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武少年
字體:16+-

女夥計的作品欣賞(書友共勉)

愛文字,愛的癡迷,正像古人所言:桌上、枕邊、廁旁、包裏……幾乎無論行至何處,隨手都可拿起一本書或幾頁紙,默默走入另一個世界陪同作者踏雪尋梅、雨中漫步,亦或融身主人公同喜同悲、跌宕生活。也有時會心有所感、偶有所得,即使深夜也摸索提筆流淌下幾行清淺的文字。

愛它,閑來便神遊於文字中的人事裏。深深體會到做自己世界的王,一盞燈照亮一個世界。

上師範時有一名同學,他也酷愛文字,而且水平遠在我之上。我屬於那種有心得時才能洋洋灑灑、大肆渲染幾行的寫手,而他卻是那種隨意命題均可揮毫潑墨、精彩紛呈之輩。於是,我偶爾發顆“小衛星”,他倒是篇篇都堪稱“原子彈”。但他有點娘娘味,即男子氣概不足;並且從衣著、出手都看出,他家境也平常稀鬆。那時他喜歡上了班裏的一個女生,但那個女孩是幹脆利索之人且素有攀高之心。於是,他失敗了。自然青春的懊喪寫在臉上,時至今日,我依然清晰的記得那女孩不屑的眼神,“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決絕。

畢業後,男同學似乎一下子從人間蒸發,渺無消息。我想起他總腦子裏浮出一線感想:十年磨一劍。終於,一次在一本不錯的雜誌上發現了他的大名。十多年了!自然,我想到了他現在的家庭。如今的他終於做了自己摯愛的文學世界裏的王,雖可能還經濟平平,雖可能仍有點婆婆媽媽,但他的妻子、兒女一定非常愛他吧,因為他的身上閃耀著足可照亮她們人生前行之路的光輝,一盞燈照亮了一個世界。

前幾天帶領孩子們學習《香菱學詩》,文中的黛玉引來不少詫異的目光,傳說中的黛玉孤高自傲,甚而尖酸刻薄,又因寄人籬下而多愁善感、羸弱多病。但在本文中的黛玉熱情大方、青春蓬勃、樂於助人、聰慧善良、小小年紀便為師有道。為什麽呢?是像對曹操一樣存有後人的偏見嗎?細細感受,黛玉在大觀園中是首屈一指的大才女,那句“冷月葬花魂”、那篇“葬花吟”那首“秋窗秋雨夕陽”……句句篇篇可謂天籟之音,雪芹先生說她有“詠絮之才”。我恍然大悟,在詩詞的王國裏,黛玉是王!是王,就會胸懷寬廣,就會自信灑脫,就會談吐自如,更似雄韜偉略一般。教香菱學詩她便能舉重若輕、信心十足、卓有成就。

在詩的國度裏,作為王的黛玉任意馳騁,收放有度。她更像一輪太陽,璀璨無私的光輝照暖、照亮了曾被陰霾黑暗寒冷包裹著的香菱。我看到了一位鼎盛的王,絢爛明豔的光輝灑遍了詩的國度。

曾經不能理解陶淵明的消極避世。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卻要為己私念而忘情山水田園,不顧民間百姓疾苦。我總以為好男兒就要像範仲淹一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要像蘇東坡那樣,無論貶謫哪裏都能造福一方百姓:治西湖、編典籍、傳教化、建育嬰堂、創安樂坊,心係天下黎民,胸懷家國社稷,不畏強權,赤膽忠心。

但真正走近陶淵明,我開始慢慢懂得,顛沛於官場的他始終堅持心誌的高潔傲岸,你聽:“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你再看他棄官還家時的感受:“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再觀他是生活觀:“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這樣的陶謙讓他貪圖名利、卑躬屈膝、欺上媚下、同流合汙那一定是生不如死也!

歸隱田園,因為隻有在田園的世界裏,他才活出自己;在田園的世界裏,他才是自由快樂的王。他的才華會洶湧澎湃、一瀉千裏,他的才華會空靈澄澈,人生才會空前絕後。曆史過千年,是這種放棄功名利祿,安窮守貧的陶淵明讓我們看到了田園世界的真正的王者!名垂千古、功載史冊的恰是他的淡泊名利詩篇和真性情!

夜已深,街上早已寂寥無人,愛人仍獨坐燈下桌前,劈劈啪啪的敲擊之下,一行行文字像一隊隊鬥誌昂揚、士氣浩然、整齊排列的將士們。他就是那個指揮千軍萬馬、縱橫決蕩、一統天下的王。他更愛文字,如今已是一名頗有成就的網絡寫手;在現實生活中的文秘行當裏,他更是幹的熱火朝天,風生水起。無論日子如何艱辛,夜如何漆黑,冬如何寒冷,於他,無數個日日夜夜裏,文字的王國裏日月同輝,霞光萬道,暖如春陽,耀比錦繡。

人生,就要勇於做自己世界的王,因為一盞燈足以照亮一個世界。

這是桃花在低迷的時刻,厭倦了碼子,作為現任妻子對自己的忠告和鼓勵,沒有像她說的那樣,但這每一句都蘊含著深深鼓勵的話,讓我很是震撼,沒有想到在她的心目中,文字的喜愛其實要遠超於我,文字的駕馭水平也遠超於我,但我卻坐在一些小有成績的所謂“功名”上沾沾自喜。

從她對我的鼓勵,讓懂得學習沒有盡頭,文學的道路沒有盡頭,學海無涯,其實就是這樣,很簡答的道理,自己雖是知道、懂得,卻從未真正理解運用起來,被一些煩事所困擾,雖然我的工作也是跟文字有關,但還是不放棄自己的喜愛,還要努力的更新創作,給書友們講故事,這是看到老婆送給我的一篇文章,很是感悟的寫出了這些東西,希望與廣大書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