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極品閑人
字體:16+-

第十七章

軍器司原本的職能是為大唐軍隊打造所有的製式裝備,其中也包括了陌刀,明光鎧,馬槊等等,但是在杜睿改製之後,軍器司的職能也跟著變了,這裏基本上成了大唐熱兵器的研製中心。

張言碩身為內閣成員,工部尚書,像這樣赤膊上陣,親自動手自然是不合乎規矩的,杜睿也曾提點了他幾次,希望他能將工部的事料理起來,可是張言碩的興趣全都在火器上麵,對旁的是根本就不上心,杜睿也是無可奈何,反倒是之前更加“頑劣”,滿腦子隻有蒸汽機的杜承學更像是個一部之長。

送走了劉仁軌和王玄策,杜睿跟著張言碩走進了軍器司,看著正在忙碌的工人,那一杆杆正在組裝成型的燧發槍,心中也是不免激動。

雖然直到工業革命前,火槍的殺傷力和射速等方麵,並不比精心製作的複合弓具有多大優勢,唯一的優勢就是火器和火槍手價格便宜,訓練一名合格的弓箭手至少需要一年,而訓練一個合格的火槍兵隻需三四個月,這還是包括軍紀,陣列,格鬥等其餘科目全都在內。

在後世的歐洲戰場上,工業革命之前,兩軍對戰的時候,一個火槍手隻要能在戰場上擊中對方的一名重裝騎兵,那就是賺了,剩下的也就不重要了,即便是那名火槍手轉眼就死了也無所謂,反正他們的價格便宜。

可以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火槍手隻能充當整個戰場上的輔兵,主要的職責就是負責正麵守禦。

杜睿知道火槍在未來戰爭當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可不想將這些寶貝當成殺傷敵人,然後就充當人肉絆馬索的炮灰,因此對火槍手的訓練,以及火槍的質量格外的關心。

“這些火槍每一支造出來,都要經過十輪試射,才能交付軍隊,還要確保威力,但凡不合格的一律銷毀重鑄!”

張言碩忙應了下來:“恩師放心,這裏的每一柄火槍,弟子都會親自監督著試射,之前也曾多次試驗過了,這火槍的威力果然不同凡響,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不過這燧發槍的製造工藝複雜,對製槍工匠的手藝要求頗高,因此要找一些好的工匠來,方能打製出上好的火槍來。”

杜睿聞言,思慮了一番道:“工匠的手藝是培養出來的,這一點你來負責,還有,對工匠的待遇一定要好,火槍是我朝的機密武器,絕不能外泄,最好在此地開辟出一塊地方來,建立房舍,將工匠們的家人都接過來一同居住,也好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還能便於管理,防止泄密!”

要想馬兒快點跑,就要讓馬兒吃跑,以後兵器的質量如何就指望這些工匠了,不如連著他們的家人一起安置了,一步到位的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而且燧發槍在這個年代裏,絕對屬於高精尖端科技了。

長安城外整日裏乒乒乓乓的亂響,肯定會有細心人發覺,特別是要防止被那些胡商竊取了機密,曆史上就是那些西方人率先發明了火槍,要是燧發槍的秘密被他們竊取了,也研製了出來,大唐的優勢可就沒了。

因此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而且容不得半點兒馬虎,這裏麵關係著的畢竟是大唐的利益。這一點,不能不理會。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並且最先將火藥用於戰爭當中,中國的熱兵器本來也並不落後於西方,後來之所以懸殊的落後,是因為西方人在兵器發展上飛躍進步的時候,中國人因為某種原因,不僅沒有跟進,反而大踏步地倒退。

明朝的時候,中國對火器的生產和應用程度超過了之前的曆朝曆代。明朝自主創製了地雷、水雷、噴筒、手銃、大炮等數十種火器,並於宏治年間自主發明了開花炮彈。

那個時候因為儒家傳統重文輕武的影響,漢族軍人普遍沒有突出的騎射功夫,因此,冷兵器作戰能力向來不是明軍的長項,要對付北方牧、獵民族,明軍隻有求助於火器,明中期以後,由於軍隊腐敗,明軍的戰鬥力隻得更加依賴於火器,明政府也就更加注重火器的研發和引進。

明朝中期以後,中國的火器研發能力雖然已經落後於歐洲,但是因為明朝積極應用火器的國策,軍事裝備的熱兵器化仍然加速前進,明朝從葡萄牙那裏學會了火繩槍,從日本那裏學會了鳥嘴銃,火器研製家趙士楨,在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到三十九年,除仿製成土耳其式嚕密銃外,還研製成摯電銃、三長銃、雙疊銃、迅雷銃等多種單管和多管火繩槍,趙士楨的成果受到明政府的廣泛應用,明朝軍隊火槍的應用至此上升到一個新階段。

明代嘉靖到萬曆年間,明政府在大量製造火繩槍炮的同時,還全麵發展了各種傳統火器,包括改製明代前期的各種火銃,創製了快槍、多管銃、虎蹲炮,發展了利用火藥燃氣反衝力推進的火箭類火器和火球類、噴筒類、火禽火獸火車攻戰類等各種燃燒性火器,創製了各種爆炸彈和地雷、水雷。這些火器連同火繩槍炮,基本上包括了中國古代火器的各個門類,並且綜合了外國火器的先進成果。

明朝天啟年間,為了抵禦滿清在遼東的淩厲攻勢,明政府向葡萄牙購買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大炮一一紅夷大炮,並且仿製成功,大量地裝備到明朝的關寧軍中。重創了滿清軍隊的寧遠保衛戰中,寧遠城的十一門紅夷大炮發揮了重要作用。明軍大炮的先進,也是滿清長期攻不下明朝在遼西軍事要塞的原因。

可以說明朝對火器積極研製、應用並且向外學習取得的巨大成效,已經為兵器向熱兵器化轉軌創造了初步條件。

明朝中後期明穆宗隆慶年間,戚繼光在薊鎮編練的車營、步營、騎營、輜重營等新型的兵種之中。這些營使用鳥槍、佛郎機、虎蹲炮、火箭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編製總人數的一半左右。

在軍隊建製上,隨著火器的逐漸廣泛應用,明軍也在向適應火器作戰的方向調整,明朝在明初永樂年間就設立了中國曆史上最早獨立炮兵營一一神機營,到明末時隨著應用火器的大大增加,又發展出車炮營、鳥槍營、騎炮營和火器補給營等,除神機營以外,一般明朝部隊百分之十以上步兵配備火器,明朝末期比例更高,明末時,北京和山東已經設立火器生產專坊基地,聘請了歐洲技術人員指導生產,已具備一定的火器規模生產能力。同時,用火繩槍炮和冷兵器相結合的作戰方式、軍事教育訓練、國防設施也都隨著產生。

由於明朝對火器的積極態度,明朝末年,明軍的裝備與世界最先進的西歐國家差距微小,明末時,明軍與葡萄牙、荷蘭發生了幾次軍事衝突,明軍用火器打敗了對手。如果明朝的統治能夠延續下去,到十九世紀的時候,中國軍隊的武器,絕不會象鴉片戰爭時的清軍那樣,與歐洲列強有那樣大的差距。

杜睿前世看這段曆史的時候,都不免要擊節叫好,明朝末年,中國軍隊向近代化轉軌的萌芽已經依稀可辯。可惜,這一轉軌的萌芽隨著滿清的入主中國而零落成泥。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在軍事技術最無成就的朝代,軍事技術最缺乏自主創新,在被外國列強用武力打開國門之前,清朝的軍事技術非但停滯不前,而且比起明朝都大幅倒退。

清朝之所以在軍事技術最無成就,首先是由於滿洲貴族自身素質的鄙劣和一些曆史原因,在近代以前,清朝曆代統治者始終沒有重視軍事技術對戰爭勝負的重大影響,始終抱著“弓馬取天下”的冷兵器觀念不放。

這種觀念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曆史原因是,滿清的強勁鐵騎屢次擊敗在軍事技術裝備上優於自己的明軍,並且最終征服了中國。滿清統治者被這巨大的軍事勝利衝昏了頭腦,沒能夠認識到清軍能夠擊敗明軍,征服中國的真正原因,反而認為這主要得自八旗軍強勁的弓馬優勢所賜,從而大大的助長了對冷兵器的迷信。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清朝統治者對於當時先進軍事技術一一火器的研製、生產、應用,是不可能重視的。

清朝之所以在軍事技術最無成就,另一大原因就是滿清統治者對漢人的防範。由於實施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清朝統治者對漢人反抗的恐懼心理自然敏感而強烈,因此就要防止先進的軍事技術裝備落入漢人手中。清朝統治者雖然不相信火器能決定大局,卻也知道火器的厲害。

他們的太祖努爾哈赤就是被西洋大炮炸傷而死的,而且還有成千上萬的八旗兵在攻堅戰中被明軍用火器擊斃。先進的軍事技術裝備落入漢人手中,可能給自己的統治帶來威脅,所以他們就要防範於未然。與蒙古君主不同,清朝皇帝的思維方式向來是很精細的。

滿清入關後,出於對漢人的防範,滿清統治者對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可能應用於軍事的科技發展,進行了嚴厲的限製。這種限製早在入關之初就開始了,當時多爾袞立下規定,大炮和火器等當時的先進武器隻限於八旗軍中使用,清軍中的漢軍禁止裝備。

多爾袞采取這個措施,是因為當時投降滿清的漢軍人數已經遠遠超過八旗軍,這些軍隊如果據有先進武器,一旦降而複叛,很難對付,隻讓八旗軍擁有大炮和火器,可以大大增加八旗軍對漢軍的戰鬥力優勢,可以更有效地震懾和控製清軍中的漢軍。

繼多爾袞之後,曆代滿清統治者出於對漢軍的防範,一直嚴格施行這一規定,直至鴉片戰爭以後,因為八旗軍喪失戰鬥力,為了利用漢軍鎮壓農民起義,才被迫鬆動。

按照滿清的規定,八旗軍壟斷的火器和大炮等先進武器主要供八旗軍中的滿洲軍使用,因為滿清統治者對八旗軍中的蒙古軍和漢軍也有防範。滿清的八旗軍總數不滿二十四萬,其中的滿洲軍總數又不滿八萬,因此按照這一規定,上百萬的清王朝軍隊中,隻有一部分能夠裝備火器。這就造成滿清軍隊的火器裝備程度,始終處於極低的水平,在世界許多國家的軍隊大踏步地向熱兵器邁進的時候,清軍始終脫離不了冷兵器時代,清軍的火器應用程度,不僅比不了葡萄牙、俄羅斯等歐洲三流軍隊,也遠遠不如幕府時代的日軍和崇禎時代的明軍。

由於清軍對火器的需求量始終處於極低的水平,也就無法拉動軍火製造業發展,也無法刺激軍事科技的改進。曆史已經表明,軍事科技的進步,能夠帶動民用科技的進步,從而人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滿清軍事火器裝備的限製,不僅堵死了軍隊近代化之路,也堵死了增強綜合國力的一條捷徑。

滿清不僅對軍事科技成果的應用嚴加限製,還對漢族科技人才中出類拔萃者進行打壓,發明家戴梓就是這樣一個受害的典型。

杭州人戴梓出身於明末的火器製造世家,自幼便醉心火器研製,後來他投身清軍,為清軍創製和裝備了“威遠將軍炮”、子母炮,為滿清擊敗“三藩”和準葛爾勢力立下了非凡的功勞,戴梓還向清朝獻上了自己發明的一種連環銃,它一次可發射二十八顆彈丸,其原理與機關槍完全一致,現在已經被軍器史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機關槍。

但是,戴梓不僅沒有因此獲得榮華富貴,反落得一個悲慘的命運。戴梓的才幹十分突出,他曾隻用八天的時間,便仿造出一種歐洲發明的新式大炮,而在華的外國同行南懷仁花了一年時間都沒造出來。

由於戴梓傑出的火器研製才幹,招致了同為滿清研製火器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的嫉恨,削平葛爾丹勢力後,南懷仁就向康熙帝誣告戴梓私通日本,康熙帝因此而“聽信讒言”,將戴梓發配到遼東,終結了他的武器研製生涯,戴梓在遼東被迫以賣字畫為生,一生貧寒,鬱鬱而終。

康熙小麻子決不是一個缺乏判斷力的君主,他不可能不知道戴梓的才幹遠在南懷仁之上,以康熙帝的英明,他為何僅憑南懷仁一麵之詞就給戴梓定罪?他難道不懂得人才的可貴嗎?康熙帝為何容不得戴梓,卻能夠容留和重用比戴梓平庸的南懷仁呢?

隻要了解滿洲統治者對漢人的變態的防範心理,原因就一目了然:在削平三藩、征服準葛爾、奪取台灣之後,江山穩固,滿清統治者已經不需要戴梓的發明才幹了,戴梓的發明才幹反而是一種威脅,才幹越傑出,威脅越大。

按照滿洲權貴的思路:戴梓或者戴梓的發明成果要是落到謀反的漢族勢力手中,怎麽辦?因此,康熙帝一定要打壓戴梓,把他充軍到蠻荒的遼東,埋沒他的所有才幹,就是辦法之一。實際上戴梓算幸運的了,他落到相對仁厚的小麻子手裏,還得以保全了性命,他要是落到防漢心理更為變態的弘曆手裏,至少得人頭落地。

歸根結底,戴梓受打壓是因為他是漢人,他太傑出了,而南懷仁不僅平庸,還是一個遠道而來的比利時人,是個“非中國人”,這與滿清統治者的自我定性相同,反倒有同類的感覺。滿清統治者寧相信“色目人”,也不相信“漢人”的心態,與元朝的蒙古人相通。

到了乾隆時期,滿洲八旗軍因為嚴重腐化而戰鬥力大為淪喪,為了挽救滿洲的“弓馬”根本,使其不致失傳,在當時歐美正值工業革命,火器突飛猛進之際,乾隆帝居然下令八旗軍廢用大炮等熱兵器,以增強大刀、長矛、弓箭等冷兵器的使用能力。乾隆帝的荒唐與愚蠢,實在是歎為觀止。

滿洲統治者企圖通過讓本民族親兵壟斷先進武器的政策,消除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造反的能力,以極力延長這個壓迫性政權的邪惡壽命。滿清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這個目的,對先進武器的壟斷,使得八旗兵在鎮壓農民暴.動和地方反叛勢力時占有很大優勢。

但是,滿清讓本民族親兵壟斷先進武器的政策,阻斷了先進武器的的大規模應用,從而消除了先進武器的研發動力,清朝火器製造的水準越來越粗劣,最終使得葡萄牙加農炮、鳥嘴銃、火器車等從明軍手裏獲得的先進武器不可避免倒退和失傳,隨著軍事科技的流失和退化,滿八旗對火器的壟斷也就失去了意義。

到了鴉片戰爭前夕,明末由西洋和日本傳入的火器失傳已久,整個大清帝國的軍隊終於倒退回宋朝以前大刀長矛一統江山的時代,滿洲以“弓馬”為根本的優良傳統終於得到完整的傳承,主要兵器仍是大刀、長矛、弓箭等冷兵器,水兵仍是帆船,以致英國的洋槍大炮到這時被看成了妖術,軍艦則被目為怪物,廣州守將對付英國人的居然是“驅邪”的馬桶、穢.物。滿清政權兩百年的閉關、愚民和民族壓迫政策實在是成效卓著。.

由於任何一個朝代,腐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武器的因素,就成為決定清軍戰鬥力的因素,清軍武器裝備的不斷倒退,不僅使之無力抵禦外敵,鎮壓農民起義也越來越困難。及至兩百多年後,麵對太平軍的冷兵器,腐敗清朝正規軍幾乎完全沒有武器上的優勢,滿清政權在農民軍的淩厲攻勢下差一點就要垮台。

滿清的作為,正應了一句老話:“害人終害己”。可以說正是滿清以大無畏的精神,把在當時來說將處於世界文明較先進地位的中華民族拖入落後深淵,並沉淪長達一百七十年的原凶。

現在杜睿到了這個年代,自然不會再讓曆史重演了,對待吐蕃,杜睿尚且能夠懷柔,但是對待華夏大地北方的遊牧民族,杜睿的手段絕對稱得上殘忍,契丹被杜睿滅族,那些女真人的祖先,這十幾年來也不斷的被薛仁貴的遼東兵團進剿,幾乎沒有了藏身之地。

如今大唐的熱兵器可以說正在跳躍式的發展,西方人在前世曾自豪的宣稱,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但是白種人讓火藥在戰爭中的作用被發揚光大。

現在輪到華夏子民取代那些白皮豬了。

杜睿接著又問了燧發槍的造價問題。

張言碩回道:“恩師,製造燧發槍,以六斤為妙,隻是耗鐵甚多,四十斤毛鐵,最後隻煉到七、八斤精鐵,所費不小。”

杜睿聽著,心裏也盤算開了,依他估算,加上鐵價,炭價,工匠的工錢食糧,還有其它的耗費等,一根燧發槍的成本在三到五兩,所需不是一筆小數目。

正想著外麵突然傳來了一聲巨響,緊接著人聲嘈雜,期間還帶著人的慘叫聲,杜睿的心一沉,看向了張言碩,張言碩的麵色也是一陣發白。

不一會兒,一個麵部被灼傷,一側的耳朵血肉模糊的青年就被抬了進來。

張言碩急道:“這~~~~~~~這是怎麽回事!?”

有佐官回道:“回大人的話,是牛清在外麵試槍,結果燧發槍不知怎的就炸膛了,將牛清炸傷!”

雖然此前在研製的過程當中,也時有這種意外發生,受傷的,甚至丟掉性命的例子也不少,可是剛剛組裝好的燧發槍,居然試射的時候,就炸膛了,這樣張言碩如何麵對對他寄予厚望的杜睿。

“恩師!弟子~~~~~~~~~~”

杜睿也能猜得到是什麽原因,止住了張言碩的話,一針見血的指出道:“火槍之所以容易炸損,一是材料不足,或是工匠們在製造時取巧,粗細薄厚不均,特別是在銃管的焊接上,許多工匠技藝不足,造成火槍炸鏜,這一點你一定要牢記!從今以後,每一支燧發槍鑄造完成,都要打上鑄造時間,鑄造者的姓名,事後還需造冊,以便隨時查考。”

張言碩連忙應下,道:“弟子馬上就吩咐下去!”

杜睿接著道:“告訴工匠們,每月食糧工錢都不會少,今後每造出一隻合格鳥銃,朝廷都會給予獎勵,如有不合格,便要扣去相應月糧以充材料耗損,如有造成軍士損傷,還要加以處罰。”

張言碩也知道這是唯一避免工匠偷工減料,消極怠工的辦法,道:“好,就依恩師所言。”

杜睿看著眾多圍攏過來的工匠,道:“你們都要記住,你們手中所造的東西,是大唐將士用來捍衛國家疆土,黎民百姓的,他們要拿著你們造出來的武器,在戰場上與敵人血肉相搏,試想一下,如果到時候武器除了問題,他們的性命誰來保障,戰場上打了敗仗,大唐怎麽辦?本官希望你們都牢牢記住!”

那些工匠聞言,有的人麵色頓時凝重了起來,而有些人則羞愧的低下了頭,毫無疑問,他們就是造成這次事故的工匠了,其實他們倒也不是懶惰,或者偷奸耍滑,他們之所以不用心,還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見識過火槍在戰場上的巨大威力,總覺得自己手藝高超,就應該去砸到威力更大的陌刀,對火槍有些瞧不上,因此上自然也就有些消極怠工,但是聽了杜睿的話,他們才發現自己錯的有多厲害。

他們可不會以為杜睿是虛張聲勢,對杜睿的能耐,他們可是佩服的五體投地,杜睿創造出來的那些奇跡,讓他們簡直將杜睿當成了神祇一樣看待。

給工匠們訓過話,杜睿隨即又和張言碩談起了具體的製作流程,張言碩的回答,顯然讓杜睿非常不滿意,因為張言碩所介紹的,一支燧發槍的製作過程.真的很複雜。

依張言碩的介紹,這燧發槍製作,首先是槍管,將做槍管的熟鐵燒紅後,敲擊在一根鋼芯上,這樣卷成鐵管,冷卻後再裹外麵的第二層,敲擊細密,達到一定厚度後,抽出鋼芯,一段銃管才完成。連做幾段銃管後,就將它們一節節焊合起來,這裏是關鍵,焊接不好便容易炸鏜。初步的槍管做好後,便要用鋼錐鑽出銃鏜,挫出準心,這裏時間最久,有時可長達一個月,之後是用鋼條將槍管內刮光刮淨,然後是各樣的裝配。

杜睿拿著兩支燧發槍,相互比較了一下,發現這兩支燧發槍的區別真的很大:“這種槍管又細又長,射出來的鉛彈威力恐怕有些不足啊!”

張言碩聞言,連連點頭道:“恩師!學生覺得這燧發槍的關鍵還是要射得遠而精準,因此才將這槍管加長了,確實如恩師所言,威力不大,隻能在三十步以內才能射殺身著鐵甲的士兵。”

杜睿對此大為搖頭:“這燧發槍近距離威力不夠,用於實戰時沒有多大的用途,尤其是在曠野平地對付快速機動的騎兵時根本用途不大,還沒有射殺幾個騎兵,敵人已經衝到麵前了,我看還是製作那種短粗槍管的燧發槍好,威力大。”

張言碩聞言,詫異道:“難道還想將這燧發槍用於野戰不成?”

杜睿一聽,就知道張言碩對燧發槍的定位完全錯了,其實這倒也不怪他,之前誕生的火炮,從來都不曾用於野戰之中,隻是攻城和守城的時候,才會被用到,張言碩也就產生了一種慣性思維,以為這燧發槍也是攻城,或者守城的時候用的。

杜睿道:“燧發槍不同於火炮,這是單兵作戰武器,未來大唐軍隊要麵對的敵人什麽情況都有,必須做成那種威力巨大的重火銃,能在七十步左右射殺身穿鐵甲重鎧的騎兵。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優勢,槍管變粗了,就可以在鋼芯上直接將整支槍管打出來,更加節省時間,工匠門也更容易加工。”

張言碩一愣,他隻是看到了按照杜睿的要求,製造出了燧發槍的喜悅,也見識到了燧發槍的威力,卻沒想到該怎麽在戰場上來使用這東西,軍事畢竟不是他的強項,他想不明白,倒也沒什麽,仔細的沉思了一會兒,道:“確實如恩師所言,不需製管焊接,這樣對工匠技藝要求低下,而且槍身一體,是不容易炸膛。銃管大,裝填子藥多,火銃的威力也大。但是這也有個另外的問題,那就是需要將內外兩層槍管緊密強製壓在一起,尋常手藝的工匠極難完成,時間花費多,製作費用高的出奇。”

杜睿可是接受過數百年積累的大工業熏陶,自然有解決之道,笑道:“你所講的是每個工匠自己完成內外兩層槍管的製作,自然時間很慢,為何不改成內外兩層銃管分別由不同的人製作,最後再由後麵的人將他們組裝起來?這樣一來製作槍管時間就大大縮短了!”

張言碩聽了一呆,仔細捉摸了一陣才講道:“恩師的法子是一個人專門負責製作一樣東西,速度自然會提高許多,可不同的人製作出來的槍管不盡相同,如何保證所有製作出來的內外銃管都能用得上,實在很難。”

杜睿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那還不好辦?隻須將內外槍管的尺寸大小規定出來,隻有達到要求的銃管才算合格,最後將這些合格的內外銃管組裝起來不就成了?”

張言碩聽了非常為難道:“可如何規定內外槍管的尺寸大小呢?”

杜睿聞言,他也知道,這時代的手工作坊製作器物,完全沒有所謂的標準化和互換性而言,於是便將後世保證互換性的尺寸公差,與配合這一套的體製簡單介紹了一遍,簡而言之就是為了保證內外槍管能夠緊密配合,內槍管的外徑必須稍大於外槍管的內徑,這樣裝配起來後內外槍管之間的配合就是緊密的過渡配合或者過盈配合,能確保槍管結實耐用。

接著杜睿又給張言碩詳細的解說了公差的等級分類,後世的公差細分為二十級,最實用的也有九級,目前這種最簡單的尺寸分級自然不需要這麽細,分為三到五級酒足夠用了。

張言碩聞言也是喜不自勝,連忙命人拿出幾張紙,畢恭畢敬得向杜睿請教,一邊將內容記錄下來,然後對於如何讓保證內外槍管的尺寸公差作了很細致的探討。

張言碩記下了杜睿所說的話,接著又問道:“恩師,這種口徑的燧發槍裝藥量大,鉛彈很重,近距離的殺傷力自然巨大,可是射程近,準頭不好,怎麽能夠在野戰是對付快速突擊的騎兵呢?”

杜睿搖了搖頭道:“以目前的製造手段來說,即便是比這種燧發槍更先進的火槍就能應付騎兵突擊嗎?”

張言碩被杜睿反問的啞口無言,聽到杜睿這樣說,他甚至都覺得自己做了無用功,既然燧發槍抵擋不了敵方的衝擊,造來何用!?

杜睿接著道:“這些火槍根本不可能抵擋住騎兵的衝殺,隻需要一個照麵就能殺入步兵方陣中近距離廝殺,火器就沒有用武之地。步兵隻有排列成密集的方陣才能與騎兵抗衡,火槍隻是弓箭的替代品而已,能不能在野戰時抵擋騎兵,還是要靠步兵的嚴格訓練。”

訓練有素的一個編隊的火槍手幾乎可以橫行整個帝國,尤其是當一隊火槍手在毫發無損的情況下擊潰一隊騎兵的時候,給人的震撼很是強烈。說到火槍手擊潰騎兵,在清末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見,最有代表性的是,進入熱兵器時代的英法聯軍2000人逼近北京,僧格林伈率領背負弓箭馬刀的蒙古精銳騎兵進行狙擊,結果全軍覆沒,而裝備了火槍火炮的英法聯軍僅僅傷亡一人。

舉一個例子,假使騎兵大概兩千多人,熱兵器大概不到一百人遭遇,而且是在茂密的叢林中,熱兵器視野極為不利。騎兵是呈包圍之勢,衝鋒速度驚人,最後結果也將會是功虧一簣,幾乎沒討到任何便宜就要倉皇撤退。

杜睿難得來一次軍器司,張言碩自然不能讓自家老師這便走了,自然是有什麽難題都要提出來,現在製造燧發槍,最難的還是在最後的鑽膛這道工序上頭難度大了很多。

火槍初製時還是粗胚,膛內粗糙不平,這樣的火槍,自然不能作戰,便需用鑽頭將槍膛鑽大鑽光。鑽膛技藝較精,如今能夠掌握這項技術的人手也有限,鑽頭與挫刀都是采用上好的墮子鋼,墮子鋼己經算是當時上等的硬鋼,但其實鋼性與後世還是相差甚遠,用墮子鋼鑽鏑膛,還是很難鑽,基本上一個月才能鑽光。

而且銃膛鑽好後還需用四棱的鋼條將槍內舌光刮淨,又製作螺絲後門等,所以當時打製一支燧發槍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產量還不會很高,製作火槍的大部分時間便是消耗在這槍管的鑽鏜上。

這自然也難不住杜睿:“咱們不用手工鑽,而采用機械鑽不就可以了?”

張言碩卻潑了一盆冷水道:“人工搖動的鑽床由於人容易疲勞而經常停下來,效率比隻是起純手工加工高一些而已,可製作鑽床的成本很高,不怎麽劃算。”

現在軍器司使用一種人力鑽床,是用木料做框架。用圓形石盤做慣性輪,係上皮.條後用人力拉動,使石盤帶動鑽頭旋轉鑽膛,這種鑽床比光使用人力進步不少,但還是很費力。

杜睿知道那種鑽床結構和後世的全金屬鑽床差不多,於是想到了利用現有的機械力:“要想提高鑽取槍膛的進度,隻有采取水力或者牲畜驅動不就成了?”

張言碩卻指出這種鑽床的成本太高,還是劃不來,卻被杜睿一句話給嗆了回去:“咱們現在做的就是要做最好的火槍,還怕初期投入太大?又要想馬兒快點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世上哪有那麽便宜的道理?再說了,做好一台水力鑽床就可以管好幾年,不需要再管飯付工錢,隻要有水就能源源不斷的製作火槍,隻要火槍的量一大,做個成千上萬隻火槍,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

杜睿所說的這水力鑽床看上去很簡單,但優點卻很明顯,鑽磨槍管時永遠不會累。而且可以保持固定的精度與質量,不象人力操作一樣,因體力與精力的原因出現偏差。

依杜睿的估計,就這簡單的水力鑽床,比起人力,工作效率至少提高幾倍,一個工匠還可以同時照看幾台鑽床,若以後有機會改進,或許一台水力鑽床的效率更可以提高十幾倍。

當然這種水力鑽床也是有缺點的,便是成本較高,操作時也經常需要更換鑽頭,不過這水力鑽床成本與工作效率是一對一,在杜睿看來這還是值得的。

杜睿接著又說道:“想來你也知道,大唐不久之後就要西征埃及了,到時候在埃及的戰場上,就是檢驗這燧發槍威力和作用的好時機,為師的要求也不高,不管怎樣,兩個月之後,你必須造出一萬支燧發槍出來,裝備部隊!”

張言碩聞言,一張臉頓時就苦了起來,就算是有了杜睿的支持,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可是就憑現在軍器司這些半吊子火槍工匠,要在兩個月內造出一萬支燧發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到時候能有兩千支就算不錯了。

杜睿自然知道張言碩的難處,便道:“從今日開始,旁的事你都交給杜承學去做,你隻要操辦燧發槍的事就是了,要錢給錢,要人給人,這樣總行了吧!”

杜睿說完,也不等張言碩說話,轉身就走了,出門上馬,回返長安,隻留下張言碩一臉的苦澀,開始盤算起了,要怎麽操練軍器司的這些工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