼓舞起一些士氣,但是衛軍裏依然有悲觀厭戰情緒。在朝廷裏,緩進派已經占了上風,幾次嚴令諸衛“滋養黎民操訓將士小心守土勿輕啟邊釁”。

然而,就算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一麵要求邊衛駐軍加強防禦,一麵又不斷地把物資送來燕山。

這顯然有點矛盾了。

他認為,這既說明緩進派並沒有完全把握朝廷裏的局勢,又說明“打”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壓製的呼聲。看來,和突竭茨人打一仗,打一場大仗,是從燕山到上京、從普通百姓到知識分子的共識。

這實際上也就是為戰爭作了輿論上的準備。

有道義的製高點,有輿論的支持,有物資上的準備,現在就差一件事一一怎麽打?

他低著頭,在屋子裏繞著圈子,仔細地思考著軍事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