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起波斯灣
字體:16+-

24章 我不是萬歲

“立正!”

隨著軍官一聲響亮的命令,站在馬側的騎兵們立正起來時就隻有一聲。這5000槍騎兵,大部分來自於不斷從大宋湧來的漢人青壯。當然他們此刻已經不是什麽漢人,他們是庇護了所有願意歸化的,以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族。不存在其他任何族,無論阿拉伯人無論歐洲人的加入,到了這兒唯一就隻有華夏族。

但在華夏族之中,主體為漢族,而華夏族的正式全部名稱為——華夏上古初祖炎帝黃帝之族。並由他們一脈相隨而至今天形成炎黃子孫為主體的漢人,並以漢人為主體,包容吸納天下願意歸化之人組成華夏之族。顯然這是一個極具包容力的定義,不過趙伏波隨後將發表的,對於出征的演說,將會表明華夏之族真正的心腸。

趙伏波騎著他的飛火燃天獸來到陣前,他看著自己手下的5000槍騎兵實在是深有感觸。記得馬丁曾經說過,有這樣的軍隊不需要多,10萬就足以蕩平整個天下。心情激蕩之下,感覺自己很有必要說些什麽。雖然宮紫給他預備了演講稿,不過趙伏波一激動就給扔到一邊去了。

“戰士們,你們也許認為,你們是華夏皇家的軍隊。但我要說的是,你們更是華夏族的軍隊,更是華夏百姓的子彈之軍。你們的使命就是維護維護華夏族之尊嚴,華夏族是上古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有著世界最多的數量。今天作為華夏一族最為精銳的戰士,我希望你們能夠記得,華夏之族以仁治族,以德治天下,但須以刀兵對不敬,此乃你等存在之原因。因此,我華夏之軍如山軍令第一條便是,犯我華夏天威者雖遠必誅!”

當趙伏波話音落下的時候,一股豪壯之氣從他眼前的士兵身上散發出來。趙伏波知道,那不是因為自己是未來華夏的皇帝,而是因為最後那一句——犯我華夏天威者雖遠必誅。此話出自於西漢名將甘延壽和陳湯,在攻滅匈奴郅支單於後對漢元帝的上疏中。

當時兩人因為假傳聖旨調兵伐匈奴,而犯有欺君之罪,此言出於他們向漢元帝謝罪之文之中。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悲哀,是一種中國軍人的悲哀。因為中國的曆代君主,從來沒有真正把他們的臣民放在心上,他們的軍隊主要的是維護他們的統治。

這些對於趙伏波而言,卻不是什麽重要的問題。根據他的學習,小民們需要的不過是安定、安全的生活。就如同今天的華夏島一樣,想要島上的人造他趙伏波的反,那倒要拿出更好、更多的東西才成。相對華夏島的,科技極端落後的世界任何一個勢力有能力嗎?就算是再有錢,同樣拿不出來這些東西。

因為一個小民就會向那些封建統治者問——“有法治嗎”“有人權嗎”“有安全嗎”“有保險嗎”“有義務教育嗎”,如果都沒有,那麽這些小民跟著他是不是犯了腦病。

而趙伏波明確的華夏軍的宗旨之後,令人意外的事情卻發生了。士兵們不知道是誰領得頭,開始歡呼起來。

“萬歲、萬歲、萬萬歲……”

三呼萬歲這大概是諸如趙構那種混蛋和S.B最喜歡聽的話了,可放在喪權辱國、誅殺敢戰之士,又抬舉秦檜、史彌遠之流的大宋朝,小民們真的希望那樣的東西就“長命百歲”到“萬萬歲”了嗎?這不但恥笑了中國人的智慧,同樣也嘲笑了曆史的嚴肅。

待得歡呼聲定,趙伏波並不知道,他下麵的話會帶來會樣的反應。不過他還是深深吸了口氣,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也許有人擔心,這樣會不會造成動蕩,也許有人擔心,這樣是不是皇權失威,且聽趙伏波如何說罷。

“萬歲麽?士兵們,我想說的是,在這個世界上,在我們學過的知識裏,萬歲是一種絕對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因為我趙伏波也不會去求什麽仙丹,我想做的就是華夏軍總司令唯一要做的事情。守土、保境、平四海。我華夏之軍,唯一的任務就是為了我華夏之族開韁辟土,誅殺不敬我族之人於千裏之外。而今,華夏軍的任務就是光複整個漢家江山,有一日華夏之境淪於胡匪手,便一日沒有趙伏波稱皇帝之時。從今天起,請諸位士兵們與我一起共勉之!”

當趙伏波說出他不是“萬歲”的時候,整個華夏軍沉默了,整個華夏島同樣沉默了。他們終於明白,眼前的這個年輕的華夏軍總司令,並沒有把皇帝那個稱號看到眼中去。光複舊日山河,才是他想做的事情。遠誅不敬華夏者於千裏之外,才是他與他的華夏軍該做的事情。

同樣,華夏島的平民們,尤其是來自大宋的那些飽受狗官欺淩,飽受向民族納貢之恥的漢人,則對於趙伏波變得更加讚同起來。

“我命令,兵發黃沙城!”

趙伏波最後一揮手的命令結束了他的演講,對於他來說這不過是一段即興的演講,但對於整個華夏來說,這卻不是什麽空話。畢竟趙伏波遲早有一日是要稱帝的,那麽他今天的話可以看做是一種承諾。作為其他少數民族的歸附者而言,趙伏波殺外麵人殺多少,與他們沒有什麽關係。隻要華夏島的日子不要變,就比什麽都強。

大宋虎賁軍的多達7500人的軍隊開始行動起來,他們是5000人的槍騎兵與2500人的“擲彈兵”。與之想對應的是,在黃沙城的“華夏虎賁軍”裏的許多士官、軍官都會回到華夏島軍校裏學習。趙伏波這一次帶去的,除過給他們的裝備之外,還有大量的軍官。這一行大約有2500人左右,這會讓整個“華夏虎賁軍”的軍官來一次大換血。

當然這不是出於不信任,而是出於提高軍隊作戰能力的打算。趙伏波帶去的軍官,多數都是有過作戰經驗,又在華夏島軍校學習過的,無論經驗與理論都相當成熟的軍官。

而戰爭,隨著準備工作的完成,就到了要開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