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安慶宗被聖人賜死,與其自幼相識的史朝義兔死狐悲之餘,忽冷汗直冒、毛骨悚然:“幽州舉兵以來,父親遲疑觀望,坐山觀虎鬥。若中樞節節勝利,父親定會率平盧健兒蕩平幽州,斬獲不世功業,屆時某在盛王殿下跟前也能揚眉吐氣;可一旦朝廷平叛不利,父親自然要見風使舵,那時某身陷京畿,手邊唯有五百牙兵可用……”
想通此間關竅,史朝義再忠厚老實,也難免心生怨恚,並苦思自保之計。隻是眼下戰事焦灼,尚看不清孰勝孰敗,史朝義一時也無甚良策。
範陽軍主力攻破東都後,屢次三番猛攻潼關。然今時不同往日,封常清兵敗洛陽,乃因麾下無精兵強將可用。而今隴右、河西、北庭、安西、河中等西部邊鎮勤王軍雲集京畿,劍南的援軍也行將抵達,據聞前日崔圓已率一萬精兵出子午道。
眼下潼關雄兵十萬,其中新募兵不到六萬,其餘皆經年累月在邊疆與敵廝殺的悍卒,戰力與範陽軍不相上下。
哥舒翰為破解範陽軍石砲的威脅,去潼關前便奏請聖人下詔,命王正見將配重石砲圖紙和猛油火配方送抵兵部。
接到詔書後,王正見十分爽快地獻出石砲圖紙,但對猛油火,他在奏疏中稱“猛油火乃庭州天生神火,非人力穿鑿而成,並無配方可言。臣已加派人手,日夜不停開采,萬裏轉運長安,由樞密院調配各軍”。
得配重石砲和猛油火之助,潼關守軍多次擊退叛軍進攻。然哥舒翰麾下各鎮兵馬混雜、號令不一,把守關隘綽綽有餘,出關破敵卻力有不逮。
奇怪的是,安居長安的右相楊國忠卻不管範陽軍兵鋒正盛,再三上表,以洛陽丟失致使四海不安為由,力諫聖人下詔,令哥舒翰火速擊退叛軍、收複東都,並自請在灞上編練新軍,拱衛京師。
被逼無奈的哥舒翰隻得派河西節度副使董延光揮兵一萬從蒲津渡進河東,號稱將繞道軹關陘南下懷州,以敷衍楊國忠。
自安思順負荊入朝,轉任戶部尚書,節度副使董延光遂為知留後事,暫時統攝河西,並奉詔率三萬兵馬勤王,與隴右軍一同入駐潼關。
史朝義聽高雲舟言,董延光聖眷、官爵、手腕皆不如哥舒翰,在潼關過得甚是憋屈。
二十多日前田乾真為牽製出兵東進的王正見部,過河陽橋北犯,意欲攻掠河東道南部。不甘雌伏的董延光主動請纓增援把守軹關的王霨。孰料他輕敵冒進,中了田乾真的埋伏,戰死沙場,其殘兵則被素葉軍收編。
哥舒翰本以為董延光之死可稍緩楊國忠的逼淩,誰知右相糾集黨羽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疏,說素葉軍大勝田乾真,陝州叛軍空虛,正是用兵之時,力勸聖人下詔催哥舒翰出關。
猶豫不決的聖人將楊國忠的奏章轉送華州,命盛王參詳。李仁之斷定陛下急於平定
叛亂,但不願擔出兵失利的惡名,故力勸盛王附議右相,催促哥舒翰出兵,為君王分憂。
高仙芝則認為太原、軹關兩捷,並未傷叛軍根本,此刻安祿山兵鋒正盛,潼關守軍貿然東進與叛軍主力決戰,風險極大。當下河北道義軍風起雲湧,王正見已揮師出井陘,逼近常山郡(今河北正定一帶);朔方軍則重兵圍攻雲州(今山西大同),高秀岩部覆亡指日可待。一旦常山、雲州光複,兩軍可夾擊幽州,兼有平盧軍相助,留守幽燕的叛軍定難抵禦三路王師。屆時盤踞洛陽的叛軍主力見老巢覆滅,軍心必潰,那時再遣哥舒翰出兵,定可風卷殘雲、橫掃安賊。
李仁之與高仙芝意見相左,盛王一時也難以決斷,便私下詢問史朝義。史朝義深知範陽軍凶悍異常、銳不可當,且為自身安危計,他力勸盛王切勿附和不通軍務的楊國忠。
數日後,高仙芝、王正見、李光弼等聯名上奏,乞請聖人維持“北攻南守”軍略;明爭暗鬥不斷的太子與盛王隨即各自上疏,異口同聲讚同高仙芝等將的方略;據說高力士、陳玄禮和李泌等天子近臣也不讚同楊國忠的主張;鎮守軹關的王霨則上奏,稱素葉軍隻是小勝田乾真部,叛軍實力不容小覷,聖人遂詔令哥舒翰嚴守潼關、相機東進,卻未勒令時限。
經此風波,之前本依附楊國忠的哥舒翰不僅越過昔日恩主,事事徑向盛王奏陳,更派王思禮率兵闖入楊國忠設在灞上的新兵營,以新兵違反軍紀為由強行將執掌練兵事宜的楊暄綁到潼關嚴加申飭,並順手牽羊吞沒楊國忠和鮮於向抓捕來的一萬壯丁。
楊家兄妹之前謀劃過舉薦壽王李瑁入住東宮,盛王從李仁之嘴裏得知此事後對楊國忠頗有微詞,隻因忌憚貴妃娘子冠絕六宮,在意隴右、劍南兵力強盛,不得不虛與委蛇。
待中原板蕩,安祿山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劍指楊國忠,天下士民對右相非議甚多,盛王為自身名望計,對楊家日益疏遠。
如今執掌隴右精兵、坐鎮潼關雄鎮的哥舒翰棄暗投明,盛王自然笑納。哥舒翰剛出手教訓楊暄,李琦就以天下兵馬元帥之威命灞上新軍趕赴潼關,追認哥舒翰奪兵之舉,讓楊國忠吃了個啞巴虧。
據說右相暴跳如雷卻又無計可施,隻好連連催促在子午道艱難行軍的劍南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崔圓快馬加鞭北上。
對哥舒翰,史朝義聽到的評價可謂眾口不一。從潼關防禦部署及戰事進展看,哥舒翰不愧是破石堡、複九曲的絕世名將,令氣焰囂張的範陽軍無可奈何;在王思禮、火拔歸仁等隴右將領口中,哥舒節帥生性豪爽、平易近人;可飛龍禁軍中來自隴右的士卒卻言,哥舒翰為人嚴苛、貪戀奢華,常明目張膽克扣糧餉,遠不如忠嗣大帥寬厚;李仁之則常暗譏哥舒翰權欲熏心、見風使舵;高雲舟談及哥舒翰時也隱隱露出
不屑之色……
史朝義與哥舒翰地位懸殊、素無交往,不敢隨意臧否。但安思順之死卻讓他對哥舒翰敬而遠之。
元日大朝會後哥舒翰接替高仙芝鎮守潼關,那時被高仙芝挫敗的範陽前鋒崔乾佑退兵陝州,潼關內外尚偶有商旅通行。不久哥舒翰就聲稱擒獲數名喬裝為粟特商人的叛軍間諜,並從他們身上搜出安祿山邀安思順謀反的密信。哥舒翰一不做二不休,上表洋洋灑灑列安思順七大罪狀,與密信一同送入宮中,請聖人誅殺安思順。
聖人閱後暴怒,根本不給安思順辯解的機會,直接將其賜死,家眷悉數流放嶺南。當時朝野皆深恨安祿山,見安思順受誅,叫好的多、喊冤者少,即便有一二明眼人暗暗為其抱不平,卻也不敢出言觸怒聖人。
安祿山與史思明乃通家之好,史朝義清楚安思順雖是安祿山的堂兄,卻曾屢勸其忠於聖人,絕非叛軍同黨。若安思順與安祿山同流合汙,豈會一聽幽燕烽煙起就負荊入朝請罪?他蒙此不白之冤,究其根源,還是在王忠嗣麾下與哥舒翰關係不睦種下的禍根……
暝色歸暮鴉、世事亂如麻。
史朝義憑欄遐思之際,運糧隊鞭牛催馬,來到行營南門。
華州乃天下兵馬元帥行營所在,運糧隊每隔十餘日就會來一遭,把守行營的平盧牙兵早司空見慣,對越逼越近的糧車毫無防備。
“殺!”
忽有人一聲低吼,數百名押送糧草的士卒從麻袋下取出強弩,向北一陣猛射,數十名平盧牙兵隨即中箭身亡。
“敵襲!?”
錯愕不已的史朝義揮刀撥開兩枚弩矢,按著望樓欄杆一躍而下。飛落之時,他驚見城內各處烈焰熊熊、馬嘶人喊,西門外兀然傳來萬馬奔騰之聲。
“糾集如此龐大的兵力偷襲華州?!敵人究竟是何方神聖?”
不等史朝義想明白,偽裝成運糧隊的刺客已控製行營南門,為首兩名扣上麵甲的重裝武士,一豎持陌刀、一手握長劍,悍然殺入行營內。
“賊子敢耳!平盧牙兵,擂鼓示警,速召飛龍禁軍來援!”史朝義急令手下列陣禦敵的同時,飛身奔向破門而入的敵寇,揮刀劈向步伐略顯虛浮的持劍武士。
對方錯身避開刀鋒,舉劍反刺史朝義左肋,然其身形偏緩,史朝義回刀一抹,蕩開長劍,斬向敵人咽喉,驚得持劍武士慌忙側頭躲閃。刀刃穿過護頸甲葉,斬斷一條細細的絲絛,在持劍武士脖上留下淺淺傷痕。
持劍武士強忍痛楚,就地一滾,閃過史朝義的第二刀。史朝義正欲揮刀再砍,陌刀武士舒展猿臂,舞刀擋住史朝義的必殺一擊。一股沛莫能禦的巨力沿著寬闊的陌刀奔湧而來,震得史朝義虎口發麻。
“死!”陌刀武士壓著嗓子一聲低喝,霜刃直劈史朝義腦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