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1275

第二百二十五章 亂起(四)

這些天,劉禹依然在幹著他的搬運工,中間還進一步完善了異時空的瓊州地形圖,力求精確到最大,為了做到這一點,陳允平發動了上千百姓,用的是那種裁布的皮卷尺,效率可想而知。

這個問題其實由來已久了,兩個時空之間的度量衡完全不一樣,為了提高速度,他不得不遷就這個時空,畢竟後世的辦法更多一些,換算起來也就是電腦裏頭編個把程序的事。

在瓊山縣城那棟沒有拆除的屋子,也就是招撫使司衙的大堂上,劉禹看著被鋪在桌子上的一張高比例地形圖,同他在一起的還有幾個軍士,負責將百姓們量回來的數據填上去,上千處需要確認的數據,每一處都要經過多次測量,最後得出一個平均數,這個工程量非常大,但又必須要做,因為這將影響到最後的規劃設計圖。

“長流鎮到石山的距離出來了,四千又八十三步三。”

“那阪村到安久村是七千五百四十一步二。”

“龍泉鎮到龍塘少了六百五十七步,加上。”

......

數據一個個地傳了回來,一步五尺,大約相當於後世的一米五左右,為了便於計算,他直接將其確定為一比一點五,這麽算的話,一丈等於兩步也就是三米,一裏等於一百五十丈也就是四百五十米。

再沒有施行現代教育的情況下,貿然普及後世的千米、米、厘等單位是不明智的,他也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反而將原本就使用的那些單位進一步細化,才能讓那些大字都不識幾個的老工匠和百姓們更加容易使用,在這個基礎上,製造一批可用的量具,總要比他們這麽一尺一尺地拉要強。

好在現在的人手還是很足夠的,隨著過海前來的人口逐漸增多,那些還沒有開始建房的百姓都需要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無論是挖地基、鋪管道、還是打漁、伐木、縫製帳篷等等,隻要有糧米,沒有人會挑揀。

而同時,一大批的基礎建材作坊也在同時運作著,同以前的磚窯、石灰窯、沙石作坊相比,官府新近又開設了一個名為煤場的作坊,需要大批的普通勞力,沒什麽技術含量,隻要有一把子力氣就行。

挖煤其實是個很古老的行當,優質的石炭可以直接當作燃料,在許多古籍當中都有記載,而這個煤場又有所不同,並不是要他們將那種黑黑的石炭挖得很深,而是將那些像小山包一樣的黑山取下來的煤塊,同地裏頭那種隨處可見的黃土和一定比例的水相混和,再用一個簡單的機械製出一個個蜂窩一樣的圓球。

至於這種圓球有什麽用?別說那些百姓了,就是陳允平本人都不清楚,於是,當劉禹看著他用一塊白布,包了一大堆撂東西進來時,還以為是帶了什麽吃食給他們,就這麽在他的邊上給打開,劉禹被他的動作驚動了,低頭這麽一看,才明白這裏頭是什麽。

“照你說的,在日頭底下曬幹了,看看是不是這麽個事物?”陳允平像獻寶一樣,用手托了一個圓球出來,弄得手上、身上、臉上都是黑一塊白一塊的。

這是燒火用的,不是吃食,放下放下。”劉禹轉身從屋子的一角提來一個鐵皮筒子,扭出最下頭的一個鐵蓋子,拿起一把鐵夾子伸進圓球中的兩個孔裏,一下子把那個球夾起來,在鐵皮筒子上比了比,大小還算合適。

陳允平有些好奇地看他行事,並沒有將那個圓球放進去,而是叫一個軍士從外頭搬了些枯枝來,在鐵皮筒子裏點著了。

“這是個爐子?"直到了這一步,他才算看出了點名堂。

陳允平沒有猜錯,這種產自後世的節煤爐,一直到二十一世紀都在城鎮鄉村中使用著,一個三口之家,連燒水帶做飯,一天也就用上三四個圓球,那些控製得好的家庭主婦,能將火一直保持小而不熄。

劉禹點點頭沒有答他的話,手裏卻在忙個不停,等到爐子裏的火燒得旺了,就用那種鐵鉗子將一個圓球放了進去,因為有枯枝的撐著,那個圓球並沒有落下去,就在陳允平和這些軍士們的眼皮底下,架在火上熊熊地燃燒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枯枝都燒盡了,從最下頭的鐵柵欄中掉了下去,那個圓球此時已經燒得發了紅,火焰直接衝出筒子口,這時候他們才能看得清楚,裏頭並不是鐵做的,而是一個土黃色的爐芯。

“去拿個鍋子,弄點吃的來。”劉禹依然沒有和他們解釋,這麽簡單的用法,一看就能看懂,反正也是閑著,正好可以燒個火鍋來吃。

等到軍士們將鍋子和一些魚、肉、菜蔬等食材弄來,那個鐵皮筒子裏已經燒上了三個圓球,由於下麵的通風口是打開的,火焰很高,火苗直接在筒子上打著轉,將屋子裏的溫度都升高了不少。

“君衡,你們有口福了。”

劉禹讓那些軍士把食材一一處理幹淨,直接在爐子上擱了一個湯鍋子,等到水燒開了,把帶來的調料一一放下去,一個鍋底就做好了。

一屋子人就著鍋子圍著,就這麽開始燙火鍋吃,陳允平對於吃食上倒是平常,而對於這個能一直燒火的爐子,和那些個黑黑的圓球才是真感興趣,上上下下地看了又看,一臉地不可思議。

那些圓球是他看著做出來的,一大塊的石炭,搗碎了變成粉末就是一大堆,而根據比例和成黑泥,就變成了一座小山,而這種圓球的用料才多少?如此易得又好用的燃料,可不光光隻是燒火這麽簡單。

“這種鐵皮爐子,百姓能買得起嗎?”既然燃料不值錢,就要考慮別的成本了,再好的東西買不起也是白搭。

“這裏頭也就是個爐芯,外頭的鐵皮可有可無,用的也不過是尋常的耐火土,這種土廣西路遍地都是,完全可以找些工匠來做,不要把什麽都捏在官府的手裏,教給百姓他們會進一步改進,改進出來的技術要加以保護,他們就會更有積極性,這樣才能推動技術的進步。”

劉禹現在隻能點到為止,慢慢地將一些專利保護方麵的概念灌輸下去,至於他們聽不聽得懂,現在還無法顧及得到,這麽簡單的東西,他也不會想著拿來賺什麽錢,那樣還不得累死。

而陳

允平現在也已經習慣了他的說法,有些詞可能不太能理會,但是結合上下文,還能猜出大致用意的,對於他的話,從來就不敢輕忽,這並不僅僅因為他是一路長官,而是這個長官所做的事情,從來就沒有人會這麽去做。

等到東西吃完,一車的貨也差不多卸完了,劉禹囑咐了幾句,將那些已經確認好的數據整理了一遍帶在身上,就同他們告辭了。

走出司衙,外頭喧囂地如同一個巨大的集市,在這些百姓的身上,他看到了一種生機勃勃的氣象,無論來自哪裏,都懷著一份希望,那是對於美好未來的渴望,這種渴望曾經在八十年代華夏人的身上出現過,也正是這種渴望,讓一個封鎖了數十年的國家開始了發展和改革的步伐,從一個落後的人口大國,逐漸成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沒有之一。

劉禹很喜歡這種氣象,不再是父母嘴裏的回憶,而是活生生地展現在了麵前,為此他無論有多累,都會甘之如飴,帶著這份期望,他一邊接受百姓們的敬意,一邊步履輕快地走向倉庫的方向。

不過這份好心情,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從碼頭方向匆匆趕來的楊行潛給打破了,後者的臉色陰沉如水,就連語話也顯得十分焦急。

“靜江府那邊出事了,今日午時,大批不明身份的人進入了城中,接管了城門及各處要地,他們關閉了城門,截斷了交通,看情形是內外勾結,並沒有發生什麽戰事。”

“李十一呢?”紙上的消息寫得很簡略,並沒有太多信息可供參考。

“據城裏留下的人說,他讓其他的人先走,自己一直沒有出來。”楊行潛搖搖頭,這一點卻是劉禹沒有想到的。

事情在之前就有了端倪,他還特意讓前者轉告那邊,意思就是讓他們尋機撤出來,可沒想到,那個家夥是一根筋,根本就沒朝這方麵去想,一心隻考慮怎麽才能挽回局麵。

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幫人的行動力居然會如此之快,要將上萬人隱藏在城池的周邊,絕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他們一定一早就有了預謀,而且行動果斷,之前的那些動作全都是為了轉移旁人的視線。

現在給他的感覺就是,本想釣點魚蝦,結果來了一隻王八,不但把餌給咬了,還讓人無從下嘴。

“你覺得是怎麽回事?”事已至此,也沒什麽可說的了,如今要考慮的是如何處置,但首先要搞清楚的則是,他們為什麽要這麽做?

對於這個問題,楊行潛顯然也感覺有些不可思議,無論劉禹幹得有多麽離經叛道,至少他還在自己的職責範圍之內,並沒有扯旗造反,更沒有想要投敵,反而是這些人,可以說已經將雙方逼到了一條路上。

“說不好,背後有哪些人參與,都要去一趟才能弄清楚,屬下這就走,要不了幾天就會到,等到了靜江府,再看看是個什麽章程吧。”

“你去了也好,讓薑才他們不要貿然行事,隻要擺出一個不惜一戰的架子就行了,逼一逼也許會搞明白,他們倒底要做什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