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士謀
字體:16+-

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賈詡的毒辣(上)

甘寧喝畢,舉起大刀,作勢就砍,那吳將連忙避開。甘寧縱馬衝過,扯聲喝道。

“若有棄同袍而保命者,自管離去。願隨某死戰者,便跟過來!!”

甘寧一聲喝下,不等回應,驅馬就走。那一部吳兵麵麵相覷,很快一隊人馬立即追出,正是甘寧麾下的五百錦帆銳士。五百錦帆銳士一走,隨即又有兩隊人馬跟隨。剛才那擋住甘寧去路的吳將,心裏一急,竟教自己的人馬撤往而去。就在此時,一將猛地提刀一砍,那人料之不及,刀到之時,寒光一閃,頭身分離。血液飛起,那殺人的將領,冰寒著麵色,冷聲而道。

“這等無義禽獸,見同袍有難而不救,死不足惜。甘將軍身為上將,且不惜命。你等怎得遲疑!!敢有退者,我必斬無疑!!”

此言喝出,一眾兵士不覺紛紛望向那先去的人馬,隊伍中那個碩大的身影,如同盤山高聳。眾人想起甘寧義無反顧地壯勇,無不臉生愧色,紛紛奮勇追去。甘寧挺刀驟馬,從大路轉入小路,一路直殺往前去。

另一邊,卻說張頜突殺而近,在吳兵人馬卻不見甘寧的身影,急聲喝道。

“甘興霸何在,速速下馬投降!!”

潘璋聞言,慨然從人叢裏殺出,口中喝道。

“魏賊!!我家將軍早就離去了,你等若想擒他,簡直就是妄想!!”

潘璋喝聲剛到,人馬亦到,手中槍支如同狂雷暴射,向著張頜一連攻了七、八槍。張頜麵色冰寒,且戰且退。待潘璋攻勢一慢,立馬奮起反擊。潘璋並非張頜敵手,戰了數十合後,落盡下風。此時,夏侯淵亦從一路殺來。潘璋急勒馬退走,情急之下被張頜一槍刺中背心。潘璋慘呼一聲,這時一聲弓弦聲起。潘璋躲避不及,那箭正中其右肩。射箭那將,正是夏侯淵也。夏侯淵目光冷酷,他本可射殺潘璋,但卻留他一命,其意所在,便是要將潘璋生擒。潘璋帶箭回陣,吳兵拚死抵擋。魏兵攻勢如潮,潘璋兵馬死去大半,隻剩下不到數百人馬。

陡然間,一陣如同驟雨般的喊殺聲傳來。甘寧引兵從路側殺來。隻見,甘寧渾身盡是駭然氣概,手中虎牙大刀舞得密不透風,猛地撞入魏兵人潮之內,橫衝直撞,來救潘璋。張頜見後軍混亂,不怒反喜,急教部將慕容康前去阻殺。慕容康領命,舞著一雙大錘,斜刺裏殺向甘寧,人尚未趕到,便先吼了起來,聲勢奪人。電光火石之間,慕容康眼看將到,大錘遽然揮起。甘寧倏然一躲,閃過他飛來的大錘。慕容康見打不中,擰起另一個大錘,正欲出擊時。甘寧的刀不知何時早已飛起,赫然對著慕容康的麵門劈來。慕容康躲避不及,被甘寧一刀砍死。甘寧縱馬狂奔,直殺入重圍,身後五百錦帆銳士,亂刀揮砍,殺出片片血雨。猛然間,甘寧前頭,又有一將擋住。那將身體龐大,虎背熊腰,雙手聚著兩柄闊大的巨刀。正是夏侯淵部下猛將,陳強也。陳強大喝一聲,驅馬趕來,手中巨刀攻勢猛烈,刀刀帶起颶風,向甘寧殺了過來。甘寧毫無懼色,驟馬而衝,連刀劈砍,陳強雙刀之勢,卻無甘寧單刀淩厲。殺了七、八合後,甘寧迅起一刀,正中其心窩之處。陳強慘呼一聲,墜落在地,眼看死絕。甘寧連殺二將,魏兵看得心驚膽寒,錦帆銳士撲殺過來,各個勇不畏死,大有一以當十之勢。

甘寧奮勇突進,威勢駭人,如同一尊無敵煞神,誰敢交鋒?甘寧馬到處,陣陣倒退。甘寧為首當初,一身金甲,盡是血液,往來衝突,絢麗駭人。待甘寧殺到陣內腹地,見張頜、夏侯淵兩人圍住潘璋,軍士被困多時。潘璋遍體鱗傷,眼看難以久持。甘寧看得咬牙切齒,大喝一聲,飛馬殺去。魏兵蜂擁來擋。甘寧手上那刀,如同驚鴻掣電,又似光耀匹練。張郃、夏侯淵看得驚駭不已,一眾魏兵更是心驚膽戰,不敢迎敵。夏侯淵麵色一變,與張頜對視一眼,向勒馬而走。張頜心神領會,亦引兵退去一旁。甘寧盛勢殺來,帶起一路的血光,趕到潘璋眼前。甘寧見潘璋渾身上下,十幾個槍口,右肩又中一箭,怒得鋼齒咬碎,即護著潘璋且戰且走,望陣外突殺而去。

就在此時,張頜猝然斜刺裏殺來,一槍快若疾電,甘寧早有提備,擰刀一擋。張頜大喝一聲,手中槍支如同百千條毒蛇出洞,快起突射。四麵伏兵,前有強敵,生死關頭,甘寧竟赫然氣勢暴漲,渾身如有無盡力勁,舞刀暴砍起來。那一刀刀又快又勁,肉眼簡直捕捉不及。在甘寧的身後,如有一頭雷鳥飛出,竟是生出了三個鳥首,帶著無盡威赫氣勢。張頜臉色大變,這甘寧竟在此時突破了瓶頸!!

甘寧刀式越砍越快,張頜被他一刀砍中鎧甲,割開兩截,幸好張頜躲避及時,否則斷開的便是他的血肉!

隻見甘寧衝在前頭,狂攻張頜,又是十餘合後,張頜敗退而走。甘寧護著潘璋突破而去。陡然間,一聲驚雷般的暴響轟起。一箭赫然射來。甘寧剛殺開人潮,回頭看時,箭將射到。隻見那箭上,升起了一頭渾身遍布火焰的惡狼相勢。甘寧根本來不及抵擋,那箭嘯風射至,直透甘寧鎧甲而去。甘寧心窩上側三寸,儼然露出一個血口,血流如泉。此時間,甘寧卻不敢有所怠慢,扯聲大呼,喝令軍士急走。甘寧護著潘璋奪路而逃,張頜從後掩殺。哪知甘寧中了夏侯淵一式相勢殺招,仍舊英武神勇,複回與張頜大戰。張頜見甘寧如此犀利,嚇得心驚膽寒,隻戰了十幾合後,便又敗退。於是甘寧護著潘璋,還有數百錦帆銳士死戰逃脫。剩餘兵馬,早被魏兵圍殺殆盡。

曹操就在不遠處的山坡上居高臨下觀看戰況,他見甘寧神勇如此,驚歎不絕,與郭嘉謂道。

“這甘興霸足可與魏之典、許,唐之關、趙,蜀之潘、張,一同並名於天下!!可惜,可惜。”

曹操連歎可惜,卻不知是為未能擒得甘寧覺得可惜,還是覺得如此將士竟非他之麾下,而感到可惜。

甘寧憑著其絕世武勇,硬是衝破了郭嘉設下的天羅地網。夏侯淵、張頜遂引兵而歸,兩人下馬跪伏在地告罪。曹操並無怪責之意,與兩人謂道。

“此非你等不肯努力,實乃甘興霸武藝高強耳。”

至此之後,甘寧之名,威震華夏。魏人但聞其名,無不心寒。此一戰,張頜、夏侯淵這兩個盛名上將,卻成了甘寧成名的踏腳石。

曹操傳令諸軍歇息一夜,遂引兵徐徐壓上,進往壽春境界。

且說在十日前,孫權統軍離開汝陰,往壽春而進,沿路收得流星馬報,原來呂蒙已到壽春,於路並無意外。孫權得知,心中大定。一麵遣人通告呂蒙,教其早日進軍,趕往合肥,與從江東趕來的兵馬接應。孫權一麵又催軍進發,連日趕路,直到壽春城下。軍士連日趕路,遠途跋涉,皆以疲憊不堪。孫權下令諸軍造飯歇息,一麵又派人打探甘寧的消息。甘寧乃孫權的心腹大將,前番他已折損了周泰,若是再折了甘寧,孫權如斷雙臂,也難怪孫權會如此著急。

當夜,孫權派出的人還未進發,甘寧遣來的人卻到了。孫權急召來見,聽聞甘寧硬是以三千兵馬抵住了曹操的二萬大軍,使其不敢前進,大喜不已。周瑜在旁聽了,卻是麵色沉著。孫權發覺周瑜的神情,心裏一沉,連忙問道。

“公瑾是否有所慮哉!?”

周瑜微微頷首,那寒星般的眼眸發著精光,凝聲而道。

“曹賊素來行兵神速,麾下亦有典惡來、張儁乂、夏侯妙才等將隨軍。興霸武藝雖高,力敵張儁乂、夏侯妙才自是不在話下。但若遇上典惡來,兩人卻免不了一場惡鬥。依瑜之見,此中大有不妥。”

孫權聞言,眉頭一皺,沉吟一陣,張口而道。

“老賊雖深知兵貴神速之妙,但其天性多疑。或是老賊心疑我軍設有埋伏,故而不敢強而進之,亦非並無可能。”

周瑜聽了,眉頭一緊,想了好一陣,亦是覺得不妥。但當下孫權所言,卻是最好的解釋。周瑜定了定神,與孫權謂道。

“無論若何,主公不可掉以輕心。我軍此時雖到壽春,但若要歸去江東還需不少路程。老賊奸詐,數年前那徐州之戰,我等便幾乎中了老賊奸計,被其殲滅於長江之下。”

說起往事,周瑜眼內不禁有露出幾分痛恨之色,正是數年前的徐州戰役,他的結義兄弟,他的君主‘孫伯符’,折命於曹操手下!

孫權聽了,臉色稍變,然後又望了望周瑜,見他眼裏露出一絲絲淒然的神色,心中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緒。

東吳軍的歸途似乎充滿了種種的不測,比之先前的意氣風發,如今卻顯得尤為頹廢,不安宛如揮之不散的陰霾,籠罩在各個吳人的心頭。

且說賈詡領曹操之令,在數月前已從荊州,一路引兵隱秘潛入壽春與合肥的界口,到了一處山脈,名為龍牙山脈。在此地方圓數十裏內,每間隔十丈便有魏兵的暗哨,但有絲毫動靜,賈詡便能第一時間得知。

忽有一日,斥候來報,一枝東吳人正往此處龍牙山脈趕來。領軍之將,正是東吳虎賁上將呂子明。賈詡得知,是夜,喚眾將前來帳前商議。

賈詡那雙蛇一般的眼眸,發著陣陣幽光,凝神而道。

“今吳兵挫敗而走,若我軍截其歸路,彼軍必然死戰,你等須以一當十,拚死作戰,以困彼軍。以候魏王援兵趕至,從而襲其後,兩軍夾攻,大事可濟也。可有將士願奮死而戰耶?”

賈詡一言落下,許褚大瞪那雙淩厲的虎目,就欲請命。賈詡卻暗中投去一個眼神。許褚見了,眉頭一皺,卻暫是壓下念頭。眾將聽言,皆有難色。賈詡見眾人低頭不語,冷然一笑而道。

“所謂養軍千日用在一時。你等食我魏國俸祿,卻畏戰不前。倘若魏王得知,豈不心寒耶!!?何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此戰若能功成,封侯拜將,光耀門楣,自是不在話下,你等何須遲疑!?”

賈詡的話,似乎帶著無限的誘惑。時魏將中有胞兄弟二人,名為張楓、張琳,兩人乃陳留之人,天生巨力,在曹操征伐董卓那時,便以跟隨,雖未能成名於天下,但亦立下不少功績。此時長兄張楓乃軍中校尉,張琳則任都尉之職。兄弟二人皆是忠烈之士。當下兩人對視一眼,張楓慨然走出道。

“軍師勿慮!某願當之!!”

賈詡見是張楓,眼眸一眯,冷冷而道。

“此事至關重要,容不得絲毫錯失,若有疏忽,如何?”

張楓一聽,不假思索便是喝道。

“願當軍令。”

“好!張楓肯為國舍身而入險境,真忠臣也!雖然如此,奈孫賊狡詐,兵分兩枝前後而走。若呂蒙受伏,彼必來接應。斷我伏兵在中。張楓縱然神勇,隻可當一頭,難以分身。還須再有一將同去為妙。怎奈軍中再無忠烈之士!”

賈詡言未畢,有一將似乎早已等候許久,忿然而出,厲聲喝道。

“某願往之!!”

賈詡精神一震,望眼看去,正乃張楓胞弟,張琳也。賈詡心裏暗喜,嘴上卻是說道。

“不可。你雖有勇氣,但卻無絕一死戰之誌。若有缺失,使得孫權得以逃出生天,前事盡毀,當請一忘死舍生之烈士方可。”

張琳聽言,心裏憤憤不平,把眼瞪得鬥大,大有一副視死如歸之勢,扯聲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