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繇問程嘉:“‘糊塗’二字,足下何意?”
程嘉說道:“四方甲兵已聚,京都大震,如箭在弦上,而於此時卻複狐疑,此自尋死路是也!”
董卓、丁原、橋瑁、荀貞諸路兵馬受何進之召,皆已逼近京都,而且丁原在孟津放火,火光燎天,洛陽城中可見,可以料到,當此之際,宮中的宦官們必然都驚慌失措,何進已把他們給逼上絕路了,這時候應該快刀斬亂麻,越早把他們除掉越好,可何進卻於此時又狐疑起來,這不就等同是主動在給宦官們“絕地反擊”的機會麽?故此說,程嘉直言何進是在自尋死路。
荀攸以為然,對荀貞說道:“君昌所言甚是。”問道,“將軍,打算怎麽辦?”
荀貞閉上眼,陷入了沉思。
程嘉說的很對,這個時候應該快刀斬亂麻,而不應該再狐疑不決。
誅宦也好、逐宦也好,本來就是百餘年未見之一大變局,而當此時刻,如再狐疑,則必生亂。
可何進的命令已經下來了,命他停軍不前,該怎麽辦?
臨出潁陰時,荀爽對他的交代浮上心頭。
荀爽交代他:帶兵入京,非同尋常,本朝之未見,時時處處都需謹慎小心,以詔書軍令為是從。
此時此刻,天下皆矚目京都,如不聽令,那麽就會給天下人一個“挾兵自重、非為人臣”的印象,可如果聽令,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麽事情?
穿越至今,荀貞做過很多選擇,如今擺在他麵前的這個選擇是最艱難的。
“將軍?”荀攸又一次輕聲問道。
荀貞睜開眼,問鍾繇:“元常兄,你是從京都來的,京都的局勢你比我清楚,大將軍此令,我是該從、還是不該從,請兄教我。”
“貞之,你今為左中郎將,你如欲單身赴京,我願為你前導;大將軍軍令已下,命你駐軍轘轅關內,你如仍欲帶兵入京,則軍令在此。”
鍾繇的意思很明確,要求荀貞服從朝廷的詔令。
其實不用問,荀貞也知道鍾繇會怎麽回答。
朝中那麽多的朝臣,何進為何別的人不派,單單挑了鍾繇來給荀貞傳令?
要知,鍾繇隻是個廷尉正,雖頗有實權,然如論尊貴,在朝中卻是排不上號的,荀貞現為左中郎將、潁陰侯,按理說應該派個和荀貞地位相稱的人來傳令才對,可卻為何選了鍾繇?
原因很簡單,荀貞、鍾繇是故交,所以才讓鍾繇來。
也就是說,何進派鍾繇來,其中蘊含了一個潛台詞,那就是:擔憂荀貞可能會不服從命令。
正因有此擔憂,故此朝中那麽多的貴重大臣何進都不派,而卻挑了鍾繇。
鍾繇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他雖和程嘉、荀攸、荀貞一樣擔憂洛陽的局勢,他雖也認同程嘉的意見,認為該速戰速決,不應再狐疑拖延,可朝廷的詔令既然已下,那麽作為人臣就隻有服從一途,朝廷的威嚴必須要維護,因而他對荀貞直言不諱:你要是想違令,我一定阻止你。
荀貞轉而問道:“元常兄,你出京時,本初、孟德諸君可有話語相托?”
“吾得令便即出京,未曾與袁、曹諸君見。”
荀貞默然。
鍾繇看著他,說道:“貞之,我知你憂洛陽局勢,然朝廷詔令已下,該怎麽辦,君請三思。”
荀貞坐於席上,遠望洛陽方向,暮色漸重,夕陽雲亂。
荀攸第三次問他:“將軍?”
荀貞按地起身,顧盼不遠處道上的部曲義從,轉對鍾繇說道:“元常兄,天將夜了,這會兒也沒辦法再折軍往回,且便就在此地宿營一夜,待到明日,我再率軍退回轘轅關內吧。”
鍾繇露出了一點笑容,點頭稱好。
荀貞傳下軍令,命諸部義從停下行軍,就近找了處適合宿營的地方,由軍官們指揮著,義從們或巡弋周圍,或豎柵紮營。
趁荀攸、程嘉等陪鍾繇的空兒,荀貞召來辛璦,命他選派精騎,一往成皋方向去,一往澠池方向去。
次日,荀貞一改這幾天快速行軍的作風,直磨蹭到快中午才集合起來部隊,帶著向後退卻,往轘轅關內徐行。路上走得也很慢,半天隻走了二十多裏。天還沒到傍晚,就傳令駐營休歇。
這天晚上,三更前後,去成皋的精騎回來了。
荀貞召之詢問。
這個騎士稟報說道:“橋東郡已接詔令,駐軍成皋,未見有違令前行之意。”
橋瑁如果抗令,如果他繼續向洛陽進發,那麽荀貞也就可以跟著抗令了。
橋瑁是故太尉橋玄的族子,也算是公族子弟了,如論在朝中的能量,他比荀貞大,可眼下卻居然連他都服從了何進的命令,荀貞亦是無可奈何了。
事實上,在派人去成皋前,荀貞就猜到橋瑁不會違抗詔令的。漢室雖已衰微,可畢竟仍是天下之主,朝廷的詔令,除了跋扈驕橫之輩,就目前來說還是沒有人敢明著違抗的。
橋瑁不敢違抗,荀貞不敢違抗,董卓呢?
董卓會不會違抗?他敢不敢違抗?
荀貞焦急地等待著去澠池打探情況的精騎,可大約因為去澠池較為路遠,路上也不太好走,山陵多一點,所以直到次日早晨仍沒有消息送回。
董卓的消息沒有送來,京都倒是有一件新聞傳出。
王允被何進拜為了河南尹。
這邊剛製止董卓、丁原、橋瑁、荀貞入京,沒過幾天,那邊又拜王允為河南尹。
饒是荀貞有前世的知識,此時卻也不覺糊塗了,洛陽現在到底是個什麽局麵?
王允不折不扣的是士人一黨,他和宦官勢不兩立,拜他為河南尹,這是除宦的節奏,可既然要除宦了,卻又為何製止董卓、荀貞等人入京?
荀貞隻能猜測:也許是在鍾繇離京後,袁紹又對何進說了些什麽?
程嘉私下求見荀貞,對荀貞說道:“君侯,朝廷方詔令君侯退軍轘轅關,而卻又拜王允為河南尹,實為‘進退失據、不知所謂’,以我度之,或許生變在即!可緩緩行軍,以待其變。”
要除宦就動手除宦,要不除宦就別除宦,剛召了荀貞等進京,又命令他們停下不許再往前走,不走就不走吧,可接著卻又拜“誅宦一黨”的幹將王允為河南尹,何進做的這幾件事的確是“進退失據,不知所謂”。
洛陽宮中的宦官們“一日數驚”,荀貞等帶兵入京的事情肯定讓他們震驚駭怕,好容易何進改變主意,命令荀貞等停下來了,心還沒落回胸口,又接著聞知王允被拜為河南尹,何進這是在測試宦官們的心理承受力麽?趙忠、張讓等人現在必已是“風聲鶴唳”,朝中早晚生變。
荀貞前世時知何進身死,可當時不太了解細節,不清楚何進是怎麽死的,不太了解前因後果,現在他了解了,兵法雲“三軍之災,始於狐疑”,何進之死,亦是因為“狐疑”。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荀貞召來荀攸,對他說道:“君昌於我言:京都或許生亂在即。吾以為然。秘傳我軍令,命君卿、玉郎、仲仁不必急著行軍,一日二十裏足矣。”
程嘉能看出來京都或許將亂,荀攸自也能看的出來,聽了荀貞此話,他心領神會,肅然應諾,說道:“鍾君那邊,將軍不必擔憂,我會去說的。”
荀貞點了點頭。
行軍、打仗和平時操練多的時候,荀貞軍中悉為一日三餐,這會兒剛早飯過後不久,荀貞出了帳篷,憂心忡忡,又忍不住登至高處,回顧洛陽。
便在此時,數騎從營外馳來,卻是派去澠池的精騎終於歸來了。
荀貞急召之。
待這幾騎來至近前,荀貞屏退左右無關人等,直接問道:“董軍可有奉召?”
“稟將軍,詔令至時,董將軍沒有受詔,而是急行前趨,入河南尹,因諫議大夫種邵之阻,而方才退軍至夕陽亭。”
“夕陽亭?”
“正是。……我等不知董將軍已離了澠池,所以起初沒有能找到他,後經打探,方知他駐軍夕陽亭。”
卻原來,這幾個前去澠池打探的騎士不知道董卓已經離開了澠池,所以在澠池撲了個空,然後從當地百姓口中才得知董卓壓根就沒有奉詔,隨後,他們幾人沿著董卓行軍的路線一邊打聽,一邊一路行去,最後才在夕陽亭找到了董卓的部曲。
夕陽亭是個亭名,此亭在洛陽城西,離洛陽已經很近了,——隻從此亭的別名就可看出,此亭又被稱為“洛陽都亭”,都亭者,城邑中的亭舍,通常指離城近的亭。
荀貞悚然而驚。
他隱約猜到董卓可能會不奉詔令,可卻完全沒有想到董卓居然會已經軍至夕陽亭。
八月秋涼,可荀貞卻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他差點馬上就要召來許仲、荀成、辛璦,命他們調轉方向,立即再往洛陽行軍了。
可這道命令他如果發出,那麽他豈不是與董卓一樣了?——目前抵達洛陽周邊的四支兵馬,除掉董卓、荀貞,橋瑁遵從了詔令,丁原既然火燒孟津,顯是也遵從了詔令,不從詔令的隻有董卓,荀貞如也不從詔令,那麽“非人臣當為”的這個評價會不會也落到他的身上?
話到嘴邊,荀貞又強自咽下。
他負手低頭,踱步轉圈,心中想道:“是立刻統兵馳奔洛陽,還是奉令退回轘轅關內?”
如是前者,他將會背負上一個抗令不奉詔之惡評,如是後者,極有可能會重演董卓亂洛陽之一幕。
“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為百萬洛陽生民,我落一個罵名又算得什麽?”
選擇是艱難的,也是容易的。
如為自身著想,那麽選擇就是艱難的;如為洛陽的百萬生民著想,選擇就是容易的。
荀貞做出了決定。
他立住身形,深吸了口氣,按劍瞻望營中將士,正要召許仲等人過來,忽見又數騎從遠處道上馳來,近至營外,一騎高聲喊道:“可是荀將軍營麽?司隸校尉袁君有信送呈將軍。”