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新德裏風雲
因為拉斯普京之死,俄國國內的勢力平衡被打破,局勢驟然變化了起來。
隻可惜,底下雖然是暗流湧動,但沙皇卻沒有立刻發現他的統治基礎已被動搖,他始終傲慢的認為,中國人的武力或許比前清時期有所發展,但到底遠不是俄國的對手。
之所以能在遠東跟中亞擊敗俄軍,也不過是占了戰略上的優勢。是的,如果不是俄國從遠東跟中亞抽調了太多的兵力,導致兩地兵防空虛。後來他又瞎眼的信任了普拉托夫那個無能的廢物,這才葬送了遠東集團軍。
因為這種錯誤的認識,尼古拉二世一邊向英法兩國求援,一邊半軟半硬的向英國表示,倘若遠東地區有失,一億多俄國國民都將失去對他跟沙皇政府的信任。為了保住遠東跟中亞的不失,他可以接受放棄部分的俄國與前清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但是拒絕大麵積的將他們父子幾代從中國身上掠奪的領土完全交還。
同時,在突厥斯坦地區,沙皇尼古拉二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強硬態度,他拒絕向中國人做出更多的讓步。並向英國一再重申,中亞地區是俄國人的傳統勢力範圍,中國人必須從中亞撤走所有兵力,否則,他將下令俄軍從東線抽調更多的兵力,以報複中國。
他向倫敦撥發了電報,親自跟英王以及勞合喬治談判,拒絕將談判地點安排在中國,理由是中國僅僅隻是借著北極熊騰不出手的功夫在遠東跟中亞贏了幾場小仗罷了,俄國不承認中國的勝利。而談判地點選擇在中國,這令尼古拉二世感覺十分恥辱,他在電報中憤怒的稱“我簡直無法忍受,所有人都在說,喂你們看,偉大的俄羅斯輸給了那群黃皮猴子,他們不得不在黃皮猴子的國家裏,接受屈辱的投降跟談判!”
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勞合喬治也處於打擊中國,維持英國在遠東霸權的目的,同意了俄國人的要求,向亞瑟•貝爾福轉達了英國人的要求,並希望他說服中國,將談判地點改在英國的印度殖民地新德裏。
得到了英國人的保證之後,尼古拉二世頓時底氣十足。西伯利亞地區的冬天來臨了,盡管中俄兩國宣布停止前線的動作後,中國依舊沒有撤兵,但尼古拉二世很自信,中國人不可能在西伯利亞會降到零下三四十多的溫度下繼續向俄國發動進攻,因為他們的補給線已經綿延數千裏,幾乎與俄國相仿了。
正是這種認知,他一邊緩慢的將過去兩個月裏從東線擠出了五個新兵師停在了鄂木斯克等待補給跟武器,一邊向已經抵達中亞的使團下達了命令。
在他的暗示下,11月7日,俄國使團於中亞改道,拒絕中國的邀請從新疆沿正在建設中的蘭新鐵路進入中國,該走阿富汗直接前往印度。結果,反而令俄國錯失了最後一次對中國實力的評估。
俄國使團的變化很快令中國高層察覺到了俄國態度的變化,而這時候,一直忙於跟美國國務卿蘭辛‘聯絡感情’的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也好像突然想起了中國一般,代表英國及俄國向中國遞交照會,要求將談判地點改在印度新德裏。
李漢第一時間給予了堅決回絕,他拒絕了英國人的提議,同時也拒接將談判地點更改在新德裏。他向英國人一再表示,中國作為戰爭的被害者,中俄戰爭實際上是俄國人在妄圖分裂.中國之外蒙古,而中國被迫出兵擊敗俄國入侵者的正義戰爭。既然戰爭是正義的,而中國又是這一場戰爭的勝利者。那憑什麽談判在選定了天津之後,又該更改地方。
對此,英國人的回答是,之前將地點選擇在天津雖然是俄國人的意思,但庫朋斯齊隻是前任駐華公使,並不是俄國談判團的成員,不能代表俄國國內的意思。所以,他之前跟中國人進行的接觸,隻能看作是兩國為正式和談進行的默契接觸,當不得正式。
李漢隨即以‘既然之前的一切決定當不得真,那中俄兩國簽訂的停戰協議也當不得真,兩國依舊處於戰爭狀態’。他這自然是半真半假的威脅,偏偏英國人就算是知道他這是威脅,也不敢去試試中國敢不敢重新恢複前線的戰爭狀態。
僵持維持了幾天,最終11日得到國內的回複後,貝爾福承諾將英國之前承諾歸還中國的威海衛軍港交還中國,這才讓中國的態度軟下來,同意更改談判地點。
不過雖然同意了更改談判地點,但李漢依舊拒絕將談判地點選擇印度。他態度十分明確,英俄兩國都是協約國成員國,將談判地點設在英國殖民地,於俄國十分有利,但對於中國卻十分不利。他向英國要求將談判地點設在菲律賓馬尼拉,並為此特別約見了美國國務卿蘭辛。
蘭辛起初是十分讚同的,但不知道英國人給予了他什麽承諾,總之,在一天之後,蘭辛突然改了口,委婉勸說李漢,甚至用上了南洋地區當前局勢比較混亂的借口,希望他能接受在印度新德裏的談判。
李漢這要求純粹是在拖延時間,在貝爾福暗保證到1917年4月總稅務司安格聯的五年任期滿後,英國將總稅務司的控製權完整交還中國後,李漢總算是點了頭,同意將談判地點改在印度新德裏。
不過,這一番糾纏。中國也成功的拖延了更多的時間,結果當李漢敲定了中方將派遣以外交部總長陸征祥為首的代表團,前往印度新德裏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11月的下旬。
之所以派出外交總長為代表,主要還是因為俄國派出的代表團團長赫然是伊萬•戈列梅金,俄國的現任內政大臣,在五個月之前,他還是俄國的大臣會議主席。
11月20日,陸征祥率領包括五十多名隨員在內的龐大師團,從上海乘坐遊輪南下。隨行的尚有一支艦隊,包括已經改名為‘伏波’、‘東海’的兩艘前美國弗吉尼亞級老式戰列艦以及其餘大小戰艦九艘。他們將沿途護送師團繞道台灣海峽一路抵達越南峴港,然後在那裏短暫停留補充物資後直接前往新加坡。新加坡之後的行程將由英國軍艦護送,以中國如今在遠東的地位跟重要性,英國人比任何人更要小心保護中國使團的安全。
陸征祥臨行前,李漢給他的指示還是隻有一個。談…慢慢的磨,做好談個半年甚至更久的準備。他向陸征祥出示了好多份來自俄國國內的情報,都顯示了俄國將有一場大革命要爆發。而沙皇政權萬一真被推翻了,中國可就賺大了。
因為一個政權的建立,必將經曆一番衝突跟戰爭。俄國動蕩起來,估計短時間內就沒有那個時間去管沙皇時期遺留下的問題了。
讓中國派遣軍艦保護,是英國人的提議。民國高層對於英國人的用心多少了解幾分,也是假裝糊塗不懂他們的意思。
對於中國的崛起,英國人在敵視中也夾雜著謹慎的歡迎態度。這並不難理解,俄國人在歐洲戰爭中被嚴重削弱,沒看到連中國都無法擊敗嗎。而日本自從贏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後,在遠東的擴張速度已經逐漸超出了英國人的控製。
在英國人看來,他們以前為了鎮壓中國並遏製俄國向遠東的擴張,扶持日本是有必要的。但是現在俄國被削弱,日本趁著歐戰的爆發不但國內經濟跟工業迅速發展,日俄戰爭帶來的鎮痛也被逐漸的治愈。而且,這個國家還在太平洋上奪取了原本屬於德國的殖民地。這種積極的擴張態度,已經讓英國高層十分不安了。
日本出兵南洋,吞並了荷屬東印度群島最終激化了英日兩國的矛盾。但英國人被歐戰牽製了全部精力,在遠東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對付東亞最強國日本。而美國雖然對日本向南洋擴張十分不滿,但這個國家武力發展的並不平衡,自美西戰爭後他們隻跟墨西哥和古巴打了兩張,規模尚且不如歐戰一天損失的十分之一。美國人不願意過分得罪日本,最關鍵的還是,這個商人國家太精明了,他們寧可扶持中國來製衡日本,也不願意自己動手。
中國的崛起已經無法阻止,這是唐寧街無奈得到的答案。歐戰讓英國的全球霸權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他們對整個世界秩序的掌控已經出現了問題。而遠東僅僅隻是其中一角,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甚至包括澳大利亞、印度跟加拿大這樣的殖民地,都出現了反對英國統治的聲音。在實力不足之下,他們又玩起了幾百年來不離手的“平衡手”,那就是借中國之手警告日本,同時也重新將強大起來的中國推到日本麵前,逼迫日本將注意力轉移向遠東大路,為英國結束歐戰後對付日本爭取時間。
你當英國人為什麽那麽爽快的就把威海衛軍港跟中國關稅控製權交還中國。這是一種態度,他們在不斷的割掉自己在遠東中國的一些利益,為中國崛起造勢。最終逼迫對中國這個老鄰居十分擔心的日本,重新把中國樹立為最大的敵人。
狡猾的英國人,他們的算計跟美國一樣。隻不過,美國畢竟是個商業國家。就像他們當年扶持日本,同樣從日本身上賺了大筆的銀子一樣。現在他們在扶持中國的同時,也是以資本的大量輸入為主。美國是個商業國家,重利。相比之,英國則是個貴族政客主導的國家,更注重陰謀跟手段。
他們之前就多次在報紙上報道南洋地區,日本損害當地華人的利益,試圖挑撥中日的互不信任跟對立。隨後又要求中國派遣軍艦南下,就是讓日本海軍重新認識到,中國在發展陸軍的同時,他的海軍也在壯大中。
作為一個物資匱乏的海洋國家,地大物博的鄰國中國的潛力,沒人比日本更清楚。
很可惜,英國人從一開始就算錯了。
中日之間雖然為了各自的利益,高層之間有些了默契。但中日兩國依舊是互相敵視的兩個敵對國家,根本沒有成為盟友的可能性。除非中國收回了遼東半島跟台灣、琉球島嶼,粉碎了日本向大陸擴張的野心。
這可能嗎?
不可能!
至少短時間內中國沒有那個實力,與日本的全麵開戰,將是兩敗俱傷之局。日本想通過消化了南洋強大自身後重新爭奪遠東大陸,而中國也在不斷的擴充國防武庫,默默的等待著決戰的到來。
艦隊的南下,也許會加深日本對中國的忌憚。但現在日本不會對中國動手,它剛吞並了東印度群島,殖民地一下子擴張了五倍,正在經曆蛇吞象之後的陣痛。在它消化的過程中,它會警惕來自英美跟協約國的威脅,但不會再去主動招惹中國。日本的海軍可以輕易的摧毀中國的海上力量,這也是日本對華一直十分自信的原因。就算是對華宣戰,掌握海上優勢的他們,何時宣戰、何時決戰全看他們的態度。
中俄停戰,兩國各自派出了以內政大臣跟外交總長為代表的使團前往印度新德裏進行談判。遠東和平恢複了二分之一,這令英國人十分滿意。隨著中俄停戰,英國也開始了重新跟中國進行協商,以保證這個協約國的第三物資供給國,盡快恢複對協約國的物資供給。
英國人做出了很多的讓步,當然許多都是飄渺的承諾跟畫出的大餅。李漢雖然明白英國人的承諾就是狗屎,但他也需要順著這個台階下,半推半就的開始重新恢複除俄國外的協約國物資供給。
這也是亞瑟•貝爾福前來遠東的另一個重要任務,中國的午餐肉跟阿莫西林以及軍服等,一度得到了協約國過半的采購訂單。中國製造物美價廉,當貝爾福跟中國商務部總長伍廷芳簽訂了恢複向英法意三國出口物資的協議後,短短半個月內,在各地租界跟英國閑了兩個多月的英法幾國商人重新煥發了活力,僅半個月的時間,協約國集團便跟中國簽訂了高達700多萬英鎊的物資出口訂單。
唯一讓英國感到不爽的是中國開始學習美國,拒絕接受英法等國朝不保夕的貶值貨幣,改為隻接受真金白銀的硬通貨采購。
好在中國不想美國那樣隻認黃金,白銀跟銅都能拿來跟中國采購物資。協約國那邊雖然不滿,但英法等國都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硬通貨雖然用一點少一點,但是用來支撐三四十年的全力采購也不成問題。
威逼利誘讓中國坐上了談判桌上,英國人滿意了。貝爾福在華的大半個月裏,幾乎一致都跟蘭辛黏在一起。李漢派出了調查局最精銳的技術力量監控來往於中國跟英國、美國之間的電報,將破獲跟截獲的一些電報複製了一份送給了德國人。他敢保證,英美兩國的外長級高層,似乎在中國達成了一份協議,一份將要改變世界格局的協議。
11月22日,在中國滯留了大半個月後,英國外交總長坐上了前往日本的船,他將對日本東京進行訪問。總的來說,貝爾福在華期間完成了英國國內交給他的大部分任務,尤其是跟中國相關的那些任務,他都出色的完成了。
而美國國務卿蘭辛卻沒有急於離開,他此次來華除了保證親、美的李漢政府不會在中俄戰爭中倒台外,還肩負著加強跟中國、政府之間的聯係,密切鐵路及其他合作,與他同行的還有一個規模龐大的隨行團隊,他們的任務是沿著美國在華的投資走上一圈,並拍攝足夠多的照片跟資料,以便向國內就美國資本在華投資、中國的潛力跟美國資本是否應加大在華投資力度,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貝爾福訪日,日本人表麵上歡迎,背地裏卻滿是焦躁不安跟恐慌。
作為一個崇拜強者的民族,日本對於英國的強大在警惕跟超越的念頭下,還有著十足的恐懼心理。沒辦法,二十世紀初的英國太強大了。過去的兩個月裏,隨著日本吞並了東印度群島,英國人震怒之下,從日本抽調走了大量的資金。英國的抽走對日本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要說令日本經濟瀕臨崩潰那就太誇張了,但高達兩三千萬英鎊的資本流出,依舊重創了日本經濟。
兩三千萬英鎊的資本可是相當於兩三億日元,這筆資金不可謂不大。但剛剛被吞並的東印度群島殖民地的肥沃、富饒給了日本政府堅定的決心。同時,寺內正毅內閣剛剛下達的擴軍令也為日本工業的快速走出英資撤離的陣痛。
隨著數十萬軍隊的槍械、軍火采購,以及大量的軍艦訂單。來自政府的巨額軍費撥款,都未日本的軍事重工業的發展注入了一記強勁的動力。日本工業本來基礎就好、口徑也寬、底子也厚。外需的減少並沒有擊垮日本,可別忘記了日本還有新占領的龐大的東印度殖民地市場沒有開拓呢。
貝爾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抵達的日本,就東印度群島問題,跟日本現今的政府進行談判。
蘭辛是在12月的第一周結束時才離開的中國,帶著滿意的笑容。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中國共修建鐵路約9400公裏。其中列強國家直接修建經營的約占41%;列強各國通過貸款控製的約占39%;國有鐵路、包括中國自力更生修建的京張鐵路和商辦鐵路及贖回的京漢、廣三等鐵路僅占20%左右。
這種局麵在辛亥革命後得到了根本改善,自李漢入主中樞前,在地方兩年多裏便修建了1800多公裏的鐵路。到1914年他入主中樞後,立刻宣布“統一路政”,解散了地方各省商辦鐵路公司,把各省已經建成和正在興建的鐵路全部收歸國有,同時鐵道部跟前身交通部先後獲得高達1.4億華元的財政撥款,以及高達3.74億美元的鐵路建設公債。隨後李漢簽署相關協議,允許美國資本與中方製定的鐵路公司合股修建鐵路後,短短三年朵的時間裏,中國便修建了1.68萬公裏的鐵路,修建速度僅次於美國,目前的中國已經擁有了近3萬公裏的鐵路。
在東部沿海跟中部地區,中國已經建立起了密集的鐵路網。而這其中過半的功勞都要歸功於美國。
眼看著美國資本通過投資中國鐵路修建,不但分享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國鐵路建設的暴利,還將美國的影響力覆蓋到了這個國家的半個國境。美國國務卿蘭辛是十分滿意的,盡管當年,他曾經是堅決的反對投資中國的美國政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