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少年行
字體:16+-

關於“施裏芬計劃”

第七十一章中,提到了德國總參謀部製定的施裏芬計劃。其實在拙作在設定被主角改變的“怛羅斯之戰”時,為了戰役的精彩和激烈,就是從第一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所麵臨的戰略困境吸取了靈感,構思出了“新怛羅斯之戰”的主要框架。因此,有必要在此詳細介紹一下施裏芬計劃。

下麵資料轉載自網絡,沒有興趣看的朋友可以直接看最後一部分:

計劃的製定和背.景:

德國的參謀本部在普法戰爭不久,當時的總參謀長老毛奇就已經預見到了將來德國有可能會處於兩線作戰之苦。他的計劃是在未來的兩線作戰時,對法國先取守勢,快速擊敗遲緩的俄國後,再反攻法國。瓦爾德澤接任參謀總長後仍遵循老毛奇觀點。可是形式到了史裏芬伯爵接任總參謀長時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890年3月18日俾斯麥提出辭呈,德皇在兩日後批準,俾斯麥正式下野。德國的政權牢牢的掌握在了野心遠大於能力的威廉二世手裏,他一手把俾斯麥精心構製的外交政策全部拆毀,與俾斯麥相比,威廉二世的政策與俾斯麥相比可謂是大相徑庭。1890年德國同俄國的條約即將到期,威廉二世沒有成功地繼續與俄國結盟。沙皇尼古拉二世曾說過:“威廉是一個沒有教養的惡少”。可以看出沙俄對德國新主人的反感和敵意,此後逐漸對法國靠攏,終於在1893年俄國和法國正式了締結軍事同盟。對外政策也由俾斯麥時期的大陸政策轉為了威廉二世對外擴張的世界政策,之後德國便加入了歐洲國家的造艦比賽的行列,俾斯麥曾告誡德國要以陸上力量為滿足,威廉二世則曾對意大利國王說過:“我在位多少年來,我的幕僚們、歐洲的那些君主們總是把我的話當作耳邊風。”、“要不了多久,有我偉大的海軍做後盾,我的話就會有人洗耳恭聽了。”。1898年國會通過了擴充海軍的政策,其中明確的指出:“這種強大海軍的目的,是要使最偉大的海權國家都不敢向它挑戰,否則就必須使其自己的優勢有受到破壞的危險。”這無疑強烈地刺激了英國的感情,雖然德國並無意對英國發動戰爭,但是英國人卻是這麽想的了,此後英德關係漸為緊張。1903年,才即位3年的英王愛德華七世在訪問巴黎離開時受到了法國人的歡呼。在1904年4月間,英國同法國建立了一個協定,而這個個友好協定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秘密的軍事同盟,至此,就象老毛奇當年所預見的腹背受敵的態勢終於形成。而此時的參謀長史裏芬對戰略的看法也和前任大相徑庭。

1891年史裏芬一上任就提出了第一號《對法戰爭備忘錄》。施裏芬認為德國要掌握戰爭主動權就必須先迅速打敗法國,因為戰爭一旦爆發法國會立刻侵入德國,而對付俄國可以利用其的動員速度慢的缺點與之周旋,等到打敗法國之後再全力和俄國交戰。並且由於考慮到德法邊界法國陣地的堅固提出了繞道比利時迂回法德邊界的設想。到1897年時史裏芬計劃核心部分終於成型,他徹底屏棄了老毛奇的思想,而轉為打算以從比利時大迂回的方式打敗法國。此後1897年到1905年的八年多時間裏,施裏芬不斷的進行軍事演習和戰術推想,不斷地在修改其計劃的細節。史裏芬計劃規定:其要點是德軍集中主力進攻法國,並以少量部隊阻滯俄國,兵力分配比例為8:1,在對法戰爭勝利後揮師東進全力進攻俄國。西線德軍以迪登霍夫—梅斯為軸心分左右兩翼,右翼與左翼的兵力比大約保持在7:1。右翼計劃以大約53個師通過比利時攻入法國北部,然後象一扇巨大的轉門一樣橫掃法國包圍巴黎,然後折象東南打在沿海地區把法軍主力的背後並壓向法軍在東部邊境上的要塞地區,又以10個師作為旋轉的樞軸布置在麵對凡爾登的中央地段,僅以9個師部署在240公裏長的法德邊境上,構成德軍左翼。並且為確保右翼兵力的絕對優勢,預定日後從左翼再抽出兩個軍來增強右翼,以保持右翼強有力的攻勢。並規定自開戰後第十二天前通過列日,第十九日攻下布魯塞爾,第二十二日進入法國,第三十一日達到提翁維爾——聖康坦一線,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這個計劃就象是一部戲劇的劇本那樣精確死板,施裏芬計劃整個西線戰事在6~8個星期內結束,而這正好是預計中的俄國動員所需時間。施裏芬一生對砍尼之戰和漢尼拔的將道非常崇拜並著有《砍尼研究》一書沉浸在一個側翼包圍的夢想中,但實際上他的計劃比起砍尼更象是菲特烈大帝的“魯騰”型。(1757年菲特烈大帝魯騰會戰采用斜行單翼包圍的戰術戰勝奧地利)史裏芬采用了克勞塞維斯的部分思想。即全線的勝利雖然重要但是決定點上的勝利更為重要。他認為隻要能以自己大部兵力迂回到敵人側翼和後方即便到時德國的總體實力弱於對方仍然可以取得勝利。正是處於對這種思想觀念的崇拜而使他自己和一向穩重的德國總參謀部挺而走險甚至無視比利時的中立。

這個計劃單從軍事角度考慮的確有諸多優勢:1、假道比利時繞開了法國東南部邊境上的要塞;2、避開了與法國主力的正麵衝突,可由其薄弱的側翼回旋包圍對方主力;3、取道比利時可順道殲滅英國可能派出的遠征軍;4、利用了沙俄動員令運做緩慢和交通落後的特點。可是在政治上卻又有極不利的負麵影響:他會立刻讓英國和法國走到一起。

[轉自鐵血軍事http://mil.tiexue.net/]

雖然史裏芬和他的總參謀部對戰爭的準備煞費苦心,但是當時卻沒有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來為其計劃進行建議和修正。正像克勞塞維斯所說的那樣“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應該是由政治所領導的,而此時的德國政客們的無能和對總參謀部能力的盲目崇拜,使得政治外交等問題要由總參謀長自行做出決定。其結果也就必然會在政治上出現片麵性,而這就為計劃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形式究竟能否象史裏芬自己所說的那樣大戰略的不利會由軍事上的重大勝利所彌補呢?上帝並沒有讓史裏芬活到他偉大計劃實施的那一天,他在1913年去世也就是戰爭爆發的前一年。他臨終前最後仍對他的計劃念念不忘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加強我的右翼。”。

被修改的計劃

1906年1月1日小毛奇顧慮重重的接替了史裏芬的總參謀長一職,並負責繼續完善和演練史裏芬計劃。

小毛奇是當年揚名天下的老毛奇的侄子,盡管他並非一個懦夫和無能者但是卻過於謹慎讓他來接手膽大包天的史裏芬計劃真可謂一個天大的錯誤。上任後他對其原計劃的一些內容提出了質疑並做了修改。其中原計劃中計劃以左翼配屬的少量兵力防守洛林地區對預計法國對此地區的總攻進行足夠時間的阻滯。薄弱左翼能抵擋的住法軍嗎?這的確是一個賭博,史裏芬自己也很清楚,但他的理論是隻有敢於冒險才能扭轉在戰略上的不利。而毛奇卻認為此舉過於危險,萬一左翼被攻破那麽將使法軍直接侵入德國本土並切斷右翼主力和後方的一切聯係,到時候別說是在西線取得決定性勝利甚至連防守本土都將十分困難。於是小毛奇違背了前任的意願加強了左翼的防守力量。小毛奇這樣做有兩個打算:一個是可以使左翼變的更為安全,另一個是可以根據情況考慮從兩翼將敵人合圍。這時的計劃可以說是既非“坎尼”型也非“魯騰”型了。於是一九一〇年,他取消了從左翼抽調兩個軍增援右翼的計劃,並將六個補充師集中在梅斯的附近。最後當新編成了九個師之後,他又把其中的一個師和從東線上抽回來的一個師增加在右翼上。毛奇最終放棄了通過荷蘭南部林堡省的想法,而把更多的兵力集中在比利時並準備在第一時間奇襲著名的比利時現代化要塞“列日”。當時德方七個集團軍的最初兵力部署遂有如下述:

(一)第一集團軍,司令為克盧克將軍,司令部設在格裏芬波希,一共為七個軍,三個騎兵師,和三個國民兵旅,總計32萬人。為部隊的右翼的末端,開戰後應進到艾克斯-拉-卡培裏,然後攻下布魯塞爾,從西南方向迂回包圍巴黎。

[轉自鐵血軍事http://mil.tiexue.net/]

(二)第二集團軍,司令為比洛將軍,司令部設在蒙特喬依,一共為六個軍,兩個騎兵師,和兩個國民兵旅,總計26萬人。應攻占列日,然後進到華費裏—那穆爾之線協同右邊的第1集團完成對法軍的包圍。

(三)第三集團軍,司令為豪森將軍,司令部設在普流姆,一共有四個軍,和一個國民兵旅,總18萬人。到達那穆爾和吉弗特一線,和第二集團軍其頭並進,壓迫法軍。

(四)第四集團軍,司令為符騰堡公爵,司令部設在提裏費斯。一共為五個軍,和一個國民兵旅,總計18萬人。應向西前進到弗拉梅—艾提爾特之線。

(五)第五集團軍,司令為德國皇太子普林斯,司令部設在薩爾布流肯。一共為五個軍,一個師,兩個騎兵師和五個國民兵旅,總計20萬人。其左翼留在提翁維爾,其右翼右翼通過阿登南部山區。

(六)第六集團軍,司令為巴伐裏亞王子的魯普雷希特,司令部設在聖艾弗爾德;一共為五個軍,三個騎兵師和四個補充師,總計22萬人。應進到莫斯河上,攻擊法軍並將他們釘住。

(七)第七集團軍,司令為希林根將軍,司令部設在斯塔斯堡。一共為三個軍,一個師,兩個補充師和四個國民兵旅,總計12萬5千人。應進到莫斯河上,或向洛林實行反攻。

[轉自鐵血軍事http://mil.tiexue.net/]

在東線方麵,大致還是依照施利芬的老計劃,一共保留著四個(現役的和預備的)軍,一個預備師,一個騎兵師,和一些國民兵單位,共計大約是二十萬人。毛奇主要同總參謀部第一軍需長施泰因將軍(因做事拖遝遲鈍於1911年被解職)和進軍處處長魯登道夫少校探討了他對原計劃的修改。協助製定新計劃的魯登道夫對毛奇的新計劃作出了極好的評價。

毛奇為了能使新的計劃能夠順利的實施在戰爭到來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與奧匈帝國總參謀部及其總參謀長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元帥建立聯係,使維.也納在戰前了解到德國將在兩線戰爭中首先在西線取得勝利,而後再全力對付東線;努力與海軍司令部協調陸海作戰計劃,使戰爭開始後海軍能立即配合陸軍動作;與魯登道夫共同要求組建新軍並加強野戰炮兵以及航空部隊,1912年國會批準組建兩個軍(他們的要求為3個);要求國會增加“國防費”等。但是取得的實際效果卻很有限,奧地利雖然已經知道戰初德國會西攻東守但是仍然製定了南攻北守的計劃,打算先以速戰速決的方式解決塞爾維亞。與本國海軍的合作也同樣是欠佳海軍甚至拒絕與陸軍進行經驗交流。這種對內和對外的不協調,在開戰後不久便產生了嚴重的問題。相比較法國的行動就要有成效的多了,一方麵加強了與英國的軍事合作,另一方麵也開始與俄國合作,並投資協助俄國發展鐵路建設。

夢想的破滅:

自從進入20世紀以後,戰爭征兆越來越明顯了。1905年的摩洛哥危機,1908年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危機,1911年在摩洛哥又發生了阿加迪爾事件……這所有的一切使各國都拉滿了各自的弓,大戰一觸即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同行的夫人遇刺,巴爾幹的火藥桶終於要引發世界大戰了。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次日俄國發布了總動員令時一切“局部化”的希望都破滅了。兩天後,柏林向聖彼得堡和巴黎發出最後通牒。俄國被命令要“在十二小時內停止對奧地利和我們的每項戰爭措施”,並“明確地通知我們”。對此沙皇尼古拉打電報給威廉:“了解到你是被迫動員的,但願從你那裏得到象我給你的同樣保證,即這些措施並不意味著戰爭,我們將繼續談判……”柏林的答複是在8月1日的宣戰。在給法國的最後通牒中,德國要求法國通報他對即將爆發的德俄戰爭的態度並限法國18小時之內給予答複。英國方麵格雷大臣建議,隻要俄、奧、德之間還存在和平解決的希望,法國應當在軍事上保持中立。8月2日法國為了表示和平意願下令邊防部隊後撤,但是德國的巡邏隊卻開始進入盧森堡境內。於是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接著便是一連串的宣戰……奧、俄、德、法、英、日、意等強國均先後被卷入其中。戰爭形式正如史裏芬計劃預料的一般帝國被迫同時對法俄開戰。

實施史裏芬計劃時候到來了。西線,在巴塞爾和克雷菲爾德之間一共集結了7個集團軍,加上上萊因實施掩護任務的部隊總共160萬人。第1到第5集團軍和2個騎兵軍準備通過比利時和盧森堡,第6和第7集團軍防守阿爾薩斯和洛林。另在石勒蘇易格—荷爾斯泰因部署了一個預備軍準備應付英軍的登陸。而與之對應的是法國在勃第運河—阿登之間部署了6個集團軍隨時準備進軍德國。東線,第8集團軍負責牽製俄國的進攻,同時奧地利軍也在加利西亞展開準備同俄國的作戰。俄國則在此時準備了兩個集團軍群西南集團軍群和西北集團軍群,準備好對德奧的進攻。英國也隨時準備將遠征軍派向歐洲大陸同德國作戰。

[轉自鐵血軍事http://mil.tiexue.net/]

8月3日17時左右,在德比邊境格梅尼希附近,德軍在未經宣戰的條件下越過了比利時的邊境線,開始入侵比利時。8月16日攻陷了比利時現代化要塞—列日,德軍強大的右翼開始全麵啟動。這時霞飛似乎仍然沒有意識到德軍的戰略對法國的威脅性,更不曾企圖阻止強大的德軍右翼。他正努力去切斷德軍主力與其後方之間的聯係。法軍實施17號計劃。從8月14日至8月25日,洛林會戰在德法邊境展開。在法軍進攻德軍堅固的陣地的時候損失慘重,但正是法軍的的失敗戲劇化的從戰略上挽救了法國的命運。正是因為進攻受挫法軍主力才沒有進入德國史裏芬計劃為之設下的陷阱,也正是因如此法軍才可以及時回頭防禦住德軍強大右翼的衝擊。長遠來看洛林會戰法軍的失敗無意中成為了將來馬恩河會戰的鋪墊。開戰之後似乎德軍是無往不勝的,8月20日—8月23日的同法國阿登會戰;之後同法國的桑布爾河會戰;同英國的蒙斯會戰,幾乎所有重要會戰都是以英法的敗退為結局。整個8月德軍的右翼都不斷收到捷報,此時德軍大本營和皇帝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毛奇對此恨之入骨。國務秘書黑爾佛裏希曾聽他說過:“我們不想自欺欺人,我們是取得了戰果,但是還沒有取得勝利。所謂勝利是說消滅了敵人的反抗力量。如果敵人有百萬大軍那麽勝利者就會有戰俘。我們的戰俘現在哪裏?”

情形正如毛奇所擔憂的那樣並不樂觀。8月25日東線由於俄國提前到來的攻勢而告急,小毛奇從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分別抽調1個軍去支援,這樣進攻過程中的右翼非但沒有得到原計劃增援6個軍的加強反而削弱了兩個軍。8月31日,德國第一集團軍向內的旋轉運動為一架英國飛機所發現了,而其位置也為一份俘獲的命令所證實。這個重要的消息立即報告給霞飛知道。此時霞飛已經逐漸意識到左翼有被攻破的危險,匆忙組建了新的第六集團軍,由莫努裏將軍任職司令,並且要求軍政部長把首都置於自己的直接指揮之下。

9月5日正午,當第一集團軍到達巴黎東麵,可以望見艾弗爾鐵塔時爆發了馬恩河會戰。此時德國人再也無法前進了,在9月9日總參謀部接到了第二集團軍已經開始後退。被毛奇參謀總部的全權代表的參謀總部情報處長亨奇上校下令第一集團軍撤退。雖然部隊撤的井井有序,部隊仍然保持教好良好的士氣,但是最高統帥部卻彌漫著絕望絕望。德國參謀軍官鮑爾上校,記下了一場難忘的情景:“絕望的驚慌嚴重地支配著全軍,或者更正確地說,支配著較大部分領導人。看來……最高統帥部驚慌得最厲害。毛奇完全垮了。他坐在那裏,蒼白的麵孔凝視著地圖,對一切感覺都無反應,成了一個絕望的人。”這一場敗仗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也粉碎了史裏芬計劃。

雖然這時東線方麵“帝國雙塔”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為德國贏得了坦能堡之戰,但是他和馬恩河一戰相比較前者為戰術性的,而後者則為戰略性的。前者除了提高興登堡的地位,使德國參謀本部認為迅速擊敗俄國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以外,就再無其他的戰略性結果。對比的說來,馬恩河會戰在戰術上卻隻能算是一個局部性的成功,但其戰略性的結果卻是十分的巨大。他宣告著德國速勝思想的破產,由此歐洲便被拖入了戰壕戰的深淵,無數的人力物力被丟進了戰壕的無底洞中。

誠如我們所看到的由於小毛奇的自作主張削弱了原計劃在右翼的力量,並且在戰爭中指揮上也出現了一些失誤,使計劃受到了損失。但是史裏芬計劃本身的劣勢是顯而易見的,假使按照原計劃真的在六個星期之內把法國擊敗,然後再設法與俄國之間尋求一個妥協的和平。但是這時還有一個英國他仍然會繼續打下去,就象在拿破倫時那樣。速勝的理念仍然不能得以實現。所以說無論毛奇計劃還是史裏芬計劃都缺乏大戰略的構想。他眼中的戰爭是純粹“意念”化的戰爭。他的計劃雖然是軍事計劃,但卻頗象一個把歐洲當作大舞台的劇本。他不僅要求己方的部隊按照自己的“劇本”行動,還事先假定對方的行動也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行動。殊不知戰爭中有太多的因素是他所預料不了的,而敵人也不可能按照他的劇本一直演下去。所以他的計劃的最終流產也就是無可避免的了。但是無可否認的就軍事思想上來說他卻是有著極大的創造性的。事先策劃一個如此龐大的“砍尼”,其規模和創新思想可以稱的上前無古人,而後來者。二戰時期的曼施坦因計劃也是大受其影響。軍事理論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

小說和施裏芬計劃的關係:

在小說中,由於主角的出現,原本安西軍單獨麵對黑衣大食的怛羅斯之戰,被提前到大食內戰尚未決出勝負的天寶八載,唐軍的力量也有所增加,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的力量都出動了。但由於高仙芝和王正見從屬不同的派別,兩軍並未合兵,而是分攻石國南北,擺出了首尾照顧、互相呼應、南北夾擊的陣勢,迎接黑衣大食的進攻。

如此,黑衣大食陷入和德國一樣的戰略困境。如果按部就班攻打拓枝城,必然會遭受安西、北庭內外夾擊。

為了突破困局,黑衣大食得到葛邏祿提供的情報後,繞道北上,避開實力雄厚的安西軍,集中重兵包圍怛羅斯城,欲圖閃擊北庭軍。如此打算,和施裏芬計劃中快速擊敗法國是一致的。

與德國的遭遇一樣,黑衣大食本以為勝券在握,但北庭軍在主角的幫助下,擁有配重拋石機和希臘火等利器。黑衣大食久攻不下。

安西軍得知北庭軍被圍後,高仙芝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並未借刀殺人,而是快速北上救援。如此,黑衣大食將再次陷入夾擊之中。正如德國在馬恩河戰役遇到阻礙,無法實現快速擊敗法國的戰略安排一樣。

察覺到危險後,黑衣大食開出足夠的誘惑,拉攏了葛邏祿部,讓其徹底倒戈,伏擊了安西軍。這如同德國嚐試集中兵力,轉而向東,試圖逼迫俄國投降退戰一樣。

當安西軍被伏擊、北庭軍為敵所迷惑,不掌握戰局的變化之時,正是主角發揮作用的關鍵時刻。

主角正是明白了黑衣大食的戰略後,及時抓住關鍵,扭轉了戰局。

至於主角是如何幫助北庭和安西擊敗黑衣大食的,敬請繼續關注。第二卷很快就要結束了!

---------------------------------------------------------------------------

另:關於拙作,最近不少讀者反饋了許多積極的意見和建議,在此一並表示感謝!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改進和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