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明
字體:16+-

關於隋朝皇帝

關於隋朝皇帝

隋文帝楊堅

楊堅(541年-604年),隋朝建立者,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羅延。隋朝開國皇帝,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

父楊忠,是北周的隨國公,楊堅襲位後,迫靜帝退位,自立為帝,國號“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於是改為“隋”。楊堅稱帝後,於589年統一全國,結束了長達300年的分裂局麵。隋朝統一後,社會秩序安定,廢除了一些酷刑,與民休息,對社會的進步有很大的作用。

604年8月13日(仁壽四年七月十三日),病逝於大寶殿,終年64歲,葬於泰陵(今天陝西省楊陵區城西5公裏處)。

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隋朝第二代皇帝(604年-618年在位),漢族。少敏慧,好學善詩文,儀

容俊美[1]。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書令,閏八月之後,進位雍州牧、內史令(就是宰相)。八年冬,任行軍元帥統兵伐陳。滅陳後,封太尉。開皇二十年(600年),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文帝病逝於仁壽宮大寶殿,太子廣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業,拉開了其波瀾壯闊而又毀譽難定的一生。楊廣即皇帝位,假造文帝遺詔縊殺前太子楊勇。其弟漢王楊諒以討楊素為名,在並州起兵,煬帝派楊素鎮壓,楊諒降後被幽禁至死。此後不久,煬帝聽從雲定興建議毒死楊勇諸子,翦除了對帝位的威脅。618年三月,宇文化及等煽動軍士兵變謀反,煬帝死於江都之變。

“修建洛陽”“遷都洛陽”、“修通運河”、“西巡張掖”、“開創科舉”、“開發西域”等可以概括隋煬帝楊廣一生所為。

隋恭帝楊侑

隋恭帝楊侑(605-619年),617年10月—618年5月,在位半年。

隋恭帝楊侑是隋煬帝孫,楊侑是隋煬帝長子楊昭第三子,初封陳王,後改封代王。煬帝晚年出外巡遊時,命他留守長安。617年10月,李淵自太原起兵攻入長安。擁立他為帝,改年號為“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

楊侑稱帝,隻不過是個傀儡皇帝,618年3月,煬帝死於江都之變。消息傳來,李淵見楊侑已無用處,5月逼他退位,自行稱帝。楊侑被降封為希國公,閑居長安。第二年五月遇害(具體不明),一說病死。李淵攻入長安後擁立他為帝。在位半年,武德二年去世,年僅15歲,諡號為恭皇帝,葬於陝西省乾縣陽洪鄉乳台村南500米處。

隋秦王楊浩

隋秦王楊浩(605-618年)618年3月——618年9月,在位半年。

他是隋煬帝之侄,秦王楊俊之子,繼承父親的王位為秦王。618年3月,煬帝在江都被弑,楊浩被宇文化及立為皇帝,其實是一個傀儡皇帝。半年後的9月,宇文化及廢黜楊浩,自立為皇帝,並將楊浩毒死。

隋皇泰帝楊侗

隋皇泰帝楊侗(?—619年),618年5月——619年4月,在位不足一年。

隋皇泰帝楊侗,隋煬帝孫,元德太子昭子,母劉良娣。原本封為越王,駐守洛陽。隋煬帝被弑後,王世充、與元文都、盧楚等擁立楊侗為隋朝皇帝,史稱皇泰帝。楊侗以世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與陳國公段達、內史令元文都、內史侍郎郭文懿、黃門侍郎趙長文、內史令盧楚、兵部尚書皇甫無逸等六人共同輔政,時人號稱“七貴”。

元文都欲暗殺王世充,段達暗中通知世充,結果行刺失敗,文都臨死前對皇泰帝說,“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楊侗亦哭。皇泰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自稱“大鄭皇帝”,建元“開明”,廢楊侗為潞國公,囚於含涼殿,每日隻能求佛祈福。五月,王世充部將裴仁基、裴行儼父子策劃攻殺王世充,事情敗露,王世充殺死裴仁基父子。但之後世充意圖毒殺侗,六月派侄子王仁則和家仆梁百年,攜毒酒去楊侗處,楊侗自知難逃一死,遂服毒,遺言:“願下輩子不要再生在帝王尊貴之家”;但一時半刻竟沒毒發,最後被縊弑。他是隋朝最後一位君主,年號皇泰,故史家稱之為皇泰帝。

關於開皇盛世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置穀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曆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裏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大隋開皇盛世氣象恢宏磅礴,隋文帝下令修建首都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誌,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隋文帝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裏,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鴻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淩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這就是隋書裏的“開皇之治”。隋文帝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廓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直到唐太宗死後,唐高宗繼位,計戶口380萬戶。唐玄宗時,全國760萬戶,4100萬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唐天寶十四年已墾田地1430萬頃。隋煬帝登基就有890萬戶,而唐太宗直到駕崩才有380萬戶,國力之差距可以想見。

隋文帝開創的“地廣三代,威振八紘”的大隋王朝存在的時間有539年,建立正式行政區域實施有效管轄的範圍超過了以往。唐朝到630年也未完全恢複隋朝的疆域。隋朝的軍隊殲滅或重創了突厥、吐穀渾、契丹、高麗……拖延阻止了異族的強大與崛起,取得空前輝煌的勝利。《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道:“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製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人們在研究其後的偉大的中華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麵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麵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隋朝京城及各地的糧倉,大的可儲糧千萬石,小的也儲糧幾百萬石,都儲滿了穀物。長安、洛陽和太原的國庫中,儲存的絹帛各有數千萬匹。隋文帝臨終時,天下倉庫的積儲可供全國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關於唐征高句麗

唐初貞觀末期,東-突厥基本被消滅了,四夷威服,下麵就開始著手收拾高句麗了,用太宗的話就是“為中國報子弟之仇”。貞觀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麗。次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禦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斬俘兩萬餘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駐: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太宗擊敗,餘眾歸降,高麗舉國震恐。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征占高麗的預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占遼東等十城,獲七萬餘戶,斬殺高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唐太宗回朝後,群臣建議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這一建議。以後,唐軍采取了對高句麗發動騷擾性攻擊的策略,共有以下幾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於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麗軍;655年,因高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麗;658年,程名振攻克高麗赤烽鎮(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麗軍。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發35軍,水陸分道並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屢戰屢勝,進圍平壤;契苾何力於鴨綠水大敗蓋蘇文之子男生,斬3萬人。時百濟舊將叛亂,而蘇定方圍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於662年二月命唐軍自高句麗班師。退軍時,左驍衛將軍、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在蛇水戰敗,龐孝泰戰死。這是高句麗滅亡前的最後一次勝跡。由於淵蓋蘇文在世期間一直未能采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導致唐朝與新羅聯合必欲滅高句麗而後快。蓋蘇文在世時雖然尚能以高壓控製高句麗政局,但高句麗內部已經危機四伏,當他死去時,高句麗已離覆亡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