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賊
字體:16+-

12 石破

孛羅的軍隊出現在延安,消息傳出,幾家歡樂幾家愁。

察罕聞訊之後,先是愕然,繼而大笑。王保保陪侍左右,莫名不解,說道:“孛羅軍入延安,定是為圖謀關中,對我大為不利。原來他放在冀寧路的隻是一路疑兵,卻是我軍中了他的計。不知父親大人為何發笑?”

“昔年,老夫受答失八都魯節製。那個時候,孛羅帖木兒還是一個黃口孺子,乳臭未幹。借其父之威名,他得統大軍,屯駐大同,號稱‘京師悍蔽’。曆年來,其窺伺冀寧,與我交戰,屢處下風。對老夫而言,無非仍舊昔日之小兒,一個手下敗將罷了。殊不料,‘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居然能出此奇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老夫這一笑,不是為孛羅而笑,而是為其父而笑。答失八都魯能有子如此,可以瞑目了。”

察罕大笑不止,良久,踱步到地圖前,細細觀看:“此處大同,此處冀寧路,此處延安。跋山涉水,長途數百裏。想來他所以能做到如此神不知、鬼不覺,必定是從劉家川渡過的黃河。延安城中雖有駐軍,但是卻非吾與李思齊的嫡係,看到他大軍突然來到,定是驚惶失策。嘿嘿,不交一矢,就能得一陝北重鎮。孛羅、孛羅,不愧將門虎子。生子當如斯!”

“生子當如斯”。漢末三國,建安十八年,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相持月餘,曹操不能勝之。望孫權軍齊肅,喟然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是一句稱讚的話語,同時也是一句罵人的話。言下之意,曹操是在以孫權的長輩、在以孫權的父輩自居。涵義非常複雜。李察罕此刻突出此言,與曹操當時的心態卻是頗為相符。既有稱讚,稱讚孛羅後生可畏的意思;又有近似倚老賣老,依舊視其為小兒輩的意思。

察罕感歎許久,王保保不忿起來。

他叉手而道:“孛羅軍雖得延安,南望關中,然而他在關內並無根基,是為客軍,且孤軍深入,後勤輜重定難以補給,又不熟悉形勢地理,勢不能長。關中有父親大人的精銳在,又有李思齊在,縱然一時大意,被他得去了延安,此小患耳。孩兒不才,請父親大人給兵卒五千,即日趕去陝北,敢立軍令狀,至多半月之內,必將之趕出陝北!”

王保保的為人雖然並不驕橫,但是到底沙場上搏殺出來的。他不到二十歲就隨著李察罕起兵,多年來,轉戰黃河兩岸,常有功勞,不可與尋常人相比,性子中自有一股傲氣。且有李察罕是他的義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從來隻有人敬他,哪裏有他去敬人的道理?自視甚高。驕傲上來,受不了李察罕對孛羅的誇讚,也在情理之中。

察罕哈哈大笑。他老於世故,豈會不知王保保為什麽如此不忿?也不在意,沒有回答王保保的請命,而是岔開話題,帶著考究的味道,問道:“吾兒,關中素被稱為王者基業,你可知道原因是為何麽?”

王保保侃侃而談,說道:“前宋時,趙鼎說:‘經營中原,當自關中始。’汪若海說:‘將圖恢複,必在川陝。’關中之地,連山帶水,退則足以自全,出則橫行天下。殷商六百年,而亡於百裏之歧周。趙、魏、齊、楚、韓、燕八千裏之地,而受製於千裏之秦。沛公王漢中,收巴蜀、定三秦,五年乃成帝業。李唐入長安,得秦涼,剪除群雄,獨尊天下。

“若以人體相喻,則陝西便好比人之頭項。是以若得陝西,便是得了天下之首。所以說,以關中發難,可以迅速製天下之命。此是為王者基業。”

察罕頷首,說道:“以史為鑒,可以明興亡。吾兒說的很對。關中所以為王者基業,所以能製天下之命,除了吾兒說的這些之外,最重要的還有兩條。其一,關中號稱‘陸海’,乃是九州膏腴之地;天水、隴西等處迫近羌戎,修習戰備、崇尚武力,是民風剽悍,可成強軍;又且,自武威以西,水草宜畜牧,多有適合養馬之地。退則足以自全,即此謂也。

“其二,更為重要的是,關中地處西北,由西北向東南,猶如高屋建瓴。居高臨下,向東,可以虎視河北;向南,可以控禦四川。

“自長江東下,黃河南注,而天下大勢,分為南北。故河北、江南,為天下製勝之地。而挈南北之輕重者,又在川、陝。江南所倚仗的,是長江,四川據長江上遊,下臨吳、楚,其勢足以奪長江之險,是以欲得江南,必先得四川。河北所倚仗的,是黃河,陝西據黃河上遊,其勢足以奪黃河之險,是以欲定河北,必先得關中。川、陝兩地,常製南北之命。

“而如老夫前麵所言,關中居高臨下,又足以控禦四川。因此,關中實為重中之重。老夫為何在用兵河南、山東的同時,不忘放一支精銳在關中?如果用策馬來比喻之,老夫放在關中的精銳就是馬鞭。驅馬爭雄天下,馬鞭要在人手。關中,便是老夫的‘人手’,便是老夫的根本所在!”

他笑容漸斂,轉為嚴肅,抬起手指,在地圖中延安的位置上輕輕一點,似乎是在說給王保保聽,又似乎是在自言自語,說道:“孛羅縱然是孤軍深入,但既已得延安,覬覦關中,便不可小覷!吾兒,你適才以周、秦、漢、唐為喻,說明了關中的重要性。為父又再且來問你,世祖皇帝能定鼎中國,原因又是為何?而前宋所以三百年難成一統,又是為何?”

王保保剛才舉的例子,隻說了唐朝之前,沒有說自宋以來的近代。

聽了察罕的相問,他略一低頭思忖,說道:“世祖皇帝所以能定鼎中國,也是因為關中。憲宗皇帝時,欲以九州封同姓,命世祖在汴京、關中自擇其一。因了姚樞的建言,說關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陸海,世祖遂請關中。憲宗皇帝並以河南與之。由是地廣軍強,乃成帝業。而前宋所以三百年難成一統,除遼、金強盛,怕也是有西北不在其掌控之中的原因。”元憲宗,就是蒙哥汗。宋時,西北有西夏國,兩國彼此敵對,常有交戰。

“關中之重,由此可知!”

“然則,父親大人打算如何應對孛羅?”

“關中如此重要,孛羅帖木兒不會不知。他之所以占據延安,正是因為看到了關中的重要性。但是,又如吾兒適才所說,他孤軍深入,定不能久持。他既看出了關中的重要,敢出此奇計,用精銳深入,以老夫料來,必不會犯這樣幼稚的錯誤,定是有恃無恐。或許,他還會有後手存在。”

孛羅帖木兒既然看出了陝西的重要,有膽子出奇兵,占據延安,那麽,他肯定也會知道“客軍入境、不能持久”的道理。所以,察罕推測分析,他之所以敢如此作為,應該是有後手存在。王保保問道:“有後手存在?”

李察罕注目地圖,看了會兒延安,視線下移,定在了藍田附近。王保保心有所悟,說道:“父親大人是在說張良弼?”

“張良弼雖然名受老夫節製,但卻陰結定住,存有不軌。孛羅帖木兒敢突然進入陝西,這其中不會沒有他的影子!若他與孛羅聯手,則我關中雖有一支精銳,雖有李思齊在,倉促間,怕也是難以將之徹底地平定!”

“那該如何是好?”

察罕已有定計,說道:“如今之計,唯有一策。”

“是為何策?”

“首先,要穩住,不可自亂陣腳。張良弼也許會和孛羅聯手,但這畢竟隻是老夫的猜測,是否確有其事,還不好說。故此,要把孛羅帖木兒入陝西的消息壓下,不能傳入軍中,以免動搖軍心。其次,縱然張良弼果然是與孛羅聯手了,我軍在關中的精銳以及李思齊,暫時間或者不足以克敵,但還是足可自保。所以,目前之戰略,我軍仍然應該以冀寧為主。”

“仍以冀寧為主?”

“不錯!先冀寧,後陝北。”

“可是,如果孛羅帖木兒一麵堅守冀寧,一麵全力入陝?”

“堅守冀寧?哼哼,千軍萬馬爭過獨木,譬猶兩鼠相鬥穴中,將勇者勝!孛羅帖木兒雖在冀寧前線挖掘工事,擺出了一副堅守的架勢,但無論比較將勇、抑或較之卒精,他都遠遜我軍。隻要我軍全力以赴,他定然非是敵手。雖深溝高壘,在老夫眼中,土雞瓦狗罷了。即傳老夫軍令,命前線將士從即日起便展開猛攻!給他們五天的時間突破孛羅軍的壁壘。待打開了通道之後,馬不停蹄,繼續北上,用雷霆萬鈞之勢,壓迫大同!”

“殲滅孛羅布置在冀寧前線的五千人馬,然後直取大同?這,這,……,這是圍魏救趙之計!”

“然也。孛羅占據延安,雖然看似我關中危險,然而隻要我軍能迅速地擊敗當前之敵,進至大同城外,則關中便會雖危實安!”

置根本之地的關中不顧,麵臨突發的危境,依然堅定信念,不肯倉促地改變前線部署,破釜沉舟,采用圍魏救趙之計,明打大同,實保關內。王保保心動神馳,說道:“父親大人英武!孩兒願親臨前陣,突敵之壘。”

“吾兒,眼下卻是還用不著你出陣。……,你且記住了,將,乃軍中之膽。非到萬不得已,身為主將者,絕對不可輕動。”

越是遇到險境,主將越要安穩。

如果現在便把王保保派上前線,前線的將士肯定狐疑。為何王保保會來?幾千上萬人聚集一處,一旦產生狐疑,難免就會有謠言四起。謠言一起,就難以萬眾一心。不能萬眾一心,又麵臨強敵,唯有失敗。

當然了,這卻也不是一定之言。如果軍中沒有重將,在麵臨危境的情形下,也許主將就需要出馬。隻是,察罕帳中將才濟濟。摧堅折鋒,多有良才。遣一個貊高去,便就已綽綽有餘。所以,察罕不願調王保保親出。

王保保道:“謹受父親教誨。”

察罕帖木兒剛把軍令傳下,正說話間,室外有人來到:“稟大帥,濟寧急報!”

“濟寧?拿過來。”

門外侍衛引了濟寧信使入內,呈上軍報。察罕展開觀看,麵色陡沉。王保保問道:“父親大人?”

“海東小鄧大舉侵犯濟寧。”

“啊?”

真是屋漏偏逢雨。才定下了如何解決孛羅帖木兒,鄧舍卻又來犯濟寧。王保保神色大變,問道:“濟寧現在的形勢如何?”

察罕帖木兒把軍報看完,遞給王保保,讓他自己觀瞧,詢問信使,說道:“賀宗哲在軍報上言,說小鄧分軍兩路,一路取泗水,一路圍寧陽,看樣子,是想要圍城打援。你出城來我臨汾時,賀宗哲有何應付之策?”

“賀將軍計劃以不變應萬變。雖然紅賊圍攻寧陽甚急,但是賀將軍並無出城支援的打算。”

“沒有出城的打算?”

“是。”

察罕頓足而歎,說道:“兗州必失!”

王保保一目十行,匆匆看過軍報,聽了察罕帖木兒此說,又是莫名不解,說道:“觀軍報上講,賀宗哲推斷紅賊是想要圍城打援。所以他不肯出城,免得中了賊軍的伏擊。以孩兒看來,這個應對是沒有錯的。……,父親大人緣何說兗州必失?”

“想那小鄧,用兵以詭詐著稱。去年的益都之戰,我軍以優勢攻之,尚且不能克勝。況今日耶?現今是他主動來犯,料來必是準備充足,正在士氣如虹的時候。賀宗哲明知其圍攻寧陽,卻因顧忌中伏而不肯出救,是先在士氣上就落了一籌。正確的應對怎麽能是這樣的呢?

“兗州距離寧陽不過數十裏,即便有賊軍的埋伏,我軍後倚重鎮,可為依托,前有堅城,足為呼應,又有何懼?正確的應對,應該是在聞訊之始,便就選揀精銳,出城馳援。與賊軍野戰,大敗之。如此,方能振奮我軍之士氣,挫敗敵軍之鋒銳。又且,我軍正在冀寧與孛羅交戰,賀宗哲不會不知。越是這樣的時候,他越該主動進攻,越不該被動防禦!因為隻有他主動進攻,才能減輕我冀寧方麵的壓力;現如今,他困守待援,不就是等同把壓力全部轉移給我冀寧了麽?大大的失策,大大的失策。”

“雖然如此,但是賀宗哲固守兗州,兗州是大城,糧食也充足,縱不能克敵之鋒銳,用來守禦應該還是無恙的。父親大人為何便說兗州必失?”

“海東文謀武勇,人才甚多。洪繼勳、趙過、郭從龍等皆一時之選。他們強軍壓境,是用一國之力,對賀宗哲區區兗州一地。所謂:一計不成,必施二計。賀宗哲首先在氣勢上已經落了下風,被海東看出了弱點。若是海東因此而另有專門針對的計謀施出,則十之八九,他定會上當!”

“被海東看出了弱點?什麽弱點?”

“害怕兗州丟失。”

王保保到底也是個英才,得了察罕的提醒,頓時明白過來,失口說道:“不錯,正是。賀宗哲不敢出城,明麵上看是怕中伏,其實是因為害怕丟失兗州。他想要固守兗州,這本是好的。但對海東來說,他想要固守兗州心切,卻便是成了他的弱點。……,哎呀,這該如何是好?”

察罕帖木兒與王保保的分析一陣見血。

為何楊萬虎圍攻寧陽的時候,調不出來賀宗哲,而潘賢二提議改打汶上,便就能調出來他的援軍?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寧陽若失,兗州還能堅守;但是汶上一失,兗州必定難保。賀宗哲固守兗州心切,所以不得不出軍馳援。李察罕歎道:“太過計較一城的得失,豈能保我濟寧?”

他這句話卻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賀宗哲有守土之責,自然便會把兗州看得最為重要。而李察罕站在全局的高度,他當然就不在乎兗州的得失。

“事已至此,我軍該如何應對?”

“現如今,也隻能看賀宗哲會不會上敵之當了。老夫斷言,海東圍寧陽,既調不動賀宗哲的援軍,下一步,必定會改變策略,用其它的計策來迫使他出城。如果賀宗哲能不上當,堅持不出援,則兗州或許還會有救。但是如果他沉不住氣,貿然輕動,則兗州的丟失,隻是早晚而已。”

“父親大人的意思是,海東不會硬取兗州,即便圍攻寧陽的計策不成,仍舊會以調賀宗哲軍出城為目的?”

“是啊。”

“這卻又是為何?”

“小鄧早不來犯,晚不來犯,偏偏在此時來犯,定然是因為聽說了我軍與孛羅正交戰冀寧。他豈會不知,一旦等我冀寧分出勝負,則他火中取粟的打算便不免落空。故此,他攻兗州、打濟寧,隻會是速戰速決。但是,兗州大城,攻之不易。要想速勝,唯有調虎離山,然後趁虛奔襲。”

“父親大人所說甚是。但是孩兒卻有一點不解。”

“噢?”

“就算是賀宗哲中了小鄧之計,最終遣軍出城。然而,正如父親大人所講,我兗州是個堅城,攻之不易。即便出城的軍隊戰敗,小鄧要想迅速克城,怕也不會太過輕易吧?”

“城再堅,守者人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當賊軍圍攻寧陽之時,賀宗哲不肯出援,士氣已衰。又若中賊軍之計,貿然出城,中伏慘敗,則是為士氣已竭。且,寧陽守軍與兗州守軍都是‘毛葫蘆軍’,同出一脈。寧陽如果陷落,被士卒們知道了是因為賀宗哲不肯援救的緣故,吾兒,你想一想,城中的士氣到那時候,何止衰竭!必定群情沸騰。

“內不能穩,又沒有士氣,如何能對強敵?”

王保保沉默不言,半晌,又一次問道:“如此,我軍該如何應對?”

李察罕負手室內,轉了幾圈,說道:“別無良策,隻有一個辦法。”

“什麽辦法?”

“傳吾軍令,命河南軍分出一部馳援濟寧。若趕到濟寧時,兗州還未曾陷落,便以兗州為前突,堅守濟州為上。隻要能守住兗州、濟州,便是守住了濟寧的咽喉,小鄧即便有強軍千萬,也定然是難以前行半步。

“而若是兗州已失,便把防線布在濟州一帶。另外,調令東平路駐軍在濟州河沿線嚴密防守,以防止小鄧奇襲東平,同時,別遣一軍,從汶上等地出,作為兗州、濟州的策應,務必要把濟州的側翼守好。”

說到此處,李察罕停下話頭,像是想起了什麽,再度來到地圖前,細細查看了一會兒,麵色逐漸變得沉鬱。

他喃喃說道:“汶上、汶上。嘿嘿,小鄧如果別出二計,想要調賀宗哲出城,說不定,便是會改從汶上入手。如果真是這樣?如果真是這樣?兗州的前景可就有點不太妙。此是為‘攻敵之必救’。……,保保!”

“孩兒在。”

“你剛才不是請命,想要上冀寧前線?冀寧用不著你,濟寧路卻說不得,需你上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