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少年行
字體:16+-

第二十八章:鉤沉往事探禍因(上)

北庭都護府前衙,都護王正見的官署之內,杜環用雙手反複摩挲著自己清瘦的臉頰,試圖趕走渾身的疲憊。

上元佳節,本當是舉家夜遊賞燈的輕鬆時刻,不料橫禍突起,一場大火將“月下多遊騎,燈前饒看人。歡樂無窮已,歌舞達明晨”的盛世佳節變成了人間慘劇。

據方才北庭都護府負責治安的兵曹參軍來報,火災造成的死傷雖然尚未完全統計出來,但被大火燒傷及踩踏致死的民眾應不少於40人,受傷者數以百計、不可勝數。

更為誇張的是,由於聞喜堂和如意居爭奇鬥豔,導致無數北庭高官的家眷都去觀賞燈輪和燈樓,不少人也在火災中受了傷,其中更是包括都護王正見家的一子一女和副都護阿史那暘家的三個子女。

這場火災震動了整個庭州城,本處於休假狀態的北庭都護府一眾官員都緊急運轉起來,著手應對這突發的災情。

武侯鋪兵繼續撲滅殘火、歸置人群;瀚海軍則加強了對南市周邊的戒備並輔助鋪兵救火;功曹司功參軍將庭州城的醫學博士及民間醫坊都動員起來,前往救治傷者;法曹參軍已經著手檢驗屍體、查找火起之因;西大寺等諸多寺廟、道觀聞訊也紛紛組織沙彌、道童前來幫忙……

經過最初的驚慌無措之後,各級衙署逐漸步入正軌,開始有條不紊地運作,各項救治措施陸續投入實施,由火災引發的震駭才稍稍平息。

作為北庭判官,杜環是王正見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幕僚。遇見如此突發狀況,杜環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諸多細碎雜項,都需一一捋清;方方麵麵的信息,都要逐一過濾:林林種種的政令,都要經他之手發出。

除此之外,他還得考慮些更高更遠的事,譬如請罪奏章、譬如推測事之因果……

從突發火災的十五日戌時到十六日清晨的醜時,杜環片刻也不曾休息,一直陪著王正見待在官署之內,處理救災相關的各種事項。

忙碌了這麽久,火災引發的混亂總算被控製住了。望著窗外的月光,杜環才忽然意識到,這又是一個令人厭惡的上元節。

其實杜環從來都不喜歡上元節,他對這個節日的記憶一直混雜著模糊和厭惡。

杜家作為京兆地區的大姓,世居長安城南的杜曲鎮,與京兆地區的另一大族韋氏比鄰而居。

當年唐隆政變之時,韋氏伏誅。忠於聖人的士兵前來杜曲鎮誅殺韋氏族人之時,還誤殺了不少杜姓之人。

可是,杜家雖然是京兆大姓,但杜環這一房早就衰敗,其祖父是個十足的浪蕩子,日日狎妓冶遊、不務正業,家裏的財產很快就敗光了;其父欲圖振作,發憤苦讀,努力走科舉之途,無奈身體羸弱,壯誌未酬便染病身故了。

杜環可謂是年幼即孤,全憑母親辛苦拉扯成人。所以年幼之時,家貧如洗的杜環玩伴很少,也沒有多少機會去長安城內觀賞元夕花燈。

杜環對上元節的記憶更多地停留在母親的辛苦操勞之上,而不是什麽歡歌笑語。

幸而杜環還算聰慧,性情又甚是堅毅,在母親的大力支持下,杜環早早就去杜家的族學中讀書。

族學裏的先生對家貧誌堅、勤學苦讀的杜環甚是喜愛,不僅免了他的束脩,更是將其收為親傳弟子,悉心教導。

杜環也不負母親和先生的期望,在二十四歲的時候便通過了進士科的考試。

要知道,唐代科舉科目繁多,卻以進士科最為難考,在士子中流傳的“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絕非空穴來風。

杜環二十四歲即進士及第,可謂是少年得意了,錦繡前程仿佛繡滿金絲銀線的波斯地毯,已經在杜環身前緩緩展開了。

在科舉結束後的三月三上巳節上,與杜家世代通好的韋氏族長請媒人前往杜環家裏提親,願意將一韋家支房的庶女嫁給杜環。

其實平心而論,若是真要把杜環待價而沽的話,韋家族長出的價可以說是賤了點。

杜環作為年紀輕輕的及第進士,上升空間非常巨大,即使沒有特別費心經營,未來或登台閣、或任州縣,都是輕而易舉的。

而韋家居然希望用一偏房的庶出之女就要籠絡這麽一位青年才俊,實在有點對不起“進士及第”這四個燙金大字。

但杜環和母親略加商量,還是同意了韋家族長的提議。

韋家族長敢這樣出價,並非老糊塗不解世情,恰恰是精打細算到極致了。

杜環雖然是前途不可限量的新科進士,但他的軟肋也非常明顯,一是家貧人少,可得的直接助力有限;二是杜氏家族雖然在貞觀之年極度輝煌,但在天寶初年的政壇裏總體處於蟄伏期,杜環入仕之後能得到家族助力也會非常有限。

在此限製下,杜環雖然能夠有所作為,但除非有大機遇,不然肯定終身難入政事堂。若其在仕途上有所追求和執著的話,也必然會異常艱辛和曲折。

反觀韋氏家族,在唐隆政變二十多年之後,經過休養生息和苦心經營,已經再次崛起為天寶政壇的重要力量。

韋家長房的韋元圭有二女,長女為聖人之弟中山王李業之妃,幼女太子李亨之妃,皆貴不可言,幼女更是雛鳳待飛,有母儀天下的可能。

韋元圭之長子韋堅,曾曆任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等職,精明能幹、聖寵正隆,已被攫升為刑部尚書,拜相指日可期。

在韋、杜二家如此形勢對比之下,韋家族長願意以自家女與一貧如洗的杜環聯姻,已經算得上對杜環青眼有加了,說不定還是考量了韋、杜兩家世代相交的因素。

不然的話,及第的進士那麽多,炙手可熱的的韋家可選擇的餘地非常大,為什麽把機會賜予杜環這個窮小子呢?!

杜環並不傻,對人情世故日益明晰的他略加思量,也明白了韋家族長的種種精明盤算。

他雖然多少有點感覺憋屈和憤懣,但理智告訴他,這樣的安排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至少家境會迅速得到改變,韋氏女帶來的大量彩禮可以緩解錢財上的困窘,讓母親擺脫日日操勞的辛苦。

至於仕途上的助力,杜環反而看得比較淡,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並沒有此生一定要金印紫綬的“淩雲壯誌”。

韋家族長知道杜環答應之後,心裏也很歡喜,覺得自己既為家族籠絡了英傑,又成就了一段姻緣,真是功德無量。

婚前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等禮皆沒有勞煩杜環費心,韋家族長指派族裏的長老和杜家這邊直接溝通交流,杜環的婚事就這麽平平靜靜、無聲無息地順利進行著,婚期定在天寶五載(746年)的春天。

韋家的族長雖然算盤打得精,但對杜環這個知根知底的新女婿還是比較滿意的,在進行納采之禮的時候,就給韋堅打了個招呼,幫助杜環順利通過了吏部的複試,並為他在京畿萬年縣謀了個職位熬資曆。

按照韋家族長的設計,杜環結婚之後,就找個合適的機會,讓韋堅將他調入刑部之中曆練,然後再在刑部尚書韋堅的照拂下不斷上升。

如果事情完全按照好心的韋家族長安排的話,杜環大概現在應任職於刑部諸司,估計在韋堅的照顧之下也能有所作為了吧。

但世界就是如此複雜和難測,它不會完全屈從於任何一個人的願望和設想,而總是像闖入瓷器店的發瘋野牛一樣,按照自己任性的路線橫衝直撞,打碎無數人看似天衣無縫的計劃和盤算。

天寶五載的上元節,是杜環記憶裏最清晰也最難忘的元夕。

由於雙方名分已定,杜環也就大大方方地陪韋家小娘子一起前往長安觀燈。

長安元夕的風流繾綣、百樣繁華、萬般富貴自然不是庭州這邊疆軍鎮可比的。

但杜環總是記不清楚那天到底賞了什麽燈、觀了什麽舞,隻記得自己騎馬伴隨著香車,不時地和車裏的羞澀的小娘子說上幾句閑話。

那個時候,他的生活似乎就應該這樣平靜和安寧,他前進的道路也應該如同筆直的朱雀大街,一覽無餘。

不料平地起波瀾,元夕當夜,有人奏報聖人,韋堅違反國法,密會邊將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欲圖扶持太子登基。

聖人聞奏震怒,皇甫惟明賜死、韋堅遭貶、太子妃韋氏與李亨離婚為尼,韋家多人被清洗牽連。

煊煊赫赫的韋家,遭遇了唐隆政變之後最為嚴厲的打擊,二十多年的經營一夜成空。

韋家族長難以承受這樣的重創,急火攻心而亡,韋家樹倒猢猻散,瞬間就如風中的櫻花凋零於地了。

由於杜環尚未和韋家小娘子完婚,故並未遭受太多牽連,隻是丟了萬年縣的職位,重新成為待選之身。

而他的同年們則多已經謀定了職位,或在中樞台閣熬資曆、或放地方州縣去磨練。

杜環和韋家聯姻之時,難免有些同年說他攀高枝,現在韋家頃刻倒塌,也不乏有人明裏暗裏幸災樂禍。

韋堅案之後,韋家、杜家諸人都以為杜環會否決這門婚事,另謀良偶。

不料杜環依然堅持完婚,並未有任何動搖。杜環的堅持得到了韋家人的盛讚,但也隻是盛讚而已。

杜家本就無力、韋家又被席卷一空,杜環在仕途上可謂一窮二白、無所憑靠。

倒是韋家小娘子的彩禮沒有受太大影響,讓杜環家的生活不至於繼續窘迫不堪。

如期結婚之後,杜環就開始謀劃官職之事,畢竟不能靠娘子的彩禮坐吃山空啊!

杜環找人打聽了一下,發現西北、東北等邊遠都護府乏人問津,若及第的進士願意去,吏部會以超快的速度和超高的效率盡快授予官職的,以免一時糊塗的進士後悔。

為了生計,杜環便去吏部試了試,很快就被派遣到北庭都護府,任正九品的功曹參軍。

之所以是正九品而不是慣例的從九品,還是考慮到杜環主動請纓去邊遠州鎮的緣故,算是吏部對他的小小嘉獎。

臨行之際,新婚妻子自然依依不舍,本想一起來庭州。但杜環母親在多年辛勞之後,身體虛弱,不堪遠行。

杜環遠赴邊鎮,韋氏就得留在家裏侍奉姑婆。新婚燕爾的小夫妻,就這樣迅速地被變幻莫測的命運驅趕,天各一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