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東林?”趙行德看著兩位故友,吃驚道,“你們要重建東林書院?”
朱森、何方要重建的東林書院,並非後世那樣赫赫有名,而是楊時夫子於政和年間在無錫龜山講學所建的一所書院。楊時離開無錫後,東林書院漸漸荒廢,原址成為一座寺廟,稱為東臨庵。上個月,楊時在無錫的弟子捐款修了一座“道南祠”紀念夫子,又商議要重開東林書院。自從鄂州倡議之後,非但各州縣學的權柄極重,私學也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書院需要有名望的宿儒名士來主持,方才能不落於流俗,因此,無錫的楊時弟子金泰生、遊汝白、李從諺等人便寫信給楊時弟子中名氣最大的朱森何方二人,請他們前往無錫主持大局。
“正是。”何方道:“先師在東林講學最久,無錫重建東林,我二人理當出力。”
“二位,”趙行德看著二人,沉吟道:“隻怕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近些年來,學校公議與朝政越來越緊密,相應的,各地學派也和朝中派別牽連起來。楊時得程氏正宗,本身是一代儒宗,朱森與何方二人皆摒棄俗務,多年來潛心治學,廣收弟子,乃世所公認楊時的衣缽傳人。他們二人參與重建東林書院,意味著有一個學派的強勢崛起,勢必引起朝野中有心人的警覺。這種學術與朝政相互幹擾的情形,恐怕是首倡學校公議選舉之說的黃曦也始料未及的。
“元直放心,”朱森看著遠處微風拂動楊柳,“東林書院的宗旨是傳楊夫子道統。”他與何方交換了眼光,沉聲道,“我與何兄相約,將畢生追述先生之遺訓,著書立說,致力於理學經術,傳道授業,絕不出仕為官,更不會以議論幹預朝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何方接道,“凡我東林書院的人,無論師生,不得接受官府中人資助。書院完全依照楊夫子在世時的規矩,每日一人主講,內容限於四書五經中之一章,師生可以相互問難,質其所疑,格物致知。講畢,大家齊聲誦讀此章即散去。無論大小課堂,不得議論朝政,不可在經義中雜以時事,違者立刻革出書院。”他抬起茶盞喝了口水,決然道,“從今而後,凡是我門下的親傳弟子都不得出仕,專注經術學問,若學餘力濟世行善可也。”
“這似乎過了吧?”趙行德質疑道,“聖賢之道,不要學以致用嗎?”
“雖千萬人,唯獨元直不該有此一問。”何方反問道,“難不成武昌侯還想大開殺戒嗎?”
趙行德臉色一變,卻隻歎了口氣,沒有解釋,也沒反唇相譏。鄂州事變,廩生死傷兩百餘人,外間對趙行德褒貶不一。何方雖然不認可廩生假言事之機圍攻相府,但他認為這始終是士大夫之間的事。吳子龍固然逾越了界限,但陳東動用東南大營,趙行德開炮對付廩生,則是逾越了更大的界限。正是黨爭越來越激烈,又和學術之爭纏雜不清,他和朱森才決定矯枉過正,立下了書院不得幹預朝政的規矩,想要在亂世中重建一方淨土。何方原先還和顏悅色,但談及這個問題,卻忍不住帶上了火藥味兒。
“元直重述君子之道,對我們都有所啟發。”朱森打破了尷尬,解釋道,“君子自立於世間,也可以施展抱負,何必寄身於府衙,上下掣肘,左右牽製,反為不美。”他搖了搖頭,淡淡地笑道,“當初唐太宗觀新科進士自端門魚貫而出,曾經洋洋得意道,天下英雄盡如彀中。我們這些讀書人就是中了熱衷仕途毒,朝廷將名韁利鎖加身之後,此身此心皆不得自由,不如幹脆超脫,專注學問,獨立於世間,豈不快哉!”
“可是,我所述君子小人之別,側重還在地位之別。”趙行德微微搖頭,緩緩道,“凡能自立於世間,無需依附他人者,都是君子,可以行君子之道。若推而廣之,大宋國境之中,不需仰人鼻息,不受旁人欺淩之人便越多,可擺脫‘小人之道’,行‘君子之道’的人就越多。若沒有地位上的保障,強行要人去守君子之道,就好像強迫三歲小孩舞動大錘一般,非但得不償失也,而且極度危險。”他歎了口氣,廩生圍攻相府,又何嚐不是如此。
何方微微一笑,和朱森對視了一眼,發問道:“元直,你說世上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
“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趙行德一愣,皺眉道,“莫要戲耍,此問數千年紛紛無定解。”
“正是如此,”何方搖了搖頭,不以為然道,“那元直為何肯定,君子之道與君子之位,是先有後者,而後才能遵循前者呢?”趙行德又是一愣,腦海裏一時間有不甚分明,仿佛隔了一層看不清晰,模模糊糊地又似乎抓著了什麽東西,他疑惑未解地看著朱森和何方,明白這個題目定然是他二人切磋討論過的,否則朱森不會如此一副氣定神閑的樣子,趙行德深深吸吸了一口氣,沉下心緒,問道:“何兄所言有理,卻又如何?”
“這君子之道,君子之位,小人之道,小人之位的重述,頗有古意。然而,難道小人永遠是小人,而君子一直是君子了嗎?從古至今,可不是這樣的。顏子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別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顏子無君子之位,守的卻是君子之道。本朝範文正公,少時家貧,父死母改嫁,寄宿寺廟讀書,每日劃粥斷齏度日。範文正公沒有君子之位,卻守君子之道,最後成了一代名臣,當之無愧的君子。”
“現有君子之位,然後守君子之道,還是先修君子之道,後躋身君子之位?”
朱森沉吟道:“朝廷頒布宋禮法,君子法,俗易法以後,人皆擇法而自守,難道那些耕夫、漁夫、工徒、商販等升鬥小民,終身都隻能守俗易法,不能做一個君子了嗎?子曰有教無類,若是如此,那就不是孔孟,若將君子之道局限於君子之位,那就不是夫子的本意了。所以,我與何兄決定沿著元直開辟的這條脈絡,從‘小學’著手,廣宣教化,讓普通百姓也能以君子之道修身齊家。”他語氣一住,沒講後麵的“治國平天下”。
“正是如此,子曰有教無類,出身和地位並應該阻止世人上進,士農工商,漁樵耕讀,隻要循君子之道,都應該取得君子之位。”何方頓了一頓,著重道,“所以,我和朱兄商定,東林書院重開,將廣傳正道,讓普通百姓也能成為君子,是我大宋真正成為君子之國。”他略顯激動,咳嗽了兩聲,喝了口茶水,又道,“正因如此,凡我們東林中人,決計不入仕途,否則的話,高高在上,威福自重,又豈能體察升鬥小民做一個君子的甘苦。”
“朱兄,何兄,”趙行德感慨道,“你們選擇這條路可不好走。”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朱森灑然笑道,“有後輩肯跟著我們這兩個愚鈍之人走這條路,伊洛之學的道統不絕就好。另外,動靜相因,物極必反。我們東林這一門,先絕了仕途的心思,反而能將那些功名利祿之徒拒之門外,說不定哪一天,外麵的浮華散盡,我伊洛道學反而大行於世。元直既負著家國重任,卻不能像我們二人這樣自在了。”
“是啊。”趙行德笑了笑道,“我羨慕得緊,恨不能一劍掃卻胡塵,與二位把臂同歸。”
朱森喝了口茶,猶豫了一瞬,壓聲道,“元直身處嫌疑之間,哪天若不能自處,起了歸隱之心的話,記住東林書院掃榻相迎。”何方也微微點頭,以示讚同。趙行德師從晁補之,晁補之師事蘇軾,算是蜀學的脈絡,但他提出的道德之辨,君子之道,卻必然會在東林書院中教授下去。
“多謝兩位。”趙行德拱手相謝,“隻待俗事了卻,趙某必將造訪。”
他沉吟了一會,又問道,“倘若書院弟子都不入仕途的話,那麽與官府和縉紳打交道,東林弟子又將如何自處呢?”他問這個問題,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官本位”。這世道的規矩,無論是世家大族,還是學派書院,地位的高低,往往要通過有多少人在朝中做官來體現。無論自我標榜多麽清高,人心就是如此。倘若東林書院真的禁絕弟子涉足仕途,那麽,東林書院不但不能獲得應有的地位,而且門人弟子在俗世中安身立命都是難題。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何方正色道,“倘若君子之道果真大行於世,東林中人不入官場自是無妨。弟子們各操本業,讀書明理,謹遵禮法,自然與官府無涉。若在禮法之外,無論官府、強盜還是胡虜侵淩,我等欲為君子而不能,那隻能誓死相抗。孟子曰,舍身取義,吾所願也。當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他就是這骨鯁強項的脾氣,若非十數年如一日的鑽研伊洛理學,而是出仕為官的話,隻怕早已得罪了無數的長官和同僚。“我明白了。”趙行德感慨地點點頭,“若是需要,南海水師城寨定然是掃榻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