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財女
字體:16+-

收藏天下

改革開放以來,民間收藏異軍突起,方興未艾,各類研究收藏的報刊雜誌琳琅滿目,印刷精良,團結收藏者的民間收藏學會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並成為社區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政通人和、國運昌盛的生動體現,也是近二十年來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之一。

人們熟知,我們偉大的祖國,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世界文明古國所罕見。燦爛輝煌的文化傳統,積澱豐厚的文化遺產,則成為曆代收藏的源泉。收藏家和收藏愛好者的收藏對象,不僅包括傳世的陶瓷青銅、玉石銅鏡、名人字畫、磚石瓦當、珍貴典籍、石刻碑拓、漆木牙器、貨幣印章,而且凡文人雅士的清玩和民間日常生活用具無不在收藏之列。近現代以來許多收藏更擴而大之,諸如重要報紙雜誌、書信簽封、郵票磁卡、煙標火花、像章徽誌、奇石工藝,也都被廣為收存珍藏,林林總總,包羅萬象,萬千種類,色彩斑斕,甚而形成係列,獨領風騷,頗為壯觀。這些藏品不僅凝結了製作者的聰明智慧和製造才能,更是一個時代、一個時期、一個地區的文化載體和曆史見證,構成一部形象、生動、完整的文化圖鑒,為研究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風尚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很重要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曆史價值,同時也極大地豐富和補充了國家博物館的館藏闕佚。這是收藏家和收藏愛好者省吃儉用,節衣縮食,一點一滴逐年積聚、精心收藏的結晶,也是他們怡情養性,為國為民做出的奉獻,理應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支持。

收藏,首先是一種具有知識性、怡情性、趣味性的群眾文化活動。通過對藏品的收集、整理、研究、展示,不僅可以增長曆史、文化、科技知識,激勵追求新知的更大興趣,提高美學欣賞水平,而且在收藏不斷發現的過程中會給人們新的啟迪和樂趣,對陶治情操、怡情養性、激發愛國情懷、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品味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一點,已逐慚為政府文化部門的領導所認識,例如有些省、市、區在開展社會文化建設中,已經把推動民間收藏活動作為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擺上了重要位置,給予積極支持。更有些社區,通過舉辦藏品的專題展覽、知識講座、經驗交流,使人們更加熱愛生活,憧憬未來,既教育了群眾,又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收藏,在更高層上也是一種專業性、學術性、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鑒賞活動。收藏是一門學問,不僅需要具有藏品的一般專業知識,熟知藏品的來龍去脈,而且能夠深入研究藏品的文化、藝術、科學價值。要達到這樣的水準,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努力學習,而且要靠實踐經驗的積累。著名文物鑒賞家史樹青先生就說過,鑒定文物、辨別真偽隻有做到“文物與文獻相印證,傳世文物與科學發掘文物相對照,眼學(目視)與科學(先進測年方法)相結合”,才能做到“言之有物,遇物能表,見物見人”。2002年8月下旬我去南京參加“六朝書法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中國書法史研討會”時,著名收藏家、書法藝術家楊魯安先生同我談到收藏家的品格時,他說,做一個收藏家要具備“眼(眼力)、錢(一定資金)、緣(機遇)”同時要“戒貪、戒急、戒狂”。此“三要”、“三戒”可謂實踐經驗的總結。這些寶貴經驗,很值得借鑒參考。

毋庸諱言,收藏也像其他事物一樣具有兩重性:一方麵它可以成為人們精神財富的積累,提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麵它也可以成為部分收藏者積聚物質財富的手段,發財致富的途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與發展過程中,拍賣、交易物品活動勢所必然,傳世文物的拍賣、交易也概莫能外,不足為奇。問題在於,我們建立和發展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收藏、經營的不是一般物品,而是具有特殊屬性的文物,因此,我們應當注意把握以下幾點:一是保護文物收藏者的合法權益。按照中國憲法和相關法律、法規,任何侵犯合法文物收藏或所有者和經營者權益的行為都是不允許的。二是文物收藏者和經營者必須遵紀守法。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和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收藏,合法交易,維護文物市場有序發展,對於盜掘、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動,要依法打擊。任何一個主權和法製國家都禁止盜掘、走私文物,對違法者都會依法製裁。三是對大多數收藏者來說,要摒棄單純以賺錢獲利為目的從事收藏的狹隘利益觀念和短淺目光。一個收藏者應當有更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目光,以收藏曆史、收藏文化、收藏科學為自己收藏目標,才能成為真正品德高尚的收藏家。

“藏寶於國、施惠於民”,這是許多收藏家的誓言。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許多愛國民主人士、專家學者已經為我們做出光輝榜樣。尤其是毛.主席,在1952年2月即將友人送給他的明代學者王夫之的手跡《觀鶴瑞舞賦》交文化部文物局轉送故宮博物院。同年12月又將另一友人贈給他的錢東璧臨寫的《蘭亭十三跋》轉送故宮。此後,1958年又將張伯駒先生贈送給的李白《上陽台貼》轉交故宮珍藏。正是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文物的珍重態度和身體力行的表率作用,使許多領導同誌和中央國家機關也將本部門收藏的重要文物陸續交文物部門收藏,向社會公眾展示,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影響。許多著名的收藏家當年收藏文物的目的,並不是“據為己有”,而在於“勿使外人奪”,當國家安定、人民政府建立後,他們紛紛把自己盡心竭力收存的文物無償捐獻給國家。如鄧以蜇、周叔弢、陳叔通、馬敘倫、周一良、周紹良、楊憲益、侯保璋、葉公綽、張伯駒、朱幼平、朱家溍、王世襄、馬衡、吳仲超、唐蘭、葉肇夫、潘達於和部分華僑、國際友人都向國家文物收藏機關故宮博物館、中國曆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以及各省區市博物館捐獻了自己和家族珍藏的文物重寶,他們的感人事跡將流芳百世,永載史冊。著名收藏家、書畫家張伯駒先生為使國寶級文物不致流失海外,不惜變賣家產,以重金購藏西晉陸機《平複貼》和展子虔《遊春圖》,對其愛同身家性命,在艱難歲月裏,這些國寶跟隨他顛沛流漓,避難日寇,曆經風險,終得保全。解放後,他毅然決然捐獻給國家。這種高風亮節、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國魂、民族魂的再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希望,令人永遠欽敬!

回顧二十年來文物收藏發展的曆程,成績輝煌;展望新世紀收藏前景,錦繡如畫。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麵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的收藏文化也必然會得到更大發展。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