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千嬌
字體:16+-

第五百九十四章 宣仁功德閣

左攸從金祥殿的台基上走向台階,不禁微微駐足望向西邊。天上有烏雲,不過西垂的那一片雲裏光線最亮,太陽就藏在裏麵。此時除了聽城樓上的鍾鼓,最直觀判斷時辰的法子就是看太陽的高度。

他徒步從宣德門的旁門甬道走出了皇城,正要上自家等候在禦街上的馬車,卻看到了王樸的儀仗,便駐足在路邊站著。果然王樸也從馬車上走了下來。官員們都有自己的排場,所以在街麵上很容易看到。

左攸隔著禦街,搖搖地向對麵作揖。王樸也在馬車旁回禮。

禮節之後,左攸才與仆從一起穿過禦街,與王樸見麵寒暄。

這時左攸看向皇城南麵東側的一處建築工地,指著說道:“那是內庫出錢修建的廟?”

王樸不動聲色道:“叫宣仁功德閣。凡是在本朝為國為民有功的文武,死後都有牌位立在裏麵,還有畫像和平生建樹記載刻碑,供後人每年祭祀和感懷。”

左攸道:“之前下官看了奏章,好像修建之初是為了給陣亡將士燒紙祭祀的。”

“正是。”王樸道。

倆人談論了一番,忽然不約而同地陷入了沉默。左攸尋思的是自己的畫像會不會掛在裏麵,在後世會不會成為受人敬重的名臣……估摸著王樸也正那麽想。

片刻後,二人麵麵相覷,王樸道:“時辰不早了,老夫先行一步。”

左攸脫口道:“王使君家也在東麵,何不一同乘車走一段?”

王樸聽罷笑道:“既然相邀,老夫恭敬不如從命。”

此時大周朝廷的重點沒有防備朝臣結黨,更嚴重的武將稱兄道弟都沒怎麽管製,文官更不在乎和誰私交。所以他們毫無計較地同乘一車。

左攸上車便低聲問:“王使君也主張先對遼國用兵?”

王樸沉吟許久,說道:“漢朝立國初,經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漢武帝削藩後才與匈奴開戰……”

左攸聽罷心裏琢磨,要是大周經過兩代休養,還有咱們什麽事?

王樸繼續道:“但此時與漢朝又有不同。漢初經戰國、秦朝暴|政、秦末混戰後,天下蕭條,人口銳減,據說漢高祖想找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都找不到;那時不可能有力氣與匈奴大戰。

大周的局麵比漢初好得多,蜀地、長江以南更是數十年修生養息,幾無破壞;中原則尚武兵員充足,此時糧秣滿倉,禁軍兵強馬壯,咱們有實力繼續征戰。

另外,遼國現在內亂,內部比較鬆散,此時時機極佳;但他們的實力未損,隻要出現強主就能迅速恢複進攻力。所以老夫幾年前就主張,與遼國開戰至少不能太遲。”

“著實不能太遲。”左攸完全讚成。

王樸道:“從先帝到今上,大周內部出現了一陣動搖(說得比較委婉),老夫原本的主張是仍需穩固國家,準備充分後做好與遼國長期作戰的打算。

不過晉陽之役讓王樸驚訝之餘,對此看法又有改變。若能速戰速決攻占幽州,先收複河北,形勢會大好。”

左攸對兵事不太精通;而王樸雖是文官,卻長期在樞密院任職,對兵事方略十分熟悉。左攸便問道:“假使能攻占幽州,便能收複河北?”

王樸道:“當然可以,至少勝算極大。幽州城是重鎮大城,雄踞河北,燕山以南再無這樣厚實的大城。占據此城,就有了依仗。”

左攸對這種籠統的說法想不太通透。

王樸似乎也看出左攸在兵事上不是一點就通的人,當下緩下一口氣,沉聲道:“境況是這樣的。從這些年來多次與遼軍交鋒來估計……(大周軍如今比以前更強),周軍在野外對陣也不懼遼軍,否則進攻就沒有什麽好打的了;呆在城裏與人作戰,還談何進攻?

不過遼軍主力南下後,馬兵較多,機動更強;他們不可能與咱們擺開後一戰出個勝負。隻要遼軍主將知兵,肯定會不斷嚐試尋找機會,就算敗十次,隻要戰勝一次就能擊退周軍進攻,甚至聚而擊潰周軍步兵主力;而周軍就算贏十次,不能徹底消滅遼軍援軍,也不敢在遼軍大軍威脅下圍城……除非軍力遠超遼軍,才敢一麵圍城,一麵與遼軍援軍決戰;否則被內外夾擊敗得更快。

但大周一旦據有幽州城就不同了。

步兵守城,騎兵在城池內外活動。遼軍若先強攻城外騎兵,馬兵則向城池靠攏,步騎協同與之大戰;遼軍若敢攻城,步兵背城結陣,騎兵隨時威脅遼軍側後。

時機不利,周軍則退守城池坐等戰機。遼軍沒有機會拔除幽州城,大量馬兵出征,隨著時間延長,虛耗比我朝更大。”

左攸沉思良久,又問:“幽州糧草夠嗎?”

王樸道:“遼國一直經營幽州,內外有大量屯糧,且不說就食於戰場,以及前期大軍攻城後聚集的糧草;便是臨時再送糧,也來得及。遼軍實力不足以圍城,如何阻止大周從國內運糧?”

左攸道:“馬兵襲擾糧道。”

王樸一皺眉頭,看了左攸一眼:“若幽州在我朝之手,且有強大的進攻實力,遼軍主力必駐北麵,不然他們的糧道和後路如何辦?

河北原野千裏,除非遼軍可以完全截斷幽州南麵交通,從外圍合圍幽州,不然阻止不了我朝補給;襲擾在所難免,戰場送糧都會有大量損失,大周軍也有騎兵尋機反擊,遼軍襲擾也同樣要冒險。”

左攸聽罷長籲一口氣,拜道:“下官非有意與王使君爭執,不過臣等為君謀劃,不敢一知半解。”

王樸淡然道:“老夫了然。”

左攸又故意鬆了一口氣道:“今上善戰,或許戰陣上的形勢比咱們謀劃得更好。”

王樸道:“正是,咱們論戰,並未權衡兩國之主,大周天子比遼國主英明……戰場之上瞬息萬變,終究還得看上下之心。”

他沉吟片刻又道:“老夫改變主張,也有過諸多權衡。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算萬一北伐失利,以陛下之明,情況也不會太糟;遼國此時的光景照樣不能把咱們怎樣。”

王樸聽罷愈發豁然,此時朝廷上下都很信任皇帝,因為按照經驗準備皇帝征戰就不會敗,上下一心豈有不勝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