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執天下
字體:16+-

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一)

【第一更,求紅票,收藏】

預定中的獻俘儀式給樞密使文彥博給攪了。

據文彥博所說,托碩部其實不過秦州邊境的一個小小的蕃部,丁口即少,兵力亦自不盛。王韶領著幾個蕃部擊敗了托碩部,縱然是連族長也俘獲了,其實也不過是些微不足道的功勞。這樣也敢押至京城來獻俘,實在有失朝廷體麵。想當年,曹瑋在秦州,他所消滅的大蕃部有幾十上百,而如托碩部一般的,更是車載鬥量,卻也不見他一次又一次的獻俘陛前。

文彥博的這番話,讓王厚心中憤憤不平。即便他因為參讚軍務、押送戰俘、以及獻上沙盤、軍棋等事,被天子賜予了三班借職的品官,又跟著張守約一起,被越次招入宮中麵聖,王厚的心中,還是有猶有餘怒。

但文彥博拿著曹瑋來跟王韶比較,就是王韶親至,也隻能低頭受教,道一聲‘文樞密說得正是’。

曹瑋曹寶臣,是開國名將曹彬之子,也是如今曹太皇的親叔。他是真宗朝時鎮守關西的第一名將,名震西陲。聽到他的名字,無論黨項吐蕃,小兒也不敢夜啼。別看現如今黨項、吐蕃鬧得如此歡騰。當年在曹瑋麵前,李元昊的老子李德明,吐蕃讚普唃廝羅,都是老實做人,哪個敢輕舉妄動?——早給他殺膽寒了。後來若是曹瑋不死,有他虎威鎮著,李元昊絕然不敢做反。

可是這等英雄人物,也隻會出現在開國之初的時代。放到現在,又有哪位將領能比得上曹瑋的一根腳趾頭?即便是狄青狄武襄,他升任樞密使,也不過是滅掉了一個在廣西叛亂的儂智高,何德何能跟曹瑋相提並論?而狄青之後,國朝武功日衰,王韶今次斬首六百,敗敵逾萬的功勞,已經算得上當今天子即位以來,僅次於圍繞著綏德城的兩次大戰,而能排在前三的大功了。

崇政殿外,王厚突然低頭輕咳了兩聲,掩去心中突然騰起的尷尬。不過這個大軍萬人是董裕和托碩部自己說的,不是王韶瞎編出來。自家老子在奏章中說今次敗敵逾萬,也不能算是欺君,而且六百首級可是實實在在的。

王厚的咳嗽聲,引來幾道不滿的目光,他連忙低下頭,不敢再惹起周圍注意。

王厚的周圍戒備森森,護翼天子的班直護衛皆是重甲持戈——其實也不是戈,而是一條條長柄骨朵——身材則是一個比一個高大。王厚五尺六寸的身量不算矮了,但在他們麵前卻硬是低了一頭去,讓他自卑不已。即便是韓岡來了,站在他們中間,也都隻能算是中等偏下。

王厚聽說宮中的班直,有許多都是世代相傳,自太祖的時候就開始在宮中應付差使。而他們娶妻也往往都是刻意挑著身材高大的女子,這樣一代代傳下來,一個個都是六尺有餘。幾十條大漢並肩站著,就像一根根庭柱筆直的撐著天空,氣勢煞是迫人。

今天早早的吃過午飯,在張守約的提點下,連口水也沒敢喝,王厚進宮在崇政殿外等著覲見。到現在也不知等了多久,他站得腰酸腿疼,卻還沒有個消息。不過王厚前麵的張守約,花白的頭發在長腳襆頭下露了出來,已經都是花甲之年,站了那麽久卻仍是一動不動。而環繞著崇政殿周圍的班直侍衛們也是一動不動。

這麽多人圍著皇城的中心站著,動也不動,連一聲咳嗽都沒有,王厚都感覺著靜得嚇人,僅有的聲音還是不遠處,從崇政殿內傳出來的,另外……就是風聲。

可能由於周圍都是高近十丈的殿閣,風在殿閣間穿梭,呼呼的刮得甚急,使得穿著厚重朝服的王厚,一點也不覺得熱。感受著寂靜中清涼,王厚突然想起來,自他進了皇城後,卻是連一聲蟬鳴都沒聽到。今年天氣熱得早,京城中的樹上早早的就有知了在吵,但偏偏在宮城中一聲都沒聽到。

‘還真是奇怪,難道是天子之威,能夠遠驅蛇蟲?’

王厚胡思亂想著,心中的想法可算得上是不敬天子。這時一陣涼風突然迎麵吹來,王厚將頭抬起一點,用餘光看過去,隻見崇政殿緊閉許久的殿門終於打開了,七八人陸續從殿中走了出來。出來的人皆是衣著朱紫,顯是身份極高。王厚忙把頭垂得更低了一點,不敢有絲毫不恭。王厚也不知他們究竟是宰執中的哪幾位,但個個位高權重卻是不用說的。不過如果文彥博在裏麵,王厚卻希望他能在哪裏踩滑了腳,跌上一跤。

隻看著一條條紅色和紫色的朝服下擺從眼前穿過,黑麵木底的官靴踩著地板奪奪的一串響聲漸次遠去,崇政殿裏終於空了下來。

‘終於能進崇政殿了。’

王厚抖擻精神,等著天子的傳喚。可是出乎他的意料,天子的傳詔並沒有立刻出來。又等了大概半個時辰的樣子,才有一名小黃門走了出來,將張守約和王厚叫進了崇政殿中。

王厚還是第一次覲見天子,連宮城也是第一次進來。關於崇政殿的一點常識,還是從王韶那裏聽來。

當舉步跨入大宋帝國的中心地帶,從亮處走進暗裏,周圍的光線隨之一暗,王厚的心中便是一陣發虛。他跟著張守約亦步亦趨,唯恐哪裏的禮節出了錯,被站在內殿外的閣門使說成君前失儀。

在王厚入京前,韓岡還跟他開玩笑的說過。當見了天子後,不知他是戰戰兢兢,汗不得出,還是戰戰惶惶,汗出如漿。當時王厚撇著嘴,拍著胸脯說自己當是氣定神閑,能閑庭信步。但現在,王厚連自己到底是出汗還是沒出汗都弄不清了,鼻子裏嗅到的薰香讓他的腦袋更是發暈,耳朵裏嗡嗡直響,使他根本聽不明白天子駕前的宦官究竟再說什麽,隻知道當跟著張守約行動,學著他的動作,這樣才不會出問題。

而就在這一段度日如年的時間,王厚心裏卻莫名其妙的蹦出了與韓岡的對話。他這時候才舉手認輸,在天子麵前氣定神閑的本事,果然不是沒經驗的人能擁有的。

張守約則是很淡定。他年輕時曾經鎮守過廣南西路,擔任走馬承受一職。當其時,狄青狄武襄剛剛平定了儂智高之亂,當地民心未定,亂軍時有出沒。當時的仁宗皇帝對廣西局勢甚為憂心,故而張守約便能兩年四詣闕,每次入覲,都會被天子留下來說話,問著廣西的現狀,同時征求他對處理南方邊事的意見。

而英宗,還有現在的年輕官家,張守約也都是見過的,心中更沒什麽負擔和壓力。進殿後,就按著禮節一板一眼的向天子行禮,經驗豐富的老將給身後的年輕人,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跟著張守約三跪九叩,王厚就算站起後,也是深深的低垂著頭,做足了恭謹的態度。對於崇政殿內部布置他不敢多看,不遠處天子的禦案他不敢多看,而天子本身,王厚當然更是不敢貿然看上一眼。隻是他一拜一起之間,眼角的餘光卻瞥到擋在連通後殿的通道前的一扇屏風。

那扇屏風上沒有花樣,沒有紋飾,底色隻是普通的下過重礬的白絹。但屏風麵上,卻密密的寫了不少字。白紙黑字,醒目無比,而且都是三字一段,兩字一隔——皆是人名。

那一扇就是傳說中的屏風,王厚從他父親那裏聽說過,能被寫在這扇屏風上麵的名字,都是曾經給天子留下深刻印象的小臣。上麵的每一個名字,皆盡是天子親手所書。等待日後有機會,便可以從其上簡拔。

無論哪朝哪代,除非是不理事的昏君,或是為臣下反製的有名無實的君主,所有的皇帝都免不了要日理萬機。開國以來的曆任天子,也不會例外。他們每天要批奏的奏章數以百計,奏章上提到的名字則更是近於千數。而且文官選人轉為京官,武官小使臣晉升大使臣,也都必須要覲見天子。每隔幾天他們就會編為一隊,引見給皇帝。

幾百人上千人的名字就這麽日複一日的在皇帝麵前晃著,即便他們有再好的記性都背不下來、跟不上去,除了十幾二十個重臣,還有在身邊服侍自己的內侍,剩下名字一年也不一定能出現一次,天子哪可能記住?往往就會記錯人和事,張冠李戴的情況也時常發生。

所以為了防止遺漏人才,崇政殿中便有了這扇屏風。但凡在奏事和覲見上給皇帝留下了好印象的小臣,無論是外臣還是內侍,天子都會提筆在屏風上記下來。據傳言,不僅僅在崇政殿裏有一座記名屏風,在天子寢宮福寧殿中,也有一座同樣的屏風——這是為了天子無論何時想起,便能隨手記下

王厚雖然對記名屏風很有興趣,但在覲見天子時,緊張的心情本也不會讓他太過在意。隻是王厚方才叩拜之間,視線不經意的掃過屏風。視力出眾的他,卻是親眼看見就在屏風靠右的一側,有個名字單獨起了一行,那兩個字讓王厚分外眼熟——

——韓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