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已是初冬時分,可天卻不甚冷,日頭暖暖地高掛在天上,風不大,輕卷著落葉翩翩起舞,山道兩旁的楓葉豔紅似血,枯黃的草葉隨風蕩漾如濤,景致分外迷人,然則縱馬飛奔的李貞卻無心去欣賞這等美景,不住地催馬而行,數千緊隨其後的親衛隊在山道上如旋風般攪起漫天的塵埃,如雷般的馬蹄聲驚得山林間鳥飛獸走,好一派慌亂。
“殿下,就要到藍田了,時已近午,您看……”緊趕在李貞身後的燕十八一個打馬加速,湊到了近前,先是偷眼看了看李貞的臉色,這才小心翼翼地試探了一句。
“嗯。”李貞漠然的臉上一絲表情都沒有,僅僅隻是不置可否地吭了一聲,依舊縱馬如故,燕十八見狀,不敢再問,老老實實地退到後頭。
天已近了午時,是到了該休息的時辰了,更遑論一眾人等已狂趕了近一個月的路,皆已是疲憊至極,便是李貞自己也已是累得夠嗆,怎奈心中的牽掛與憂慮卻令李貞不願也不能就此停將下來——自打平滅了高句麗之後,李貞便即收到了京師傳來的信報,知曉諸王皆已覆滅,心情大好之下,也就不急著班師回國,本打算親自主持高任武登基高句麗國王之慶典,卻不料噩耗竟接二連三地傳了來,先是左仆射房玄齡病情惡化,於貞觀二十一年八月二十日過世,接著又是李貞的恩師衛國公李靖突染惡疾,於貞觀二十一年九月初一駕鶴歸去——在李貞所來自的時空中,二者皆在貞觀二十三年初相繼去世,或許是因李貞的穿越引發了蝴蝶效應之故,二人竟在此等極為敏感之時分相攜歸天,再算上五月初去世的中書令馬周,一年裏竟有如此多的重臣相繼離世,這等接連不斷的噩耗令一代大帝李世民傷感萬分之下,竟因此臥病在床,幾無法理事矣,如今朝堂要務雖有長孫無忌與諸遂良兩位大佬在主持,然則形勢卻頗為微妙,為此故,放心不下的李貞不得不將大軍撤防以及高句麗之事全部交給副帥李績打理,自己則率三千親衛提前返京。
李貞之如此急地要趕回京師,除了是擔心李世民的健康,以及為恩師李靖奔喪之外,還有著政治上的考慮,其中的根由便出在司徒長孫無忌的身上——長孫無忌是何等樣人李貞心裏頭有數,說起來此人倒是大唐的忠臣,對於李世民一向忠心耿耿,算得上治世之幹才,隻不過其政治理念與李貞相差太大,彼此間很難有個共贏的妥協,一旦李貞登了基,長孫無忌絕對無法再保持現如今的政治地位,這一條不單李貞清楚,便是長孫無忌心裏頭也有數,當然了,長孫無忌斷不致於有趁朝堂空虛篡位自為的野心,也不見得會有趁機攬權的打算,然則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條件,那便是李世民尚健在,萬一李世民要是去了,而李貞又遠在高句麗的話,實難保其不會起了擁立諸王的念頭,盡管這種可能性不算太大,但其後果卻是李貞十二萬分不願見到的,故此,李貞這一路上趕得分外的急。
狂奔的騎兵大隊一路急趕,如怒龍卷地般衝出了山道,藍田縣城便已遙遙在望,離京師就隻剩下一天的路程了,然則李貞急於歸京的心情不單沒有稍緩,反倒是更急迫了幾分,雖明知一眾親衛將領都已是強弩之末,可李貞卻依舊不想在藍田多加耽擱,這便回首掃了身後的諸將一眼,沉著聲下令道:“傳令:藍田不歇,繼續行軍,夜宿七裏坡!”
“是,末將等謹遵殿下之令!”燕十八、鷹大等將領雖說皆已疲憊不堪,但卻絕對不會違背李貞的命令,各自高聲應了諾,須臾,一陣淒厲的號角聲在隊列中響了起來,一眾親衛各自抖擻精神,快馬加鞭地向京師狂奔而去,一時間寬敞的官道上塵埃漫天卷如龍……
貞觀二十一年十月初四申末時三刻,京師郊外的五裏亭前黑鴉鴉地擠滿了人,紀王李慎、司徒長孫無忌、侍中諸遂良等朝中大佬排在了最前頭,便是連已告病在家多時的中書令蕭瑀也出現在人群之中,至於各部尚書侍郎,諸如李道宗、李千赫等朝堂顯貴也全都赫然在列,觀其陣容,便可發現留京的文武百官能來的全都來了,再算上警衛戒備的羽林軍官兵以及各家各府的親隨侍衛之類的人等,足足有近萬之眾,生生將五裏亭前的大道擠得個水泄不通,然則如此多人湊在一起,竟無一絲的雜音,一眾人等皆翹首望向官道的遠端,默默地等待著,很顯然,能讓如此多高官顯貴們翹首以盼的隻有一人,那便是從前線急趕回京的太子李貞!
“來了,來了!”
“是太子殿下回來了!”
……
就在眾人等得心焦之際,遠處的官道上突地冒出一股煙塵,須臾便隱約可見一隊騎兵正高速向五裏亭飛奔而來,當先一麵明黃色大旗迎風招展,一眾等候了多時的朝臣們全都激動了起來,原本排列整齊的隊列竟因此而顯得有些子散亂。
李貞一行人速度奇快,不數刻便已來到了五裏亭前,不待馬匹停穩,紀王李慎便激動地搶上了前去,雙眼飽含熱淚地望著李貞,哽咽著道:“八哥,您,您總算是回來了,小弟,小弟……”
李貞素知李慎之為人,也知曉其從不曾有過奪嫡之野心,此時見其真情流露,心中自是頗為感動,一哈腰,翻身下了馬,伸手拍了拍李慎的肩頭,感慨地說道:“十弟,孤不在京師,爾能恪盡職守,為父皇分憂,辛苦爾了。”
李慎一聽這話,心中頓覺溫暖,鼻子一酸,淚水忍不住便流淌了下來,也顧不得去擦上一下,哆嗦著開口道:“太子哥哥謬獎了,您揚威域外,小弟能在後方為哥哥作些事情,自是該當的。”
“嗯,十弟之言哥哥記住了。”李貞微微一笑,心中打定了主意,要保李慎一生平安,不過這話李貞隻是埋在心中,卻並沒有表露出來,再次拍了拍李慎的肩頭,而後大步向恭候多時的一眾朝臣們走了過去。
“臣等參見太子殿下。”一眾大臣先前不敢打攪李貞兄弟倆的敘話,此時見李貞行將過來,自是紛紛躬身行禮問安不迭。
“諸位愛卿都請起罷。”李貞虛抬了下手,示意眾臣平身,而後頗有深意地看了長孫無忌一眼,卻並沒有多說些甚子,隻是笑著道:“眾愛卿,孤心掛父皇,這便要進宮麵聖,爾等都先請回罷,有事明日再議。”話音一落,也沒管群臣的反應如何,翻身上了馬,率領著一眾親衛絕塵而去。
李貞這麽一走,遠道來迎的一眾大臣們可就傻了眼,然則在李貞的威嚴之下,卻無人敢多說些甚子,麵麵相覷了好一陣子,也隻好各自散了去,唯有長孫無忌與諸遂良二人拖在了最後。
“司徒大人,殿下孝心可佳啊。”瞧著左右無人,諸遂良湊到長孫無忌身邊,似有深意地說了一句。
長孫無忌先前被李貞的眼神一掃,到了此時心頭依舊在突突地跳著,哪有心思去理會諸遂良的話語,滿心眼裏皆是憂慮——長孫無忌很清楚諸王造亂之時,他的所作所為很難瞞得過李貞的耳目,雖說他並沒有參與到諸王的陰謀裏去,可靜觀其變的心卻是有的,這本就是大忌,再加上還有早些年的舊怨在,長孫無忌又豈能不有所擔心,隻是到了如今這麽個田地,縱使擔心又能如何?無奈之餘,長孫無忌也隻能苦笑著搖了搖頭,長歎了口氣,也沒管諸遂良是否跟上,勾著頭,拖著腳,徑自向自家的馬車行了過去,背影拖得老長,顯得格外的蕭瑟……
且不提長孫無忌如何惶恐不安,卻說李貞一眾人等一路急行,趕到了大明宮前,方才遞上牌子不多時,就見新任內侍監劉和領著幾個小宦官急匆匆地從宮內行了出來,到得近前,高聲宣道:“陛下有旨,宣太子李貞勤政殿覲見。”
“有勞劉公公了。”李貞早已接到線報,知曉柳東河已告老返鄉,這劉和便是新任之內侍監,倒也沒失禮,笑著點了點頭,客氣地招呼了一聲。
“不敢,不敢,奴婢恭賀殿下凱旋而歸。”劉和久在帝側,哪會不清楚李貞的性子,哪敢在李貞麵前擺架子,忙不迭地退後一步,躬身賠笑道:“殿下,您可算是回來了,陛下這些天可是一直在念叨著您,每日裏皆是扳著手指算您的歸程呢。”
“父皇身體如何?”李貞邊往宮門裏走,邊似隨意地問了一句。
“陛下龍體稍有微癢,肖醫正剛開了藥方,理應無大礙。”劉和巴紮了下眼鏡,話裏有話地回答了一句。
劉和說得雖含糊,可李貞一聽就懂了——“理應”無大礙之意就是在說李世民的病情隻怕是不太成了,盡管李貞對此早有思想準備,可乍一聽到此消息,心頭還是不免猛地一沉,臉色變了變,也不再多言,快步向勤政殿行了去,方才一進大殿之門,入眼就見李世民正躺在胡床上,麵容清瘦,臉色極為蒼白,心頭一疼,忙不迭地搶上前去,一頭跪倒在地,磕著頭,哽咽地道:“父皇,兒臣回來了。”
“好,好,回來就好,回來就好,好孩子,快,快起來,來讓朕好生瞧瞧。”李世民一見到李貞進了殿,心情激動之下,也不知哪來的力氣,沒用人扶,竟自坐直了身子,笑容滿麵地招了招手,示意李貞靠上前來。
“父皇……”望著李世民那憔悴的臉容,再一想起二十餘年來的父子之情,李貞不禁淒然淚下,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癡兒,哭個甚,朕這不是好好的麽。”李世民見李貞如此動感情,心頭不禁湧起了一股子舔犢之情,伸手拍了拍李貞厚實的肩頭,笑嗬嗬地道:“朕都知道了,爾這一仗打得好,算是幫朕複了仇,能居安思危,以夷製夷則更是大佳,朕很是欣慰,得子如此,朕無憾矣!”
“父皇過譽了,此仗能順遂,乃托父皇之宏恩,皆三軍將士用命之故,兒臣不敢自居其功。”李貞謙遜地躬身回答了一句。
“嗯,好,好,好,不說這個了。”李世民說到這兒,略一停頓,突地麵色一肅道:“朕這些日子困於床榻,已無力政務,爾既歸來,朕也就可以放心了,朕已選好了良辰,十月十八傳位於爾,望爾能戒驕戒躁,保我大唐之萬世永昌,爾可能辦到否?”
“父皇,此事萬萬不可,您老龍體尚安康,些許小癢數日便可痊愈,兒臣願為父皇打理朝政,求您收回成命。”李貞顯然沒想到李世民竟然會如此說法,登時大吃了一驚,忙不迭地跪倒在地,磕著頭勸諫道。
“癡兒不必如此,朕的身體朕自己知道,苟延殘喘罷了,能拖一日便算一日罷。”李世民豪氣地一揮手道:“朕已是暮鼓,爾卻是晨鍾,大唐之江山交付於爾,朕放心得很,爾不必作小兒女態,是朕的兒子,就該拿出些霸氣來,莫失了朕望!”
“父皇厚愛,兒臣自當勵精圖治,為我大唐之繁榮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一聽自家老子如此說法,一股子豪情立馬在李貞心頭湧起,自是不再矯情,抬起了頭來,目光炯然地看著李世民,慷聲答道。
“爾之才能朕信得過,朕隻有一言相告,須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君者須心有百姓,時時不忘,事事不忘,方可保得永昌,這些道理爾自是知曉,朕也就不再多說了,朕這一輩子最足自豪的便是有了爾這麽個兒子,至於其餘,唉……”李世民一想起諸王的勾當,心頭不禁為之一黯,話便說不下去了。
說起諸王的命運,李貞也不知該說啥才好了——老爺子所生的十四個兒子裏,李寬、李囂、李簡三個早夭,李治死於非命,廢太子李承乾、齊王李佑、吳王李恪、魏王李泰、蜀王李愔先後起兵謀逆,剩下的趙王李福、曹王李明年歲尚幼,而稍長一些的蔣王李惲是個渾人,既無才也無德,早早就蕃去了,基本上就沒回過京師,算來算去,除了李貞之外,也就隻有紀王李慎身上沒出過大岔子,這等事情落到誰頭上都是件鬧心的事情,更別說一向以英明神武著稱的李世民了。
“貞兒啊,國祚托付於爾,朕自可放心,隻是,唔,隻是,唉,你那幾位不成器的兄長朕實不知該拿他們如何才好,貞兒看這事該如何個了局?”李世民見李貞半晌不說話,無奈地搖了搖頭,苦澀而又地開了口。
諸王自中秋之變後,皆已被幽禁在了大明宮中,成了階下之囚,隻不過李世民卻始終不曾下令對諸王的罪孽進行懲處,其中的意味李貞心頭自是有數,左右不過是老爺子舍不得已不多的兒子再遭殺戮罷了,可又怕李貞對此不滿,索性就裝糊塗地拖了下來,這會兒當著李貞之麵提起此事,雖不曾明言為諸王求情,可話裏卻明擺著便是這麽個意思。
對於這幫子狗屁兄長,李貞向無好感,也向來提防得緊,若是從皇位安全的角度來說,自然是除掉了省事,然則麵對著老爺子求肯的目光,這等話李貞實是說不出口,再一想,諸王的勢力皆已被徹底鏟除,就算他們想要接著鬧,也沒了鬧的本錢,當然了,就算他們將來還要再鬧,李貞也不放在心上,反倒是個借機斬草除根的大好機會,既然如此,李貞倒也不會因此事而傷了老爺子的心,這便略一沉吟道:“父皇明鑒,兒臣以為諸位哥哥雖是有錯,然,既已受了懲處,在兒臣看來,定會就此悔過,隻是此錯太大,貿然開釋恐傷諸臣工之心,不若就安置於各自王府中,著羽林軍嚴加看管便好,此兒臣之愚見耳,望父皇聖斷。”
李世民原本擔心李貞會窮追諸王之罪,此時見李貞主動為諸王開脫,僅僅隻是幽禁各自王府便算了結,心情登時為之一鬆,欣慰地點了點頭道:“朕既要傳位於爾,這個家便該由爾來當,爾既覺得妥當,那就依爾之意去辦好了,唔,待十八之後,爾自行處理罷,朕就不再過問了。”
“是,兒臣遵旨。”李貞倒也沒推辭,躬身應了諾。
李世民見李貞答應了,自是開心得很,笑嗬嗬地點了點頭,可接著眉頭又皺了起來,猶豫了半晌之後,這才開口道:“貞兒,朕尚有一事要爾應承,隻是……”
“父皇,您有事盡管吩咐,為父皇分憂乃兒臣分內之事。”李貞見狀,心頭疑雲大起,不過臉上卻依舊平淡得很。
“貞兒啊,朕總角之交不多,唯輔機一人耳,朕說過要保其滿門榮華富貴,今朕已老,恐難再照看於其,爾可願幫朕多加看顧?”李世民深深地看了李貞一眼,滿是期盼之色地出言問道。
果然是這個問題!李貞作為穿越眾,自是清楚來自的那個時空裏,李世民也曾對繼位的李治說過同樣的話,先前李世民在遲疑之際,李貞便隱隱猜到了李世民將要說的話,心情不免有些子複雜了起來,略一思索,點頭回道:“父皇有此心願,兒臣自當保司徒大人滿門富貴,請父皇放心。”
李貞這話答得雖爽快,可內裏其實還是留下了個尾巴——保其富貴,而非榮華,其意思就是在說自己不會去傷害長孫無忌的性命,讓其當個富家翁,卻絕不可能似如今這般讓其手握朝政大權,這話李世民自然聽得懂,可也不好說些甚子,畢竟李貞打小了起便是個極有主見之人,他若決定的事情,旁人很難改變之,李世民自忖也做不到,再者,這個家既然要交給李貞做主,他自然要用自己的人,所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這個道理,此時見李貞答應保證不傷害長孫無忌,也算是對自己與長孫無忌的君臣際遇有了個交待,李世民也不想太過為難李貞,這便默默地點了點頭,算是同意了李貞的話。
“那好,朕相信爾能為朕辦妥諸事,時候不早了,爾趕了一路,早些回宮休息去罷,明日起,朝堂政務就由爾打理了,爾須多加費心才是,去罷。”李世民該交待的話都已交待完了,心事一了,原本激蕩的心情這麽一平複,整個人的精神立馬有些子不濟了起來,靠回到了榻上,吃力地擺了擺手,示意李貞告退。
“父皇,您要善報龍體,孩兒先告退了。”李貞雖甚是擔心李世民的身體,可也知曉此時不宜太過打攪李世民的養病,這便恭敬地行了個禮,而後緩步退出了勤政殿,也無心在宮中多留,出了宮門,即刻率眾向城中趕了去。
得到了老爺子傳位的許諾,如此多年的奪嫡之路便算是走完了,按理來說,李貞應該興奮異常才對,可不知為何,李貞的心中卻沒有多少的興奮之意,反倒有著一股子茫然在心頭湧動,尤其是老爺子所言的“暮鼓晨鍾”之言更是令李貞心酸不已,回望著這一路行來的艱難與苦難,再一想起李世民那衰老與憔悴的臉龐,萬千的感慨、萬千的歎息令李貞的心沉甸甸地難受著,一路走一路思索著,想得入神之餘,人已到了東宮門前,兀自端坐在馬背上,渾然忘了周遭的一切,直到一聲脆脆的童音:“父王。”響起,李貞這才猛然驚醒了過來,定睛一看,原來是小李純跑到了馬前。
“純兒。”望著小李純那清純的麵孔,李貞的眼睛立馬有些子濕潤了起來,跳下了戰馬,一把將小李純抱在了懷中,心中若有所感——今日之晨鍾便是明日之暮鼓,生老病死、世代交替本就是常情,活過搏過,便足以告慰平生,古來如此,現在亦然。
“父王,您可算是回來了,純兒想父王了。”小李純很享受地靠在李貞懷中,脆生生地叫嚷著。
“哈哈哈,父王也想純兒了,走,回家嘍!”李貞寵愛地將小李純舉過了頭頂,哈哈大笑地將其放在了脖頸上,大步向著早已等候在宮門口的一眾嬪妃們走了過去,步伐堅定而又有力……
貞觀二十一年十月十八日,唐太宗李世民傳位太子李貞。
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十九日,中書令蕭瑀病故,享年七十有四,帝賜諡號肅,追贈為司空、荊州都督,並親設靈堂吊唁之。
貞觀二十三年七月十日,太上皇李世民病逝於大明宮中,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舉國哀喪,高宗李貞親自扶靈安葬一代大帝於昭陵。
貞觀二十三年十月初一,帝下令改元為“景隆”,是年起為景隆元年,任命長孫無忌為左仆射,諸遂良為右仆射,莫離為侍中,納隆為中書令,裴炎晉為中書舍人,其餘各部尚書侍郎皆略有調整,然,大體上保持不變,諸臣工借此機會提出立儲之事,帝對之曰:終身不立儲,但以金書暗立繼任者,藏於金殿牌匾之後,若帝有失,則開之,以為遺詔。諸臣雖不解,然於帝之威嚴下,莫敢不從。
景隆二年三月初一,長孫無忌以年老體弱為由告老,高宗李貞許之,免其左仆射之職,然,依舊保留其司徒之名銜,予其隨時麵聖之權,然長孫無忌終生未再上過朝,至景隆十二年病死,享年七十有一,算是得了善終,其長子長孫衝襲爵,富貴依舊,隻是權勢已無。
景隆三年五月初九,諸遂良以逾製罪被參,帝念其勞苦功高,不忍重罰,貶之為潭州刺史,自此,左右仆射皆不再設,改由帝王親自總抓六部;同年六月,帝宣布改革軍製,設中央軍校以及安西、太原、江寧、廣州五大軍校,調安西諸軍將領充任教官之職,廢除武舉,自此後,所有軍官將全都來自軍校生,並大力推廣火器,逐步取消府兵製,轉為職業軍人製,將全國各府之兵重新整編,全軍共編十四個甲級兵團,二十四個乙級兵團,各州僅保留部分地方守備部隊,並按區域將全國劃分為十大軍區,另建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各軍種司令部等機構,由兵部統管之,諸般舉措曆時五載,方始順遂,十年而成規模矣。
景隆八年六月,吐蕃發兵攻打吐穀渾,帝遣使責之,不果,遂以大軍擊之,薛仁貴、高恒各率一部分路進擊,大敗吐蕃於青海湖邊,安西軍區司令劉七則率軍從西域出擊,直搗吐蕃腹地,強渡雅魯藏布江,長驅直入近萬裏,一舉攻克拉薩,生擒吐蕃國王大相祿東讚,吐蕃國王芒鬆芒讚流亡印度,最後不知所終,吐蕃遂與吐穀渾一道並入大唐版圖,分州縣以治之。
景隆九年三月初六,借大破吐蕃之勝,帝宣布中樞改製,廢三省,抬六部為內閣,並設大學士議事堂,以輔佐帝王總理朝政,首任大學士有莫離、納隆、李道宗、李千赫、裴炎等七人,並加大科舉之錄取力度,科舉科目同時進行改革,對原有之儒學文本重新規範,並增設數術、物化等必考之科目,增設科技科,大幅提高科技官員之待遇,與此同時,帝專門下文製定《專利法》,以促進科技進步;同年六月,帝下詔改革金融,以金銀為本位,取代以銅錢為本位之體製,並為此製定了詳細的結算乃至使用條令。
景隆十年七月二十日,帝下詔改革地方政體,分天下為十二總督府,並分設三十七省,以巡撫為最高行政長官,分設布政使管理一省之財政、按察使管理一省之刑名;廢除州刺史之官職,改為府,設知府、知州等職,隸屬於省。
景隆十五年一月初八,帝下詔廢除均田製,施行“畝稅製”,並下令對原有之商業稅製進行改革,各府不再設卡,僅在省界設卡,實行一省完稅,全國通行,規範稅製票據,加大打擊走私之力度,促進全國商業之流通,極大地調動了地主階層投入工商業的積極性,為“景隆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景隆十六年六月初二,帝下詔大封諸子,長子李純為楚王,次子李勇為鄭王,三子李敢為宋王,其餘十三子也皆各有王號,同時廢除就蕃製,諸王皆在京參讚軍政,以試才幹。
景隆二十一年四月初七,大學士納隆病逝,享年七十有一,帝為之廢朝三日,並賜諡號:忠,追贈司空,配享太廟,其子襲爵為忠國公。
景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九日,大學士莫離酒後中風,遂不起,三日後亡故,享年六十整,帝親至莫府吊唁,並賜諡號;義,配享太廟,其子襲爵為義國公。
景隆四十年,天下大治,大唐人口由唐初的兩千三百萬發展到六千五百萬之眾,國家年財政歲入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七千五百萬兩白銀,大唐與歐洲各國往來密切,陸路、海路之絲綢之路繁榮無比,萬國來朝,盛世已成!
景隆四十一年七月初三,帝本正散步於大明宮禦花園中,突有所感,急趨宮中,召集裴炎等諸多大學士覲見,交待身後諸事之安排,並大笑三聲,言及“此身無憾矣!”話音一落,遂溘然長逝,享年六十有四,諸臣工見狀皆大哭,並共開金殿密藏之金盒,現遺詔,內定之繼位者果是皇長子楚王李純,一眾臣工遂奉遺詔,擁立李純為帝,改元“承平”,國人聞知高宗已逝,舉國大哀,各省各府皆*素食三日,以紀傷懷,新帝李純為高宗諡號;大仁大聖大義勇皇帝,並扶靈葬於昭陵之旁,史稱“壅陵”,景隆帝在位四十三年,因諸多革新致使天下大治,史稱“景隆大治”,其地位尤在“貞觀之治”之上。
俱往矣,風流雲散天地間,唯留英名永不絕……
——
以下數字不算錢,敬請關注:
本書寫到今天,終於完本了,嗬嗬,是有些不容易,在此向所有支持本書的讀者鞠躬表示感謝,另,本人的新書《君臨天下》書號:81976,即將於本月28號正式上傳,請諸位書友繼續支持老鳳,謝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