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九龍秘籍
字體:16+-

以後要用的一些藏傳佛教傳說

豎三世、橫三世

按佛教說法,在過去已有佛陀出世,雖然不見得再住此世,但按經典所傳,他們是(1)毘婆屍佛(2)屍葉佛(3)毘舍浮佛(4)俱留孫佛(5)俱那舍牟尼(6)迦葉佛。加上釋迦牟尼總稱過去七佛。在藏傳佛教中,以迦葉佛為過去佛的代表,加上現在世的釋迦佛,以及未來世的彌勒佛,合稱三世佛。這種三世佛安排,也被稱為“豎三世”佛。

另外一種安排,係以釋迦牟尼佛在中間,右有文殊菩薩,左立普賢菩薩;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兩旁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左邊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兩旁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菩造像純以三位佛為主稱之橫三世。若以每組三尊出現,則稱釋迦三尊,阿彌陀三尊。“這種安排乃應佛為度脫世間眾,隨三界六道而有不同的應化。”

※三界

佛教術語。即欲界、**、無**。界,意為類別。三界又可總分為有情界(有情識的生物)和器世界(處所)兩類,而以有情界為主體。三界是據有情所造善、惡業及修不同定業所感苦、樂、色、無色等不同果報而建立的。如“三界眾生,輪回六趣”即此義。

1.欲界。欲指財、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曰欲界。”欲界有五趣十二處。趣,義為趣向,五趣指有情生死,有五個去處,即地獄、畜生、餓鬼、人及六欲天,所以又稱五趣雜居地。又有佛、菩薩來此度生及有修行成聖果者,又稱凡聖同居地。其中地獄有等活、黑繩、眾合、號叫、大叫、炎熱、大熱、無間等八處,加上畜生、惡鬼為十惡趣。人有南贍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等四處。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處。人天合為十善趣。此立足於人,地獄在下,最底層是無間地獄;天在上,他化自在天位居最上。

2.**。位於欲界之上,為離欲的眾生所居。色,義為物質。“宮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有四靜慮十七天。靜慮即平靜思慮的禪定境界,四靜慮天即有情依成就禪定的深淺所感的不同果報,有四級處所。初靜慮三天(梵眾、梵輔、大梵),二靜慮三天(少光、無量光、極光淨),三靜慮三天(少淨、無量淨、遍淨),四靜慮八天(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此八天中前三天是凡夫所居,次五天為聖者所居,聖者煩惱清淨,又稱五淨居天。是為凡聖分居地。

3.無**。在**之上,為無形色眾生所居。“但有四心,無色形質,故名無**。”無**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四皆以不同定心境界立名。無**無邊所,有情在某地修某空定成就,舍色身後,即於是處入某空處。由於無物質形態,又名四空天。此三界總為一個世界。大乘佛教認為宇宙中有無數這樣的世界。

※四大天王

天王的起源可溯自古印度的婆羅門信仰,以後被佛教吸收,成為宇宙中心須彌山腰,犍陀羅峰,鎮守四方的天神。

東持國天,梵名提多吒,白膚。率領毗舍闍(顛狂鬼)和乾闥婆(香音神),為帝釋天的主樂神。據雲聽覺蘊毒傷人,故平時多以冠覆耳。手彈琵琶,以免聞者受傷害,其專司護持東方弗提婆州(東勝神州)的人民,因此稱東方持國天王。

南增長天,梵名毗琉璃,藍或綠膚。一說其能增長人智慧,持劍以斷煩惱。一說其蘊觸覺之毒,故橫劍勿使人近身。他率領鳩樂荼(雍形鬼)和薜荔(餓鬼),保護著閻浮提州(南贍部州)的人民,故名南方增長天王。

西廣目天,梵名毗留博叉,紅膚。因視覺有大威力,故平時做注意手中托塔,不使目光傷人,且因其原為大鵬金翅鳥,能鎮蛇,故於左手握蛇,率領諸龍和富單那(臭惡鬼),專司西瞿耶尼州(西牛賀州)人民之保護,故名西廣目天王。

北多聞天,梵名毘沙門,黃膚,有大福德,專保護眾生的財富,故右手撐象徵勝利的勝幢。由於口中蘊毒,故多做閉口像。左手懷抱之蒙鼠,口中源源不絕吐出珠寶,他持護鬱單越州(北俱盧州)人民,故名北多聞天王。

在平時造像時四大天王都是身著王室盛裝,穿鎧甲,呈站立姿,表示他們將隨時去護衛佛法。繪相中每位天王背後都有圈火焰,代表可以搗毀內外之敵的智慧與機敏。有時天王亦坐相出現。

四大天王經常和羅漢歸入一組出現,因前者保護佛法,後者宏揚佛法,在佛寺中繪像常在殿堂走廊。

四天王中唯有北天王被奉為獨立主尊。在藏傳佛教塑像或繪唐卡常單獨造像另外供奉。圖像中的北天王,座騎為青鬃白獅子,身色金黃,濃眉大眼,蓄著上卷的小胡須,有西域人士之味道。以其能使人增財富故,所以常得供養。

※護法

在藏傳佛教中,佛藉不同形象教化信眾。在信者修習奉行佛法之時,有一批神靈護衛佛法,並使修法之人,免受內外而來的災害,這些神靈皆為護法神。

為加強其神力,降除魔障,阻嚇信仰上的敵人,所以護法神也呈各種形相,善相護法神或怒相護法神。一般為降伏邪魔,多做多麵多臂之忿怒相,相並做展立姿猶如隨時備戰狀。故於寺院之進口或前廳之處,往往繪此類尊相或懸掛唐卡,其目的在求保護寺院之用。

護法另稱布畏。在藏傳佛教所傳,有“八大布畏”,其分別指是“吉祥天女、大黑天、馬頭觀音、閻魔、降閻魔尊、戰神、大梵天及財寶護法。”由於密教中以金剛為最精最聖之代表,是故造護法像有大威力者,名之金剛。以護衛佛法,亦為護衛修行密教之人,護法金剛亦按不同之經典,現不同之相與威力。

※五方佛

五方佛代表五種智慧,又稱五智如來。西藏密宗儀式規認為修行人僅僅依靠念誦咒語和觀想曼陀羅,仍然不能達到即身成佛的境界,還需要五禪定的五種智慧,才能成佛。

方位名稱部族手印座騎膚色與其含義三昧耶形

中央大日如來

(毗盧遮那佛)如來(智拳)

覺勝獅子白膚。代表清淨人的癡心之毒,將色蘊轉為法界體性智慧**

佛塔

東方不動佛

(阿敏如來)金剛觸地象青膚。代表清淨人的瞠恨之毒,將識蘊轉為大圓鏡智慧金剛杵

南方寶生佛寶與願馬金黃膚。代表清淨人的傲慢心之毒,將受蘊轉為平等性智慧寶

西方阿彌陀佛

(無量壽佛、無量光佛)蓮華禪定孔雀赤膚。代表清淨人的貪心之毒,將想蘊轉為妙觀察智慧蓮花

北方不空成就佛羯魔施無畏金翅鳥綠膚。代表清淨人的嫉妒心之毒,將行蘊轉為成所作智慧羯魔

供奉、修行五方佛不僅可以清淨人心的五毒(貪、嗔、癡、慢、疑),將五蘊轉五種智慧外,並能成就息、增、懷、誅四種事業,以達平息災難、增加智慧、福壽、財寶、具愛心、關懷他人、降伏魔障等功德。

※羅漢

(1)《如何欣賞唐卡》

梵文音譯,全稱為“阿羅漢”,為佛的得道弟子也是小乘佛教修行所獲最高果位,受佛陀囑托,留在人間護持佛法,直到彌勒佛降世。

羅漢原為十六位,漢地名稱來自唐朝玄奘取經翻譯而來,同時期西藏及敦煌中有十六羅漢的造像出現,至於後來再加上二人成為十八羅漢,加上哪兩人呢?不同朝代及地區,說法各異。

(2)《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音譯為阿羅漢,簡稱為羅漢。在大乘佛教方麵,認為不論是阿羅漢或羅漢,都是指小乘聲聞之得到悟境的最高聖者,是隻求自利的人。但是大乘佛教這種講法並不是阿羅漢的本意。阿羅漢的原意是應供,是指“應該被供養之人”或“有資格接受的人”。這個意思是說阿羅漢是斷盡一切煩惱,具有卓越人格的人。所以這樣的人也具有感化與善導世人的優越德性。

因此,如果供養阿羅漢之衣食住的話,那麽供養者將會得到數十百倍功德的回報。阿羅漢又稱為福田,這是指阿羅漢就是一個可以使人們得到幸福收獲的良田。愈是良田就愈能豐收,有時能回收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收獲。如果供養或播種在像阿羅漢這樣的良田上,那麽供養者就會收獲到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大功德。所以阿羅漢又稱為無上福田。像這樣的阿羅漢,是可以救渡世人,使他們幸福的。佛當然也是這樣的阿羅漢。

在弟子(聲聞)中得到最高悟境的人就稱為阿羅漢。在這方麵,不論是佛或弟子中的阿羅漢都是一樣的。但在大乘佛教來看,阿羅漢是未具教化活動的小乘聖者,這是對阿羅漢本意的一種歪曲。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這名詞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均遙見彼龍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以“天”及“龍”為首,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並非至高無上,隻不過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天神的壽命終了之後,也是要死的。天神臨死之前有五種徵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第五個徵狀或說是“玉女離散”),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釋是眾天神的領袖。

“龍”是指龍神。佛經中的龍,和我國傳說中的龍大致差不多,不過沒有腳,有時大蟒蛇也稱為龍。事實上,中國人對龍和龍王的觀念,主要是從佛經中來的。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等名稱。古印度人對龍很是尊敬,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最大,因此對德行崇高的人尊稱為龍象,如“西來龍象”,那是指從西方來的高僧。古印度人以為下雨是龍從大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中國人也接受了這種說法,曆本上說明幾龍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龍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羅龍王,他的**八歲時到釋迦牟尼所說法的靈鷲山前,轉為男身,現成佛之相。她成佛之時,為天龍八部所見。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夜叉”的本意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維摩經》注:“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現在我們說到“夜叉”都是指惡鬼。但在佛經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乾達婆”是一種不吃酒肉,隻尋香氣作為滋養的神,是服侍帝釋的樂神之一,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達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達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達婆城”。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

“阿修羅”這種神道非常特別,男的極醜陋,而女的極美麗。阿修羅王常常率部和帝釋戰鬥,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好食物,帝釋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妒忌搶奪,每有惡戰,總是打得天翻地覆。我們常稱慘遭轟炸、屍橫遍地的大戰場為“修羅場”,就是由此而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王往往打敗,有一次他大敗之後,上天下地,無處可逃,於是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阿修羅王性子暴躁、執拗而善妒。釋迦牟尼說法,說“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說“五念處”;釋迦牟尼說“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偏又多一品,說“三十八道品”。佛經中的神話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羅王權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愛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事。阿修羅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論卷三十五》:“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於佛,謂佛助天。佛為說‘五眾’,謂有六眾,不為說一;若說‘四諦’,謂有五諦,不說一事。”“五眾”即“五蘊”,五蘊、四諦是佛法中的基本觀念。阿修羅聽佛說法,疑心佛偏袒帝釋,故意少說了一樣。

“迦樓羅”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舊說部中說嶽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它每天要吃一個龍王及五百條小龍。到它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它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聚毒氣極多,臨死前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隻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緊那羅”在梵語中為“人非人”之意。他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隻角,所以稱為“人非人”,善於歌舞,是帝釋的樂神。

“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