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璟娘抵達瓊州的前後不久,朝廷正式任命其為太仆寺卿、知瓊州的製書和告身也送到了,做為一個外來者,陳允平一躍成為這個時空人口最多的州級地區主事者,頓時忙得不可開交。
好在隨同前來的還有靜江府的一幹屬吏,特別是胡幼黃,仍以通判之職成為他的幫手,一下子分去了許多擔子,再加上那些屬吏,總算是搭起了一個比較正式的班子,不再是為人手的事而搞得焦頭爛額。
說來也有好些天沒有見著對方了,劉禹站在那裏看著他的表情,倒不像是出了大事的那種張惶,心裏多少才安穩一些,說實話,突然湧進三百萬人,又是草創階段,幾乎每天都會鬧出不大不小的事情來,如果不是金明帶著一支經製之軍在鎮著,光是那種混亂,就能讓某人分身不暇,哪裏還有一點到處走走看看的閑情逸誌。
“君衡,何來急也。”
“聽人說你跑到這裏來了,讓某好找。”陳允平歇了口氣,朝他一拱手:“入籍百姓超過三百萬,近百萬戶,你這個主官倒有閑,不見我等已經忙得腳朝天了麽。”
“正是有君助我,才能偷得浮生半日閑,眼下百事初創,自然要忙些,等到百姓們安寧下來,社會秩序穩定成形,就會輕省許多。”
“某哪有那本事。”對於他的性子,陳允平也略知一二,心知勉強不得,不過話還是要說的:“就是草創,那也得創才成,你一下子扔出那麽多條例,倒底是個什麽章程,總得與我透個底吧。”
所謂的條例,是劉禹根據後世的經驗,製訂的一部治安法例,原本的大宋刑統太過複雜,而且包容一切,許多地方已經不適用於新的社會,於是他才動了這個腦筋,法律本就是統治階級意誌的體現,修法也好、變法也罷,之所以會引起動蕩,就是因為它動的是這個階層的利益,一個處理不好,就是身死族滅的下場,陳允平的擔憂就在於此。
上一回的交待,隻是一個遠景,他雖然心生震憾,還不至於無措,這一回就不同了,眼看著數百萬生靈湧進來,舊有的製度被打破,新的秩序又沒有形成,心下的忐忑可想而知,這麽問,其實劉禹也知道,是想弄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決心。
對於劉禹而言,扔出一部形同法令的條文,多多少少有些試探之意,這不是幾個人,拿把槍一逼,人家就從了,三百萬人,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概念,那是一個站在一塊兒,需要多大的一個空間。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思想,思想從來都比肉體更難對付,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它下一刻會變成什麽樣子,如果真的到了需要動用軍隊去推行的一刻,那就說明劉禹的這個計劃,徹底失敗了,陳允平的擔憂就在於此。
“君衡,你這麽緊張做什麽,不過是一個試行的條例,多尋些人,向百姓們宣講,這是對他們有利的事物,
本官相信,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不會視而不見,唯一要密切關注的,就是有人從中作梗,挑起事端,對於這樣的人,要毫不留情的予以打擊,讓他們認識到與法律相對抗,隻有死路一條。”
果然如此,陳允平被他那番話驚到了,這明明就是‘順者昌、逆者亡’的節奏啊,更可怕的是,對方始終回避了一個問題,誰才是可能的破壞者,這是陳允平前來的目地,卻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劉禹同樣不想說得太過直白,由於情形不同,他在瓊州所推行的,是一種較為溫和的改製方案,以元人入侵為契機、以經濟利益為手段、以數萬大軍為後盾,慢慢改變著這一切,而不是京東路那種激烈和毫不妥協的鬥爭,因為兩者的情況完全不一樣,這裏的全都是宋人,不是侵略者,他做事隻能在法製的框架內,所以才會有靜江府的引蛇出洞。
一個精心設計的計劃,幾近完美地達到了他的預期,一個叛亂和通敵的罪名,將府內幾乎所有的鄉紳大戶一掃而空,連帶著各州主官和監司。可是廣西路又不是隻有一個靜江府,渡海而來的百姓,本就因為強製分戶這個政策而有所不安,突然又被告知要不分男女送孩子入學,眼下又來這麽一出,將百姓們的生活作息處處做了規定,誰知道他們會怎麽想?
“這麽快,是不是太急切了些?”陳允平的憂慮並非沒有道理,然而劉禹卻有自己的打算。
“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與其等到亂起再來補救,不如做在前麵,本官不欲做那不教而誅之事。”頓了一下,他接著說道:“既是試行,便有修改的餘地,好與不好,讓百姓們來評判,各樓層的安全員是關鍵,你這麽做,首先召集他們,將條例一條一條與他們分說清楚,他們理解了,再去各自負責的樓內百姓們宣講,到時候,你帶人去搜集反饋意見,要充份聽取他們的訴求,這樣遇到的阻力就會小得多,明白麽?”
不知不覺,劉禹又用上了教訓的口吻,而陳允平已經絲毫覺察不到他的口氣變化了,心裏的驚駭,有如浪花撲岸,一波接著一波。
自古隻有禦民,哪有讓百姓參與立法的道理,他們大字不識一個,哪來的什麽見識?可這話,明顯在這位年青撫帥的身上說不通,群眾的眼光當真會是雪亮的麽?陳允平不知道,但是他很清楚,這件事已經是勢在必行的了,人家連具體的實施過程都透露給了自己,還有什麽商量的餘地嗎?
到了今天,他才明白,對於那些傷殘老兵的安排,並不是拍腦袋拍來的,而是一種有計劃、有預謀的行為,路內誰不知道,對於這位撫帥而言,那些大頭兵才是死心塌地擁護者,無論他提出什麽樣的條款,都會不折不扣地實行,理不理解的打什麽緊,照章執行就是了,一念及此,陳允平沒來由地打了個冷顫,竟然有些不寒而栗。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殘民以逞
故不可為,然愚民又該如何?”劉禹一下子就說中了他的心事,陳允平的感受已經無法用驚駭來形容了,那種震撼不亞於晴天霹靂,劉禹的話,等於剝開了光鮮社會下麵的那層皮,露出的全都是些腐朽的東西。
對於後者的反應,劉禹並不感到吃驚,這種道理,就是後世一樣盛行,沒有哪個政府希望治下是一群刁民,整天盯著官員的那點破事,還讓不讓人愉快地幹活了?
然而知道又怎麽樣,事情到了這個地步,該怎麽辦,沒有了妥協的餘地,他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急迫,有一種咄咄逼人的味道,甚至是在挑戰這個時空的某種底線。
比如說學堂,不祭孔不教聖賢書,這會讓讀書人怎麽看?廣西雖然不是什麽科舉大路,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也是非常可觀的一個數字,眼下有無數新鮮事物在吸引著他們,一時半會兒的還翻不起什麽風浪,不過有些事情遲早會發生的,後者給他的感覺,卻是毫不擔心,甚至隱隱有種期盼的意思,讓陳允平殊為不解。
目前的民政,大致上由他總掌,輔以胡幼黃等人,而建設則轉到了從對岸回來的張青雲手中,他接管了之前楊行潛的事務,讓後者得以專注於中南半島的那攤事,現在整個高層當中,唯一流落在對麵大陸上的,就是名義上的本地最高主官......瓊州招撫使薑才。
將陳允平打發回去,劉禹帶著吳老四他們走向瓊山縣城的方向,這條水泥馬路是沿著海岸線修的,在他的計劃中,將會成為未來環島高速的一部分,眼下從瓊山縣到市舶司所在地臨高縣的這一段,已經修成了雙向八車道的寬敞路麵,而單向四車道的那一截,則分別向兩邊延伸到了文昌縣和宜倫縣境內,這一片正是移民安置的主力地區,等到未來科技進一步普及,再考慮這個大島的另一半,那時候就算安置上千萬人,也不在話下。
然而人越多,要處理的事情就越是複雜,按後世的經驗,化繁為簡,用細致的規則去約束他們,就是劉禹所想出來的法子,實際上,那些條例,不過是從後世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借鑒而來的,涉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麵麵,從交通規則到日常行為,從衛生習慣到秩序遵守,無所不包。
“老四,若是不做軍人,你想做什麽?”
被他問到的吳老四神色一緊,荒忙答道:“小的做錯了,郎君隻管處罰便是,莫要趕小的走。”
本是無心的一句,沒想到被誤解了,劉禹也是哭笑不得,這個曾經的叛賊,將自己擺在了家將的位置上,哪裏舍得離開,不過他的反應,倒是讓劉禹明白了一個道理,實際上對於普通的老百姓而言,他們並不期望生活有太突然的改變,而是習慣了被人領著向前走。、
現在自己就是那個領路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